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教育视野中未来学习空间的重构*

2016-07-12张春兰李子运

现代教育技术 2016年5期
关键词:学习空间终身学习智慧教育

张春兰 李子运

(江苏师范大学 教育研究院,江苏徐州 221113)



智慧教育视野中未来学习空间的重构*

张春兰李子运【通讯作者】

(江苏师范大学 教育研究院,江苏徐州 221113)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智慧教育蕴藏着技术支持的认知发展与德性追求双重含义,旨在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学习空间为学习者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物理空间并创造特定文化对其进行善意干预。基于实践场域在实践活动中的基础性作用,文章梳理、反思了我国当前信息化学习空间的建设现状,提出智慧教育视野中未来学习空间重构的愿景并指出应遵循的五项基本原则,以期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的技术成果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智慧教育;学习空间;创新;终身学习

学习空间是承载学习活动、必然存在的实践场域,旨在为学习者提供物理空间并创造特定文化对其进行善意干预。对传统学习空间建构的认真反思始于教育信息化时期智慧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智慧教育被认为是当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端形态,且“是当代教育的必然走向”[1],但“教育界对智慧二字内涵的回答长期语焉不详”[2],由此衍生出智慧教育技术化、智慧教育情感化和德性化两种不同的思路——前一种思路使人才培养难以逃脱传统教育的窠臼,后一种思路因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际贡献而屡遭诟病。基于此,重新思考、定位智慧教育并以此为指导理念重构学习空间,是智慧教育在其发展期的重要使命。

一 智慧教育的本质追问

追溯智慧教育的发展脉络并从新的维度思考、定位,可为未来学习空间的重构提供思路。

1 智慧教育的世界溯源

“智慧”一词由来已久,古老的东、西文明都赋予其极为崇高的地位,但对其内涵的取向却截然不同:西方文明将其解读为认知与知识,东方文明则赋予其关乎生活和情感的深刻意蕴。

目前,我国主流的智慧教育理念乃源于2011年美国IBM提出的“智慧城市”愿景,即“该体系涵盖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商业等领域,智慧教育又是智慧城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3]。遵守这一思路的研究者们强调利用信息化设备服务于教育教学,以培养迎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信息化人才,并对其进行了概念界定和特征归纳。如陈琳[4]指出“智慧教育是适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智慧化教学、智慧化学习、智慧化评价、智慧化管理、智慧化服务以及增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的教育”;黄荣怀[5]提出智慧教育系统包括智慧学习环境、新型教学模式和现代教育制度三重境界;杨现民[6]认为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是其主要特征。概言之,这是一条技术化思路,强调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教育教学系统。也就是说,智慧教育就是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育研究者反思我国传统教育的本质、目标与过程,提出技术能够推进教育改革,是这一改革‘进步、文明、理想’的结果”[7]。

智慧教育的另一种思路秉承了我国传统文化对智慧的取向,认为智慧不仅与个人的知识深度关联,更与个体的德性成长紧密联系,并“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取向”[8],故坚持智慧教育应力图教会人们洞察、体悟真实的生活,在感受真、善、美的同时丰富精神世界。概言之,这是一条情感化、德性化的思路,秉持此思路的研究者们以宋孝忠[9]为代表,认为智慧是人类完善自我的永恒追求,智慧教育则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2 智慧教育的异域阐释

创新是信息时代的本质特征,创新型人才是信息时代的本质诉求,而终身学习是信息时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教育信息化时期应运而生的智慧教育,是肩负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具体来说,“创新是基于独特的人身体验和个性化知识结构,摆脱常人的文化视界,创造实践范畴的新事物,因此创新活动必须在非压抑性的环境下,通过人的感性实践、自我超越以及生活样态的自由选择,在自由劳动中实现。”[10]终身学习能力由终身学习的心理需求和体验学习乐趣、开展学习活动的能力组成。因此,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应具有独特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视野,善于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能从中体会到深远、持久的快乐。

上述东西方对智慧的不同取向看似矛盾实则联系紧密,因为认知与情感是个人全面发展中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依托其特定的生存环境,智慧教育概莫能外,因此在教育信息化时期,智慧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相遇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可以说,技术支持的认知发展与德性追求,共同构成了教育信息化时期以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本质诉求的智慧教育,如图1所示。

图1 智慧教育理念图

二 智慧教育视野中未来学习空间图景

布迪厄实践逻辑理论赋予场域在实践中以基础性地位,也就是说,学习空间在智慧教育中起基础性作用,因此建构能有效支持智慧教育的学习空间实属必要。目前,信息化学习空间建设已具有一定规模,但从智慧教育的视角来审视当前的建设现状,可以发现当前信息化学习空间“先进性明显”但“智慧性不足”。

1 信息化学习空间建设的实然

当前信息化学习空间建设主要有两种类型:①支持正式学习的“能感知学习情境、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学习结果”[11]的智慧教室。智慧教室集结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推送、云服务等技术于一身,最大程度地更新了教育教学的基础设施,丰富了课堂教学风貌。此类学习空间实则是信息化的传统学习空间,“致用知识”的获得仍是其本质诉求,没有逃离传统教育的窠臼且带有严重的“制度化”色彩。学习者在设备使用方面不具有主动权,并受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制约,故设备形同虚设乃是常事。②旨在激励创业创造的“创客运动的实践场域——创客空间”[12]。创客空间为创客提供配备生产性材料与设备,它由一种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与生产方式发展而来,因此是一种结果性而非过程性的空间。创客空间的出现,有力地证实了非正式学习的深远意义,并为学习者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借鉴。但与学校正式学习相结合的尝试均止步于兴趣课程,备受推崇却尚未在真正意义上融入学校教育。

综合信息化学习空间建设现状,不难得出以下结论:信息化教学空间与传统教室相比已有了时代性的进步,明确体现了“先进性”但仍缺乏“智慧性”,存在着无法有效融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功能单一、文化基础薄弱等缺陷,严格意义上仍处于探索、建设智慧型学习空间的初始阶段。

2 智慧教育视野中学习空间建设的应然

场域对实践活动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学习者的学习实践活动提供物理空间,二是通过创造某种特定的文化来对学习者实施善意的干预。实践场域理论认为,场域的资本分为显性资本与隐性资本;文化属于隐性资本,是决定场域价值的关键因素。从智慧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未来学习空间用以对学习者实施干预的文化理应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文化,而这种创造性又具体表现为先进性、自由性、多元化、开放性和愉悦性。

落到实处,智慧教育首先应为学习者提供资源充足、支持自由实践的学习空间,其次应确保所提供的学习空间能够引导学习者深度解放自我、在自然状态中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并获得愉悦的体验,实现认知和情感的双重提升。因此,智慧教育视野中的未来学习空间应具备三重属性:既是为学习者提供进行自由实践基本支持的物理空间,也是能够支持学习者进行与学习相关的交互活动以追求自我解放的社会空间,自然也是学习者内在精神得以发展的心理空间[13]。

支持学习者的自由实践需要依托先进的信息化设备与丰富的生产性材料,而在设备先进性这一维度上,当前信息化学习空间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新技术的引进总能获得及时、大规模的关注,但热度过后,大部分技术设备因无法与实际教学相契合而陷入“梅耶怪圈”。因此,从智慧教育生态的视角来对新技术设备进行考量才是理性的做法——毕竟,任何设备不会仅仅因其“先进性”就具备实用性,只有那些能够自适应智慧教育生态的技术才能与实际教学真正契合、深度融合,从而对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果产生“革命性影响”。

学习空间在教育中已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知识传授的需求,也不再仅仅是作为学习活动的发生地而存在,而是从对物的需求与供给转变为对人的发展的诉求、从对结果的关注转变为对过程的专注,增强了各个要素之间的相关度,成为了集过程性与成果性为一体的学习空间。这种学习空间的学习超越了传统教育中以文字内容为主的学习,它支持研究,鼓励创造,是智慧型的“研创室”[14],并以一种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的地位正逐渐融入教育教学的整体境脉之中。

三 智慧研创室的创新性重构

具身认知理论创造性地指出了身体与环境以及两者的交互在认知活动过程中的必要性。教学环境由物理空间、物理设备以及所处其中的人与人、人与物交互所产生的文化氛围组成。其中,物理空间与物理设备组成了显性的环境,交互过程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则构成了隐性的环境,并且后者对学习者的影响更为深远;同时,物理空间与物理设备的存在方式也深刻地影响着学习空间内的文化氛围。基于此,智慧型教室的重构应超越信息化教学空间“对物的追求”的要义,转而关注“人的成长”。学习空间的重构应遵循以下五项基本原则:教学工具即知识、互为师生祛除权威迷信、在自我坚守中深度解放、具身即学习、关注终身学习[15],如图2所示。

图2 智慧研创室

1 教学工具即知识

未来学习空间内的教学工具分操作性工具和学习资源两大类型。其中,操作工具的先进性得益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教育”系统中学习分析、量化自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因其渗透着认识自我及发展自我的哲学理念而充满着教育性。操作工具所依托的先进设备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者的认知手段与认知方式,提高了学习活动的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学习资源的传播方式和速度,更是变革了资源本身。从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来看,学习者用以思考的对象与内容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其进行交互与表达的形式,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和人们日益激增的阅读需求使数字化资源供不应求,失去内容、脱离历史、脱离语境的内容无限制生长,浅表、割裂、解构了学习者的深度思维。教育内容与形式只有适应当代学习者的心智、思维方式、阅读习惯和实践需求,才易于让学习者主动接受并内化为创新活动的知识基础。因此,为学习者建设、甄选优质教育资源,是智慧教育在其发展期噬待解决的重要使命。

2 互为师生祛除权威迷信

全新的工具形态、充分主动的工具使用权、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及资源的完全开放性,意味着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拥有更多的自由与选择。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师生角色定位的新标准——有待学习的知识和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这就意味着师生角色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在动态之中寻求平衡、在不同情境之中互为师生。

“教学是师生基于文本和多元活动,建立意义场域的过程,以意义阐释和创生为指向的教学内蕴着意义的理解”[16]。基于此,知识成为了课堂地位与策略的决定者,但知识的最终归宿是学习者,故以知识来确定师生角色、关系,实则是为了使知识以更易于接受的方式来为学习者服务。另外,强调这种释放个性、师生平等的意识,将促进学习者真正认识并切实感受到自己所握有的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权,从而祛除对权威的迷信,而这也是创新意识的核心理念。

因此,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并创造有利于学习者理解特定类型知识的情境,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并以成熟姿态指导学习者的数字化学习与实践,是智慧教育视野中教师智慧性的体现。

3 在自我坚守中深度解放

“教育的本质是个体在保持自我的前提下接受他者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17]。智慧教育是创新性的教育,创新的核心是“新”,之所以呈现“新”的特质是由于与众不同,而与众不同的本质正是充分的个性化,个性化又源于个体的自我坚守。教育信息化深刻影响了教学的诸多方面,但教育结果却并不如人们所愿,原因就在于始终没有真正重视个性化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与此同时,也不应否认“文化转化为个人创造力须经历对多样文化的接触交流、理解认同、融合建构等过程”[18]。可以说,深度自我开放能真正实现坚守自我的价值,而坚守自我的个体之间真诚接触交流、理解认同、融合建构的过程,是不同知识结构、不同理念之间碰撞与点拨的过程,是个体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也正是创新孕育的过程。

集成性极高的通讯工具和开放性较强的问题情境,聚合了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学习目标的学习者,并使学习者在深度的自我解放中客观认识自身的存在性与可能性,从而使不同的知识流在交汇与分流中衍生出超越其本身的丰富的学习成果。

4 具身即学习

具身认知理论中的“环境”寓意内涵丰富,既指由物理存在构成的显性环境,也包含由人、物本身以及人与物、人与人交互而形成的隐性文化场。

工具的先进性与丰富性是学习者开展自由实践活动的基本保障。之所以强调工具的先进性,一是由于与新技术交互,有利于激活学习者对新事物、新想法和新问题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极为重要,是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首要品质;二是因为工具作为一种显性的物质存在,蕴藏着独特的意识形态——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剖析、解决传统难题,这也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强调工具的先进性并不意味着以工具来引导学习者的学习、实践活动,毕竟以最大的功能服务于知识、教师和学习者是工具存在的终极意义。

5 关注终身学习

资源获取与利用方式的改变,意味着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的真正变革——主动探索、归于实践,基于智慧教育理念重构的未来学习空间是集过程性与结果性为一体的学习空间。

到目前为止,学校的学习空间依旧是学习者主要的学习实践场域,是占据其成长期大部分时间的环境;学习者在这一场域内所接受的知识与理念将会慢慢内化,以致形成影响其一生发展的思维方式与性格。传统教育过分关注结果的事实使学习本身失去了诸多意义与乐趣,决定结果本身的过程反而不受重视,这将剥夺学习者在过程中本应有的进步体验。未来学习空间集过程与结果为一体并且更加关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与新的事物相遇、与存在差异性的他者相遇、与未曾料及的充满潜力的自己相遇——这些相遇,将帮助学习者充分认识自我、认识自我在环境中的存在性,由此体验到学习、创造的快乐,并充分感知自身的力量。

因此,未来学习空间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内部力量,并激励学习者坚持思考、勇于实践新的想法,完成从学习、思考到创新的质的飞越。这种过程性的进步体验与结果性的成就感体验是促使学习者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培养学习者主动开展学习活动的关键要素。

四 结束语

智慧教育视野中的未来学习空间是“互联网+教育”时代先进技术支持的、以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宗旨的学习空间,是充满智慧性的研创室。本研究认为,未来学习空间的重构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集过程性与结果性于一体,促进学习者的认知与德性协同发展,既关注个人的现实境遇,也遵循教育的人本关怀;向学习者提供全新的教育内容与服务模式,深度结合时代发展背景与人才培养需求,既关注个人的现实境遇,也不忘教育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本研究对未来学习空间的探讨,是“互联网+”教育时期的一次尝试,以期为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9]宋孝忠.走向智慧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2):24-26.

[2]李子运.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独特性祛魅与方法论阐释[J].电化教育研究,2015,(3):17-21、28.

[3]张立新,朱弘扬.国际智慧教育的进展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5,(5):54-60.

[4]陈琳,陈耀华,郑旭东,等.智慧教育 中国引领[J].电化教育研究,2015,(4):23-27.

[5][11]黄荣怀.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3-11.

[6]杨现民.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9-34.

[7]文青.碎片与智慧[J].开放教育研究,2015,(4):2.

[8]郑中原,陈浩彬.从智慧的相关因素看智慧教育的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2015,(2):29-34.

[10]母小勇.马克思人学视野中的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J].教育研究,2014,(7):9-14、36.

[12]张春兰,李子运.创客空间支持的深度学习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5,(1):25-31.

[13]段兆兵.论教学空间及其创设[J].课程教学研究,2012,(1):26-29.

[14]陈琳.创新与引领:教育技术学硕士生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师范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2,(8):42-46.

[15]王乐,涂艳国.场馆教育引论[J].教育研究,2015,(4):26-32.

[16]杨钦芬.教师的教学理解与提升[J].大学教育科学,2011,(1):68-71.

[17]李子运.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的多元化与坚守性[J].世界教育信息,2015,(4):41-44.

[18]张武升,肖庆顺.论文化与创造力培养[J].教育研究,2015,(5):13-19.

编辑:小米

Reconstitution of the Future Learning Spac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mart Education

ZHANG Chun-lanLI Zi-yun[Corresponding Author]

(Institute of Education,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China 221113)

Abstract:In the period of “Internet + ”, the concept of smart education has two dual implication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on and the pursuit of virtues, which both supported by technology.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innovate talents with lifelong learning abilities. Learning space can provide physical space for learners’ practice and make meritorious intervention to practice by creating specific culture. Based on fundamental role of practice space in practical activities, the paper first teased and introspected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situation of the informatization space;then puts forward a vision of reconstitution of the future learning space; finally suggested that the reconstitution of the space should obey five basic principles. It was excepted that the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can provide a total new idea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Keywords:wisdom education; learning space; innovation; lifelong learning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6)05—0024—06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6.05.004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度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重点项目“智慧教育视野中未来学习空间重构研究”(项目编号:2015YZD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受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江苏师范大学教育学资助项目(PADA)资助。

作者简介:张春兰,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字化阅读,邮箱为1119013303@qq.com。

收稿日期:2015年10月16日

猜你喜欢

学习空间终身学习智慧教育
高校智慧教育生态发展新挑战
基于终身学习理念高职财经教育品牌建设的探微
我国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研究综述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拓展延伸:给学生更广的学习空间
对数学素养培养的认识
浅谈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