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午夜巴黎》中的艺术情怀
2016-07-13成雪岩天津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天津300222
⊙成雪岩[天津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 天津 300222]
浅谈《午夜巴黎》中的艺术情怀
⊙成雪岩[天津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 天津300222]
电影《午夜巴黎》讲述了一个关于时空穿越的故事。这部电影通过精致而复古的场景、独特而鲜明的文学艺术塑造,再现了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完美融合。本文将从城市塑造、艺术人物塑造与时态塑造三个方面探讨本片导演伍迪·艾伦的电影风格以及本片的艺术情怀。
伍迪·艾伦城市情结文学塑造时空
文学青年吉尔深觉自己生不逢时,梦游般流连于美丽的巴黎,时时刻刻幻想着它的浪漫。终于有一天,午夜时分,独自漫步巴黎街头的吉尔,被一辆马车在恍惚中把他带到了那个梦境中才出现的黄金时代——20世纪20年代:他和海明威探讨人生,和菲茨杰拉德把酒言欢,和斯泰因夫人谈论自己的小说,甚至和毕加索的情人阿德里安娜共生情愫,谱写了一首浪漫恋曲。但当老爷车再次载着他和阿德里安娜继续驶往过去时,身处黄金时代的阿德里安娜却选择了留在19世纪。在和自己崇拜的偶像和向往的时代零距离接触之后,告别了阿德里安娜,吉尔还是决定回到自己所属的时代。
早在20世纪70年代,伍迪·艾伦在他的短篇小说《回忆二十年代》中,就以一种“类回忆录”的形式刻画出了20世纪20年代的文学、艺术家们的鲜明个性和形象,表达了自己真诚的敬意和追忆。可以说,《午夜巴黎》是伍迪·艾伦追忆的延续,是他写给“黄金时代”和巴黎这个城市的一封情书。
一、城市塑造——写给巴黎的一封情书
自从电影发明以来,电影工作者们便以镜头代替笔、影像替代文字、用直观的方式展现场景,描绘生活。
伍迪·艾伦曾经说过:“巴黎是宇宙中最性感的存在。”《午夜巴黎》开头四分钟明信片般如梦如幻铺陈的画面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巴黎的赞美:塞纳河边并肩絮语的恋人、铁塔边嬉戏的孩子、路灯下寂寥的石板路、细雨绵绵的小巷、充满怀旧气息的古堡街,古老唱片中爵士乐的旋律随着来来往往的人群被绵延到街头巷尾。在时光的交错下,在缓慢移动的长镜头中,在那看似散漫却神韵俱在的平铺直叙里,巴黎深入骨髓的浪漫、别具一格的风情、异彩纷呈的文化在不经意间被一一呈现了出来——这,就是美丽的巴黎。
伍迪·艾伦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跟很多美国人一样,对巴黎的印象和认识都来自电影。我想感性地表现我心目中的巴黎,我渴望给世界看到的巴黎是可以唤起共鸣的,而不是写实的。”唤起共鸣,被视作是以都市风景与都市环境作为叙述空间与场景架构的伍迪·艾伦创作此电影的主要动机之一。
伍迪·艾伦电影最鲜明的特色之一,便是满含城市情结。即他的电影中的故事,大多发生在一个具有鲜明地域风格的城市之中。这些充满独特风格的城市作为影片中人物的生存空间,不仅承载了特殊的文化气质,也从另一维度展现了主人公的个性与情感,继而推动故事的发展。同时,他亦可以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勾勒出一个城市的面貌、精神与文化内涵。
比如,在《曼哈顿》中,开头与结尾处曼哈顿“城市广角建筑图”不仅展现了一座热闹繁华的大都会,也预示着一段意想不到的多元关系的感情;在《赛末点》中,艾伦用冷静的镜头展现着伦敦的高贵与冷漠,不动声色地映衬着巨大的讽刺与黑色幽默;在《午夜巴塞罗那》中,热情而躁动的爱情故事与巴塞罗那的浪漫奔放相依相存;在《午夜巴黎》中,他更是用电影语言写就了一封情书,完成了对他心中至爱巴黎的完美致敬。电影中塞纳河畔的海明威、把酒言欢的菲茨杰拉德、跟随可可香奈儿学习设计的阿德里安娜……这些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特定人物,只存在于巴黎,也只属于巴黎。这是一个热情的旁观者(伍迪·艾伦)眼中的巴黎,也是一个被异乡人(男主人公吉尔)视为“精神故乡”的巴黎。在这里,巴黎不仅仅是一个城市,也是一种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是一个与20世纪20年代连接的对接者。电影给予了观众十足的代入感,也让观众明白,影片中的故事,只能发生在巴黎。电影中,吉尔说,他很好奇为什么一首交响曲、一首诗抑或是一座雕塑的美感是无法与一座城市的美感相媲美的。伍迪·艾伦用镜头描摹出了巴黎的美丽,也用特定的艺术人物和故事刻画出了巴黎的文化气质。
二、艺术人物塑造——致敬“黄金时代”
在《伍迪·艾伦谈新片:我表现的巴黎是感性的》中,伍迪·艾伦说:“我年轻的时候就曾是这些文学艺术大师的超级粉丝,我曾经迷恋海明威、达利、毕加索的作品。他们都是我青年时代的偶像,所以以他们为素材来写剧本并不难。”
其实,伍迪·艾伦不仅仅是一名电影人,也是一名杰出的文学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他就曾经模仿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的叙述口吻与讲述方式,以第一人称戏拟了一个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巴黎文艺圈的故事,创作了拟想回忆录——《二十年代回忆录》。在这部短篇小说中,伍迪·艾伦讲述了“我”与斯泰因夫人畅谈文学、与海明威共打拳击、与毕加索讨论艺术等经历,该作品被收录在伍迪·艾伦的短篇小说集《扯平》中。
海明威曾经在《流动的盛宴》中说:“如果你年轻时有幸停留巴黎,那么你的余生无论去往哪里,巴黎永远会与你同在,因为它是一席流动的盛宴。”这句话中,满含着对逝去时光、爱与青春的缅怀。这部作品在引进中国后,翻译者汤永宽先生在前记中对书名这样阐释道:“巴黎这座世界名都历久常青,人才荟萃,一些献身艺术的人来到这里奋斗也在这里成名,真好似朝朝寒食,夜夜元宵,年复一年,而岁岁不同,像一席流动的盛宴。”从这一层面上,海明威的个人记忆,已然变成了大众对于那一时代、对于艺术家群体的集体追忆与感性共鸣。
《午夜巴黎》中,这种追忆被发挥到了极致。于是,观众看到了坐在塞纳河畔左岸咖啡馆的固定座位上伏案写作的海明威,他时而目光深邃地望向窗外,时而硬汉般神经质地大声咆哮;看到了和泽尔达一起舞蹈的菲茨杰拉德,即使身处熙攘的人群,也散发着文人独特的忧郁魅力;看到了在斯泰因夫人的沙龙上互相挖苦的毕加索和马蒂斯,喋喋不休却难分伯仲……众艺术家在科尔波特的爵士乐中翩翩起舞,“黄金时代”的璀璨群星在影片中被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出来。
伍迪·艾伦说,毕加索也好,海明威也好,他都想要用一种疯癫的风格在电影中塑造他们,因为他希望电影中的艺术家们不是考据而难以接近的,而是真实、有趣、更贴近观众的。这一点恰恰与影片中代表美国主流价值观的伪知识分子保罗的矫揉造作、故作高洁形成鲜明对比。
比如,在黄金时代的巴黎,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把吉尔介绍给自己的朋友——导演布努埃尔和著名艺术家曼雷。在吉尔向几位艺术家们讲述了自己对阿德里安娜的爱意,他们纷纷对此发表自己的观点。
曼雷:“一个男人爱上了来自另一个时空的女人,我看到的是一幅摄影作品。”
布努埃尔:“我看到了一部电影。”
吉尔:“我看到的是一个难题。”
达利:“我看到了……一只犀牛!”
在一场仅仅一分多钟的群戏中,通过一人一句的台词,伍迪·艾伦即清晰地展现出了吉尔对阿德里安娜痴狂却纠结的爱,向观众阐释了三位人物的艺术领域,并展现出了三位艺术家的疯狂,以及他们充沛到外人看来匪夷所思的想象力。
从《夜色温柔》到《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写尽了“爵士时代”的悲欢离合。作为“爵士时代”的见证者,他本人也像极了其笔下的男主人公们,具有一种梦想幻灭般的忧郁的贵族文人气质。
影片中汤姆希德勒斯顿饰演的菲茨杰拉德刚一出场,便塑造出了文质彬彬却又有些忧郁的形象。而菲茨杰拉德的妻子一出场便说:“我的才华其实泡在酒精里。”一句话便让观众感受到了泽尔达有才华、直爽热情,却爱酗酒且略显神经质的人物特征。
关于吉尔的小说,海明威发表了这样一段见解:“一部作品的好坏基于它是否诚实,战争对人的意义也在于此。在泥泞中死去并不可歌可泣,除非你死得从容淡定,只有那样才能称得上勇敢而高贵。作品的题材无所谓好坏,只要故事真实,文字清晰,语气诚恳。只要它不畏强权,声张勇气。”仅仅三句台词,一个刚烈、英勇、正直、直爽的海明威便跃然于现。
当时针划过十二点,午夜的马车急速驶来又欢快地离去之后,观众跟随着男主角吉尔,在伍迪·艾伦恰到好处的描摹下,领略到了巴黎艺术家们的风采。这个时候,伍迪·艾伦仿佛不再只是一个故事的创作者与讲述者,而是一个记录者,用极为真实的镜头,记录着往昔时代的神奇往事与璀璨群星,既而完成了对于过去时代及逝去艺术家们的极致缅怀与真诚致敬。
三、时间塑造——黄金时代
本片中运用“现在进行过去时”的时间概念,生动地描绘出了20世纪20年代“黄金时代”与19世纪末期“美好年代”的巴黎,实现了过去与现在之间巧妙地来回摆渡。而吉尔则像是伍迪·艾伦《二十年代回忆录》中“我”的电影呈现,是一个在不同时空中穿针引线的作者代言人。通过一辆子夜马车、巧妙的镜头切换、精妙的细节设计,电影完成了现在与过去以及过去的过去之间的完美衔接,圆满地完成了伍迪·艾伦这一朝圣式的想象之旅。
比如,21世纪的吉尔在巴黎游荡,在香榭丽舍大街的旧书摊上找到了一本阿德里安娜的回忆录。导游姑娘为他朗读了阿德里安娜的日记:“我爱上了吉尔,他是一个美国作家。我梦见他来找我,还给我带了一对耳环作为礼物。”于是为了俘获阿德里安娜的心,当天吉尔便尝试偷未婚妻的耳环却被当场擒住,只好在旧货市场上淘了一对,在午夜时分的旧时巴黎送给了阿德里安娜。俩人漫步在巴黎醉人的夜晚,度过了浪漫的时光。
本片中,时间不仅仅弯曲了,而是像达利的《时钟》中所描绘的,时间融化了,和周围的空间融合在了一起。前苏联作家伊利亚爱伦堡就曾经在回忆录《人、岁月、生活》中写道:“在巴黎,过去和现在是融为一体的。”
影片中的“黄金时代”,其实有两层内涵:一是指艺术史上20世纪20年代群星辈出的时代;二是指人们心中所向往的时代。影片中大致展现了三种类型的人物以及他们心中的“黄金时代”。
第一种是以吉尔的未婚妻伊内兹及“伪知识分子”保罗为代表的只知追捧物质主义的美国中产阶级者。他们与男主人公吉尔的追求截然相反。比如吉尔所创作的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怀旧商店”的故事,而其未婚妻完全无法理解“怀旧”的意义,有钱的岳父母更是将其视为贩卖便宜货的小摊。他们眼中的“黄金时代”,是一个真正用黄金和物质堆砌起来的、物欲横流的时代。
第二种是以吉尔为代表的拥有较高精神追求的真正的知识分子。这类知识分子往往不满足于现实,他们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有着庸常人所难以理解的追求与热望。从这一层面来讲,吉尔与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文学艺术家是一种类型的人物。与追求物质生活相反,他们至情至性,追随本心。“黄金时代”是他们的一种精神向往。时代的巨轮轰隆隆而过,万事万物都瞬息万变,历史、传统与文化变得脆弱而易逝。于是,于这类知识分子而言,“黄金时代”只存在于过去。
第三种是以阿德里安娜为代表的生活在现代人眼中的“黄金时代”的文人们。后人羡慕他们的生活亦向往他们生活的年代,然而他们却向往着更古老的年代。影片中生活在“黄金时代”的阿德里安娜向往着19世纪末的“美好年代”,而生活在“美好年代”的印象派画家们,却宁愿用自己生活的年代换取一次与达·芬奇或者米开朗琪罗并肩作画的机会。
影片中,但当老爷车再次载着吉尔和阿德里安娜继续驶往过去时,身处黄金时代的阿德里安娜却选择了留在19世纪。吉尔在惊愕中突然明白:原来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对自己所属时代的不满;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心目中所谓的“黄金时代”。
于是,在和自己崇拜的偶像和向往的时代零距离接触之后,告别了阿德里安娜,吉尔还是决定回到自己所属的时代,静静地凝望身边的一切。伫立于细雨朦胧中的巴黎,吉尔与卖碟片的女孩相视一笑……
顿悟后的吉尔对阿德里安娜说,真正的生活就是不尽如人意的。其实,真正的浪漫主义,或许就在于那永远触不可及的迷人,那乡愁般追忆的想象。
这个时候,影片由“过去时态”转变成了“现在进行时”——这,便是伍迪·艾伦心目中的“黄金时代”。
如果说影片是艾伦写给巴黎的一封情书,前面描绘她的美貌,后面就是她的灵魂。巴黎之美是风景更是情调,但巴黎的浪漫也并非禁锢在对往日时光的憧憬当中。巴黎是进行时的,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巴黎的进行时。完美是不存在的,幸福是不可及的,只有真正懂得了欣赏巴黎的每一个表情,才能够迎来真正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无论从城市塑造、艺术人物塑造还是时间塑造的角度来说,《午夜巴黎》都是一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作品。伍迪·艾伦的艺术情怀在影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穿越题材风靡的21世纪,伍迪·艾伦以“反穿越”者的身份,用一部形式上的穿越电影,表达了对过去时代的诚挚敬意与对浪漫巴黎的由衷赞美,拉近了现代与过去、大众与艺术家的距离,也让观众看到了现实和未来的影子。
作者:成雪岩,天津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CIMA专业在读本科生。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