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艺术缂丝设色的审美特征及嬗变
2016-07-12张康夫刘新华
张康夫, 刘新华
(1. 天津大学 建筑学院, 天津 300072; 2. 浙江理工大学 服装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宋代艺术缂丝设色的审美特征及嬗变
张康夫1,2, 刘新华1
(1. 天津大学 建筑学院, 天津 300072; 2. 浙江理工大学 服装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为科学论证宋代艺术缂丝设色的审美特征,首先运用数字化采集方法获得本案例中每个作品的色卡,其次将采集色卡植入色调图,根据其在色调图中的分布情况计算出其色相、纯度、明度和冷暖的数据比例;然后结合宋代审美理论分析这些作品在设色、用墨、调性等方面的用色规律,总结宋代艺术缂丝的审美特征以及从富丽精致向墨色淡雅色彩审美转变的内在关系。指出在宋代理学和道学的综合影响下,虽然富丽精致和水墨淡彩2种色调并存,但文人化审美倾向逐渐占据上风,引领宋代艺术缂丝的色彩审美由金碧辉煌逐渐转向恬静、清新、雅致的美学风格,抑彩杨墨的色彩审美倾向开始成为主流。
宋代; 艺术缂丝; 设色; 审美特征
因为材质原因,现存宋画的色彩大都已经变黑,难以为实体色彩研究提供支撑。宋朝缂丝经过长期的完善和发展,无论是其艺术语言还是色彩语言都达到很高的艺术价值,成为集工艺、绘画、文化于一体的艺术精品。特别是朱克柔、沈子蕃等缂丝名家,缂丝技艺精巧,创作态度严谨,所选丝线粗细、色彩都要求精确对应物象。为保障缂丝的艺术水平,他们选择画稿严格,大都以宋院体书法、绘画为粉本进行摹缂。缂织时根据需要灵活调整纬丝的松紧度,精细表现物象形态的变化,局部传神之处以少量添笔进行描画,因此,其缂丝作品与书画真迹极为接近。缂丝作为宋画的另一种存在方式,这种书画织物化[1]因为其千年不坏[2]的美誉,使许多名人书画艺术通过缂丝工艺得以流传保存[3],并因其色彩质量保存较好而成为宋画及宋代色彩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支撑。
为便于研究,笔者将宋代艺术缂丝划分为富丽精致和墨色淡雅2类。在研究中引入日本色研色体系(partical color coordinate system, PCCS)色彩分析理论,首先选择标志性的缂丝作品,采用扫描结合软件提取的方法进行色彩采集,并将采集色系植入PCCS色调图,系统分析其设色规律。为解决因年代久远而产生的色差问题,本文研究根据色彩采集及分析结果,借鉴模糊学原理,结合专家论证的方法,归纳整理出宋代色彩审美的典型特征及一般发展规律。就“史存作品”色彩研究而言,这可能是目前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法。
1 宋富丽精致艺术缂丝色彩审美特征
1.1 宋富丽精致艺术缂丝色彩采集
1.1.1 富丽缂丝案例
本文共选择4幅富丽精致型艺术缂丝作为研究对象,如图1所示。除莲塘乳鸭图存放在上海博物院外,其他3幅都存放在在台北博物院。3幅为朱克柔作品,分别为图1(a)牡丹、图1(b)山茶花、图1(c)莲塘乳鸭图。另一幅是图1(d)紫芝仙寿图,作者不祥。牡丹曾被2011年羊城晚报报道[4]。从案例作品色彩特征看,色彩元素均比较突显。
1.1.2 富丽缂丝单幅色彩采集列表
4幅作品共采集色卡49个,因考虑到电脑显色环境的差异,因而全部采用印刷色彩模式(CMYK)数字标注,见图2、3所示。从色卡采集看,宋富丽精致型艺术缂丝主要用色集中在蓝色系、黄色系、绿色系、褐色系、赭石色系等,色彩的表现力较唐代有明显提高。明度对比、纯度对比、冷暖对比都有明显加强。
从单幅采集色卡陈列看,这4幅作品设色更加单纯,用色纯度高,对比更加强烈。每幅作品中主体物的色彩都很醒目,靓丽。虽然都是富贵型缂丝,但这些鲜色的运用和唐代缂丝有明显的不同,作品具有很强的绘画语言性:设色大胆,色彩表现真实、生动,色调鲜亮而稳重。艺术家对于细节和局部更加注重,刻画也更为精到。从色彩归类分析看,作品中黄、蓝、绿、红等色系为主色系,鲜色明显占据主控色。
1.1.3 基于PCCS色富丽缂丝立体色度分析
图4示出采集的47种色卡在PCCS中分布位置。从色卡列表及其在PCCS色域图中的分布位置看,虽然色系的数量变化不大,但是每个色系在色彩纯度、明度、冷暖的配色比例却有本质的不同,尤其是对比色和互补色应用较多,如山茶花的亮黄色和背景的蓝紫色,莲塘乳鸭图中野鸭羽毛的红色与荷叶的嫩绿色等。主体物的用色纯度较高,接色也更加自然,缂织手法也趋于复杂。
图5示出主要用色比例图。在色相运用方面,画面设色较为单纯,主体物与其背景的对比非常强烈,如牡丹和山茶花,见图5(a)。在明度运用方面,画面中明度整体对比突出,不仅同明度或接近明度区域的变化更为整体,而且花卉与花叶、禽鸟与植物、主体物与背景的对比都非常强烈。从用色的明度比例图看,高明度色彩运用率大大提高,占色彩总量的35%左右。低明度色彩的使用率也明显提高,要占到色彩总量的10%左右,见图5(b)。在纯度设计方面,艺术家大胆运用鲜色、纯色,敢于对比,撞色效果强烈。从纯度比例图可看出,富丽精致艺术缂丝画面的光泽感更令人瞩目,无论是花卉的用色还是禽鸟的色彩传达都生动传神,色泽夺目,体现出缂丝本质的艺术特点,见图5(c)。在冷暖对比方面,同样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对比强度,如同一幅作品存在最冷的蓝色和最暖的橘红色。但因为设置有中性色区间隔,冷暖色的比例关系协调,所以画面的冷暖对比强烈而不失和谐,醒目却不失美感,见图5(d)。
1.2 宋富丽精致艺术缂丝的色彩审美
宋富丽精致缂丝在色彩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设色华丽、对比强烈。画面色彩在明度、冷暖对比方面强烈。如山茶花中大面积对比色的运用,牡丹中大面积暖色与冷色的运用,以及莲塘乳鸭图中冷山石与荷花、野鸭等暖红色,都是对比色甚至互补色的运用,体现出很高的设色和刻画能力。2)色彩塑造能力有明显提高。随缂丝工艺的发展,艺术家敢于对牡丹、茶花等大型花进行特写,同一色系如牡丹花从暖黄色到白色的过渡比以往更加细腻,对于花叶的个性化色彩表现也非常到位。在深入刻画叶丛的整体变化的基础上,对于同一片叶子色彩、肌理甚至破损状态的缂织都非常精致,如山茶花左下端的叶子。3)表现禽鸟的技法趋于成熟,色彩更为生动。如莲塘乳鸭图中公野鸭的色彩表现,从最冷的蓝绿色系到最暖的橘红色系,表现得艳而不俗,细而不腻,毛色美丽而富有光泽,质感蓬松而健康,体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平。4)驾驭色彩关系的能力更强。如在看似简单的背景色处理中,因为背景面积较大,艺术家为避免单调,采用五色缂织而成,因而远看色彩通透,近看色彩富于变化。而在处理花丛、甚至整个画面的色彩关系时,能够游刃有余。如在紫芝仙寿图中山石附近的花丛、花树、禽鸟,色彩丰富却井然有序,画面景物众多而富于节奏感,于简单处求丰富,于复杂处求统一,颇有现代艺术中的造型观念。
高贵富丽是缂丝本身固有的艺术特征,用它表现设色富丽的宋代绘画不仅能够作到形神兼备,而且能够增加材质的光泽和贵气,所以更加受到上层社会欢迎,体现出宋代上层社会追慕精品艺术的一种文化现象。
2 宋墨色淡雅艺术缂丝色彩审美特征
2.1 宋墨色淡雅艺术缂丝色彩采集
2.1.1 案例选择
共选择6幅墨色淡雅艺术缂丝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沈子蕃的两幅缂丝花鸟。分别是绿度母青牛老子图、萱蓉芝秀图、梅花寒雀图、花鸟和群仙拱寿图,如图6所示。其中梅花寒雀图曾经被人民日报海外版于2006年报道[5],宣蓉芝秀图被人民日报海外版于2010年报道[6]。作品设色及审美具有较强的典型性。
2.1.2 单幅色彩采集列表及归纳色系表
6幅作品共采集47个色卡,全部采用CMYK数字标注,如图7、8所示。从色卡采集看,墨色淡雅艺术缂丝用色主要集中在金黄色系、褐色系、黑白灰色系。其中,以墨入画的特征比较明显。从单幅作品色彩看,每幅作品中都有以墨入画或以墨托彩的现象,尤其是沈子蕃的两幅花鸟画,水墨意味更强,已经体现出文人画的典型特点。从色彩归类分析看。主色系中以水墨色系、金黄色系、粉绿色系、暖灰色系为主控色。
2.1.3 基于PCCS色立体的色度分析
图9示出46种采集色卡在PCCS中分布区域。从色卡列表及PCCS色域图中可清晰地看出墨色淡雅艺术缂丝用色特征。画面中青绿色系逐渐式微,水墨色系和褐色系、金色系渐成主色,高级灰尤其是水墨灰系列成为其作品主色系。
图10示出主要用色比例图。整体分析,在墨色淡雅艺术缂丝的用色比例中,黑白灰系列色的比例已经超过20%,见图10(a)。在明度应用中,依据画面主体物风格决定,一般来说,画面背景较为单纯,以此衬托主题景物或者人物。但是也有以暗衬亮的作品,如宣蓉芝秀图。从明度用色比例看,画面中高明度、低纯度色域增多,接近色彩总量的50%,见图10(b)。在纯度应用方面,鲜色系已不再是主控色,多以对比色,甚至点缀色出现,在画面色域总量中的比例不超过5%。中纯度色系仍然在画面中占有重要位置,主要分布在主体物景中。低纯度色及各类高级灰色大量应用,特别是接近零纯度的黑白灰色系成为画面的重要元素,低纯色系的整体比例已经到60%左右,见图10(c)。在冷暖设色方面,大色块强冷暖对比在画面中几乎没有,强冷暖色都只以点缀色的形式出现在画面中,如梅花的红、喜鹊的蓝,见图10(d)。画面呈现出一种温文尔雅的中性基调。
2.2 宋墨色淡雅艺术缂丝设色的审美特征
整体分析宋代彩墨缂丝体现出以下审美特征。1)体现出文人画用色的典型特征。作品中水墨、水色元素逐渐增强,一批墨彩结合的上乘作品应运而生。这类作品以墨为主,以彩为辅,呈现出显著的文人画审美特征。从作品设墨特点来看,明显有一种渐进式的用墨过程。如绿度母缂丝把黑色作为暗色运用,只是水色的感觉尚不明显。在青牛老子图和宣蓉芝秀图中的墨色已经呈现出水墨色系的美学特征,尤其是青牛背上的水墨灰以及兰叶暗部的水色处理都很有写意画的特点。在沈子蕃的两幅花鸟作品中,墨色已经成为其主体风格,水墨的韵味与丰富的笔法成为该作品典型的审美特点,标志着宋代拟彩杨墨的色彩审美倾向已经出现。2)主观用色增多。在作品设色中,不仅摆脱了以往缂丝工艺装饰的羁绊,而且在文人画风的影响下,作品不再一味追求形似,而是根据作品主题,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大胆用墨,巧妙设色,从而实现艺术风格上的全面升华。如画面中植物叶子的色彩先有墨色,然后分染或罩染。花的色彩处理也更加稳重,含蓄,体小而灵动,因而更显艺术气质。3)更加注重画面情趣。作品设色更加注重品味、情趣、重视观察细节。如沈子蕃梅花寒雀图的设色风格。整幅画色彩温和,构图疏朗,意趣古朴,画面生动,色泽温润和谐,清丽淡雅。两只蓝灰色喜鹊枝头藏头相偎,表现出冬季天气的寒冷和环境的孤寂之美,深得宋代水墨花鸟的韵味。在花鸟图轴中,设色洁净素雅,桃花与新叶的嫩绿相映成趣。桃树的枝干虬曲苍劲,树皮已经裂开。作者在轮廓处采用墨线加以勾勒,充分表现出枝干的老态。枝头两只珠颈斑鸠,一只畏寒缩首,另一只偎依取暖,神态生动传神,充分展现文人画的书香意味和审美特征。
3 宋代色彩美学嬗变的动因
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想和绘画之间存在着一条隐性之链[7]。宋代是我国色彩美学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宋理学、道家、禅宗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宋代绘画创作2种色彩风格并行发展:其一是儒家与道家、禅学融合后产生宋代理学,并以此开创宋代写实淡雅的一代画风。正如郑昶所言:“宋人善画,因以理学为主,是殆受理学之暗示,惟其讲理,故尚真,惟其尚真,故重活。而气韵生动,机趣活泼之说,遂视为图画之玉律,卒以形成宋代讲神趣而不失物理之画风”[8]。特别是在两宋画院的引领下,画家以物取像,以理作画,创作心态严谨而平和。张萌对此总结为三个字,即“‘平’‘空’‘动’。即以平淡的心态,描绘出空灵的山水,生动的人间百态”[9]。色彩审美趋于清新生动,作品精致而富于品质感。其二是老庄哲学盛行,道家空谷澄怀的理念成为宋代文人艺术家寻求心灵慰藉的指引。佛教与本土文化融合后内生为禅宗,进一步影响宋画的创作风格。解文去饰,返璞归真的美学倾向逐渐成为主流。文人画家将艺术创作当作修身养性的方式,提倡创作与读书并行,讲究诗画一体,“诗为心声, 画为心迹, 能知其心,方解其艺”[10]。追求画品如同人品,践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创作原则。使他们的创作具有了相对的超功利的纯粹性,他们“托身于画,旨在澄怀,意在明志,不求闻达”[11]。艺术作品逐渐出现去功利化的趋势。文人画追求的上线为中国哲学中的禅意或禅境,以荒寒、清冷、寂静、孤寂为主。他们将作品当作释放胸中逸气的载体,苦心经营画面语言,突出清逸和韵味,强调画中彰显文人情趣,画外传达文人思想。色彩审美趋于简淡素雅,墨色美学成为主流。“在创作实践和理论批评上追求平淡、其投射于色彩理念中墨色的淡雅、散逸”[11]。
从文化发展的规律看,任何文化现象的形成都不是孤立的。宋代墨色美学的建立与其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凡形成水墨画的内部、外部因素,无不与笔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唯有综合地看它、用它,将它视作整个水墨艺术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有机生命的一部分, 才能真正理解与把握它[12]。王文娟[13]认为:文人画的色彩之淡,水墨“黑白”是道、玄、禅宗与儒家心学合力之结果”。这是宋代色彩美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具体到每一幅作品中,在体现共性的同时,更多的是表现出画家及缂丝艺术家典型的个人特色。一个缂丝名家,其作品有色调精致的作品,也有色彩疏淡的作品。又如同是墨色结合的作品,不同的缂丝艺术家选择的标准以及摹刻的目标又有所差异,缂丝艺术家选择粉本和摹刻的目的则大都是以市场为导向,其摹刻作品越接近于原作,越受市场欢迎,这是缂丝创作与纯艺术创作的不同之处。
4 结 语
通过对宋代艺术缂丝2类不同色彩风格的分析得出,宋代2种色彩审美趋势同时发展,并行不悖。其中以宋院体作品为粉本的艺术缂丝,以理入画,取色自然,设色缜密,精致华丽,富于情趣,满足达官贵族的审美需求。以文人画为粉本的艺术缂丝,则表现出知白守黑、抱朴守拙的野逸气质,设色以水墨渲染为主,色彩点缀为辅,以墨托彩,追求淡雅、闲适甚至禅意的审美意境,突出书香气息和画外玄音,满足宋代文人的内在需要。到后期逐渐出现去色彩化的倾向,这是宋代文人自省修身的外化,也是其在民族离乱状态下生存心境的一种折射。
FZXB
[1] 阴建华,李向红. 缂丝中的古今书画艺术[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4(4):30-34. YIN Jianhua, LI Xianghong. Modern and ancient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works in Kesi [J]. Journal of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2014(4):30-34.
[2] 金宝山.当代缂丝艺术管窥[J].收藏,2011(5):98-100. JIN Baoshan. A glimpse on modern Kesi arts[J]. Collections, 2011(5):98-100.
[3] 阴建华,李向红. 缂丝中的古今书画艺术[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4(4):30-34. YIN Jianhua, LI Xianghong. Modern and ancient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works in Kesi [J].Journal of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2014(4): 30-34.
[4] 陶梦清. 缂丝雕画如梦的千古奢华[N].羊城晚报,2011-11-2(5). TAO Mengqing, Luxuries of Kesi painting[N]. Yangcheng Evening News, 2011-11-2(5).
[5] 安妮. 沈子蕃. 缂丝梅花寒鹊图(欣赏)[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02-20(8). AN Ni, SHEN Zifan. Kesi painting of magpies playing on the plum tree[N].People′s Daily Overseas Edition, 2006-02-20(8).
[6] 齐晶. 缂丝:延宕千年的美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11-2(7) QI Jing. Kesi: beauty of thousand years[N]. People′s Daily Overseas Edition, 2010-11-2(7).
[7] 林素梅.心境:理学思想与两宋绘画的关系[J].艺术百家,2008(7):56-57. LIN Sumei. Mentalit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tionalism and painting in the Song Dynasty [J]. Hundred Schools in Arts,2008(7):56-57.
[8] 郑昶.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269. ZHENG Chang.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M]. Shanghai:Shanghai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Press,1985:269.
[9] 张萌.宋代诗画的美学意义[J].艺术百家,2010(8):232-234. ZHANG Meng.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poetry and painting in song dynasty[J]. Hundred Schools in Arts,2010(8):232-234.
[10] 杜哲森.文心:构成与解读传统绘画的基点[J].美术,2014(9):109-111. DU Zhesen. Liteary mind: base of 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al painting[J]. Art, 2014(9):109-111.
[11] 崔之进.中国文人画色彩的特征[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48-350. CUI Zhijin. Colorific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literati painting[J].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2007(7):348-350.
[12] 郎绍君.论笔墨[J].美术研究,1999(1):25-29. LANG Shaojun. Research of pen and ink painting [J]. Art Research,1999(1):25-29.
[13] 王文娟.论道家色彩观[J].美术观察, 2006(6):97-100. WANG Wenjuan. Analysis of color in taoist school [J].Art Observation, 2006(6):97-100.
Aesthetics features and evolution of Kesi art in Song Dynasty
ZHANG Kangfu1,2, LIU Xinhua1
(1.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2. School of Fashion Design and Engineering,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China)
Based on digital acquisition, the color card of each work is obtained to present 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the art of Kesi in Song Dynasty. The color card is implanted into pattern and then the digital proportion of hue, purity and brightness i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ir distribution in the color graph. The rules of color application in terms of design, ink and pattern is analyzed in accordance to the aesthetic theory in Song Dynasty and some aesthetic features in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ravagant and exquisite style and elegant and quiet style are summarized.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with the influence of ethics and neo-confucianism, and the co-existence of above mentioned two styles, literati stylization aesthetic tendency became the main trend and gradually evolved from grandness to quietness and freshness, showing the tendency of gradual diluteness of color.
Song Dynasty; art of Kesi; color design; aesthetics feature
10.13475/j.fzxb.20150402407
2015-04-15
2016-02-16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2BG064);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12YJA760091);浙江理工大学“翻转课堂”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浙理工教〔2015〕21号)
张康夫(1966—),男,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重彩工笔画和设计理论实践。E-mail:zky037166@aliyun.com。
J 52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