APP下载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2016-07-14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海峡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医药大学福建省细胞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自古以来,中医药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是运用中西医学等基础知识、方法和手段,探索中、西医药防治临床常见疾病的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揭示中西医药学二者互相交叉、渗透、综合防治疾病的特点和优势互补的机制,进而获得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的新理论、新认识。

1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全国卫生行政会议提出“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将传统的中医中药、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福建省医学科研机构以中医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为指导,与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紧密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了大量科学性强、方法严谨的各种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基础理论探索,使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取得较大进展。1978年,福建省各地开展各种中西医结合学术活动,涌现出林求诚、王耀华等一批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 “西学中”学者。80年代初,福建省中医研究所杨春波等进行慢性胃炎中医证型的现代病理基础研究,在辨证论治取得一定疗效的基础上采用胃镜、胃液分析、植物神经功能、肾上腺皮质功能等多项现代医学指标进行检测,从不同方面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证”的现代病理基础。90年代初,福建中医学院杜建教授以“扶正培本”及“扶正祛邪”原则,以“解毒消癥饮”、“扶正抑癌方”和“扶正清解方”配合手术或化疗治疗消化道肿瘤。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最早创建于1958年福建中医学院现代医学部。1988年,福建中医学院在杜建院长领导下,在省内率先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3年制大专),开始培养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2001年后改由泉州卫校、闽东卫校等几个高职点招生。2002年招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本科),2006年起新增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放射治疗学方向)。

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以中医核心理论与西医理论及技术有机结合,集教学、科研及临床于一体,通过不断加强基础与临床科研合作、老专家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理念创新,形成中西医结合防治消化道肿瘤、糖尿病、肝病、白内障等方向研究。

2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发展现状

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指导下,在福建省科协、省民政厅和省卫生厅的共同领导下,在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的大力支持下,近半个世纪以来,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学科着重从中西医临床优势病种——消化系统肿瘤、骨病、活血化瘀、代谢综合征、肝病、白内障、脾胃病等机制方面研究入手,阐明中医整体调节、辨证论治的优势特色以及中西医二者优势互补防治疾病的机制,为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2.1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的基础研究

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消化系统肿瘤是福建省的高发肿瘤。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疗法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力、巩固手术疗效,提高消化道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由于中药治疗肿瘤的机制几乎涵盖目前西药开发的所有热点,同时中药毒副作用小、价格便宜等优势正逐渐受到重视和关注。

福建中医药大学杜建教授根据临床经验和中医理论,提出消化道肿瘤患者手术和放化疗后以虚证或虚实夹杂为主,在虚证中,以气阴虚证为主要证候,提出“益气养阴”为消化道肿瘤治疗根本大法;同时,由于放射线、化疗药物具有“热(火)毒”性质,故在益气养阴的同时,适当佐以清热解毒,使“邪去而正自安”。在临床实践中,以 “扶正培本”及“扶正祛邪”原则,形成“解毒消癥饮”、“扶正抑癌方”和“扶正清解方”治疗经验方。课题组通过计算机模拟筛选表明,由黄芪、女贞子、灵芝、淮山药4味药组成的扶正抑瘤方可能包含的靶酶6个(如TNF-α、IL-2 等),扶正抑瘤方中4 味单方的药理活性成分主要为红景天苷、叶酸、刀豆氨酸、木犀草苷、芦丁等;动物实验研究表明,扶正抑瘤方与 5-FU 联合应用比单独应用 5-FU 的抑瘤率有显著提高,同时可显著提高CD3、CD4 T淋巴细胞的表达及 CD4/CD8 的值,明显提高外周血 NK 细胞的百分含量及细胞因子IL-2及 TNF-α的表达作用,调节 IgG和IgM 的表达水平。

通过现代计算机模拟筛选,解毒消癥饮可能包含药物靶点有 Bcl-xl, Cdk2、VEGF、PGP 等与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血管新生相关的蛋白,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为齐墩果酸、熊果酸等。实验研究表明,解毒消癥饮可通过 Bcl-2 家族相关的线粒体凋亡通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皮下移植瘤小鼠血管新生相关因子VEGF、SCA-1、CD31的表达;解毒消癥饮和扶正抑瘤方干预后,可使内皮组细胞的表达明显下降,提示解毒消癥饮和扶正抑瘤方联合应用具有抑制血管内皮祖细胞的作用;复方联用具有抑制小鼠肿瘤组织中干细胞表面标志物 c-kit、CD133 表达的作用。

实验研究表明,扶正清解方调节 TPK-RAS-MAPK 信号传导通路4个级联层次(TPK、Ras、ERK1/2、p38)的蛋白转录和表达的影响,可通过下调 RAS表达,抑制 ERK1/2、p38 蛋白磷酸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

福建中医药大学廖联明等人用不同浓度的汉黄芩素(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处理人肝癌细胞 HepG2 细胞,应用全人类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分析显示:汉黄芩素抑制肝癌细胞生长与其对 GADD45α、CDKN1A、CDKN2B、JUN 和EGFR 等基因的表达调控有关。

福建中医药大学赵锦燕等人用人肝癌细胞株 HepG2 制作皮下移植瘤裸鼠模型,证实熊胆粉组可抑制 Pim1、Pim2、bcl-xl的 mRNA 和蛋白表达,抑制移植瘤裸鼠肝癌的生长。

2.2中西医结合防治骨病的基础研究

2.2.1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以软骨退变、骨赘形成为病理特征,属于中医“痹证”范畴,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进展性骨关节疾病。福建中医药大学刘献祥课题组基于肝主筋、肾主骨理论,以中医筋骨理论为立足点,结合中医骨伤“皮—肉—筋—骨”的病机演变规律,提出“本痿标痹”为骨关节炎的核心病机,形成治痿、祛痹与痹痿同治的治疗理念,提出“补肾柔肝”为骨性关节炎治疗根本大法,肾虚髓亏治以补肾壮筋汤,风寒湿阻方以独活寄生汤,阳虚寒凝药以阳和汤,瘀血阻滞用以身痛逐瘀汤。

郑春松等人利用分子相似性、描述符计算、主成分分析等计算方法描述分析,结果显示:祛风湿和活血化瘀中药在骨性关节炎临床上配伍使用存在潜在的协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两者配伍治疗骨性关节炎的合理性。利用化学空间、分子对接、生物网络等计算机模拟方法,分析补肾法和活血法方药化学成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与靶点,揭示补肾法和活血法方药在治疗骨性关节炎上的异同点,两种方药配伍使用具有更广谱的靶作用和潜在的协同作用。基于独活寄生汤对骨性关节炎具有较好临床疗效,对其药理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课题组通过体外细胞学实验观察发现浓度为10%的独活寄生汤含药血清充分退变软骨细胞促增殖作用最明显,独活寄生汤可通过调控线粒体凋亡通路相关调节因子caspase-9、caspase-3表达,有效抑制软骨细胞凋亡;将独活寄生汤分为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3个拆方的水提物实验分析,显示拆方后水提物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软骨细胞增殖作用,以祛风湿止痹痛方最明显。此外,课题组开展毫米波对关节软骨细胞影响的系列研究,为国际上最早引入与骨性关节炎防治相关,得到国外同行的关注;基于针灸理论、结合现代生物技术的国家发明专利“治疗型关节炎护膝”实验取得验证,为实现家庭化、生活化打下基础。

福建中医药大学吴追乐等人观察透骨消痛胶囊含药血清对软骨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透骨消痛胶囊含药血清能加速软骨细胞增殖,维持软骨细胞活性。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修忠标实验观察结果证实,鹿茸多肽可降低实验性骨性关节炎过程中IL-1β和TNF-α水平,提高TGF-β1水平,并可促进关节软骨细胞的增殖。

厦门市中医院邱明山观察不同剂量独活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得到结论:①独活大剂量能减轻胶原诱导性关节炎炎症,而中低剂量则无此作用;②独活中大剂量能明显降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③独活大剂量在短期动物实验中无肝肾功能、血液、胃组织损害。

2.2.2骨质疏松

传统医学研究认为,“肾亏脾虚”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基础,治疗当“补肾健脾”,以“强筋壮骨”。刘献祥课题组采用摘除双侧卵巢法建立骨质疏松症的模型,实验结果提示针刺、艾灸等治疗能降低骨代谢生化指标S-AKP、UCa/Cr、U-HOP/Cr,升高性激素S-E2、S-BGP,恢复骨小梁与髓腔的宽度比值。

2.3中西医结合防治代谢综合征的基础研究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肥胖、高血糖(糖尿病或糖调节异常)、血脂异常(高血酯)以及高血压等聚集发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临床征候群。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不断提高。

2.3.1糖尿病

福建中医药大学施红课题组多年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认为,糖尿病属传统医学“消渴”,证型早期常为阴虚热盛或痰湿阻滞,中期多为气阴两虚,后期多见阴阳两虚,病性多虚实相兼;治疗上当循序渐进,探索形成了石斛合剂序贯疗法,即:在基本疗法(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口服原有降糖西药)基础上使用石斛合剂序贯治疗,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基础实验研究表明,滋阴益气活血泻浊的石斛合剂序贯疗法可能通过多途径、多靶点降低血糖、防治糖尿病并发症。(1)高脂高糖联合低剂量链脲佐菌素诱导以及自发糖尿病GK大鼠等不同的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石斛合剂序贯方组能明显降低模型组血糖、血脂、HbAlc、胰高血糖素,降低TNF-α、瘦素、FFA水平;(2)信号通路研究表明,石斛合剂主要通过GLP-1→GLP-1R→cAMP/PI3K → β-catenin (Ser675P/Ser33P) → FoxA2/FoxO1→Pdx-1→胰岛细胞增生、减少胰岛细胞凋亡蛋白Bax、FoxO1、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从而促进胰岛β细胞增殖、抑制凋亡;通过INS→INSR→PI3K→AKT→GLUT2信号途径改善胰岛素抵抗肝细胞的糖脂代谢;(3)序贯方对97%以上的近千个异常基因表达实现“纠偏”,涉及胰岛素信号通路、抗氧化、免疫炎症因子、下丘脑—垂体—靶腺的激素及受体;(4)可减少肾小球PAS阳性物沉积,明显降低BUN、Scr 和24h尿蛋白定量,显著减少肾小球基底膜、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球炎症细胞浸润以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样变性、肾间质纤维化,减少糖尿病肾并发症的进程。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衡先培课题组利用糖络通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基础研究提示:(1)复方糖络通能显著抑制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模型大鼠运动阈、嘶叫阈、后嘶叫阈的异常变化并使之趋向正常,并能显著抑制 DPN 大鼠全血5-羟色胺、组织胺的异常升高。(2)糖络通能很好地改善四氧嘧啶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大鼠的不同切变率下全血表观黏度及血浆黏度,对高切、低切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都有良性作用;且能加速 RBC 电泳速度,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

2.3.2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 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等肝损伤性变化。目前认为,NAFLD 的发病与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异常、氧应激及脂质过氧化等因素有关。

福建中医药大学洪振丰课题组从民间常用的保肝治肝药物——粗叶悬钩子为切入点,发现粗叶悬钩子总生物碱具有抗大鼠急性肝损伤作用,能减轻高脂饲料建立大鼠 NAFLD模型大鼠肝组织脂肪变性,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清除氧自由基,减少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物丙二醛(MDA),抑制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 mRNA 的表达释放,减少炎症反应有关;粗叶悬钩子总生物碱能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肝病理变化;基因芯片差异表达分析筛选出 221 个表达有显著差异的基因;SOM聚类分析提示高剂量 TARAP 对 207 个上调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对 62 个下调基因的表达有上调作用,改变模型鼠的免疫、炎症、胆固醇合成代谢等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

此外,福建中医药大学刘艳等人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发现:复方熊胆茵陈颗粒可降低高脂模型大鼠肝脂肪含量,提高肝脂酶活性,从而调节脂质代谢。

2.4活血化瘀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一直是传统中医药学和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2003年,闽籍陈可冀院士的“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中西医结合领域取得的最高奖项。

2.4.1活血化瘀与血管新生的研究

中医之“脉”与现代医学之“血管内皮”虽不能等同,但较其他脏腑组织有更大的相关性。血管内皮细胞既有促栓促凝功能,也有抗栓抗凝功能。根据中医理论“脉者血之府”“气血相关”“行气通脉”和“益气活血”,提示具有行气活血作用的中药可能具有促血管新生的作用。

在陈可冀院士带领下,福建中医药大学高冬教授以“血府逐瘀汤”为对象,涉足活血化瘀方药对血管新生影响的研究。课题组研究发现,血府逐瘀汤促进 eNOS 的表达和活性,提高胞内、外气体分子 NO 水平从而促进血管新生;通过上调VEGF,bFGF,NO 的表达与分泌,诱导内皮细胞迁移,从而发挥促血管新生功能;在下肢缺血大鼠模型上,该药具有诱导内皮祖细胞迁移至缺血区参与血管新生,通过增加肉芽组织内血管数量,加快修复缺血损伤的速度,避免患肢出现肌肉萎缩的现象,而且,上述作用以高剂量组尤为显著。研究从血管新生的角度,再次揭示了活血化瘀方药治疗缺血性疾病的作用机制,系列研究结果还发现,药物仅能促进肉芽组织的血管新生,随着肉芽组织纤维化,新生血管闭合退化,短暂促血管生长的现象提示药物具有适度促血管新生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Ephrin B2/Eph B4信号通路的双向调节与血府逐瘀汤调控血管适度生长密切相关。这种现象避免了长期给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药可能在临床上诱发肿瘤的不良反应。

福建省中医药大学安国尧、张俐认为,活血化瘀药主要通过作用于血管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间接促血管再生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血管再生。

2.4.2血瘀证与基因的研究

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张娅等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重度血瘀证与血浆遗传性假血友病因子水平及CYP2C19*2 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结论为:PCI 术后CYP2C19*2 基因突变患者可能易患重度血瘀证,血浆 vWF测定可作为其重要的微观辨证指标。福建省立医院崔同建等发现,复发及转移大肠癌血瘀证患者与外周血PTEN、CD44的表达存在相关性,各血瘀级别的证素积分比较有显著差异。福建省立医院骆杰伟等发现,MTHFR基因CT/TT类型可能是汉族人群高血压病血瘀证发病的易感危险因素之一。

2.4.3血瘀证与血管活性因子

福建中医药大学齐振熙等观察桃红四物汤对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大鼠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mRNA 转录的影响,结果发现桃红四物汤可促进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模鼠股骨头局部 TGF-β1 mRNA 的转录水平,促进坏死股骨头的修复。

2.5中西医结合防治前列腺疾病的基础研究

良性前列腺增生是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其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影响着中老年男性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福建中医药大学洪振丰教授带领课题组以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院内制剂前列宁颗粒为基础,进行药物剂型的更新,研发出前列宁肠溶胶囊。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徐伟等根据中医药理论,采用正交实验优选组方设计,确定前列宁肠溶胶囊制备工艺,提高了药物的有效性、稳定性和方便性,制剂稳定、质量标准可靠。大量基础研究表明,该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补肾的功效,用于慢性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炎的治疗,疗效显著。能明显抑制大鼠前列腺组织增生, 降低炎症因子 TNF-α在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 提高 IL-10在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从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对细胞外基质细胞黏合素表达的抑制作用。从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调节细胞代谢传导通路、调节细胞外基质等方面,诠释了中药复方防治前列腺疾病的药效学和作用机制。

2.6中西医结合防治脾胃病的基础研究

证的现代科学研究是中医理论研究的难点和突破口。而脾本质的研究是近30多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内容。1992年起,杨春波、柯晓等率先在国内对“脾胃湿热证”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现代科学研究,弥补了对脾胃实证研究的不足,初步发现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脾胃湿热证呈胃肠粘膜炎症活动性的多,且程度较重。胃黏膜防御能力降低:胃窦黏膜内表皮生长因子和三叶因子表达阳性率显低;炎变的胃黏膜细胞增殖明显、生长因子(TGF-α)表达显高,结肠黏膜抑制因子(p16)表达低;胃炎患者的外周血红细胞膜能量(Na+,K+-ATPase 活性)代谢代偿性亢进;胃酸分泌功能增强;胃Hp感染率高,产毒菌占优势;菌群失调:需氧的肠杆菌、肠球菌和双歧杆菌/肠杆菌比例均增高,厌氧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较低;黄腻苔菌群密度、菌群多样性高,细菌比例革兰氏阴性杆菌升高,革兰氏阳性杆菌及球菌下降;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为主;免疫功能紊乱:胃黏膜细胞免疫的 T 淋巴细胞,体液免疫的 IgG、 IgA、 IgM 和树突状细胞均增强;外周血体液免疫的 IgG 及补体 C3、C4 及 B 因子和循环免疫复合物增高;胃炎血液流变学呈粘、稠、凝状态;缩血管物质(ET-血浆内皮素)显高,扩血管物质(CGR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显低。

通过研究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泄泻的黄腻苔的脱落细胞,发现其 S 期细胞高,相关因子CDK4、 CDK6 阳性细胞显高,细胞内微核细胞、P53 反应强度和出现频率亦高。认为 S 期细胞高及其相关因子反应增强,可促使细胞周期从 G1 期提早进入 S 期、抑制细胞从 S 期进入 G2 期和M 期。这表明,黄腻苔的形成与其脱落的细胞周期异常有关。

2.7中西医结合防治白内障眼病的基础研究

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祁明信通过抑制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牛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效应比较,筛选抑制增殖的天然药物。结果提示,姜黄素、榄香烯、三氧化二砷、雷公藤内酯醇、莪术均能抑制LEC增殖与PCNA蛋白表达,可用于防治后发性白内障。

福建中医学院黄秀榕通过体外细胞学实验发现:榄香烯和姜黄素显著诱导体外培养的牛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其中细胞核内DNA含量下降、细胞质内线粒体ΔΨm降低,分别是诱导凋亡的细胞核和细胞质途径。研究结果提示Ele诱导LEC凋亡的作用可能是其减轻晶状体后囊混浊发生和发展、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机制。

福建中医药大学黄露芬对白藜芦醇抑制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研究,结果提示白藜芦醇具有抑制增殖的作用,可能通过调节CaM、PKC等介导的信号通路从而下调细胞PCNA蛋白表达,从而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

2.8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基础研究

2.8.1血管性痴呆

中医学认为血管性痴呆的发病与肾精不足、五脏亏虚、气血不足有密切关系。同时,由于脏气衰弱,气血运行无力,气滞则血瘀,气滞则水湿不化,停滞为痰。蔡晶等人使用康欣胶囊(女贞子、菟丝子、枸杞子、何首乌、黄精、黄芪、淫羊藿、当归、丹参、牡丹皮、菊花、山楂、酸枣仁)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康欣胶囊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浆HCY、B-Ap水平,提高MMSE评分,降低ADL评分,改善中医证候,并且无明显毒副作用。黄俊山等人通过动脉实验发现,软脉灵口服液可以改善拟血管性痴呆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并能减少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氧自由基的堆积,抑制CA1区APE/Ref-1表达下降和神经元凋亡。黄俊山还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以人参、黄芪、红花、石菖蒲、郁金等药组成的元通胶囊有防治血管性痴呆的作用。

2.8.2老年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也称为阿尔茨海默病(AD),是以进行性智能减退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中医称之为“呆病”、“痴呆”等,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陆曦认为,痴呆病因病机不外乎分虚实两类,属实者,多因水湿内蕴,聚湿成痰,上蒙清窍所致;属虚者,多缘于阴虚、髓虚。陈晓春及其科研团队研究发现:人参皂苷Rg1是人参的主要有效成分,其具有“益智”和抗衰老等生物学活性,可提高脑乙酰胆碱含量,使胆碱能M受体数增加,还能促进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人参皂苷Rg1和Rb1可通过抑制高浓度谷氨酸介导的细胞内钙超载作用,从而保护神经细胞。

2.9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基础科学研究成果

2.9.1获奖情况

(1)杜建等,“扶正、清解法组方辅助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系列研究”获2014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4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杜建、蔡晶等,“康欣胶囊改善血管性痴呆智能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200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9年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补肾健脾养血活血组方的多元研究”获200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3)洪振丰等,“前列宁胶囊的研制及其治疗前列腺疾病的作用研究”获2014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4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4)施红等,“石斛合剂序贯法防治糖尿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2014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5)施红等,“构建类似人类2型DM大鼠和石斛合剂防治2型糖尿病的综合研究”获200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技术三等奖;“构建类似人类2型糖尿病模型及石斛合剂综合防治2型糖尿病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获2007年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6)高冬等,获2012年步长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二等奖。

(7)黄俊山等,“豁痰祛瘀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机理研究”,获2011 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元通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机理探讨”获2009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2004年度福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软脉灵口服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系列研究”获 2009 度福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8)衡先培等,“糖尿病中医证型客观化系列研究”获2009 年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辨证论治”2009 年获新中国 60 周年全国科普著作奖三等奖。

(9)杨春波等,“脾胃湿热证的现代科学研究”获200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三等奖,获2007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0)苏友新等,“‘痛风宁’治疗痛风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获2007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1)黄秀榕等,“天然氧化剂对晶状体氧化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获2004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2)杨叔禹等,“自拟方与益气生津和清热解毒复方影响糖尿病大鼠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和 C-反应蛋白的比较研究”获2006年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9.2出版著作

①陈文列,吴锦忠,《中西医结合科研实验方法学导读》,科学出版社,2011。

②吴锦忠,刘献祥,《中西医结合10个病种天然药物研究》,北京科技出版社,2011。

③林燕萍,刘献祥,《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研究》,北京科技出版社,2011。

④郑国华,刘献祥,《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法》,北京科技出版社,2011。

⑤杨敏,施红,刘献祥,《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研究》,北京科技出版社,2011。

⑥蔡晶,《中西医结合10个病种病证结合研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10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2.10.1学科建设

2012年,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被评为福建省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为推动学科发展,2005年7月,福建中医学院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成立,聘请中国科学院陈可冀院士任院长,重点围绕消化道肿瘤、骨病、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疾病等方向开展中医药防治研究基础与临床研究。设有心脑血管病研究所、肿瘤研究所、骨病研究所和医学实验中心,拥有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福建省中西医结合老年性疾病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中西医结合基础重点实验室,中药药理(细胞结构与功能)实验室、中药生药学实验室和细胞生物学实验室为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目前,中西医结合研究院是福建省中西医结合领域科研、教学与产业服务三结合的综合基地。

为促进开展探索性、创新性的基础和临床研究,2006年5月,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设立全国首家中西医结合发展基金——陈可冀中西医结合发展基金,该基金旨在应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围绕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进行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临床研究,至今共资助27批次363项,总经费1472万元。2012年,设立“陈可冀院士—片仔癀药业科研奖励基金”,用于奖励优秀科研成果。

2.10.2人才培养

注重学科发展,强调学科队伍建设,大力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在职培养。2006年,福建中医学院以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为主体,整合全校中西医结合相关研究领域的优势科研资源形成“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研究创新团队”,陈可冀院士任团队带头人。2006年11月,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研究院依托自身的学科和科研优势,着力提高科技贡献,加大产学研合作,积极推进与地方政府、医药企业的横向科研合作,与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康恩贝药业有限公司、福建祥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在药物作用机制、药效物质基础、产品开发等方面开展研究,带动了研究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至今已培养中西医结合博士生90多名。

2.11国内外学术交流

1982年3月,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在福州成立,目前设有消化、心血管、活血化瘀等15个学科分会,各学会每年都在全省各地举办各类学术会议,进行相关学科的讨论交流。此外,省内同行还参加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

自成立以来,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每年都在福州举办研究院学术年会。到目前已举办十届大会,吸引国内外的中西医结合专家出席会议,先后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近40人次参加学术年会,并在年会上作专题报告。2012年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成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研院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时,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还与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和第二军医大学等海内外高校建立学术交流与合作。

3 学科发展趋势和挑战、机遇

3.1发展趋势

中西医结合学是我国特有的医学思想和医学体系,相对于西医和中医而言,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领域,目前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先例。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是建立在中、西医学基础理论之上的边沿学科,需要研究者对中、西医学科均有深入的理解和全面的掌握。

由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复杂性、与现代科学的差异性,其丰富的科学内涵有待用现代科学方法进一步加以完善与发展。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加强对中医理论的探索与论证,即发展中医。但是,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的根本任务及最终目的不应是发展中医,而是建立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一个开放性、多态性、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体系。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如能取长补短,有利于人类医学理论水平与临床疗效的共同提高。中西医的结合在药物与治疗手段上的兼容比较容易,亦将着力于新型中药方剂或复方制剂的基础研究和开发,以期在药理及治疗上有更多的突破。另一方面,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的研究是在与临床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在中西结合中求创新,谋超越,特别是思维方法与理论的结合并创新。

3.2挑战和机遇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质量改善,老龄化社会已经成为现实,疾病谱已经发生了变化,恶性肿瘤、糖尿病、肥胖等年龄相关的非传染流行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问题。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向生物—社会—心理—生态环境模式转化,新的医学模式改变了对疾病、健康、医学任务的认识,从而为中西医结合基础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动物实验是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的重要手段,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尚缺乏人们公认、符合中医及西医理论的实验动物病证模型。动物模型的复制没有采用现代医学的基因操作方法,没有一个中医病证模型的动物品系。病证模型评价体系多套用现代医学方法,难以符合中医学理论,其结论的合理性备受质疑,严重制约着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的开展。

当前,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大部分属于“西学中”或“中学西”,真正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人员比例很小,在思维模式和思想观念上,大批工作人员还没有脱离原来固有的模式,因此对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前景认识不足, 或多或少存在悲观失望的情绪, 这种情绪带到实际工作中, 成为前进的阻碍。

4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发展对策

科学研究是推动学科建设最活跃的因素,也是评价学科建设成就最客观的指标。要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创新科研运行机制,争取多出、快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首先,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原则:(1)继承互补整合原则,即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医学理论,重视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医疗原则;(2)尊重传统思维原则,也就是要重视经典理论和古今医案等经验的应用;(3)结合循证医学原则,循证医学是提倡将个人经验所作出医疗决策的经验医学,要将其提升为依据科学研究结论,再进行医疗决策;(4)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原则,通过规范化和标准以实现现代化并走向世界。

第二,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加强人才培养和学术团队建设仍是学科发展并使之不断延续的重要条件。为此,要选好学术带头人,构建和谐人才梯队团队。

第三,重视基地建设,打造一流平台学科基地是学科发展的平台,是取得一流科研成果必须的硬件设施。因此必须切实有效地整合资源,努力形成自身优势。特别是要着力保障科研、教学和工作场所及相关设备。

课题组成员:

施红,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猜你喜欢

中医药大学福建省细胞
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介绍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DANDY CELLS潮细胞
潮细胞
细胞知道你缺氧了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Dandy Cells潮细胞 Finding a home
ESL Learners’ Semantic Awareness of English Words,Semantic Transf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Vocabulary Teach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