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县方言称谓语“da da”小考

2016-07-13郭建华陇东学院文学院745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8期
关键词:本字部族羌族

郭建华 (陇东学院文学院 745000)

宁县方言称谓语“da da”小考

郭建华(陇东学院文学院745000)

文章考证甘肃省宁县方言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称谓语“da da”的本字,通过考证认为宁县方言中称父亲为“da da”,“da da”本字应该是“羍羍”。

宁县方言称谓语“da da” ;本字;羍

甘肃省宁县方言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称谓语“da da”,当地指父亲。根据发音,有人把它写作“大大”或“达达”,那么宁县方言中的这个指父亲的称谓语“da da”其本字应该是什么呢?

骆鹏、李玲在《悠扬的乡韵——甘肃方言民俗》(2009)中认为称谓语“da da”跟古代的羌、鲜卑等民族称呼父亲有关,并作了比较详细的考证。骆鹏、李玲的考证如下:佛经里记载,在南朝时期的齐永明六年即公元488年,一位来华僧人僧伽跋陀罗编译了一部《善见律毗婆娑》,文中记录有“阿摩多多者”的句子,并加注解释说“阿摩是母,多多者言父也”。隋朝时代的北印度犍陀罗国人阇那崛多法师翻译的《佛本行集经》卷四五中也记有:“到已长跪,白父母言:奄婆、多多,我实不用行世五欲,愿修梵行”,可以作为佐证……现在仍有不少倾心佛学的居士或者学者都知道,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经卷名里的“多”字还念作为“da”的音。骆鹏、李玲从音韵学的角度考证认为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唐宋时代……“多”的读音跟“达”音近似,将父亲称呼为“多多”,从声音上听近似“达达”。他们认为,把父亲叫作“达”,实际上就是“多”字古代读“da”音的传承……在我国书面语中,指称父亲一般用一个“父”字,但因为是基本词汇中的词,因此口语里的称呼古今应该一致,都叫作“爸”。“父”字古代就读“爸”的音,后来语音发生了变化,“父”字读成“fu”了,就给“父亲”的意思造了一个“巴”声“父”形的形声字“爸”。“爹”字情形也一样,“多”读成了“duo”,就造了这样一个字“爹”。“爹”就是甘肃方言里父亲意思的“达”的本字,也就是说,甘肃方言里称呼父亲的“达”,早期的字写“爹”,“达达”的音更早一些,字可写“多多”……文章认为“da”的本字是“爹”。

1993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庆阳县志》中记载,当地人称父亲为“达达”,并解释说“达达”这个词原是蒙古人对长辈的尊称,该词是从蒙语里借来的,但《县志》并没有对其作进一步考证。

那么宁县方言中的这个称谓语“da da”其本字究竟是什么呢?

衡水学院袁长江教授在《“先生如达”透视之问题》(2011)一文中指出“从‘先生如达’一语中可以透视出周人是羌氏一支,最早是以羊为图腾的氏族。”从后稷时代开始,这支以羊为图腾的部族开始由畜牧转向农耕。那么这与宁县方言中指父亲的称谓语“da da”的本字有什么关系呢?现分析如下:

《诗经•大雅•生民》中在描述后稷降生时,这样写到“诞弥厥月,先生如达”。《毛传》中解释说:“达,生也,姜嫄之子先生者也。”其实,把“达”解说为“生”是欠妥当的。达,应当作“羍”,他达切,即“滑达”字。《传》中解释到:“羍,达也。先生,姜嫄之子先生者也。凡生子始生较难,后稷为姜嫄始生子,乃如达出之易。故曰‘先生如羍’。”段玉裁认为《生民》中“先生如达”一句本应当是“先生如羍”。《毛传》中记载,“羍,达也。”而“达(其实应当为羍)”的反切为“他达”,即“滑达”的合音字。而且进一步解释到,“寻《笺》不云达读为羍,则知《毛诗》本作羍,毛以达训羍,谓羍为达之假借也”。因为“达”有畅通、通之义,用该意来解释后稷出生的容易正合适。因此,段玉裁认为《毛传》把“羍”训为“达”,是恰当的。

另外,在《郑笺》中,将“羍”作为“羊子”来解说。段玉裁认为这是对后稷的不尊敬,所以不可取信。其云:“尊祖之诗似不应若是,且兽类之生无不易者,何独取乎羊?”但是,对于段玉裁“云如羊子之生,媟矣”的看法,人们给予的关注度却严重不够,只是用“羊子”来解说其“生之易”,而对于其中所蕴藉的深层次内含,却少有人追究。不过,段玉裁的疑问使研究周人图腾的袁长江联想到,周人的图腾很可能是羊。因为,我国的羌族就是以羊为图腾的部族。《说文》中有:“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段玉裁对此作考证后认为,《说文》原文的意思应该是:“羌,西戎,羊种也,从羊儿,羊亦声。”就是说,羌族是以羊为图腾的部族的后代。

姜嫄是后稷的母亲。“周人、羌人都要尊崇姜嫄为‘老祖母’”,也有人把她称作“羌族的女酋长”。由此来看,姜嫄是以羊为图腾的羌族人是没有疑义的。既然姜嫄是以羊为图腾的羌族人,那么,她生产的“羊子”后稷理所当然也就是以羊为图腾的羌部族的一个成员。这就解答了段玉裁的疑问:“兽类之生无不易者”,却又为什么“独取乎羊”。

后来的周部族是由羌部族逐渐发展壮大而来的。周部族作为羌族的一个分支,也是一个以羊为图腾的部族。通过《生民》这首带有原始神话性质的诗,我们能够分析出,“先生如达”一句,依照段玉裁解释“先生如羍”更为恰当……从原始宗教的角度看,羊氏族的人生“羊子”这是理所当然的,它是吉祥的象征。有人考证,羊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原始人类不仅取用羊奶、羊肉和其皮毛,还用羊来祭祀。后稷出生后就被遗弃,结果是“牛羊腓字之”,是羊哺乳了“羊子”后稷。《诗经集传》说:“姜嫄无人道而徒然生后稷,乃周人所由以生之始。”有后稷始有周人,姜嫄是周部族在原始氏族社会的最后一个老祖母,而后稷(弃)则是先周部族发展进入原始父系氏族社会后的第一位男性首领。

历史上先周部族在现在的甘肃宁县地区生活了五百余年,所以,上古的宁县方言应当是“周族的母体方言,是《诗经》语言的母体语言”,那么现今宁县方言中的称谓语“da da”就应该是“周族的母体方言”——上古的宁县方言“达”的保留和传承,其本字是“羍”,即羊,“羍”是对历史上以羊为图腾的自己先祖的敬畏,由对先祖的敬畏发展到对自己长者的尊敬,称谓用“羍”是“尊祖”的行为,是周文化的反映。另外现在的宁县方言中仍有很多字词散见于《诗经》和其它古代典籍,如把耕地叫“藉地”,把眼前叫“饪羹”等就和周代的郊祭,井田制有关。那么把父称“羍”,同样见于周或是比周更早的古代羌人是非常可能的。

再说蒙语里的“达达”,“达达”也作达旦、鞑靼等,是我国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民间有“南蛮北鞑”的说法,还有许多“元鞑子”的传说。叫元鞑子或元鞑鞑是说元朝的统治者是鞑靼族,蒙古人也自称他们的祖先是鞑靼族或叫鞑鞑族,“达达”是讹误了或是音译用字不同的“鞑鞑”,是种族名称,不是对长辈的尊称。宁县当地民俗把父辈的老大叫伯或叫大大(达达),依次叫二大(达)、三大(达)……对叔父中的较小者,则叫大大(达达);同族中的长辈则先呼名后称大(达)。大大(达达)和元鞑鞑都是称呼,但用字和指义截然不同,两者只是音同而已。当地民间有个说法:“娃嘴乖的很,见人就叫大(达)。”这不是称赞规矩有礼貌,而是嘲弄其人随便称呼外姓人为“张大(达)”“李大(达)”。父亲的“结拜”弟兄,给娃“戴锁子”的长者,都给娃呼“干大(达)”。民间称元朝人为“元鞑子”,或有叫“元鞑鞑”的,一定是被人取笑的或被看作是有意侮辱欺负人的。叫“da(大、达)”被人取笑这个说法证明当地方言中父亲叫“da(大、达)”,应该不是元朝以后的事,民间的这个说法至少旁证了当地方言中父亲叫“da(大、达)”不应该与蒙古语有关。

称谓词最能反映当地的文化制度、文化风貌和文化心态,称谓词也是当地方言中最为稳定和最为常用的词语。亲属称谓属于民间的一种习俗制度,是自古以来世代传承的一种体系,一般来说,人名、地名、亲属称谓等等的叫法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尤其是像父亲这样的直系血缘关系的称谓,更是不会随便变更的。把父称“羍”这种产生于约公元前十一世纪的称谓文化,也不可能在公元十三世纪初的元朝就轻易改变而借用他族称呼。至此宁县方言中指父亲的称谓语“da da”“原是蒙古人对长辈的尊称,它是从蒙语里借来的”这种观点就站不住脚了。

至于“称谓语‘da da’跟古代的羌、鲜卑等民族称呼父亲有关”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有后稷始有周人,姜嫄是周部族在原始氏族社会的最后一个老祖母,而后稷(弃)是周部族进入原始父系氏族社会的第一位男性祖先,姜嫄是以羊为图腾的羌人,其子后稷也是以羊为图腾的羌部族的一个成员,后来才发展壮大成为周部族,周部族是羌族的一个分支,是一个以羊为图腾的氏族,“da”正是古代的羌人称呼父亲的保留,不过本字当是“羍”。而《善见律毗婆娑》《佛本行集经》等中“多”的读音跟“达”音近似,称父亲为“多多”,听上去就是“达达”的情况,它实际上不是对“多”字古代读da音的传承,而是对古代“羍da”音的音译和保留。

所以,宁县方言中的这个指父亲的称谓语“da da”其本字应该是“羍”比较好。用“羍”称父,把父称“羍”,见于周或是见于比周更早的古代羌人而一直延续至今是可信的。

[1]骆鹏,李玲.悠扬的乡韵——甘肃方言民俗[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

[2]庆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庆阳县志[M].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

[3]袁长江.“先生如达”透视之问题[J].衡水学院学报,2011.

[4]中华书局编辑部.十三经注疏影印本[M].中华书局,1980.

[5]许慎.说文解字影印本[M].中华书局,1963.

[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影印本[M].上海书店,1992.

[7]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M].中华书局,1966.

[8]周蒙.《诗经》民俗文化论[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

[9]袁长江.先秦两汉诗经研究论稿[M].学苑出版社,1999.

郭建华,陇东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2014年陇东学院博士基金科研项目:宁县方言研究(编号XYBY04)另外,本文的发表得到甘肃省省级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农耕文化与陇东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研究中心的基金资助。

猜你喜欢

本字部族羌族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李锦
部落里的秘密
羌族征战歌的发展研究
通假字
环县方言本字举例考释
安徽滁州方言本字考释
论捺钵制度及其对辽代经济领域的影响
真话还是假话
拜伦奇部族的神奇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