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长辅导视角看高职院校贫困生教育
2016-07-13蒋燕
【摘 要】通过对某一所高职的贫困生调查发现(2015),申请贫困生认定的(包括生源地贷款、申请助学金、爱心助学金等)学生约为3500多名,占到了全校在校学生的33%。本研究依托特色成长辅导室这个平台,开展贫困生教育,进行成长辅导,从而促进他们的成长成才。
【关键词】贫困生;成长辅导;高职院校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校贫困生人数和比例迅速增长,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对某一所高职的贫困生调查发现(2015),申请贫困生认定的(包括生源地贷款、申请助学金、爱心助学金等)学生约为3500多名,占到了全校在校学生33%。贫困生压力大,敏感,好面子,不但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还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交际。依托成长辅导室这一平台,开展贫困生教育,进行成长辅导,从而促进他们的成长成才。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教育意义
有助于贫困生的身心健康。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一方面往往背负着父母对其成长的期望,另一方面不得不承受经济上与同龄人的差距带来的压力。使得一部分贫困生为此忧心忡忡,总是担心辜负父母的期望,一旦学习、生活上出现问题,心理上承受很大的压力;有的贫困生不敢和同学出去聚会、不敢聚餐,从而与其他同学之间格格不入;还有的比较爱面子、敏感,丝毫不提及自己的家庭状况,生怕在同学中丢面子。开展成长辅导,有助于贫困生的身心健康,正确看待家庭贫困这件事,采用经济补偿和思想教育多种方式相结合,减轻他们的经济、心理压力。
有助于贫困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交际。因为经济上的压力,贫困生不能把全部的精力用在学习、生活和交际上。他们会去考虑各种兼职,从而出现了影响学习、交际,甚至受骗。他们有的自认低人一等,对人怀有敌意。有的学习上、个人能力上不是特别出色,形成了自卑的性格。开展贫困生教育,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为他们开展学习辅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正确看待他人的帮助,学会感恩,学会诚信,而不是愤世嫉俗。学会与人交往,而不是因为家庭原因而孤立自己。
二、高职院校贫困生教育现状
经济补偿为主,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比较少。目前,国家对高校贫困生非常重视,各种资助政策如生源地贷款、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针对贫困生的经济补偿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基本上能够解决绝大部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经济上的资助固然是重要的环节,但是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容忽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经济上的脱贫解决了,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贫困生心理上的脱贫,让贫困生不自卑,不用害怕别人歧视的眼光,让其他学生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贫困生。采取有效的措施既能保护好学生的隐私,又能有效地帮助到每一位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生。
以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为主,个性教育、自我认识教育很少。面对贫困生中出现了一些如拖欠贷款,甚至不还贷款,贫困生不知感恩等现象,学校里对贫困生的教育大多集中在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层面。而对贫困生的不良认知、不良个性的教育却比较忽视。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是贫困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不可忽视的是贫困生往往因为经济的原因形成了如对有钱人的仇视,对富裕同学的羡慕,觉得自己是家庭的拖累,形成了自卑、敏感、敌对、嫉妒等不良个性。这些个性使得他们在交往中往往无法保持一颗平常心,从而出现了人际关系紧张的状况,更甚者影响了学习,从而出现了处处受挫,处处不如人的感觉,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应该加强对贫困生的个性教育、自我认识教育,促进他们心理上的脱贫。
以开展班级集体教育为主,个体辅导较少。学校对贫困生的教育往往就是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形式。这些形式对贫困生教育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在众人面前暴露贫困生的家庭实际情况,无疑又是另外一种伤害。而且往往有一些贫困生是极度爱面子的,他们并不喜欢在所有人面前暴露出自己是贫困生这一身份,即使想要申请助学金往往也因为这点而放弃。每一个贫困生的家庭情况可能是不一样的,而他们在学校的表现也有很大的不同,用同一种方式以公开的形式开展贫困生教育,也是不太合适的。在开展班级团体教育的同时,应该开展贫困生的个体辅导,针对每个贫困生的情况实施针对性的物质和精神帮助。
三、高职院校贫困生教育的成长辅导策略
开展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塑造高尚精神品质。主要是三方面教育,一是开展贫困生责任感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部分贫困生由于长期的心理障碍,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趋于个体化,远离社会、远离他人,对社会缺乏责任意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个性教育、自我认识教育、情绪和压力管理教育、人际关系管理等。贫困生作为特殊群体的种类之一,既要特殊对待,又不能把他们和非贫困生截然分开开展教育活动。所以,在课程的设计上,也要注意不要总是以问题导向针对贫困生的问题设计课程,这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让非贫困生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同时也让贫困生产生对号入座的感觉,从而不利于贫困生教育。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设计普通人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方法和途径课程,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绪状况,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合理的宣泄宣泄方式,改正不合理的认知,是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方式。
开展集体活动,帮助贫困生更好地融入集体。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了贫困生对自我的理性认识,减轻他们思想上的负担,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家庭的经济状况和自身的关系。另一方面,学校需要开展各种合适的集体活动,促进贫困生在活动中认识更多方面的自己,发现自身的优点,学会正确看待社会,正确与人相互,改善和同学之间的关系。第一,定期开展班级集体活动,促进班级同学之间的相互认识和关系融洽。第二,开展挫折教育活动,增加高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第三,开展素质拓展教育活动,增强高职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第四,开展受益面广,要求不高的班级活动,比如徒步、趣味运动会、班级演讲等,增加学生的小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心。
开展贫困生的个体成长辅导,包括学业辅导和个性辅导。家庭经济状况与学生的心理状况成正比关系,在对贫困生的态度上,也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贫困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心理健康课堂教育能够一定程度上帮助到一些贫困学生,起到预防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作用。而对一些长期饱受家庭经济困扰的贫困生来说,他们积累了比较多的消极情绪,对社会、对他人可能有很多偏激的看法,产生社会不公正、不公平的想法,个性的嫉妒和自闭,又促使他们与人交往时产生种种挫折。面对这样一部分贫困生,仅仅通过课堂教育显然是不够的,而心理咨询这样一种方式又让很多需要帮助的贫困生怕受歧视而不去咨询。因此,开展个体的成长辅导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对一的成长辅导既能让贫困生有足够的隐私,也能够让他们的问题有一个比较专业的途径来解决。第一,开展个性辅导,帮助贫困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第二,开展学业辅导,由于经济的压力,贫困生对学习非常重视,他们把学习成绩优异看作是摆脱贫困的根本,证明自身价值的关键,这种心理的积极面应该得到肯定。解决学习的困扰困惑,减轻学习压力。增强他们的专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第三,开展职业生涯辅导,树立正确的目标,做好学习规划。
参考文献:
[1]刘毅,宗岚,张富林.借鉴积极心理学理念,探索贫困生教育新思路[J].继续教育研究,2008(6)
[2]萧莉,刘伟,徐沙.贫困生教育创新模式思考与实践[J].科技创业月刊,2007(6)
[3]贺金莲.提能:高校贫困生解脱/贫困链0束缚的有效途径[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作者简介:
蒋燕,(1982~),女,汉,长沙人,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研究会2014年立项课题《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育人实践研究》(XXY2014013)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