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困境与前景

2016-07-12蓝洁

职教通讯 2016年13期
关键词:困境民族职业

蓝洁



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困境与前景

蓝洁

摘 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困境包括经费不足、人才流失等广受关注的具象问题,也包括教育资源隐性倒置与流失的消极效应。客观差距的积累、合理差异的忽略、发展路径的偏倚是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展望未来,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应明确质量与特色结合的发展路径,并落实到地方性知识的整合架构中予以推进。

关键词:高职教育;地方性知识;差距;差异;民族地区

一、问题的提出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向来为国家政策所重视和强调,如国家教育部分别于992年颁布了《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工作的意见》,2000年颁布了《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006年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意见》,三次意见都强调,要在政策和资源方面向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倾斜与补偿,支持职业教育因地制宜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2013年,国家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下发《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推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特色发展”。

从“加强”“加快”“大力”发展到“特色”发展,政策话语的转向体现了民族地区在加快融入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进程中,产业更新、劳动力流动、自然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新态势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新需求。但长期以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温不火,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有必要从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切入,进一步挖掘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所存在的隐性、深层的障碍和成因,以不断调整和改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实践。本文力求厘清当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外显和内隐的困境与成因,探明发展的前景,以期有利于丰富民族教育思想且促进民族教育实践的日趋完善。

二、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困境与成因

(一)困境

困境表征事物所面临的障碍,是矛盾的表现形式之一。困境既有外显的、备受关注的类型,又有内隐的,易受忽略的部分。对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而言,发展的障碍和困难被聚焦到清晰、实证的具象问题中,隐性的、连锁的消极反应为外显困境所掩盖,较少受到关注却又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1.广受关注的显在困境。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显在的困境主要来源于量化统计数据的刚性比较,包括经费投入不足所引发的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陈旧、教师队伍断层,毕业生大量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所体现的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与区域适应性问题,以及从体制、结构、生源等不同视角所呈现出来的多种障碍形式,这些显性的障碍和困难业已成为理论与实践领域致力的方向。

2.鲜受关注的隐性困境。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鲜受关注的隐性困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补偿性职业教育资源的隐性倒置。体现为国家整体输入民族地区的倾斜性政策、资金、管理、师资等诸多方面的补偿性教育资源,通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而转移到培养对象身上,并随着毕业生的输出而流向了发达地区,使得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实际上在为东部发达地区培养预备劳动力,发达地区成为民族优惠政策和资源的最终受益者。(2)地方性职业教育资源的隐性消解。体现为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在普及程序化、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工业知识技能的进程中,冷落了地方性的生产知识、技术和生产方式,大量地域性、原生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资源被遗弃。近年来,民族地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知识和素质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现行职业教育机构所授受的“普适性”的现代工业知识和技能未能满足民族地区产业更新发展的需求,而在民族地区生产生活过程中得到地方生态环境检验、能切实解决地方性问题的知识和技能没有进入正规职业教育体系中,以至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培养的统一化人才难以在民族地区新型产业和企业领域合理、充分扩散。同时,民族地区产业和企业发展急需大量熟悉地方性知识和技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得不到满足。一方面,高耗能、高污染的现代化工业嵌入给脆弱的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受到关注,民族地区如何结合地方生态发展绿色工业,走出“资源诅咒”的陷阱成为新的发展要务;另一方面,民族地区传统的农耕、畜牧、采集渔猎等经济类型逐渐向科学化种植、经济作物栽培、畜产品及饲料深加工、饲养、食品加工等规模商贸体系过渡,民族特色医药、旅游、工艺升温,区域产业的科学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都必须基于民族地区特定的地理生态环境之上,需要地方性知识和技艺体系的支撑。地方性职业教育资源的隐性消解,使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难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性需求。

(二)成因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是根植于地方性特殊土壤之上的意义完整的体系,其所面临的外显困境主要来自于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历史、地理等客观差距的累积,而鲜受关注的潜在困境则主要源自职业教育发展对民族地区合理差异的忽略。

1.客观差距的累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困境是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起点差距和过程差距的集聚效应。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起点较低,因为少数民族传统教育是以非正规的、境域性的社会教育为主要表现形式,缺乏与标准化、结构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呼应的要素,因此,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基本上是从无到有的“零基础”起点。起跑线上的差距,使得赶超和复制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成为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与路径。尽管党和国家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通过各级政策倾斜、财政转移支付、对口帮扶项目等系列措施,使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软硬件设施设备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整体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并且差距还在扩大。面对渐行渐远的差距,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观念、经费、体制、结构、要素等方面的可比较的劣势状态不断被关注和聚焦,并且被混合诠释成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

2.合理差异的忽略。民族地区发展的合理差异集中体现为民族地区在其复杂的、丰富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存在中积淀的地方性文化、知识和技艺体系,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地方性知识和技艺的忽略是其陷入发展困境的又一主要成因。民族地区的地方性知识和技艺体系是少数民族在与特定自然、人文环境的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生存智慧和技能,包括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积累从而得以成熟和演化的衣、食、住、行等地方性的生产知识、技术和生产方式。由于地方性知识和技能具有本土适应性,仅在某一区域范围内自主生产、享用和传递,局外人鲜于知晓,在其他地区又无用武之地,因此,套用外界熟知的知识体系来观察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很难发现这些地方性知识的存在,也很难解读地方性知识的适用范围。[1]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地方性知识和技能的市场价值没有被挖掘和重视,使其在统一化、标准化现代教育知识体系的处于边缘和弱势状态而被忽略。依托民族地区特定社会条件,通过职业教育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宏观价值,以及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微观价值没有得到体现。[2]特别是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从“他者”的视角来安排教育内容,主要授受经过社会化和科学化筛选,作为相对普适和高效的“公理”而沉淀下来的工业化公共职业知识,了解工业技术程序和环节是职业技能学习的首要层面,效率化、专业化、岗位化的现代工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表面上快速推进了民族地区生产方式的转变。但现实存在的民族地区产业和企业还必须还原到区域特定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之中,地方性知识和技艺在区域性产业和企业发展中显示出其不可或缺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忽略自然人文生态的合理差异,缺乏对地方性生态智慧和技能的挖掘利用,更缺乏推广地方性知识技艺与社会运行相磨合的实践过程,使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失去地方适应性根基,并陷入发展的困境。

3.“差距”与“差异”路径的偏倚。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历史差距与合理差异都是客观存在的,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而言,聚焦“差距”而忽略“差异”的偏倚路径加剧了发展的困境。“差距”与“差异”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差距表征不同事物在某个方面或多个方面存在的形式或实质的可比较距离;差异概念则统摄事物所有的区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差距属于差异的一种,但差距并不等同于差异。当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将“差距”扩大理解为“差异”并作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使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局限于劣势的、需要赶超的路径中,缺乏从地方性自然人文生态的合理差异中挖掘优势和特色生长点的意识。而忽略地方性合理差异的承认、尊重与包容,追逐标准化发展的单向度路径使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只能在模仿的过程中趋于平庸,难以在民族地区特殊的自然人文生态土壤中构建起高水平的适需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一)明确质量与特色结合的发展路径

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路径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才是真实和有意义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由于历史、地理等客观原因,长期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为达到国家和行业的基本标准,减少低水平职业教育服务的提供,追求统一数量指标的标准化发展路径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而言是具有客观必要性和明显吸引力的。“质量提升”是这种发展路径的代言,公众从刚性的定量发展指标及统计中获得信心和保障,由政府及专家所制定的权威质量标准也体现了这种数量化、效益化、统一化的质量发展期待。在当下以及未来很长时期内,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历程仍在推进,缩小统一质量的发展差距仍然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任。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在地理区域与教育对象上的客观差异性渐受关注,对差异的理解和尊重被赋予新的意义。民族地区由于特殊自然文化生态而形成的合理差异承载了客观的地方性知识和技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有必要为各种有形无形的地方性职业教育资源提供出场的平台和机会,并通过地方性知识和技能的融入,促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形成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特色优势。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思路避免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对客观存在的地方性知识和技能等合理差异习焉不察,而陷入单一质量标准的狭隘规制中,避免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这个特殊领域的教育活动与进行通则性的质量分解。换言之,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特色化发展将成为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向度。

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应走向质量与特色相结合的发展路径。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正从忽略合理差异,单向度追赶统一质量以求缩小差距的发展路径,转向质量与特色并重的发展路径,见图1。从国际、国内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看,“合规范性”的质量标准是必不可少的,虽然不能完全用发达地区的规范和标准来剪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但基本的质量标准不能或缺,尊重差异的“特色”并非随意性,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必须建立在统一性之上,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而异、创造特色必须以保证基本规格为前提;同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统一性又必须落实在多样性和差异性之中。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统一性和特色的差异性是相互促进的,没有差异性的统一是僵化,没有统一要求的差异性则是退化,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标准的少数民族职业教育都不能很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群体及个人的不同需求。

(二)重视地方性知识的整合架构

地方性知识在普适性现代工业知识课程中的整合与架构,是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与质量结合的落脚点。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路径中,以下三个环节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应受到关注和推进。

图1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转向

1.地方性知识的选择。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应纳入更多的地方性知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地方性知识的选择应避免片面追求标新立异、完全为特色而特色地将原生态地方性知识不加干预全盘纳入学校职业教育体系。应基于当地人的生活境域,以“地方性问题”的解决、当地人生存状态的优化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基本原则,使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地方性知识选择的价值定位趋于科学合理。从而使得地方性知识的市场价值受到关注,提高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与区域适应能力。

2.地方性知识与现有职业教育课程的整合。地方性知识纳入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整合方式有“补充”和“转型”两种模式。补充模式以主流的普适性课程为主,根据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需求补充地方性的知识和技术内容,二产类专业较适合采用这种模式,在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中设计弹性空间,以利于地方性知识的附加。转型模式则从整体上改变专业课程的架构,更加突显地方性知识及技能的重要性,与区域生态文化紧密相关的民族工艺、旅游、医药,以及立足于特殊地理环境之上的地方种植、养殖、深加工等类型的专业与人才培养较适合于采用这种模式,有利于民族地区依据独特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而开设职业教育地方性课程。并且面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存在问题,探索打造职业教育发展“升级版”,实现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3]

3.地方性知识授受的支撑体系。什么样的教师队伍、教学组织、教学资源才能支撑起地方性知识的授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机构如何才能建立起开放多元的支撑体系以落实地方性知识与普适性公共职业知识的整合?当我们对这些问题加以反思的时候,不难发现,民族教育与职业教育理论研究领域中对于地方性知识探讨的空疏与苍白。[4]为了避免实践的盲目,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呼吁对地方性知识和技术研究的深切关怀,对于地方性知识纳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诸多问题的读解应成为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携手关注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杨庭硕.苗族生态知识在石漠化灾变救治中的价值[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24-33.

[2]李华玲.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探析[J].职教通讯,2012(31):46-49.

[3]罗生芳.广西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对策探索[J].高教论坛,2014(6):102-105.

[4]孟凡丽,姜玉琴.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现实扫描——走进国家课改实验区宁夏灵武地方课程开发现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24-31.

[责任编辑金莲顺]

基金项目:2014年度教育部民族教育研究中心全国民族教育研究课题急需项目“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mjzxjx1405)

作者简介:蓝洁,女,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少数民族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13-0056-04

猜你喜欢

困境民族职业
我们的民族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困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职业写作
多元民族
我爱的职业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中国“富二代”家庭教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