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的双刃剑
——波德莱尔笔下美的双重特性

2016-07-13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41

名作欣赏 2016年27期
关键词:明喻波德莱尔美的

⊙宋 军[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 成都 610041]

“美”的双刃剑
——波德莱尔笔下美的双重特性

⊙宋军[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 成都610041]

西方传统艺术思想通常将“美”和“善”结合起来,从而忽略了“美”也会带来“恶”的因素。然而波德莱尔认为“美”是客观的,本身不具有“善与恶”,却具有相关“善与恶”的两重性。这种美学观在当时颇具独创性,对西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波德莱尔的两首诗《美》和《献给美的颂歌》来阐释其美学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

波德莱尔 《恶之花》 美与善美与恶

康德把人的心理能力分为知、情、意三种,认为美属于感情领域,具有主观性,因此和认识能力和欲求能力无关,而是一切无利害关系的愉悦对象。显然,康德的学说把人的审美活动界定在一个独立自在的领域,这就意味着美和道德无关,同样也和善无关。波德莱尔和康德的观点接近,认为美本身并无善恶因素,却导致善和恶,因此既要强调美和善的结合,也要突出美与恶的关联。波德莱尔主张“从恶中发掘美”,由此提出了新的美的定义:“最完美的雄伟美是撒旦——弥尔顿的撒旦。”①笔者通过对《恶之花》中的《美》和《美的颂歌》两首诗的分析来表现诗人与众不同的“美”的理念:即美具有客观性和善恶二重性。

一、美是客观存在

《美》这首诗里进行自白,“美”这位神灵无情地嘲笑无知的凡人们:他们徒劳地追求“美”的真谛,却不知“美”是无解的。在第一诗节里,诗人使用了两个明喻:美“像石头的梦一样美”;诗人对美的爱“像物质一样无言、永恒”。“石头”和第二节的“线条”以及第三节的“雕像”两个词相互照应。“石头的梦,线条和雕像”,可以联想毕达哥拉斯关于美的理念:美在于比例、尺度、和谐、均等、秩序等,身体的美在于各部分的对称。而“石头的梦”恰好是要通过艺术家之手,将石头变成对称的美丽的人体雕像。“石头”冰冷的属性也可以象征“美”这位精灵的冷漠无情的客观性,它没有人类的情感,不会为人的悲惨命运所感动,也不会因艺术家的艰辛求索而赏赐给他们一些美的奥秘。第二个明喻象征“美”的巨大魅力:美就像一位超凡脱俗的女神,吸引着无数文人以艺术方式来表现他们的敬仰之情。诗人对美默默无言的爱恋如同物质一样是永恒的,他们试图探究美的真相,却没有一个获得成功,总是在“美”的奥秘面前伤痕累累地无功而返。这一象征表现了自古以来人们不断对美进行探讨,不断对“美”进行定义,不断被否定,不断发现“美”的新的领域,苦苦追寻而永不可得到美的本质的悲惨命运和历史。“美”正如康德所认为的属于“自在之物”,人类凭借理性的认知能力是无法触及“美”的奥秘的。

在第二诗节里,作者也使用了两个明喻:美如“高踞蓝天,难解如狮身女妖”;又如“心比莹雪,纯洁似天鹅的羽绒”。第一个明喻表现“美”高傲在上,诗人们对它仰望钦佩,顶礼膜拜,却无法理解它;狮身女妖的象征意义更是令人振聋发聩:美像狮身女妖一样难以理解,它在希腊神话中象征导致“毁灭和专制的虚荣心”②,也就是说“美”可以导致恶行;而第二个明喻则表现美具有如雪一样纯洁的灵魂。两个比喻深刻地点明了“美”的二重性:“美”产生的结果是善与恶,而不是单一的善。此外,这一诗节中的“从来不哭,从来不笑”恰好可以和第一诗节的“石头的梦”相呼应。象征着“美”这位冷漠的精灵具有客观性、自然性,没有人类的情感。

在第三诗节里,美的“庄严的姿态”和第二诗节中的“高踞蓝天”相呼应,进一步强化诗人们对“美”的顶礼膜拜,耗费时光去探究“美”的真谛。在第四诗节里,“美”的精灵继续自白:自己有神秘的能力赋予万事万物“美”的色彩,从而牢牢地将诗人们迷惑,诗人们对“美”千依百顺,迷恋非凡,却无法用理性真正了解它。

二、关于“美”的辩证思考

《献给美的颂歌》从艺术家的角度追问“美”是什么?美来自何方?诗人在第一诗节里以辩证的思维方式将“美”和“酒浆”相比拟,表现出“美”的“善”与“恶”的二重性;美一方面来自神圣的天空,一方面来自可怕的地狱。诗人将只突出“美”正面的传统理念颠覆,道破了“美”是一把双刃剑,和“善”“恶”都相关。

在第二诗节中,诗人继续强调美的善与恶:美是没落西山的夕阳,又是朝气蓬勃的朝阳;是暴戾无常的雷雨,又是沁人心脾的芳香;是促使激情持续迸发的力量,又是疾病缠身离不开的药瓶;它使英雄懦弱,又使儿童勇敢。

在第三诗节中,诗人继续表现美的客观性和双重性:美的力量强大,它可以统治世界的一切,却冷若冰霜,不报答任何受它奴役的人。它或许是来自黑色深渊,或许来自明亮的星辰,人的命运不再受到信仰的引导,却被“美”玩弄于股掌之中,美随意地播散着各种灾祸,又催生着万般欢乐。

在第四、五诗节突出美的“恶”:将美比作一个绝色美人,她轻蔑地对待如同死一般的情人,还要嘲弄他;美人诱人的首饰里和骄傲肚皮上,实际上隐藏着恐怖和凶杀。情人受到肉体的美的吸引,如同蜉蝣一样盲目地“飞蛾投火”般扑向美人,死到临头还认为幸福降临。诗人深刻地表现了“美”的背后是地狱和深渊的哲理思想。诗人在第五诗节还用一个性爱的场景来强化美背后的恶:“情郎俯在美女身上气喘吁吁,好像垂死的人抚爱他的坟墓。”这个场景深刻地表现了爱情的美的背后是生命能量的耗竭和死亡。

在第六、七诗节中,作者放弃追求美的源头是什么,作者认为不管它来自何方,不管是来自天上还是地狱,不管是来自上帝还是魔鬼,虽然无法把握美的真谛,但“美”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带领我们进入无限的求知之门,减少世界的丑恶,降低人们的精神重负。

三、思考美的真谛

波德莱尔认为:“构成美的一种成分是永恒的,不变的,其多少极难加以确定,另一种成分是相对的,暂时的,可以说它是时代、风尚、道德、情欲,或者是其中的一种,或是兼容并蓄。它像是神糕有趣的、引人的、开胃的表皮,没有它,第一种成分将不能消化和不能品评的,将不能为人性所接受和吸收。”③他还认为,美本身具有绝对美和特殊美两个部分:“如同任何可能的现象一样,任何美都包括某种永恒的东西和某种过渡的东西,即绝对的东西和特殊的东西。绝对的、永恒的美不存在,或者说它是各种美普遍的、外表上经过抽象的精华。每一种美的特殊成分来自激情,而由于我们有我们的激情,所以我们有激情的美。”④波德莱尔笔下的美有一种永恒不变的成分,美具有绝对的特性,实际上是说美具有客观存在的,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本质特点,这种成分是不可认知的,理性是无法触及和把握的。但是,波德莱尔又认为美的另一成分是相对的,暂时的,具有特殊性,美是时代、风尚、道德、情欲的一种,或者是兼容在一起的,这就意味着美是可以感知的,它具有复杂的内容,具有引发善与恶的要素。

为此,波德莱尔给美下了定义:“那是某种热烈的,忧郁的东西,其中有些茫然、可供猜测的东西。……神秘、悔恨也是美的特点。”“不规则,就是说出乎意料,令人惊讶,令人奇怪,是美的特点和基本部分。”⑤波德莱尔把美和心理因素联系在一起:热烈的、忧郁的,以及悔恨的情感,出乎意料,令人感到神秘,惊讶奇怪的感觉都和美有联系,这些美的情感都可以和善与恶相关联;但他认为“最完美的雄伟美是撒旦,弥尔顿的撒旦。”在波德莱尔看来,“美”是极其复杂的,它也和撒旦的“恶”是紧密关联的。

“美”是一把关联善与恶的双刃剑,诗人的这一观点和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波德莱尔所处的工业化高潮阶段,资本主义的唯利是图导致罪恶的产生,人们为了追逐金钱而不择手段,道德虚伪堕落;上流社会腐败无耻,下层人们贫困交加。上帝信仰的缺失导致极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盛行,不少青年人玩世不恭、醉生梦死、颓废空虚、生活无聊。波德莱尔也被卷入精神颓废的洪流之中。他挥霍家里的钱财,酗酒吸毒,追求感官刺激。但他也在这种颓废和堕落的生活中不断抗争,他深刻体验到人们丧失信仰后的精神危机感,敏锐地观察到“美”与“善”的分离,进而和撒旦的“恶”相结合。

四、结语

圣·伯夫指出:“在诗的领域中,拉马丁占了天空。维克多·雨果占了大地,还不止大地。拉普拉德占了森林,谬塞占了激情和令人眩晕的狂欢,其他人占了家庭、乡村、生活等。泰尔菲尔·戈蒂耶占了西班牙极其强烈的色彩,剩下的就是波德莱尔所占的。”⑥这一点正说明了传统文学艺术在工业化之后的现代文明社会背景下已经变得不合时宜,而波德莱尔的美学思考和艺术创作既是对传统文学艺术的超越和创新,也体现了西方文学发展的历史必然。综上所述,波德莱尔以哲学的思维方式在其诗作中探究了“美”的真谛,并将“美”的客观性、善恶二重性的复杂特征进行了诗意的表现。这种深刻的美学观具有颠覆性和开创性,表现了西方人丧失信仰后的真实精神状态,使人们对美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西方现代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①柳鸣九:《法国文学史》(中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20页。

②③④⑤夏尔·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郭红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⑥龚翰雄:《20世纪西方文学思潮》,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作者:宋军,硕士,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明喻波德莱尔美的
从语言符号象似性比较隐喻和明喻
波德莱尔
打破平衡
多多与波德莱尔诗学理念比较研究
多多与波德莱尔诗学理念比较研究
南方
明喻翻译研究:以朱自清散文英译为例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