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女性绘画嬗变

2016-07-12新疆教育学院430043

大众文艺 2016年3期
关键词:趋向自我女性

郝 婧 (新疆教育学院  430043)



浅谈女性绘画嬗变

郝婧(新疆教育学院430043)

摘要:艺术史是物质世界对精神世界作用后的表达,是人对外界环境感知后的折射。既是人的感知,本不应分男女,但回首我们浩如烟海的艺术史卷轴中,却只见寥寥几个女艺术家。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大量优秀女性艺术家涌现。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也开始更为自由的表现着自我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女性;发展;趋向;自我

艺术史是物质世界对精神世界作用后的表达,是人对外界环境感知后的折射。既是人的感知,本不应分男女,但回首我们浩如烟海的艺术史卷轴中,却只见寥寥几个女艺术家。而就这几个屈指可数的女艺术家,大部分作品也让人觉得不怎么差强人意。笔致纤弱,构图小气,画的内容除了花鸟还是花鸟,偶有山水佳者也是临摹出名的。女性真的是艺术上缺乏天分,没有感知事物的能力,没有书画的技艺的大成者么?从现今人才辈出的女画家中可见,并不存在由女性性格造成的天分缺失,那为何古代的女画家如此缺乏呢?

画为心声,心灵的成长要通过社会环境的灌溉。自男子成为社会的生活资料的拥有者后对日益要求其顺从,听话。周礼规定了女子的三从四德,戒律明确了女子只能挨打不能还手的规定,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阳尊阴卑》一书中更将女子顺从男子提升到了自然本源的高度上。而隋朝对女子土地的剥夺,更将女子自力更生的最后一条道路给切断了。即使是以豪放著称的唐代,女画家的记载依旧寥寥,且载入册的缘由更多是她们以画求其夫君回心转意的故事本身所传达的思想。

一、古代缺少独立品格的女性绘画

一边国家规定制定的压迫,一边男尊女卑对人民思想的不断侵蚀,女子从出生到死亡走在这样的社会中,越来越卑微。对其自身的不肯定,信心的缺失,所绘之纸常是幅面较小的立轴扇面,所勾的线条游移不定,纤弱无力,所画之物则更显微小,充满了闺阁贵贱之虞,保守拘泥越轨之礼,构图自然平淡无奇,充满小家子气。

随着男权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女子的思想也开始了限制,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于是女子舞文弄墨,吟诗作对之更见稀少,其作画数量更是稀少,而偶有艺术史书中记载的却大都是以其节烈品质而入册的,其画艺有待考究。即便是德才兼备的女画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也是不被人重视的。管道昇善画墨竹,一般的评论是清雅劲挺,然而她也有豪逸浓郁的一面,艺术造诣不比她丈夫赵孟頫的墨竹逊色。只因她是女流之辈,在画史的记载中她的地位不但在她丈夫之后,更是在其他几位元代画家的排名之后。她的作品留存很少,被确认的一件是她和丈夫赵孟頫、儿子赵雍之作装裱在一起的一幅墨竹,正是由于经好事者将一家三人的作品装裱在一起,她的作品才得以长远流传。直至明清对女性画家的地位有所提高,但依旧离不开她们深厚的文化家世和男人强有力地支持与帮助。

女艺术家的式微,更多的是因为社会舆论的压力,这舆论的制造者就是男权统治者。而女性画家首先是个女人,现实中的女人丢失了其独立的地位,独立的思想,那她的作品如何独立,更难有自己的风格与流派。打破男权的专制,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女性画家才能有属于其本身的天地,否则永远是以水照镜,受着男权的任意晃动,找寻不到其真正的艺术价值。

二、女性自我话语的发展轨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新政权的诞生,意味着除了台湾以外的整个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体制中,而这一社会体制的巨大变动,使得我们的文艺路线不再自由。当时的中国文化并不是一个充满自由精神的文艺路线,多以政治为主,艺术家主要考虑的是关于如何为政治服务的题材,如何为我们的工农兵阶级喜爱的题材。在这种环境下,艺术不再是解放思想,体现个人自由的精神。女性艺术家也开始关心政治,关心社会,妇女开始撑起“半边天”。

三、向雄性化的艺术趋向

妇女地位的提高是从毛泽东时期开始的,从那个时期开始人们就会以为妇女得以解放,可现实中妇女问题仍然存在,她们的作品大多是合作出现的,大家淡化了女性艺术家的身份。随后的三十年,大家以没有性别意识,女性画家也开始关注政治,一大批优秀的女性艺术家开始涌现,但却没人用女性艺术的特殊身份来命名。艺术上是一个无性别的艺术时代。从毛泽东时代开始变成了一个尊重妇女的时代,有很多艺术家也开始关注妇女主题,当时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绘画题材,但艺术家也并非都是女性艺术家。艺术家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努力的塑造一种劳苦的妇女形象。歌颂和赞扬我们的妇女群体,类似于花木兰、铁娘子之类的形象。女性形象趋于中性化和男性化,性别开始淡化,艺术开始自由。代表性作品有姜燕画的《考考妈妈》、王霞的《海岛姑娘》、温葆所作的《四个姑娘》、赵友萍的《代表会上的女委员》。这些作品赞扬的妇女都是符合当时社会的妇女形象,绘画作品是为了讴歌这些妇女。当时的女性艺术家也不曾考虑过自己的艺术作品与其女性身份有何联系,性别意识的淡化使他们与男性并无他别,但也正是这种淡化使她们失去了很多展现自我的机会。

四、新世纪,女性艺术质的变化

上世纪80年代,女性艺术开始萌动。女性意识的萌动就是从潘玉良开始。虽然潘玉良和其他男画家画的东西差不多,但她的画和她的自身经历有很大联系,比如女人体,她画的就是身为女人很落寞的那种感觉。潘玉良画的是自己的人生感受和生活经历,不是单纯的写生或是固定的政治题材。她是最早的觉醒者,作品自由,展现自我。绘画方式上也注重表现,更为宏观地表现着自己的思考。上世纪90年代,是女性艺术的自觉期。新世纪,开始从小我到大我,超越性别界限,艺术开始自由。艺术方式也开始多元。西方艺术不断被吸收采纳,出现很多有现代气息的绘画作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艺术思潮的不断涌入。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也开始更为自由地表现着自我的内心世界。艺术语言开始多元化,形式也更为多样地表现着对社会、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思考。关注的只是艺术本身而并无性别之分,没有性别的趋向,有的只是对人性的探究与创作。更为自我的展现着女性的人文主义精神,彰显着女性艺术的自我品格。

参考文献:

[1]陈泽亚.浅述古今中国女性画家[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1(2).

[2]彭峰.流动艺术2——女性艺术的自我镜像[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9.

[3]贾方舟.创榛辟莽百年路——20世纪的中国女性艺术家[M].西北美术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趋向自我女性
实用趋向
论西夏语动词第二类趋向前缀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
成长中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