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颈肩背的变化与制版研究
2016-07-12刘思如刘丰溢鲁迅美术学院110004
刘思如 刘丰溢 (鲁迅美术学院 110004)
浅谈颈肩背的变化与制版研究
刘思如刘丰溢(鲁迅美术学院110004)
摘要:无论是服装设计学还是制版学,归根到底都是服务于人体的学科。而服装解刨学不是从医学的角度,而是从与服装相关的人体肌肉运动机能方面着手,对人体的几何形状与服装制版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肌肉;骨骼;构造;制版
服装制版的难点在于不仅要满足个体体型的差异,也要满足人体运动时肌肉骨骼所发生的变化。涉及服装造型的人体运动关节部位主要有颈、肩、背、胸以及上肢带和下肢带,随着我们的工作与生活,这些关节每日都在进行运动。服装制版除了要应和不同部位的形状造型,还要配合其相应的运动模式。本文重点从颈、肩、背的人体解刨特征来解析服装制版的要领。
一、颈部的构造与领的造型关系
简单的说,颈部可以理解为由颈椎骨与筋肉和外部的皮肤组合而成的一个上小下大,向前方倾斜的圆台体。随之形成的颈围横断面则近似与椭圆的形状,断面的正侧面切线则形成后高前低,前端呈下降弧线的斜线状,颈围线就是沿着这个切面的边缘线形成的。而服装制版中的领围线就是以颈围线为基础,加上颈部的运动量及呼吸的放松量而形成的。因为颈部的运动通常都是向前倾斜的运动幅度大,向后倾斜运动的幅度小,因此前颈点的放松量相比后颈点要大,在原型上体现出来,则前领弧线低于后领弧线。以此推算各类体型领口线的变化规律为:越是驼背或颈部前探的体型,前领弧线就越低,后领弧线就越高,反之亦然。在此基础上沿着颈部向上包围,就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领型结构。其中最基本的领型为我们平常所说的立领的形状,立领的下围线为颈围线,上围线为颈部中围线,在中间加入适当呼吸量(半面约可放入一指左右空隙量为基准),将立体的形状展开,所形成的平面图就是立领的合理版型,是最贴合人体颈部解刨形状的版型。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推算其他领型的变化,例如向颈侧靠近的带领座的衬衫领与离开颈侧的不带领座的衬衫领所呈现的弧度是不同的,贴合的领型成向上弯曲状,与领口形状相似,与颈部分开的领型则成相反状态,反向弧度越大,领子与颈部的则间距越大。以此为基础再次推算,便能根据设计制作出各种复杂多变的领型。
从美学角度出发,服装领部所呈现的状态要符合一定的基本审美原则:首先,领型要以颈部造型为基础呈围绕状态,但不能紧贴颈部,如上所述,要留出符合运动机能的放松度;其次,不能有多余的褶皱,因此要根据不同人体的颈部倾斜角度经行制版,经试验表明,其倾斜角度与领型之间的变化规律为,倾斜角度越大,领型向上方偏移的角度便越大;第三,领在颜的正下方,直接修饰脸部造型,也最为明显,因此整洁与否尤为重要,制作材料及制作工艺需格外用心。
二、肩部的结构与肩的造型关系
肩点,是人体上肢运动的支点,尤其对于需要满足运动机能的服装,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所以,服装的肩既要满足服装静态的需求,又要满足日常运动的需求,这样矛盾的两点造就了肩部造型设计与制版的复杂性。将服装的原型与人体解剖图相互对照,可直观看出与原型相对应的人体位置,从俯视图分析出肩线前后偏移角度与服装制版的关系:
第一,不同体型都需要在原型上进行不同的补正,方法为:按标准版型将侧颈点和肩点连成一条直线,然后通过后肩缩量处理,形成自然向前弯曲的肩线,而偏胖和偏瘦体型则在此基础上加减,否则成衣会出现不美观的褶皱。
第二,从运动机能学出发,肩点将肩部骨骼与上肢骨相连,上肢骨以肩点为轴心经行上下左右前后等复杂而多变的运动。当肩部和上肢运动时,肩部骨骼,筋肉和皮肤的位置会发生移位,肩的宽度也随之发生变化。为应和这种变化,服装的版型也要根据设计及主要运动需求经行相应的变化。经试验表明,不从事大幅度运动而且外表整洁挺拔的服装,肩宽与实际肩宽相比略小,袖山增高;当手臂需向前上方伸展,而袖山高不发生变化时,可将肩宽调节至于实际肩宽相吻合,袖笼适当缩小以符合运动的需求,此时服装的外结构十分挺拔合体;当手臂前后左右伸展幅度要求强烈时,需将肩宽变长,袖笼尺寸变大,才能符合大幅度运动的需要,但此时的服装整体比例会随之变大,自然垂褶变多,如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服,休闲装所呈现的造型。如希望袖子即能符合一定运动量,有相对和身的话,可以适当减小袖笼的尺寸。总之,袖笼、袖山和袖宽都围绕着肩点的运动而发生变化。
三、背部结构与服装后片制版的关系
背部影响服装造型的部位主要有脊柱和肩胛骨,这两个部位又随着年龄的推进发生显著的变化,当上半身发生运动时,这两个部位也会随之发生明显变化。从服装的角度来说,这种变化对于宽松的款式并无明显影响,但对于合体的服装来说,造型越与人体贴合,服装就容易产生褶皱,极具矛盾性。人体的背面、侧面及俯视切面根据肩胛骨和脊柱的形状形成弯曲的造型,服装制版重点在于解决这些曲线的高低之间的落差量,出现了省道的概念。后片的省道都是围绕肩胛骨所在水平线而形成,经过对10位不同年龄群体三年中体形变化的数据统计,随着年龄的增长脊柱都发生的不同程度的变化,变化部位大多在肩部与肩胛骨的高度落差上,因为人体工作是大多是向前躬身运动,所以这个落差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而肩胛骨到腰部的落差变化并不明显,反应在制图上,则后肩省量随之变大。省量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后袖笼的长度变化,通常情况下,肩胛骨部位越是凸出,省量越大,后袖笼越凸出,后袖笼曲线的弧度越缓和,以补正后袖笼所需的活动量。
背部与前胸的相应变化是服装制版的重点,尤其对于特体研究极为重要。驼背大多伴随了含胸,因此在后胸围增大的同时,前胸围会随之缩小,服装侧缝线位置必须前调,肩点前移,前后肩线角度发生变化,袖笼的位置也整体前移前,袖笼曲度变小,袖子的袖山曲线相对后移,补充袖笼的不足;相反,凸胸体形大都伴随了背部后倾,因此前胸围增大的同时,后胸围缩小,肩点后移,袖笼整体后移,前袖笼曲度变大,后袖笼曲度变小。因此背部的造型不单单影响到服装的后片,还影响到服装的整体造型及袖笼的位置和形状,并对袖子的角度发生作用。
实际上,颈、肩与背部的关系不是单独存在的,其牵一发而动全身,互相联系呼应又相互制动。这些部位又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呈现有规律可循的变化,尽管这一研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测量,记录,打扮,假缝,制作,修改等枯燥无味的试验过程,但掌握了这一系列的变化的原因原理,对于特体服饰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衣服不是静态的存在,它是人类生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只有与人体的变化与运动交相呼应的服装才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是服装工作者们所追求的真正意义所在。
刘思如,职称:鲁迅美术学院染织艺术服装设计系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装设计及制版研究。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