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喇叭的功率要多大
2016-07-12吴志军
吴志军
一个气场中的主导者也是这个场内音量的控制者,一个自信的教师轻声细语也能让孩子们安静下来,一个无聊的发言者却能让会场中的听众都“嗡嗡”起来……
3年前,我的单位搬到了市里新建的一所最大的小学内,当时这所学校的师生也刚刚迁入“新居”。虽然师生总数有3000多人,但感觉就像没什么人一样安静,只是在学生出操时,那高音喇叭响起进行曲,才使我猛然想起:你已搬家了,搬到了全市乃至全州、全省一流的小學校园里。
工作了几天,这个高音喇叭成了我们的一个困扰。这所新建小学的喇叭功率太高了,只要它一响起,什么事都别做了,什么思路都会烟消云散,这让我们非常怀念原来窄小却安静的老办公室。每当喇叭开工时,不管
天气多热,我们都只有站起来关好窗门,以减少对面声音的干扰。
转眼间,在新办公室已工作几个月了,大喇叭每天周期性播放着音乐以及传达着各种通知,高亢的声音让我们渐渐习惯了,甚至觉得正常了,学校不就该是这样的吗?我们慢慢也能在它发声时做自己的工作了。
有一天,我和同事们都发现了一件事,即使是大喇叭休息时,原来很安静的学生们也比刚开学时吵闹了很多。回想当初,刚入校时的那一批非常安静的孩子好像突然都转走了一样,这批孩子在课间奔跑玩耍的声浪非常大。不过,孩子们的笑声、叫喊声并不刺耳,那是他们活泼天性的爆发,让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气。
又过了几天,我发现这所小学的教师们上课时都佩带了挂在腰间的室内扩音设备。当时只感觉科学技术发展得真快,学校为教师考虑得真周到。过后我却想:这东西真的有必要吗?是不是上课的学生们也比以前更“热闹”了一些,才让教师们不得不背上扩音器?再看那些班级,的确有点大,大致数数,每班有60多人。
这件事也没让我多想。但不久后的一个偶然机会,我遇见了多年前一位已退休的教师朋友。这位老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说话都是斯斯文文的,声音很小。聊起往事,说到了当年的执教生涯,当时她班上曾经就有60多个学生,我迫不及待地向她讨教,她当时有没有佩带“室内扩音设备”?像她这样的音量,孩子们都能听得到吗?会不会喊破嗓子?老教师朋友嘿嘿一笑说:60多人的课堂根本不要那么大声,更不需要什么“室内扩音设备”,你尽管正常地说你的,就像我这样的音量完全没问题,时间长了,学生想听你说的是什么,就自然会安静下来,长年累月,学生还能养成认真听别人说话、上课安静的习惯。最后,老教师朋友还强调:关键还是要看学生喜欢不喜欢听你说话,而不在音量高低。
看来,一个气场中的主导者也是这个场内音量的控制者。这位自信能吸引孩子们注意力的老教师朋友,能让她班上的孩子们都静下来;而一个无聊的发言者却能让会场中的听众都“嗡嗡”起来;接下来,我有一个合理的推测,很可能,正是那只超大功率的大喇叭抬高了这所学校孩子们的音量!
很多人说话时都讲究“中气足”“声若洪钟”“先声夺人”,他们希望自己的声音能震撼听者的内心,可能设计这所学校的人,也有同样的思路,他们觉得喇叭功率越高越能深入人心……但他们没想到的是,当你提高了一个声音场中主导者的音量时,也就逼着场中的其他发声者提高了音量,这可能是一个不自觉的过程。而当这所学校孩子们说话的音量都提高了好几分贝时,这可苦煞了教师们,上课时不得不声嘶力竭,才能压倒学生的声音,升一个八度再升一个八度,最后不得不借助“现代媒体”——扩音机,才能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
有理不在声高。改变最应该从课堂开始,每个课堂的参与都要学会静静地倾听,尤其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安静地听是教师最缺乏的训练,只有倾听才能有正常、平等的交流,只有倾听才能让自己的下一句话有的放矢,才能让学生们想听,而只要学生们想听,你就不用背着大功率的扩音器,润物细无声才是教育的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