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发展新理念 加快农业现代化

2016-07-13

时事报告 2016年2期
关键词:农产品农业农村

本刊特约报告员



落实发展新理念 加快农业现代化

本刊特约报告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1号)指出,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为“十三五”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 坚持创新强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十二五”以来,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足、市场稳定。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2143.5万吨(12428.7亿斤),比上年增长2.4%,实现“十二连增”,连续三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棉油糖、肉蛋奶、果菜茶、水产品等农产品稳定发展。2015年,我国生产了561万吨棉花、7.6亿吨蔬菜、1.5亿吨水果、8454万吨猪牛羊禽肉、2999万吨禽蛋、3755万吨牛奶和6500万吨左右水产品,肉类、禽蛋、蔬菜、水果和水产品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世界上平均三条鱼就有两条是中国养的,两个苹果就有一个是中国产的。人均占有880斤粮、130斤肉、1100斤菜、60斤牛奶、40斤禽蛋和94斤水产品,除牛奶外,其他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15年农业农村经济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

应该说,从总量上看,我国农产品基本能保证供给。但从结构上看,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求。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再仅仅追求吃饱,还要吃得好、吃得健康,对优质、生态、安全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但是我国农产品大路货多,还不能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最典型的莫过于奶粉。国人到全世界去抢购奶粉,成为“国际话题”。人们对肉蛋奶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牛肉、羊肉等的需求迅猛上升,但牛羊肉供给总体偏紧,价格长期处于高位。可见,当前我国农产品供给有总量上的问题,但主要反映在结构性矛盾上。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必须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消费引导市场,以市场引导生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一)稳产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随着人口增加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产品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将超过14000亿斤。而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保供给的压力仍然很大。“十三五”不追求连年增产,但要巩固和提升产能,确保在有需求时能产得出、供得上。稳产能关键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要严格保护耕地,守住耕地红线,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特别是要把106个重点城市周边、交通沿线易被占用的优质耕地和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率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加强粮食主产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建立大豆棉花油料糖料蔗等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加快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十三五”期间,要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

(二)调结构

这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生产,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重点调整东北高寒地区、西北干旱地区、西南石漠化地区玉米种植结构,开展粮改豆、粮改饲、退耕种草等试点,今年争取减少1000万亩以上。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调整生猪生产布局,引导生猪养殖向玉米主产区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大力推进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切实提高国产乳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现代渔业转型升级,减少养殖密度和近海网箱,完善休渔禁渔制度,清除“绝户网”等禁用渔具,促进渔业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实现提质增效、减量增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农业节本增效,从技术、装备、设施、服务、加工和流通等多方面着手,推广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三)强基础

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达到52%,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这标志着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迈出了坚实步伐。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业基础薄弱、质量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和弱项。主要表现为科技支撑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仍远低于发达国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等。“十三五”时期,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推进农业信息化,做大做强民族种业,提高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推动农业发展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四)促改革

“十二五”期间,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村产权制度、农村金融保险、农产品价格等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农村改革力度显著加大。2015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面积超过3亿亩,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250万家,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有序实施,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稳步提升。

目前,农村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任务艰巨,尤其是承包地、宅基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事项,涉及多方利益关系调整,容易引发农村社会矛盾和冲突。但这些都是绕不过去的坎,非改不可,迫切需要攻坚克难,一关一关地闯、一道一道地破,为农业农村发展释放改革红利,增添新的活力。

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联合与合作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稳妥有序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信贷、保险等为农服务能力。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五成

2015年,我国农业科技对增产增收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在调结构、转方式、稳粮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因单产提高增产粮食约221亿斤,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76.9%,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稳定在96%以上。我国农业发展已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进入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新时期。我们的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

二 坚持协调惠农,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城乡协调发展取得积极进展,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加快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险制度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基本建立。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农村常住人口多达6.4亿,还有奔波于城乡之间的2.77亿农民工;工农城乡之间资源要素交换不平等,农村土地、资金、高素质劳动力等优质资源过多地流向城市;虽然农民收入增长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和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城乡居民收入比由3.33︰1缩小到2.73︰1,但农民收入水平总体不高,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值差距超过18000元,而且还在逐年拉大;城乡公共服务在很多方面仍然两种安排、两种标准,双轨制依然存在,农村教育、医疗、保险等公共服务条件仍然明显落后于城市,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化,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目前我国仍有6亿多人口常年居住在农村,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中国人口多,主要是农民多;农民要进城,但不可能都进城,更不可能都进大城市;城镇化要加快推进,但新农村建设也不能忽视。即使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按届时总人口15亿人计算,仍有4.5亿人生活在农村。“十三五”时期,要继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一)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重点加强水电路气房建设。强化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动城镇供水设施向周边农村延伸。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开展农村“低电压”综合治理,发展绿色小水电。加快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班车,推动一定人口规模的自然村通公路。发展农村规模化沼气,促进农村沼气转型升级。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加快解决农村困难家庭的住房安全问题。

(二)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加快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办好农村特殊教育。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加强农村文化、教育、体育等设施建设,改善农民文化服务条件,对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给予更多关心关爱。

从2015年8月起,浙江省启动近年来最大规模农村电网改造工作,新增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投资125亿元,预计2016年7月底前完成。图为一名工人在农村进行路灯作业。

(三)加强新农村建设

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体现农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努力建设农民幸福家园。科学编制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5年专项行动,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改厕,全面启动村庄绿化工程,开展生态乡村和农村宜居水环境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四)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

2015年,农民工总量2.77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近1.69亿人。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大力促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创业,稳定并扩大外出农民工规模,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力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和农村服务业,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增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能力。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劳动权益,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落实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的目标,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工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呈现出“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良好态势。目前共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54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640个。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80万家,预计2015年经营收入3500亿元,接待游客11亿人次,带动3300万农民受益,已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新亮点,成为城乡居民望山看水忆乡愁的好去处。?

三 坚持绿色兴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本身具有“绿色”属性,农业生产本身就是固碳过程,促进绿色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人多地少水缺,人均耕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中国用世界10%的耕地和6%左右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支撑了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但确实也付出了很大代价,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凸显,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越绷越紧,我国已经到了迫切需要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一)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

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资源利用的弦绷得越来越紧。工业化城镇化大量占用耕地,虽然国家有占补平衡的规定,但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近补远、占水田补旱地等现象普遍存在,耕地不仅总量在减少,质量也在下降,草地退化、沙化、碱化的现象也十分突出。要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开展耕地休耕制度试点,在玉米非优势产区进行轮作试点。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适当提高补奖标准。严格实行休渔禁渔制度,探索开展近海捕捞限额管理试点,持续清理整治“绝户网”和涉渔“三无”船舶。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加大增殖放流力度。维护农业生物多样性,严防外来物种入侵。

(二)继续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

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目前化肥的使用量5900万吨(折纯),占世界的1/3,利用率仅为33%;农药每年使用量超过40万吨(折百),利用率为35%;农膜使用量达到130多万吨,覆盖面积超过3亿亩,回收率不足40%。我国每年还产生8亿吨秸秆、30亿吨畜禽粪便、2亿吨农村垃圾、90亿吨农村生活废水,对环境影响非常突出,不容忽视。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建设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区,稳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继续开展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试点。实施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区域示范工程,启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推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农用地膜使用有效管理办法,开展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

(三)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

创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加快推进全国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实施农产品产地分级管理。继续抓好湖南重金属污染区综合治理试点,积极探索重点污染区生态补偿制度。扩大东北黑土退化区治理试点范围,抓好河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试点。

(四)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示范市、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选择粮食主产区、畜禽养殖大县、水源地等典型地区,继续实施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启动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在适宜区域建设稻渔共生综合种养基地。推进绿色化生产,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生产使用和监管制度,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加快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创建一批果菜茶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场,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规模。

四 坚持开放助农,提升农业竞争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农业已经处于全面开放的国际大环境、大市场中,农业开放程度还会进一步提高,我们不仅面临来自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现代化水平很高的发达国家的竞争,也面临来自劳动力优势明显的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农业国际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已经进入高成本阶段,特别是农业劳动力成本、农机作业费、土地流转费等上涨较快,加上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不断增加,使得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升,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年均增长10%以上。针对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较快的实际,国家连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临时收储价格也呈逐年提升态势。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国内价格普遍高于国际价格,国内外价格倒挂的现象日益严重。据有关部门监测,小麦、玉米和大米的国内价格比关税配额内的进口到岸完税价格每吨高出600多元,棉花、大豆和食糖每吨高出3000元、550元和400元左右。我国农业开放程度高,农产品关税水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农业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进口不断增加,出现了“边进口、边积压”,“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的现象,对我国市场形成巨大冲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既合理利用进口弥补国内产能不足,又避免过度进口影响国内产业安全和农民就业增收。

“十三五”时期,我们要继续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将农业“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在“引进来”方面,加快引进国外资金、关键技术、种质资源、高层人才、管理经验,优化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进口调控政策,研究制定重要农产品进口贸易战略,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进口优先序,适当进口国内紧缺的资源性农产品,做到既保障供给,又保护产业、保护农民。

在“走出去”方面,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重点区域的农业合作,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搭建农业“走出去”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走出去”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培育一批大型农业“走出去”企业,在财税、金融等方面对重点企业给予扶持,推动农业优势产能和技术转移,带动农业装备、生产资料等“走出去”。

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

201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增幅连续第六年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3,比上年缩小0.02。全年农民工总量27747万人,比上年增加352万人,增长1.3%。其中,本地农民工10863万人,增长2.7%;外出农民工16884万人,增长0.4%。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3072元,比上年增长7.2%。

五 坚持共享富农,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2015年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六年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过去几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农产品产量增加、价格提高和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随着经济增速放缓,这些增收因素都受到影响,未来几年农民增收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2014年末全国还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而且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生态脆弱、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滞后的偏远农村,是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短板在农村贫困人口。

(一)完善农业补贴和价格政策

全面推动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三项补贴”改革,重点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制度,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补助机制。推动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继续执行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推动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推动完善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方式。探索建立鲜活农产品调控目录制度。

(二)推进农业节本增效

从技术、装备、设施、服务、加工和流通等多方面着手,推广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流通成本。适应市场需求,引导各地立足资源禀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优质产品,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加强品牌培育塑造和营销推介,推动实现优质优价。

(三)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县、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加强储运加工布局和市场流通体系的衔接,推进实物流通和电子商务相结合的物流体系建设,促进物流配送、冷链设施设备等发展。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农业生态链、价值链。推进农业产业化,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多种形式的现代农业服务组织。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收、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

(四)扎实推进精准脱贫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等措施解决5000万左右贫困人口脱贫;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2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

特色产业是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和收入的主要来源,我国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中,有3000万需要通过发展产业脱贫。因此,做好产业扶贫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重大部署、促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要把发展特色产业脱贫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积极推进村企对接,强化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强特色农产品市场开拓,提高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总之,形势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强烈的短板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拉长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用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续写“三农”发展新辉煌,为夺取全面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作出新的贡献。

盘石生态畜牧园区是贵州省100个重点生态畜牧园区之一,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畜牧产业,公司负责养殖,农户年终分红,滚动式帮扶脱贫。图为盘石镇十八箭村留守困难老人龙玉香领到分红。

本栏责编:赵鸿文

E-mail: zhao_hongwen@126.com

猜你喜欢

农产品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