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以来越南政治变革对经济的影响及评析
2016-07-12冯野文学
冯野++文学
越南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自统一以来,为巩固国家政权、保障社会稳定以及寻求国家现代化,对于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做出了诸多探索,并试图在经济改革的同时以政治改革辅助经济发展。越南的政治变革对于经济发展影响甚大,其经验教训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
越南共产党;权责范围;渐进改革;国家现代化越南自1976年统一以来,围绕着越共的权力范围展开政治变革。从历史来看,1976至1986年是越共集中国家权力阶段,越南的政治权力全部集中到了越南共产党手中,越南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上的超然地位在国家最高法上得以确认。1986年至2002年是越共逐步放权、越南的政治权力由“一元”走向“多元”阶段,越南领导层显现出“四驾马车”相互制衡的局面,即:掌握党权的越共总书记、掌握行政权的总理、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国家主席、掌握立法权的国会主席。2002年以后,越南在政治上的革新其主要标志是越共的限权和国会的增权,国家公权力得以平衡,执政党权力和最高权力相互制约。这些政治变革对于越南经济变革有着先导性作用。通过研究越南的政治变革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可以探索出越南政治变革影响经济发展的模式,还可以总结经验给予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启示。
自1976年南北统一以来,越南为恢复国内经济发展,平复长期战争给越南国民经济带来的创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政治变革的过程中,越共的治国理念、越共的权责范围以及政治决策过程的民主化对经济发展影响颇深。
(一)越共治国理念变革影响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越南共产党作为国家权力的掌控者,其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权力。越南统一之后,极度集权化的越共于1976年召开的四大中规定从1976年至1995年为越南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中心任务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社会主义工业化。但是由于越南统一之前国家战乱不断,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自然经济长期占主体,农业生产领域也未完全恢复。加之1978年12月越共领导人黎笋在苏联的支持下悍然发动战争入侵柬埔寨,原本对越南一直进行经济援助的国家或停止援助或对其进行经济制裁,发展重工业所需的原材料得不到有效供应。越共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重工业发展当中,消耗了过多的国家资源,原本尚未恢复的农业、轻工业被忽视,这就导致不仅越共极力发展的重工业计划破产,国民经济也因产业结构失衡而陷入了困顿。
直到1986年越共六大召开,确定革新开放,提出“初级阶段今后若干年的总任务和总目标是全面稳定社会经济形势,继续为今后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必要的前提”。并且重新划定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发展顺序,提出“把粮食生产列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以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有利后盾。这就使得越南农、轻工业、重工业比例结构开始趋于合理化(见表1)。
表1:1994年—1999年越南经济发展数据表(单位:10亿越盾)
(资料来源:吴士存,朱华友.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五国经济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25)
(二)越共权责范围变革影响经济体制变革。越南早在1959年新宪法中就确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1976年越南南北统一之后,共产党政府迅速将这种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在全国范围内应用。1986年对越南具有转折意义的越共六大召开,选举了以改革务实著称的阮文灵为越共总书记。为改变商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的环节都紧紧处于越共控制管理之下的局面,阮文灵多次强调党与政府分享权力的必要,并在越共九大上将具体管控经济的权力下放给国家各部门,力图“发展一个成功的多部门经济管理体制和运用市场机制的社会主义”[1],这就为越南“社会主义走向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扫清了障碍。
(三)政治民主化影响经济战略决策合理性。越共在统一之后,集国家权力于一身,为将共产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推向全国,越共不顾越南南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已初具规模的实际情况,而决定对南方的社会主义改造要在五年内基本完成,“截止至1980年,南方90%以上的私人企业被没收或合并,87%的农户和78%的土地被强行集体化,约1/3的城市人口被赶到条件十分恶劣的新经济区”[2]。这种不计后果的社会主义改造严重挫伤了个体农民和私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原来被誉为“世界粮仓”的越南,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几年中粮食却不能自给。1978年至1980年大规模自然灾害的降临,导致越南经济趋于崩溃。大量越南难民蜂拥来到香港等地避难。有外国学者曾指出在越南1976年至1980年阶段,“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认识、政策、战略和组织过程中的错误所造成的”[3]。
革新开放之后,国会审批、出台国家的大政方针的权力得到落实。2010年由越南总理、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阮晋勇向国会提出南北高铁议案,但是由于越南地形复杂,施工困难且投资预算数额巨大,越南国会议员经投票表决之后,被否决。这说明经过1986年的政治变革之后,越南的政治决策民主化程度大大提升,同时也增强了经济发展的理性。
自1976年越南统一以来,越南的政治变革一直是经济发展的先锋,单纯的经济改革是行不通的。这主要是由于其特殊的国情及其所处的国际环境背景,使得越南的政治与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经济上的变革和发展往往以政治变革为基础。
(一)传统农耕经济与越共政治统治紧密结合。越南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传统农业经济对于公共基础设施的需求较大,需要公共权力加以支持。20世纪30年代,越共就抓住了越南农耕经济的特点,将土地改革和兴建水利作为其活动的基本任务,不仅获得了农民的支持,而且开辟了党管经济的道路。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创建之后,为恢复国民经济,同时应对法国重返印度支那及美国的新殖民主义侵略,越共从农业入手,以在党的领导下的集体生产来弥补原有自然经济的缺陷。越共当时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无疑是对自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弥补了自然经济状况下生产工具缺失,生产经营分散的缺陷。与此同时,农业经济的管理权力也彻底落入到越共手中。致使1976年越南统一之后,以越共权力范围为核心的政治变革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高度集权的国家体制下单纯的经济改革行不通。越南统一之后,越共一直掌握着国家大权。1979年越共四届六中全会决定“推行以促进粮食生产和消费物资生产为中心,以物质刺激为主要手段的‘新经济政策”[4]。初步引入市场经济,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农业方面。1980年越共以海防市和永富省为试点,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并逐渐推广到全国,加之提高农作物收购价格,农民生产积极性被重新点燃。但是,越南高层在试行经济改革的过程中,与经济改革配套的政治制度并未建立,整个经济管理体制仍然是以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为基础的。1983年下半年,由于出现物价飞涨、市场混乱现象,越共中央重新加强了国家对生产和流通领域的控制,致使越南初次尝试经济改革失败。可见,在越南的这种国家体制中“如果经济改革先于政治民主改革,将很难甚至不可能使经济有所改变”[5]。1986年越共六大之后,越南领导人充分认识到在本国体制内,政治改革对经济改革的先导性意义,越共开始与政府和国会逐步划分权力,以政治变革引导经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