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期银行贷款与经济运行的关系

2016-07-13招商银行温州江滨支行吴一品

中国商论 2016年7期
关键词:银行贷款金融体系实体

招商银行温州江滨支行 吴一品



转型期银行贷款与经济运行的关系

招商银行温州江滨支行吴一品

摘 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银行贷款的联系减弱,目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调整的转型时期,对金融行业将会进行深入的整合与调控,而银行贷款对经济运行的作用可能继续减小。鉴于此,本文首先对我国当前的银行贷款与经济发展的联系现状进行了分析,表明现有的金融经济对促进实业经济的发展成减弱的趋势,然后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加强金融贷款服务与现状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建议,为加快我国金融界的改革和金融服务与实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转型期银行贷款金融界实业发展

我国最高金融机构虽然用宏观调控手段减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然而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后果却一直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增长。这主要表现在银行贷款量在增加。然而银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在减弱,这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银行贷款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较大的差距,为何金融危机后我国的银行贷款的增加对经济的增长反而成弱化趋势?这是本文将进行分析解决的问题。

1 转型期银行贷款与经济发展运行关系的现状

1.1银行贷款去向的现状分析

我国实体经济在开放性的对外经济和政策背景下,实体企业的生产成本在增加,特别是近年来人力成本的持续上涨、物价上涨,特别是给出口型制造业的生产成本的增加带来了生存发展难题。我国采取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和信贷机制,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然而对实体企业却造成了冲击。因为很大部分的信贷金没有被用于实体企业的生产,反而造成了金融界的“空转”或投机。

现阶段,我国出现了各行各业需求减缓的现象,重工企业已经是产能过剩,并且这种不良情况在加重延续。对于重工企业这样的资本密集型企业来讲,在资金方面会较为依赖银行,由于企业的原始成本较高,就算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也要尽力经营下去,因而会使得银行的信贷金呈现低效,所以,银行信贷降低了对我国经济的增长作用。我国的银行对现阶段经济的增长相对弱化,贷款量近年来呈递减趋势。

金融资金的用处与实业发展背道而驰,贷款对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和化工业的偏袒,也是人民币信贷金低效使用的原因,从而降低了银行贷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近年来,一部分地方政府利用信贷金偿还前期债务,导致资金使用率低下。

1.2银行贷款与经济增长的联系趋弱的现状

社会信用包括了多方面,具体包括了:银行贷款、民间资金、赊购以及流通现金(MO)。现阶段社会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生产投资与消费的规模在不断壮大,经济形式也越来越发展,然而对社会信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发展已经离不开信用资金。金融的本质是最大程度的减小信用成本。它不会直接参与实体企业的生产而创造价值,而是维护自身体系的运转;除非是金融体系资金投入实体企业时会使企业的产出增长,这也是金融体系的两个资金流通方向。

当金融体系的扩张速度快于实体经济时,金融信用就会减少流入实体经济的比例。而在实体经济内通过诸如民间资金的借贷、垫款与赊欠等社会信用量可能会高于金融体系的信用量。遇到低迷发展期的金融,其体系主要能供应到实体企业的信用是银行信贷;但当金融体系处于高速发展时,比如处于债券、股票市场的发展高峰期,银行信贷就会减少对实体企业的信用贷款,因而也会降低对经济增长的系统重要性。

从另一方面讲,使用信贷金的效率是其关键。根据郭明和张军的有关分析表示:银行信贷只有投向于第二产业和非国有企业,对经济的增长才更加有利。当出现经济危机或经济低迷时,国家将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将信贷更多地投放与基础建设(是第三产业范畴),这也会降低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第一,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一般会出现不确定的效果。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增加基础性货币的供应量,同时又进行超额的准备金,因而会导致整个金融信用没有增加。例如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时期,美联储增加了8564亿美元的基础货币的供应,然而又同时调整存款准备金,将其增加了8049亿美元,这样就使得流通现金基本上持平,没有增加金融体系的信用。

第二,金融信用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出现不确定的作用。发达的金融体系能创造更多的信用量,但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进行发展,若长期的处于脱离状态,会降低流入实体企业的信用资金,因而减弱对实体经济的信用支持。然而,当高比例与大量信用在金融内部进行循环时,还会造成泡沫经济。

第三,低迷经济期间,即使有多余的金融体系信用供给,实体经济仍然可能会降低信用量。这是因为实体企业自产信用大量萎缩,会降低金融信用对实体经济的经济增长作用。然而当实体企业较少依赖金融体系的信用时,情况会更加严重。若采取宽松的信贷政策,则会导致低效使用信贷资金,同样会弱化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 建议和措施

2.1转型期银行贷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展望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使得我国经济进入了国际上中等偏上的收入行列,这与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经济环境相比有了巨大的变化。对外,发达的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对我国更加排挤;对内,资本要素对经济的约束越来越强,特别是现代企业对劳动力的紧缺。这表明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与实际增速都在下降,经济增长方式进入“换挡”期;另一方面,根据资源要素的供求变化,国家加快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步伐。

(1)经济结构调整。表现:从结构方面看,工业中的制造类企业所占的比重在下降,服务业的发展速度高于工业发展,并且,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占了国民经济的较大比重,发展比重排名已经是我国的第一名;从需求方面看,消费率开始上升,而投资率在下降;在收入分配方面,国企职工的收入比重在下降,事业单位职工的收入支配也呈下降趋势,但居民收入可支配额却逐渐在上升。他们相互影响和制约,是因果关系,是转型时期对经济结构的调整重点。

(2)对于金融体系内部来说,也面临着结构调整。我国当前实体经济和金融服务产业均面临着巨大的调整。经济提速换挡时期,“换挡”增速的经济使得投资和盈利收入空间减小,提高了金融体系对实体企业的信用贷款风险。当前我国金融体系以间接性融资为主,此种风险主要体现在银行机构。目前,我国金融行业尚欠缺发展,没有统一的利率市场,银行存贷的考核制度也不健全,由于不发达的金融市场,导致银行机构还没有能具体化解风险的有效策略和手段,当货币政策紧缩时,银行就会缺少基本的流动金,从而依赖于创新的借贷业务,造成影子银行的形成。

(3)加速发展股票和债券市场。我国现阶段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期,而金融体系以前的间接融资难以满足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转而向股票和债券的直接融资市场进攻,加快了股票和债券的市场交易。面对金融股票和债券市场,国家进行了多种刺激金融发展的鼓励政策。例如在金华市:2013年,记者从市金融办获悉,我市出台《加快推进企业直接融资发展的意见》鼓励企业利用各类债券融资工具。支持企业发行债券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私募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支持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可转债。对成功发行的市区企业,每发行一期(短期融资券需发行1亿元以上)奖励20万元。(金华日报)

综上所述,处于转型时期的金融体系的增长速度有可能进一步高于实体经济,加快二者的背离速度;股票和债券这种直接融资的市场体系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信用,间接融资的作用在降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金融体系已经与实体经济的发背离,货币流动性快速增长,银行出现了“钱荒”现象,社会总融资中的信用贷款比重下降。我国虽有应对危机的政策,但效果不大,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变化情况下进行金融结构调整的效果。这表明:实施传统货币政策已不能适应当前金融体系发展的需求。同时意味着即使我国的实体经济有了良好的回升发展,影响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弱化联系的周期性与间断性逐渐消失,那么银行贷款与我国经济的增长联系还可能低于金融危机前。

2.2建议和措施

第一,采取稍微收紧的货币政策。我们应对过去过于宽松和频繁的货币政策予以摒弃。自美国金融危机所带给我国的经济影响后,国家放宽了货币政策,银行资金增强了流动性,但虚拟经济快速膨胀,为逐渐萎缩的实体经济埋下了种子,金融内部的流动性形成“空转”;另一方面银行信贷弱化了重要性,信贷使用率下降,虽然贷款增加了,却不能为带动经济增长,可见金融体系和银行信贷的联系更加弱化,有必要采取稍微紧缩的货币政策,调整经济增长模式。

第二,加快结构调整。我国经过30多年的经济改革,现代经济已进入“换挡”和结构调整时期。因此,经济需求、产业以及分配结构都会发生巨大变化,而金融体系也进入了结构调整阶段。信用总量继续上涨并超过实体经济的增长,加速了与实体经济背离;融资结构从间接融资过渡到以直接融资占重要比例。在一定程度上,现阶段的金融体系出现了其发展背离实体经济、空转、“钱荒”、银行贷款量处于融资总量的下降状态等现象并存,这是金融内部结构调整的现实反映。所以,此阶段的传统货币政策逐渐弱化效果,金融体系的发展对实业性经济的效果不确定。所以,影响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弱化联系的周期性与间断性逐渐消失,那么银行贷款与我国经济的增长联系还可能低于金融危机前,即使这样,也要加强金融内部的结构调整,以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形势。

第三,加大金融体系改革创新力度。根据银行信贷只有投向第二产业和非国有企业,这样信贷对经济的增长才会更加有利。因此从对实体经济的信用支持的力度来讲,经济转型时期一定要加强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创新的力度。例如出台一些能促进积极融资的政策:5月13日,国家推广PPP模式,鼓励项目直接融资(每经网)。鼓励高效、流动性强的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方式;将监管力度适当放松,放宽条件,鼓励中小企业的融资和民间借贷,允许地方开办银行及金融性机构,激活金融企业间的竞争和有效的金融运营机制;改革和建立完善的利率市场、信用评级及加强对存款保险的制度完善和保障,创造良好的金融竞争环境。完善金融体系监管体制,加强对金融行业的风险调控,改进存贷比等考核制度和标准;在不同形势下实施不同的货币政策,促进人民币在国际范围内的流通与货币政策的效果。

3 结语

对于货币政策的制定可以参考越南的成功经验,然而不能完全照搬照抄。目前我国的银行贷款与经济运行的联系逐渐趋弱,银行信用比重在实体经济中也在弱化,因此我们应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调整金融体系内容结构,加快金融体系的创新,以改变现存经济增长弱化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陈雯靓,吴溪.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与利润平滑:新会计准则的影响[J].审计研究,2014(01).

[2] 许友传,刘庆富,王智鑫.基于动态和前瞻性的贷款损失拨备适度性研究[J].金融研究,2011(12).

[3] 姚耀军,鲍晓辉.金融中介发展平抑了经济波动吗?——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13(01).

[4] 赵胜民,翟光宇,张瑜.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余管理与市场约束——基于投资收益及风险管理的视角[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08).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3(a)-094-03

作者简介:吴一品(1983-),男,汉族,浙江温州人,本科,招商银行温州江滨支行行长助理,主要从事公司金融业务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银行贷款金融体系实体
终于中了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The Great Unbanked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一起由质押监管骗取贷款的贷案及风险防范
当前宏观经济政策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研究
商业信用对货币紧缩政策的传导机制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