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媒介素养内涵层次界定

2016-07-14齐轶丹

中国市场 2016年47期
关键词:媒介时代素养

齐轶丹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媒介素养内涵层次界定

齐轶丹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自媒体时代到来,传播格局的变化,大众媒介角色从“受众”变为“用户”,新数字科技支撑下的自媒体,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多主体、平民化、互动性、海量信息、丰富内容、多样形式、更便捷、更快速的“话语狂欢”,青年大学生的道德养成生态进入了“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针对自媒体带给大学生的各种道德冲击和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匮乏的现状,文章从公民素养角度介入,厘清大学生媒介素养应该包含技术、观念、生产、发展四个层面,提出在培养青年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知识—规范—道德”的理论模型。

自媒体时代;媒介素质;媒介素养教育

1 问题的提出: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

“这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发声的年代,互联网给每个人提供了这样的平台。无论是个人的文字、声音还是视频,如果你愿意,都可以在网上表达、展示。不仅如此,互联网还为素不相识的人提供了交流、讨论、辩论的互动平台。你可以通过N种形式表达、发声,说自己想说的话。这就是所谓‘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

2016年8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自媒体时代更加考验个人修养》,文中表示,“当人人都有了在互联网这种新媒体上自我表达的权力和机会时,人们也更容易、更直观、更清楚、更真实地了解各色人等的修养德行与品位格调。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互联网上的发声者,大都是匿名的,网名给发声者戴上了一副神秘面纱,涂上了保护色。在‘没人知道你是条狗’的情境下,人的真性情、真面目可能会得到更充分的表露”。

以上文字对于自媒体时代的突出特征“人人都有麦克风”,以及由于自媒体发言的“匿名性”而助长的种种媒介道德问题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文章还对由此暴露出的国民素质修养状况以及主流价值观教育的结构性缺失表示了担忧。

与之相应的,针对近期网上发酵的“中国奥运代表团在里约赛场内外屡屡被黑”事件,笔者对某大学生微博进行了统计。一天之内,该同学发布相关内容3条,获评论235条,其中出现“不文明用语”及“激进言论”的评论多达201条,占比85.5%。

自媒体时代到来,传播格局的变化,大众媒介角色从“受众”变为“用户”,新数字科技支撑下的自媒体,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多主体、平民化、互动性、海量信息、丰富内容、多样形式、更便捷、更快速的“话语狂欢”,而在这场狂欢中,青年大学生的道德养成生态进入了“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针对自媒体带给大学生的各种道德冲击和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匮乏的现状,本文试图从公民素养角度介入,厘清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内涵及层次界定。

2 概念的厘清:自媒体时代及媒介素养

关于“自媒体”,百度词条给出了这样的解释:“自媒体”(外文名:We Media)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发布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人联合提出的自媒体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提出,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

2006年,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评选封面上没有摆放任何名人的照片,而是出现了一个大大的“You”和一台PC。《时代》周刊的解释是,个人正在成为“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2006年年度人物就是“你”——互联网内容的使用者和创造者。

“民意狂欢”成为自媒体时代最显著的标签。自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它是由普通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活动,传统的“点对面传播”转化为新型的“点对点互播”,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媒体成为可能——你可以拥有自己的“网络报纸”(博客)、“网络广播”或“网络电视”(播客)——“想写就写”“想说就说”“想唱就唱”,描写生活和心情、表达观点和意见、构建圈子和社交网络。

这场“狂欢”颠覆了传统的媒介生态,在海量的信息、多种的声音的包裹中,不但青年大学生认知世界的方式改变了,就连价值观、世界观的建构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早在20世纪,麦克卢汉就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媒介文化已经把传播和文化凝成一个动力学的过程,将每一个人都裹挟其中,生活在媒介文化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中,我们必须学会生存。显然,在自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彰显的今天,正确理解自媒体、合理使用自媒体,维护健康的自媒体秩序,营造和谐的自媒体生态等均已成为不容忽视也不可忽视的时代课题——而这些行为意义所指向的,恰恰正是时下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这个来源于西方,在国内却同样有着深远影响的概念,近年来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拓展。就国外而言,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提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2005年,美国新媒介联合会发布了《全球性趋势:21世纪素养峰会报告》,对“媒介素养”的概念进行了完善,提出了“新媒介素养”,认为新媒介素养是由听觉、视觉以及数字素养互相重叠共同构成的一整套能力与技巧,包括对视觉、听觉力量的理解与使用能力,对数字媒介的控制与转换能力,对数字内容的普遍性传播以及再加工的能力。在国内,上海复旦大学张志安、沈国鳞认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中国传媒大学袁军提出,媒介素养是社会公众认知、参与、使用媒介的能力。他认为,媒介素养教育是针对社会公众开展的培养和提升上述能力的一项重要素质教育。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自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是传统媒介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它是大众在自媒体的海量信息和多种表达的自然生态中,能够进行选择、理解、质疑、批判、评估、创造、生产、传播、控制的种种技巧和能力,是能够为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正向动力的媒介运用素养。

3 讨论的延伸:媒介素养的层次界定

显然,媒介素养所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几乎涉及了社会学、文化学、艺术学、伦理学、管理学、传播学、新闻学、信息学、情报学、符号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那么具体来说,媒介素养的相关内容应该进行怎样的层次界定呢?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在其各自的研究领域,同样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归纳和阐述。

美国洛杉矶媒介素养中心主席Elizabeth Thomas认为,媒介素养是让媒介赋权于人们的三个阶段的总称:认识自己安排媒介“饮食”的重要性;习得专门思辨技能;走到媒介信息的背后,挖掘深层含义。中国台湾学术界普遍认为,媒介素养包含五方面内容:关注媒介内容,了解媒介信息内容与符号特质;思辨媒体再现,发现文本背后的意识形态;反思阅听人的意义,当个自觉的阅听公民;影响和接近使用媒体;认识个人、社区的动能对媒体可能的影响。中国大陆学者江宇认为,媒介素养应该把握使用媒介、解读媒介信息和作用媒介创作等三方面内容,使用媒介是对媒介的接近、接触和使用的能力,解读媒介信息是对媒介信息的判断和分析能力,使用媒介创作包含具有生产、创作和表达等能力之意。

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媒体的传播模式与拟态特征,笔者认为,自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应该包含技术、观念、生产、发展等四个层面。

首先,在技术层面,应具备自媒体技术的基本应用和开发能力。自媒体的网络技术特征,要求使用者必需掌握一定的网络操作技能和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从生活和工作的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媒介,查找、跟踪、反馈媒介信息,完成信息的精准获取与正确传播,与他人进行信息共享,能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制作媒介信息,完善媒介信息传达的有效性和艺术性等,这些都属于媒介素养在技术层面的要求。

其次,在观念层面,应具备批判性识读和理解媒介信息的能力。传播学认为,媒介传递的信息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简单映象,而是经过人工精心建构的产物,渗透了生产者和传播者的选择和意志,是多种心理因素、文化取向、社会体制、组织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自媒体时代的大众,应该在观念上建立自媒体“防御”机制——掌握自媒体生态的若干原则,理解媒介信息产生与传播的各种影响因素,识别议程设置、把关人、话语权、新闻框架等媒介信息的隐藏特质,有效地分析、评估、整合、处理芜杂的媒介信息。

再次,在生产层面,应具备合规合法应对、传播和创作媒介信息的能力。自媒体时代的民意狂欢,人人都掌握了话语权——自媒体的开放性在大大拓展了大众话语表达空间的同时,也随之慷慨地提高了大众意见的影响力——“权”愈大而“责”愈重,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个个体都要具备对自己应对、传播和创作的信息进行把关的能力,这种能力,既体现为对信息真实性的把关,也体现为对信息的社会影响力的评估,杜绝信息失实、表达失当、意义失范等情况的发生,避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危害社会公共利益。

最后,在发展层面,应具备通过自媒体促进自身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关于这一层面,指向了“网络环境”向“现实环境”的延伸,可以包括的内容较多,较为突出的三个方面是:第一,网络交往协作的能力,明确自己的群体归属和文化归属;第二,自媒体经济行为的识别和运作能力,能够自主选择自媒体消费种类,明确消费目的,掌握消费额度,控制消费时间,对于投身电商的创业者来说,熟悉 O2O商业运作模式等,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第三,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能够自觉遵守网络相关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理性参与公民社会建设,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4 意义的回归: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模型

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0.3%,其中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而青年大学生则是这其中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

显然,自媒体时代,大众传媒对我国公民生活的浸透以及对公民素质的巨大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以往的任何社会阶段。青年大学生,因为其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强、创造性强、表现欲强,理所当然地成为自媒体时代的高收益与高风险群体,他们在享受自媒体丰盛的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在行为表现、道德认知等层面,潜移默化地接受着来自媒体的冲击、渗透与塑造,鉴于此,媒介素养的养成,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养成,必将在培育社会主义优质公民的过程中,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在培养青年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知识—规范—道德”的理论模型。首先,开展自媒体及其相关知识的普及与教育。将自媒体相关技术模块与大学公共课、通识课、选修课相结合,适当延展与提升大学生应用自媒体的能力与技巧。其次,开展传播理论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与教育。这一部分,重点讲授大众传媒、新闻传播、媒介伦理的基本理论,以及与信息传播相关的法律条款,进而培养大学生搜索、选择、理解、批判、质疑、评估、抵御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应对、传播和创造信息的能力。最后,开展媒介伦理和道德提升教育。在知识与规范的基础上,将优秀的媒介行为、健康的媒介精神内化为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培育社会主义优秀公民。

[1]蔡琪,黄瑶瑛.新媒体传播与受众参与式文化的发展[J].新闻记者,2011(8).

[2]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J].新闻记者,2004(5).

[3]袁军.媒介素养教育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4]荣建华.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5]吴翠珍,陈世敏.媒体素养教育[M].中国台湾: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

[6]江宇,薛强,段送爽.做媒介的主人——大学生媒介素养引导[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10.13939/j.cnki.zgsc.2016.47.138

本文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校级重大教研项目“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理论构建研究”(项目编号:701422J04014),2015年校级一般思政课题“意识形态视域下深圳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基于对深圳三所高校的实证调查”( 项目编号:801522z02013)阶段成果。

齐轶丹(1978—),女,文艺学硕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媒介时代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