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及解决途径

2016-07-14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季绍斌

中国商论 2016年3期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解决途径就业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季绍斌



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及解决途径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季绍斌

摘 要:大学生在校阶段是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最后一程,但不应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办学声誉和办学实力。大学生就业还有可能成为高校与社会用人单位联系的桥梁。可见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事关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需求,以及国家人才战略能否顺利实施。因此,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功能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 用人单位 人才培养 解决途径

自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大学生就业难就似乎成了一个“铁定”的事实。当然此处“难”的症结不仅在于毕业生本人难以找到心仪的工作,还有用人单位也难以招到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双难”的发生让不少院校始料不及,于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教学检查,高校在其毕业生就业人数方面大做“文章”粉饰“大好”的就业情形。这些看来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固然有来自上级主管单位的检查压力,还有学生家长及社会需求等方面多重因素叠加所致。事实上假如一所高校无法交出毕业生当年就业率高的成绩单,那么该高校很可能面临停招的窘境。由于我国高校管理体制不像国外高校那样如果经营不善可实施破产,所以一些长期招收不到生源的高校会面临与他校合并或办学降级的尴尬局面。对于上述问题,目前正在酝酿的一些普通高校转型为本科高职院校就是一个明证。国家对于大学生就业的高度重视是由于每年数百万计大学生毕业大军能否被就业市场消化,关系着我国政局的稳定且关乎到每位大学毕业生所在家庭的幸福获得感。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踏出校门往往会面临着就业“最难”季。这种“毕业就是失业”的严峻现实冲击的不仅是毕业生本人,还始终困扰着高校、学生家长和社会。政府最近出台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政其实质也是为了缓解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而推出的利好举措。教育部还专门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出台了有关的文件以此来推动“双创”活动得以顺利实施和贯彻,并能保障各高校毕业生无障碍地找到各自的谋生之路。为此,教育部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纳入到高校教学质量检查当中,并计划根据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就业质量的评估实施校财政资助拨款。于是各高校纷纷出台了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各项举措以迎接教育主管部门检查的同时争取拿到更多的财政拨款。因此,不少高校纷纷在本校的毕业生当年就业数据方面大做文章。比如一些高校在学生大三后半学年就鼓励他们离校去求职,这些学生的修课学分得到自动承认而无需像其他在校生一样必须参与校内考核。然而一些虚高的就业数据还是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防止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方面作弊,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就委托经认证的第三方进行大学生就业情况和就业质量的调查。今后国家财政拨款给公办高校的依据之一就是凭借第三方调查的结果反馈给学校,而把校方提供的就业数据仅作为参考,这就迫使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实力量力而行地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系统化的服务,而不是一蹴而就式的“送之门外”。为此各高校应启动大学生就业工程计划,从学校的内部深挖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而不像以前那样不负责任地把青年大学生,尤其不能粗放式地把一些毫无社会阅历的大学生直接推向竞争激烈的用人市场。

各高校应该根据本校的办学特点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展开针对性的调查和研究,准确把握学生的学识水平和求职就业能力,同时还应根据用人单位对往届毕业生的反馈作出相应的调整,比如可调整的项目包括招生计划、课堂教学模式、社会实践环节和学生课后活动安排等,通过不断深化学校内部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等来不断加强培养当下社会急需的专门人才,并提供后续的智力和技术服务。

1 建章立制以确保毕业生就业率有实质性的提高

毕业生就业情况好、就业质量高是综合体现一所高校整体的办学实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得制定能够保证实现高质量就业目标的规章制度。由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好坏直接关系到校内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因此有必要发动全体教师参与到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中来。通过校内制度引导教职工转变观念,从帮助学生求知到帮助学生就业的转变;从帮助学生的校内指导向校外指导延伸;从帮助学生的学术指导向专业就业技能方向指导的转变。

1.1 健全组织体系

对于在校任课教师而言,不少教师都认为毕业生的就业与他们无关。他们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学和科研方面。如今持这种观念的教师数量虽在一定程度有所减少,但是这种现象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大学生的就业成为任课教师教学任务中的短板。事实上,教师授课所培养的高素质、高学历应为在校学生将来职业铺平道路,教师的现实科研也应该与学生的就业需求互联互通。同时大学生就业不应是校内某一部门如招生就业处的专项职责,这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要处理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得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招生就业工作任务、目标、要求出发,着眼招生就业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健全校招生就业联动工作组织体系。构建以系党政负责人、学工办主任、专业负责人、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等为主体的招生就业联动工作网络体系,积极推进高质量招生就业工作,为保证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供坚实后盾,尤其是为女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要大开方便之门。

1.2 加强制度建设

高校可以以系为单位进行毕业生离校前的毕业动员和就业前的指导。各系应针对本系专业特点,结合招生就业工作实际,制订招生就业工作计划与有效的招生就业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并采取措施,调动学工办主任、专业负责人、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等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认真履行招生就业工作职责,把对学生的就业和对学业成绩的重视放在一个水平线上。如果无法交出良好的就业成绩,那么学生的学业成绩再高也只能沦为摆设,当然拥有良好学业成绩的毕业生往往更容易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也是为国家输送合格人才的地方。如果偏重一方顾此失彼的话就会进退失据,最终导致下一批次招生的困难,反之,有口碑的学生就业率就会为下次招生提供便利,这比学校派专人到各中学动员招生作用要大。因此,大学生就业应该牵动的是高校内每一位教职员工的神经,要让他们知道学生的就业与学生的学习、学生管理以及学生的思想工作一样重要,是组成完整育人的重要环节之一。有了制度的保障就可以带动专任教师和其他教辅人员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就业服务,其中包括创业指导等针对性的服务。

2 大学生就业工作应与教科研对接形成一体化态势

目前各高校把工作重点仍然放在课堂教学等学生“入口”教育方面而轻视学生就业等“出口”方面的现象依旧严重。有些高校甚至到了最后一个毕业论文的关键学期就对学生“放羊”,毕业生的论文东拼西凑、剽窃的现象比比皆是。校内组成的评委会也是走过场。如此“放水的人才”终究导致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职业素养满意度偏低,也使得学校的信誉度严重受损。因此学校应将毕业生最后在校阶段的教育质量和就业工作纳入到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之中,并责成各系部主要负责人就系党政联席会议每学期要定期对本系各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质量,尤其是毕业实践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针对本专业特点与培养方案,结合本系实际,切实有效地履行学校的整体教学规划和就业计划,努力将个性鲜明的课堂教学与特色人才培养的优势、特点显著的“训研创”一体化的实践基地相融合,使得毕业生在校毕业综合实践与就业工作以及毕业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及作品展示、社会科研服务、创新创业相融合,不断开创校内教育与离校就业的新局面。

3 建立校外就业联络机制

要切实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自然不能闭门造车囿于校内,而是应积极外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策略打开学生就业服务的封闭圈,形成校内外各方努力为毕业生就业寻找各种可能的通道。其中各系教职工应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校企合作和毕业设计指导等机会,主动走出去,到企业开阔视野,为毕业生寻找高质量岗位。日常走访要结合校友回访,重点考察企业区域位置、经营状况和用人理念,引导企业客观看待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每年定期回访往届毕业生和他们所在的工作单位,了解毕业生在企业的工作感受和企业对我们毕业生的看法等。其中应重点考察招聘岗位的工作职责、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同时邀请企业代表到校参观指导高校内部的招聘工作等。如此校企合作,让学校培养的人才有的放矢,同时也让企业了解到学校培养人才的过程和企业需要的人才。在校企之间做到知己知彼就是为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找到最佳的合作点,也才能有助于毕业生谋求到高质量的岗位。这里的高质量岗位指的是毕业生从试用期工资、转正工资、五险一金、食宿条件、作息时间、人文环境、专业相关性、岗位可持续发展等指标综合衡量评定。学校有关负责学生就业职能部门连同专业系部应建立具体专业的高质量岗位评价标准。根据岗位质量高低,向毕业生实行重点推荐、值得推荐、一般推荐和不予推荐等几种方式以便学生甄别。

此外,各系应正确处理就业推荐、教学与毕业设计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顶岗实习、暑期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指导等载体,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沟通。在教学或毕业设计期间被企业录用的学生,可以提前签订就业协议书,但是就业协议书必须载明应完成规定教学环节后,方可到企业实习就业。这样才能保证毕业生的学业质量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期待,从而形成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和教育主管部门多方合作共赢的局面。

4 结语

或许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里,大学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用人难的现象会逐渐演变为一种大学毕业生和就业市场之间的新常态。因此,作为培养人才主战场的高校应该把服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重要性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样,作为高校建设的重要项目来抓。打破原先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乱象,整合校内的最优资源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最佳的内外条件。毕竟“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一所高校之所以被社会认同,除了与其办学实力有很大的关系外,其培养的学生能否被用人单位高度赏识和重用也是一个关键指标由于多年来高校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大都囿于校内,其负责的对口单位又限于招生就业部门,免不了势单力薄,面对众多的毕业生往往顾此失彼,更何谈为毕业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服务。因此学校应主动出击,走出校园,联合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广泛动员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班主任就业辅导员、学生家长和历届校友,利用亲朋好友、招聘公告、企业网站和微信、微博等多个渠道收集用人单位有效的即时信息,并及时向广大毕业生发布。同时应完善校内教学和就业评价体系。从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充分就业、就业质量、工作性质与毕业生专业的契合度等方面开展对全校教职工的业绩考核。通过考核机制引领校内全员性、全面性全过程的就业工作,以此来不断推进和深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程。

参考文献

[1] 季绍斌.构筑高职院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新通道[J].中国商论,2015(31).

[2] 李胜强,等.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类型及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

[3] 王博,等.大学生就业难对策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2).

作者简介:季绍斌,男,浙江省平阳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商务英语和国际贸易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1(c)-190-03

猜你喜欢

高校毕业生解决途径就业
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的几点体会
浅谈高校毕业班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之处
新常态下高校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关系探究
社会保险争议解决途径探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电网规划设计与改造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