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016-07-13李会杰

学周刊 2016年25期
关键词:角色体验言传身教

李会杰

(河北省迁安市建昌营镇童乐幼儿园,河北迁安064400)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李会杰

(河北省迁安市建昌营镇童乐幼儿园,河北迁安064400)

摘要:幼儿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正是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阶段,将会对幼儿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我认为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从教师的言传身教、多样活动、角色体验、常识激励这几个方面着手展开。

关键词:幼儿养成教育;言传身教;角色体验;赏识激励

习惯决定人的命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个性品质的重要体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会让人终身受益。幼儿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正是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在幼儿阶段加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那么在幼儿阶段如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言传身教,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教师在对幼儿的教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与模仿性,外界或好或坏的行为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作为与孩子接触最为直接和密切的教师更是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不仅要注意言传,更要发挥身教作用,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令幼儿耳濡目染,在无形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只重视言传,只是从理论层面告诉幼儿要如何做,自己并不这样做,幼儿就会产生认知冲突,缺乏判断力而陷入迷茫之中。只有言行统一才能让幼儿在模仿中不断强化,以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如要让幼儿养成文明礼貌习惯,教师就要首先成为幼儿的榜样,当幼儿早上来园时主动与幼儿打招呼,离园时和幼儿说再见,这样幼儿在来园与离园时自然也会主动和老师、家长打招呼,在其他场合也会主动与人打招呼。

二、多样活动,激发幼儿的参与动机

幼儿年龄小,单纯的说教不仅不能激发幼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利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还会适得其反,使得幼儿滋生一系列的消极厌倦情绪,甚至会对幼儿园失去兴趣。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以多样的活动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强烈的参与动机。幼儿的认知与思维处于形象阶段,画面、色彩比起文字与语言更有吸引力。为此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视频短片,让幼儿在观看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身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要让幼儿学会基本的礼貌用语,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我们可以为幼儿播放影像资料《来客人了》,这样比起教师的讲解更有吸引力,更能让幼儿进入特定的场景中,通过认真观察,明白如何接待客人,要做哪些事,说哪些话,进而使幼儿学会礼貌用语、文明待人。同时教师还可以拍摄幼儿在幼儿园和家中的照片与视频,熟悉的人物与画面更能引发幼儿的关注,增强教学的真实性与熟悉感,更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其中,更加利于幼儿对文明礼貌的理解与运用。

三、角色体验,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来自于亲身体验的感受更为直接和深刻,因此要想让幼儿深刻地理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要为学生创设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让幼儿进入特定的角色与真实的场景,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主体性与主动性,而且更能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进行内化与提升,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让幼儿来玩过家家的游戏,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再现父母工作与做家务的场景,带领孩子一起出游,等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在活动中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与热爱,体会到父母的辛劳,从中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更可以让幼儿体会到家人该如何相处。这样的活动集信息的输出与输入于一体,所取得的效果比起教师单纯的讲解要好。

四、家园合作,筑造良好的教育平台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学校与家庭是幼儿学习与生活的两个主要场所。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筑造家校一体化教育平台,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1.向家长宣传养成教育的重要性。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尽最大的可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许多家长也非常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买智力玩具、参加各种体验运动,等等。但往往忽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此,幼儿园要加强对幼儿进行行为养成教育的。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向家长推荐相关的网站、名师讲座等,让家长意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以取得家长的认同,这样家长与学校才能积极配合,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加强家长与教师之间互动沟通。家长与教师不能各自为战,而要加强交流与互动,老师将幼儿在园表现及时告知家长,家长将幼儿在家的表现及时告知老师,家长与教师共同关注幼儿的发育与成长,共同制订教育方案,这样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赏识激励,不断强化幼儿的动机

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要关注幼儿的具体行为表现,更加重视评价。赏识可以让幼儿看到自己的进步,强化幼儿的荣誉感,从而激起幼儿更大的热情与动机。但许多教师片面地认为赏识就是对孩子进行一味的表扬与鼓励,不适当的表扬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会使劲儿滋长骄傲情绪。教师要正确地认识赏识教育不是单纯的表扬加鼓励,而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与行为过程。因此教师要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关注幼儿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善于发现,能够以最真挚的语言、最丰富的情感、最温暖的眼神来给予幼儿真实具体的表扬与鼓励,这样才能强化孩子的行为与动机,激发孩子的兴趣。如幼儿学会了扣纽扣、系鞋带、学会了自己吃饭,教师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树立幼儿的榜样,这样才能促进全体幼儿的共同进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习惯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我们要重视幼儿阶段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幼儿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习惯,使幼儿更加健康和谐地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燕.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 (10).

[2]孙艳.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1).

[3]吴蕾.浅谈幼教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新课程,2011(5).

[责任编辑赵建荣]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5-022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5.149

猜你喜欢

角色体验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
『铁齿铜牙』敌不过『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引入戏剧元素的音乐教学实践
创新情境构建体验性语文新课堂
词语聚焦
体验式的英语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