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K311第一乐章简析
2016-07-12谭冰
谭 冰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北京 100048)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K311第一乐章简析
谭 冰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北京 100048)
摘 要:莫扎特是西方音乐史上最有名的作曲家之一,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音乐财富,一共创作了17首钢琴奏鸣曲。这首奏鸣曲K311是莫扎特奏鸣曲中的典型代表作,本文将分析莫扎特的生平和K311的创作背景以及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以求更好的把握莫扎特奏鸣曲的风格。
关键词:奏鸣曲;莫扎特;曲式分析
一、莫扎特的主要生平和创作
莫扎特出生于1756年1月27日出生于萨尔兹堡,他的父亲是小提琴家兼作曲家,年幼时的莫扎特就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并展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4岁学习钢琴,5岁学习作曲,6岁开始与其父亲姐姐旅欧各地演出,8岁创作出了第一批交响曲和奏鸣曲,11岁写出第一部歌剧,17岁回到萨尔茨堡担任宫廷乐师,但由于难以忍受闭塞的环境和仆役般的地位,与大主教发生冲突而辞职。1781年他定居维也纳成为了一位“自由艺术家”。莫扎特在维也纳的这十年是他创作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他的创作力非常旺盛,并且作品的创作的速度都非常迅速。但令人惋惜的是,1791年,年仅35岁的莫扎特便英年早逝了。他一共创作了17首钢琴奏鸣曲、27首钢琴协奏曲、5首弦乐五重奏、5首小提琴协奏曲、37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22部戏剧音乐等。作为18世纪末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歌剧具有进步的意义,体现的是中层阶级市民的思想,为德国民歌的歌剧奠定了基础。莫扎特的音乐表层上看来十分明快率真,但其中又暗藏着忧伤的情绪,他善于用最简洁的手法和音乐语汇表现最深刻的音乐思想和内涵。
莫扎特创作的17首钢琴奏鸣曲享誉世界,是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式中最为优美精致的。莫扎特的音乐是很简洁质朴的,自然优美并充满灵气,他在海顿奏鸣曲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使古典主义的钢琴奏鸣曲发展进入了成熟阶段。
二、《D大调钢琴奏鸣曲》K311的创作背景
《D大调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778年,这首奏鸣曲是莫扎特在曼海姆时创作的。在经历了与父亲和姐姐一起在欧洲的长途巡演旅行后,莫扎特积累了大量的艺术阅历,同时也培养起了自己的音乐思维和艺术家的自尊。这个时期的莫扎特正踏上更广阔的旅途,他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已经接近成熟。这首奏鸣曲体现了莫扎特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旋律丰富多彩,展现了他细腻的情感和富于幻想的精神世界。全曲充满多变的戏剧性和阳光般的乐思,是莫扎特典型的代表作品。
三、音乐分析
《D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速度上是一个精神抖擞的快板,D大调,采用倒装再现的奏鸣曲式,整首曲子十分轻松明朗。
该作品的曲式结构图如下:
呈示部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主部的开头以一个和弦作为引奏,显得十分的随性。主题材料是两个平行关系的乐句构成,两个乐句都十分简洁,只有3小节,虽然十分简洁,但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运用了跳音和装饰音以及多样的节奏组合来展示主题明快活泼的性格。a句结束在三音位置的主和弦上,a’句则以D大调的完满终止结束。莫扎特能将如此简朴的主题从容地展开,并体现出了音乐中蕴含的灵力和轻盈,说明莫扎特所具有的非凡创作力和想象力。
连接部从主部结束的主和弦叠入开始,前4小节由2+2两个乐节构成,采用主部材料,具有对主部补充的性质。接下来两小节右手都是音阶式上下行的级进,可以看作是连接部两个主要阶段之间的连接因素。后面四小节采用了一系列的模进、重复的发展手法,先分后合的材料组合方式使音乐更加流畅,十分自然地引出了副部。连接部的调性虽然没有明显的转换,但最后停在了主调的主和弦上,而这也正是副部的调性(A大调)的主和弦。
副部也有两个主题,调性转入了属大调,并一直在A大调上陈述。旋律同样具有轻快的情调,但左手伴奏织体从后面部分开始一直保持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音型,体现出一定的紧张感,与主部形成了对比。副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共8小节,由两个平行关系的乐句构成,前面部分完全一样,只是在尾部旋律发生少许的变化,b句半终止在属和弦上,b’句则以完全终止结束。右手旋律运用了许多八分休止符和装饰音,使得旋律听起来十分生动、活泼。后面4小节则起到了连接过渡两个副部主题的作用。第二部分也为8小节,两个乐句为完全重复的关系,都完满终止于主和弦。
结束部在副部主题Ⅱ的结束和弦上叠入开始,虽然只有短短的4小节,但仍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两小节具有对副部的补充性质,后两小节和声为“下属-属-主”的完全功能进行旋律声部“鱼咬尾”式的级进进行音调成为展开部中十分重要的材料来源,乐曲最终完满终止于A大调的主和弦上。
展开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共18小节,是结束部后两小节材料的展开,采用了“鱼咬尾”式的级进音型。开始四小节在e小调上陈述,随后四小节是前四小节的下二度模进,调性也转入了D大调。接下来的旋律以2小节为一个乐汇,依旧采用“鱼咬尾”的级进音型,调性转入b小调,仍为“鱼咬尾”式级进进行,结束时小二度上行音调之后的两次模进。
第二阶段共8小节,比较特殊,是副部第二部分的移调再现,但调性移到主调下属方向的G大调中。
第三阶段共13小节,主要为一系列分解和弦音型及音阶走句的展开,虽然这一音型材料与连接部中音阶走句式进行有明显联系,但实际上它还多次出现在全曲的多个连接以及补充部位。更重要的是,这一段音乐随着音区的不断上升自然地形成情绪的积累,成为了全曲的高潮部分。旋律大量采用十六分音符级进音型和分解和弦音型,调性逐步转回主调D大调。最后四小节是连接部最后四小节的完全再现,这样能够使再现部副部主题的出现更加自然、连贯,为这首作品倒装再现的奏鸣曲式结构做了铺垫。
再现部是倒装再现,将副部放在了主部的前面进行再现。
副部的调性回到主调D大调上,两个主题按照呈示部中的顺序先后出现,在第二乐句b”句中短暂的转入d小调,给再现部单一的调性中带来一些调式色彩的对比,而且音调与旋律也发证了一些变化。之后便一直在D大调上陈述,除此之外基本没有其他的变化。
一般意义上呈示部中连接部的功能是主部向副部的过渡,而由于是倒装再现,再现部完全省略了连接部。但很巧妙的是,移调再现的副部最后结束的主和弦,正好是呈示部最开始引奏的和弦,可见莫扎特对作品脉络结构的把握是十分精准的。
主部是完全再现,而因为主部直接与结束部连接会显得不自然,所以主部后跟了一个4小节的补充性连接。
结束部在主调D大调上移调再现,这个结束部的功能已经与之前产生了变化,虽然材料与之前是相同的,但它是作为一首乐曲的结尾出现的,而不仅仅是对副部的总结和归纳,最后的部分以呈示部结尾的六度音程的特殊音型来结束本乐章。
四、结语
莫扎特这首奏鸣曲的音乐语言中,充分吸收进了丰富的营养,透露出了莫扎特的创作风格正在走向成熟,由天真烂漫转为蕴含理性的欢乐,并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内涵。此乐章中的活泼俏皮和诙谐的情绪,是莫扎特发自心底的真情流露,同时也是莫扎特音乐所透露出来纯真、善良人性的最佳体现,最能代表他成熟时期的音乐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