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南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突出文化内涵

2016-12-07常州工学院213002

大众文艺 2016年18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苏南景观

赵 峰 (常州工学院 213002)

苏南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突出文化内涵

赵峰(常州工学院213002)

本文通过分析苏南地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对美丽乡村、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景观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强调对苏南“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文化内涵研究,加深对美丽乡村景观的实质性认识,以实现苏南乡村建设和改造的科学发展。

美丽乡村;文化景观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苏南美丽乡村景观规划总体模式研究,项目编号为2015SJD520。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新农村的拓展与延续,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农业生产与社会生活同步提升的有机过程。苏南地区包括南京、无锡、苏州、常州、和镇江五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域,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南宋时期就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苏南地区的其国土面积只有全国的0.3%,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7%,但却创造了在全国名列前茅的经济总量。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在全国前列,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农村工业化如火如荼,成为世人公认的乡镇企业的发源地;进入新世纪,这里又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引起世人的瞩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苏南涌现出不少经典的案例,但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美丽乡村”不是一个僵硬的的概念。中国地域广阔,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不同地域的生活方式、文化风貌迥乎不同。用一个模式生搬硬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自然行不通,即使性格对处在同一区域的村落,由于地形、人文的差异,也会出现“十里不同俗”的情况,生搬硬套只会造成“千村一面”的乡村景观同质化现象,失去村落的本质文化内涵。苏南五市在乡村改造和建设过程中加大了对村庄环境的整治,大多村庄环境明显改善。但通过调研后发现,在建设的同时,尚存在一些易被忽视的问题,如建设过程中,出现了盲目仿效城市景观,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利用;苏南的地理环境非常特殊,有典型的水乡特征,也有西部丘陵的地貌,建设格局单一、统一化,没有充分尊重苏南各地的地域文化,美丽乡村的建设仅仅停留在外在形式上;千篇一律的建设势必会造成人们心理认同上的抵触,也会失去许多传统地域文化的根源。当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在城乡结合异常紧密的苏南农村,一些村民和部分乡村管理者面对城市流行文化和现代文明风尚,开始怀疑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不能认清其自身文化价值与内涵,轻传统特色,重表面文章,急功近利,轻长远重眼前。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苏南地区美丽乡村文化景观设计研究,给予其必要的规划设计指导,促进苏南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那么,苏南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体现文化内涵呢?

首先来看看“乡村文化景观”的概念。乡村文化景观是乡村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是自然景观不断人文改造的人文化的过程,既通过人与自然的交互影响,将自然景观的外在属性逐渐融入乡村历史文化中而形成的非物质文化特征。明确乡村文化景观的概念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具有科学价值和教育意义。山西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皖南宏村西递、江西婺源理坑、福建土楼……此类经典案例数不胜数,甚至有些古村落的面貌千年不改。因此,乡村文化景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文化的多样性、良好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特征。有研究者认为,乡村文化景观构成丰富,涵盖了农居建筑、庭院、道路、公共空间、农田沟渠、林木果园、公共服务设施及标识系统、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服饰文化、语言文化、农耕方式、土地利用特色、作物类型等,既包括物质文化景观,也包括非物质文化景观。对乡村文化景观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起点较低,欧美一些国家以及亚洲一些较发达国家对此的研究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美国福曼(Forman)提出基于生态空间理论的景观空间规划模式和原则,强调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生态价值和历史文化的融合1。此外,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也有比较系统的乡村景观建设理论。

中国传统上是农业大国,千百年来,广大的农村滋润、养育了源远流长的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总是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文化的积淀和形成需要时间的冲刷和长期发酵,一经形成,具有相当稳定的特点。城市化的发展、地域的复杂性又一定程度制约着对中国乡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乡土文化既有古建遗存、古树名木等物质的文化,更有民俗民风、传说故事、传统技能、村规村风、家族族谱等非物质的文化延续,都是与其它地域文化有区别的的无价之宝,正是由于乡土文化的存在,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传统才得以繁衍至今,并以独特的面貌的存在区别于异域文化。

基于以上原因,在当今建设美丽乡村的实践中,应当充分考虑乡土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合理适度开发的问题,要依据生态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尊重当地村民的意愿和习惯,切忌“一刀切”的整齐划一。

首先,乡村建设的规划者应该了解并尊重规划地域的传统文化。作为规划者自身应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充分了解规划改造对象的历史文化、民俗民风、经济形态、生活状态、民众意愿等的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给出科学的规划蓝图。如常州东北部的焦溪古镇,地处江阴、武进交界,鹤山、舜过山、芳茂山座落镇域,三山港流经镇区。古镇临龙溪河而建,店铺沿龙溪河而筑,素有“九桥十八弄”之说,石板街道、弄堂码头和青龙、中市、三元、咸安等古桥基本完好,“面街背水户通舟,台榭高低临水际”是焦溪的真实写照。目前,古镇大部为清与民国时期建筑。焦溪民居别具特色:黄石砌成半墙高,黛瓦粉墙临水照,显得更为古朴。另外,名人故居保存比较完好的仍有近10处,如奚日宗的“进士厅”现存三进,规模较大。焦溪历来人才辈出,人文资源丰富,传说中的人文世祖舜帝曾到过这里(有舜过山为证,山上曾有舜庙等古迹);春秋吴国君子季札曾躬耕于延陵山(焦溪周围的丘陵);唐代诗人刘长卿在这里留下过“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著名诗句;明清期间有进士4人,秀才36人;五代儒医承槐卿留有医案6卷,民国时期焦溪号称“中医之乡”。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文资源。再如常州市南25公里处的杨桥村,民国时期为武进与宜兴交界处的一个乡,形成市镇已有数百年历史,现为武进漕桥镇下属的一个村。杨桥古街形制保持基本完整,前街后河,前店后屋,临水而筑、临水而居,水乡特色十分显现。村域内拥有古建筑30多处,市级文保单位6处。南杨桥、五洞桥、百岁庄、太平桥、风情院、牧斋院、朱宅、丁宅、新四军地下交通站等一批历史建筑虽然破败,但旧貌尚存,有的基本完好。对这些拥有丰富人文历史的古村古镇的规划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规划者必须是深谙历史文化的内行才行。相对于城市景观,乡村景观更生态、淳朴、自然。小桥流水、青舍田野、古井小巷、篱笆砖墙无不充满生气与活力。这种自然与人工相结合所形成的景观蕴含着别样的美,所以,将景观美学应用于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中是十分有必要的。2

其次,保护性的规划和改造应当及时、全面。面对当今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会引发村民的心态变化,一些历史遗存及古建古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一方面是年久失修,损毁严重,再有就是一些村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擅自拆除古建筑翻盖新房,村中道路、古树也面临同样的命运。江苏常州的杨桥、焦溪、孟河等地有些历史建筑包括古桥、古庙、古祠、古宅非常具有保存价值,有的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缺乏修复的资金,正处于危在旦夕之中,有些富有特色的古宅更是摇摇欲坠,如南杨桥的6处文保单位和焦溪的“进士厅”、孟河的马伯藩、巢崇山故居等都已成危房;安徽南部一些村庄的百年老建筑的数量在急剧下降,许多村子里都被崭新的新房覆盖,祠堂完全坍塌或废弃,原先的青石道路被水泥混凝土的道路替代,已然面目全非,令人痛惜。全面落实“美丽乡村”建设不是靠抓少数几个点,而是要全面落实全民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宏伟战略任务,近年来,江苏常州市规划局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高度出发,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细化工作计划、创新工作方法、落实工作举措,不断强化对全市村镇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指导,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规划引导和服务。至2008年年底,已基本实现了新一轮建制镇总体规划和镇村布局规划保留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全覆盖。在具体工作中,针对全市村镇规划编制技术力量较为薄弱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批村镇规划编制试点工作,“以点带面”地推广,编制完成的一批试点方案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多次在全省进行交流和推广,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村镇规划方案。如金坛市朱林镇沙湖村村庄建设总体规划获2006年度江苏省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规划充分结合村庄现状,结合现状地形和历史文化特色,形成丰富的院落、街巷和滨水空间,老村与新建村庄在布局、建筑单体和空间景观上各具特色,且能有机呼应,充分体现了彰显文脉,传承肌理,整治出新,营造特色的规划思路。新建住宅较好地延续了村庄的原有肌理,并注重了院落、街巷和滨水空间的景观组织,体现了江南水网地区的村庄特色。

综上所述,在苏南美丽乡村的建设实践中,调查研究作为一项基本的工作方法需要贯彻落实,对乡村的改造要因地制宜,既要考虑经济实惠,不搞虚假面子工程,更要考虑文化和历史因素,不搞形式的一刀切,注重最大限度地保留其文化底蕴,让乡村作为文化延续的坐标继续因为其文化内涵而美丽。

注释:

1.Forman.R T T.Somegeneraiprincipaisoflandscapeecology[J]. LandscapeEcology.1996.10(03):133-142.

2.代琛莹.新农村背景下的乡村聚落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赵峰,200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学历,美术学专业,现为江苏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加省级以上展览并获奖,主要从事油画意象表现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苏南景观
苏南年俗亦动人
4D空间下文化景观粒子的形态价值与应用场景分析
景观别墅
近20年国内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文化景观粒子云的界定与度量
文化景观的粒子界定及其度量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路先生,我错了
《景观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