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师钢琴教学模式的思考
2016-07-12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510006
易 璐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510006)
对高师钢琴教学模式的思考
易璐(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510006)
摘要:高师钢琴教学的模式应当科学地反映高师钢琴内在逻辑理论框架结构及具体实践上的可操作性。高师钢琴教学和艺术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在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基础之上,融入小组集体课与大班集体课并相互相互渗透结合,旨在探索适合高师钢琴教学的新方法以及最佳途径。
关键词:钢琴教学;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通过文献梳理,检索发现对于“钢琴教育”这个热点从各个年龄层都有着热烈的讨论研究。根据研究需要,以“高师钢琴教学模式”为题,在中国学术期刊网得到检索结果682篇。根据文献来源与内容再度删选,得到如《音乐探索》《交响》《音乐教育》《艺术百家》《人民音乐》《乐府新声》等在内的多个核心期刊和论文论著共20篇作为研究梳理的对象。
一、现有研究成果及问题分析
学科的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的模式,因此在论证高师钢琴教学模式的同时,应当正确理解其教学目标。高师钢琴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为教育服务的人民教师,向社会输送普通音乐教育的合格师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指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钢琴课是学生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教学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及整体素质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作用。而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社会对于人才的概念越来越复杂,要求新时代的人才具备广阔的知识和丰富的创新精神。高师钢琴教学作为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员,同样面临着这样的要求。然而我国目前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课程结构还不是很完善,在课程的设置上缺乏完整性和多学科交叉性,城市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在不同高师院校的钢琴开设情况的不同。
范立芝在《高师钢琴教学的“W-W-H模式》中提出的观点Why(为什么教?);what(教什么?);how(如何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高师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弹好钢琴而学习钢琴,而是通过钢琴这一媒介,使其学习构成音乐的种种基本要素,理解和表现音乐的规律,从而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音乐素质和文化艺术修养。”然而,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方式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生源增多的需求。从生源上来看,高师院校的音乐专业学生(除表演专业外)相较于音乐院校的学生,后者大多数有着长期的“童子功”训练,而后者的条件却是参差不齐。20世纪初以来,高师钢琴教学的模式其大体上是效仿的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教学模式,这种单一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教学模式针对性较强,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演奏技能,虽有着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持续时间太长,仍存在诸多弊端。并且随着招生数量的大幅增加与教师资源配置的紧缺,势必造成教学质量的落后。学时少,课程多,且多为二年制,相当一部分学生综合能力欠缺。
陈伦旺认为,“即便将师傅带徒弟式的一对一教学形式改为一对二或一对三的教学方式,其改变并未提高教学效果,学生的知识结构仍然单一,学习形式仍然缺乏新意。”高师钢琴并不应该仅仅是教授技能,在当今素质教育改革的飞速发展下,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应得到大大的提升。而首要的就是完善和健全教学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反思与整合
由于钢琴乃西方舶来品,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现成的教育理念,也因为沿袭着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使得片面追求技能性忽视了其师范性的特征。甘琴指出,“长期以来,高师钢琴教学处在师范人才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夹层之中,所培养的人才在专业性上无法与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的人才相比肩,也无法适应新的形势下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一对一”教学辅导作为几百年乃至整个欧洲钢琴教学历史一直沿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高师钢琴教学应该在尊重这一传统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取舍、调整与补充,以适应新时代新社会背景下的改革潮流。历年来人们围绕“一对一”这一教学模式进行激烈的研讨和积极的探索反思,得到的结果是各种教学类型与方法开始并存,以集体课传授共性知识,个别课解决技术细节。
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高师钢琴集体课被得到广泛应用。高师钢琴集体课可以分为小组集体课和大班集体课。虽同为集体课,在人数上有着多数的共性,也缓解了师资不足的问题,但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实际操作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湛频洁认为,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过于偏重钢琴演奏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度不够,大大阻碍了高师钢琴教学的质量提高。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在集体课的大班授课中就可以开设钢琴艺术简史、发展史以及文化历史背景资料的学习研究,能使学生在学习当中进行对钢琴艺术的知识积累,丰富其文化底蕴,提升艺术修养。此类补充教学促进学生对基础音乐理论课程的深入学习并且延伸至日后的教学之中。相较于技能课,对于钢琴艺术理论的系统学习,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拉开的差距不会同技能课那样悬殊。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习惯了被动式的学习,往往没有完全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更谈不上运用到社会实践锻炼上去,针对这一现象,可以采用模拟课堂,师生互动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少数在校内外有过基础教学经验的学生,可以课堂上向教师提出自己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困惑,及时得到提点与指正。高等师范音乐院校的学生最终的就业方向还是以教师居多,因此,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教学法的学习也是为了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杨林岚认为,高师音乐系学生在四年学习后将要担起钢琴教学的重任,增加教学法的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怎样针对不同的学生循序渐进地实施启蒙教学并且针对不同学习阶段训练要点以及怎样因材施教的把握各类教材的横向搭配。但是技能课的训练由于受到学生条件的限制,开设集体大班课有它的局限性。因此,可适当对学生进行小组分类和分级教学,将能力大致相同的学生安排在一组。一来可以在必备的技术能力上进行集体训练,提高教学效率,通过这种相同的教学,在规范演奏形态、学习态度与心理,以及教材、曲目等方面使学生的实际水平尽快提高;二来可观摩学习,相互指正,对于钢琴教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一针见血”的指出学生的不足,所以在这样的小组学习当中,学生能够更为直接的正视自己需要改进的部分,从而激发对于钢琴学习的积极性。
反思高师钢琴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问题,仍旧有很多值得去思索与探究,不能任由它长期发展下阻碍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除了在教学模式上的一些新型观念的提出,还应该适时的摒弃一些旧有的劣势,创建明确的教学方针,多种教学模式并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科学的课程设置。因材施教,突出其实用性与师范性。
参考文献:
[1]留钕铜.《关于高师钢琴教学改革的思考》[J].山东师大学报,1995.
[2]陈朗秋.《高师钢琴教改的成功之路》[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