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安市低碳物流发展研究

2016-07-14马春雨

中国市场 2016年47期
关键词:西安市西安物流

马春雨,赵 斌

(西京学院 经济管理系,陕西 西安 710123)



西安市低碳物流发展研究

马春雨,赵 斌

(西京学院 经济管理系,陕西 西安 710123)

发展低碳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而低碳物流发展迟缓,物流业作为“十三五”规划中十分重要的改革内容,它的低碳化将影响低碳经济的整体发展。西安作为中国西部的一个物流枢纽,西安低碳物流的发展将会做出一个重要的标榜,对其他地区的物流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运用合理的管理手段和更新型物流设备,在物流行业和政府的支持下提高对于低碳物流的发展要求,有助于在西安形成追求低碳物流的积极氛围。文章探讨了西安低碳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促进西安低碳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低碳物流;节能减排;西安

全球环境的急速恶化,让人们越来越关注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西安是中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物流枢纽之一,本身的地理位置和长久以来积累下来的优势使其成为了“一带一路”中的重要节点。但西安的物流业低碳化还处于探索阶段,各大物流企业还在实行自己原有的运营方法,物流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等过程仍有大量的污染排放,加之西安众多的重工业,使西安的环境越发恶劣。

1 西安低碳物流存在问题分析

1.1 物流社会化程度低,物流资源浪费严重

社会物流面向整个社会,拥有整合社会资源的作用。目前,西安市的大多数物流企业仍然是利用本身拥有的物流设施和设备为自己服务,企业间供应链的合作还未深化,一些物流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在物流活动中,运输车辆装载率低、设施设备利用率低、建设重复等问题多发。第三方物流业务的占有量也很少,占物流总业务量的20%不到。虽然西安市的物流园区建设迅速发展,但还不规范,还未形成有效的资源分配环境。物流社会化程度低下,浪费了西安市很多丰富的物流资源,不利于低碳物流发展。

1.2 缺少专业的低碳物流技术和管理人才

人才是企业的重要竞争力。西安是一个大学林立的城市,而且很多都设立了物流专业,但是现有的物流学科所学内容都还是管理和技术相分离,很难培育出兼具管理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且大学现在教授的物流理论有很多已经无法满足外界环境的变化,对知识的讲解也不是很深刻。企业在培训员工时,也没有考虑低碳物流的观念,物流就业人员在就业后无法提升自己的能力以适应发展低碳物流的要求。低碳物流人才的培育是深化物流业低碳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目前缺少专业的低碳物流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相应的物流专业的人才是十分重要的任务,它对于低碳物流的持续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

1.3 现有的物流设备都比较落后,物流管理技术相对落后

物流企业最大的支出就是设施设备和相关的固定资产投入,而在物流行业中,物流设备的碳排放和污染是最严重的。西安市内现有的物流设备都比较落后,还都是以石油、煤炭为能源的旧设备,新能源汽车和其他设备的应用都很少。物流管理技术落后,物流运行缺乏效率;包装材料落后,是很大的污染源;资源回收和废物利用技术还没有严格应用,大量可回收再利用资源被浪费,有毒废物的回收处理不合理,对环境造成了二次污染。西安市现在的物流企业有很多企业机械化程度仍然很低,无法实现规模化。因此,物流活动机械化程度低、机械设备老化、管理技术落后、包装材料落后、信息化不高等都是目前西安发展低碳物流所面临的问题。

2 西安低碳物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各物流公司各自为政,资源配置很不合理

低碳物流的发展是需要社会各组成要素密切合作的,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同样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减少污染。

社会物流是指以全社会为范畴、面向广大用户的超越个人家庭的物流,近年来对于社会物流的研究日益深化。社会物流具有广泛性,因为它涉及在商品的流通领域所发生的所有物流活动,这就使得社会物流拥有很强大的包容能力,社会物流可以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和环境资源,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投资优势,可以有效地推动低碳物流的发展。西安的社会物流和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还是比较缓慢的,各物流公司仍以自己的利益为主,资源配置很不合理。

2.2 高校物流人才培育未系统融入先进理念

培养低碳物流人才是需要基础的。在西安市物流企业中就业的人员,有很多本身水平不高。对于现有的工作,他们可以通过公司的简单培训来完成。但发展低碳物流,需要更新物流设施设备,改善管理,这时就需要更高素质的就业人员。显然西安市现有物流从业人员大多数无法满足要求。

在同样的设计条件下采用变风量系统,若在实际航行中外舱有1/2处于太阳阴面,则阴面的热量会大大降低,经过计算将变为650 W,送风量只需195 m3/h。仅这一个变化就可减小空气处理单元1 350 m3/h的送风量,制冷量会相应减少19 kW。在部分负荷工况下,所有靠舷边舱室的送风量可低至170 m3/h,只需满足最低换气次数要求即可,中央空调器的总送风可减少3 200 m3/h,制冷量会减少44 kW。图3为变风量空调系统静压控制原理图。

现在大学内的物流专业主要分为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两类。在所教授的课程中,都是已经形成系统的知识。低碳物流观念新颖,还没有得到十分完善的研究,所以,并没有进入到大学课程中,有关绿色物流的也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详细讲述。另外,物流专业的学生只学习一个分类,只专注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兼顾技术与管理的人才少之又少。高校物流专业与国外物流教育发达的院校和组织的合作还比较少,需要先进物流理念的输入。

2.3 缺乏适应本土低碳技术开发

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物流的硬性条件,可以说没有相关的技术是无法实现物流低碳化的。但现在西安市发展低碳技术缺少人员、资金、经验和创新思路的支持。

产业的发展提倡以创造代替制造。开发低碳物流技术需要创新思路,需要科研公司不断更新技术理念,研发新型的低碳技术,顺应社会需求,将新技术应用于物流活动中,推动低碳物流在社会中的应用。而且,西安市的物流企业与其他地区或国家是不同的,因为观念和习惯的不同,需要开发适合自己应用的技术,这就必然需要自己创新,不拘泥于现有的低碳技术。大多数从事技术开发的公司,都是根据国外技术进行“山寨”,没有完全发挥自己的创意,这使得技术开发落后于人。

3 促进西安低碳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物流信息化水平,完善供应链管理,合理分配社会资源

要推动第三方物流发展,企业将其劣势所在的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运作,以此来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减少物流过程中的空驶频率,减少运输过程的碳排放,企业可以将精力专注于自己的优势业务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

3.2 加强对低碳物流专业人才培养

提高就业人员素质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提高对物流从业人员的就业要求,在根本上提高整体素质;二是对现有就业人员进行深入的培训,使其能在短期的培训后能够适应低碳物流的新变化。

西安政府要鼓励高等院校在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节能减排和环保教育方面的课程,加快推进确定低碳物流人才职业认证工作和资格培训工作。加强物流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国内国际物流交流研讨,吸纳先进的物流低碳化发展的研究成果。低碳物流需要应用到很多新技术,包装环节需要新材料技术,运输环节需要新能源技术,仓储环节需要新建筑技术等,西安市应着重加强这些方面的教育,培育有专业能力的开发人员,为促进低碳技术的开发提供帮助。

3.3 深入开展物流技术创新,大力推广低碳物流新技术的应用

物流业是能源消耗和排放污染的最主要行业之一,需要积极响应低碳物流的发展需要,不断改善自己的节能减排技术,推动低碳技术的应用,实现低碳物流。发展低碳物流技术开发,不能只是跟随外国已有技术,因为这样不仅无法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更受制于人,造成开发成本的增加。西安是一个高等院校和科研所聚集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技术开发人才优势,促进一些研究机构增加在低碳物流方面的技术创新,将大大增强西安的低碳物流技术开发优势,为推动低碳物流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4 总结与展望

进入 21 世纪之后,全球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观念得到更高的认同,我国也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提出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化型社会。因此,在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中逐渐注重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性开发和节约利用。低碳物流的概念在此背景下被提出,并逐渐得到较好发展。鉴于低碳物流能够节约资源促进物流行业和谐可持续发展,在现代物流行业发展中必须注重合理发展低碳物流。

本文研究以西安市低碳物流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西安市低碳物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导致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促进西安市积极发展低碳物流的建议,以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西安市低碳物流的发展。

[1]刘畅.绿色物流在我国的发展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6(3):72-73.

[2]左丹.汉中低碳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探索[J].新西部(理论版),2016(3):13,10.

[3]叶友婧.基于低碳物流发展路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30):43-44.

[4]赵若男.低碳物流在中国的发展趋势[J].知识经济,2016(8):70-71.

[5]陈建宏,秦文展.我国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物流的思考[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4-27.

10.13939/j.cnki.zgsc.2016.47.032

马春雨(1993—),男,河北唐山人;赵斌(1979—),女,陕西兴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猜你喜欢

西安市西安物流
西安2021
Oh 西安
亲子创意美工展
西安市第四医院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123的几种说法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基于CA-Markov模型的西安市热环境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