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新背景下高中导师制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2016-07-13黄飞龙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导师制高中

黄飞龙

摘要:当前的教育对教育者在对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人生规划向导"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构建"全员参与"的教育工作体系,实施导师制,促使全体教师把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严格管理与言传身教相结合,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足够的关注及个性化指导,不断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反馈,引导学生领悟责任、挑战、成长的真正含义,从而更好的成长为拔尖创新的英才。本文是作者在本校实施的导师制中的一些感悟。

关键词:高中;导师制;管教管导;精准辅导;人生规划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15-02

导师制最初产生于14世纪的英国,当时在牛津、剑桥率先实施导师制,以后逐渐在伦敦大学及其他许多学校推广。导师制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根本原因是它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从而有利于人才素质的提高、培养效果的优化。它与现行班主任制具有迥然不同的运行方式,可实现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和教育。

1.实行导师制的教育理论依据

导师制是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德育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老师身上,导师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教师管理群的一种管理模式。

2.本校实施导师制的一些具体做法

第一个做法是学生由以前的被分班转变成自己选班。

暑假快结束时不少老师都收到了学生发来的短信:"老师,我被录取了!"作为高一升高二的学生,何来"录取"一说?他们录取的又是什么?原来,这是我校首次在高一实施"导师制"的其中一项尝试——学生通过网络进行选班、选导师。

早在暑假初,我校校园网就公布了高二年级1到16班每个班的人事安排,并且登出了每位导师的相片及个人简介。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考虑进哪个班,选哪位导师。学校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最喜欢听哪位老师的课,最接受哪位老师对自己的教育。以往传统随机分班的模式有可能造成的学生不满意分班或者不适应某个老师的几率降低了。

当然,因为每个班的人数有限,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落选的学生会进行第二次选班,再次落选的将由系统进行随机分配。如此分班的形式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平行班不再平行,我们有可能面临16个不同层次的班级,老师的工作积极性能否延续?感情好的学生相约报同一个班,新班级是否会出现"小团体"的现象?接连选班被刷下来的学生,他们到了被系统随机分配的班级,能否迅速从打击中走出来,进入学习状态?这些都是我们要面对并找出解决办法的问题。

第二个做法是学校专门安排出下午的大课间25分钟作为导师与学生交流的时间。

学校与年级经多次讨论,最终决定每周任选两次大课间开展导师与所导学生进行交流活动。在交流中学生可就自己近期在学习,生活,思想上遇到的困惑向导师寻解,或是向导师总结自己的表现,或是展望自己的未来等等。导师在交流中要总结学生学习,作业,纪律,思想表现等各方面的优缺,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情况,学习上指导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好个人的学习计划,导师结合自己所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思想人生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推进学生的思想进步,引导学生学会规划人生。心理健康方面导师要辅导学生解决各种心理困惑,纪律上教育学生严肃校规校纪,逐渐纠正学生不良习惯。

第三个做法是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实行轮值班主任制。

开学的第一堂课,我向我所教班的孩子们介绍:"我是我们班接下来三周的轮值班主任。"孩子们都非常疑惑"我们的老班到底是谁?""我们班的每位导师都是你们的老班。"

我校实行的导师制不仅明确了每位导师对自己所导的学生有管理教育的责任,每位导师还要真正参与到班级管理中。以一位担任两个行政班教学任务的语文教师来说,他要参与两个班级的轮值班主任工作,每班三周,每学期他就要当6周的班主任。根据文理分科的情况,文综科目老师只参与文科班的轮值,理综老师同理。过去我们每个班都有一名班主任,现在我们每个班拥有6名班主任。我们的导师团队每周都会进行导师交流会,由轮值班主任向团队汇报班级的最新动态,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这就是导师制下的班主任制度:每个老师都是导师,每个导师都是班主任。

3.导师制的实行的得与失

我所任教的学校实行导师制到底给师生的教育教学带来什么新的变化?下面我从一些老师和学生所写的对导师制的体会中节选一部分出来共享。一位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老班主任说"导师制的推行带来了一定的好处。首先,同学们的导师基本上都是自己选的自身所喜爱的老师,导师所导的学生也是导师自己选的,师生双向互选,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因为和老师看不对眼而引发的师生不和事件的发生,有利于增进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师生感情,方便导师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其次,导师制让每位导师需要关注指导的学生减少了,不再像以前一样需要带一整个班的学生。这就意味着每位导师基本上都可以关注到自己所导的每一位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与帮助,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因为不被老师关注而产生的自卑心理,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另一位从未担任过班主任的老师担任了学生导师后如是说:"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一个班级中的优秀学生和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往往受到更多的关注,而中等学生有可能无意中被老师忽视,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历年来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中有许多是中等生,他们在班级默默无闻,等到出现问题了再去做工作却为时已晚。其次,可以加强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协作,更有效加强对班级的共同管理。许多任课教师对班级缺乏了解,与班主任进行沟通时常常不知道所讨论的学生是谁,班主任也不了解任课教师对班级的教学情况。第三,可以加强对高中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和探索。虽然教师们在上大学或进修期间都学过心理学,但毕竟是纸上谈兵。经过和学生的近距离接触,可以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另一位学生则写下了以下体会的体会:便于科目学习,解决困难烦恼。导师是我们学习道路上的明灯,指引我们越走越好,今年我积极向导师提问学习上的难题,困扰,老师也会更关心你这科目的学习,我知道了我们不懂的地方就加强对此的练习和讲评,这样一来不但提高了自己还可以在课堂上巩固不足,成绩提高了,心情都愉悦了。关心生活,调解负面情绪。导师的存在让家长与老师的沟通更加紧密,在学校若有身体不适能既是与家长联系学生在学校的不足,学习问题可详细同家长沟通。不但促进师生,家长与学生导师对学习的关注与重视。导师了解我们,他懂我们的不足,他会给我们源源不断的帮助,提供学习方法,并向其他科目老师求教来完善自我,走向成功。

当然导师制在实行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班级日常管理由班级教师团队导师轮值,每人轮值3周,班级管理中不再有班主任。但随之给班级管理,年级管理带来很多问题。现进行总结反馈,具体如下:

学生问题:

1.学生难以迅速适应轮值班主任。由于轮值班主任轮值交替时间短,不同轮值班主任对学生的纪律和学习要求不同,让学生无所适从。

2.学生对例如请假手续、家长对导师制后应该找哪位老师就小孩教育问题进行交流不明确,颇有意见。

轮值班主任班级管理问题:

2.1轮值班主任责任心问题。很多导师有应付轮值时间的心理,对班级没有归属感,对班级管理只停留在抓迟到、点名考勤等表面工作,无法深入挖掘本班存在问题,更无法培养各班不同的特性。

2.2轮值班主任工作交接工作及班级管理工作的延续性。对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养成,意志品质的培养、学生成长发展跟踪等专项及长期教育问题。

2.3轮值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参差不齐对学生的教育不到位,容易引起师生矛盾。

2.4从第二轮班主任轮值开始学生迟到,课堂、晚修违纪现象明显增多。

年级管理的问题:

1.年级工作量大量增大,工作难度加大。

2.导师责任心的问题(如有个别老师经常缺席集体备课、周二培训会议、导师见面会及应承担的工作)

3.怎样监督落实导师工作是否完成,完成质量等导师评价问题。

4.很多老师提到轮换班主任后班级管理的现状与自己想象中的导师制有很大出入。

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还在不断完善。我们也发现了轮值制度造成的教师班级归属感不强,学生难以适应如此多不同管理风格的班主任等问题。现在我们又有了导师负责人,每个团队都有一个固定的教师来协调导师、任课教师,相互通报和及时了解学生的表现情况,班级教师团队负责人(协调人)协调定期召开班级教师团队会议,对班级出现问题及下阶段工作进行讨论和安排,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形成管理学生的有效机制。

在教育教学的改革道路上,希望我们的导师制做法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我们教育工作者一起为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贡献每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徐怡敏 《课堂外的精彩-中学导师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05-01.

猜你喜欢

导师制高中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英语教育与导师制教学方法融合探讨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