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生动视域下我国风景油画中蕴含的山水精神
2016-07-12广东第二师范学院510000
柯 略 (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510000)
气韵生动视域下我国风景油画中蕴含的山水精神
柯 略 (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510000)
基于“气韵生动”的视角分析风景油画中蕴含的山水精神极有必要。风景油画充分体现山水精神,需要创作出有中国气派的油画作品,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理念与蕴含的人文山水精神充分融入到风景油画当中。“气韵生动”在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中对山水精神的体现主要表现在笔法控制、意境构造、色彩运用、气韵畅通等多个方面。
气韵生动;风景油画;山水精神
在字面的解释中,油画是以用快干性的植物油(亚麻仁油、核桃油、罂粟油等)进行颜料上的调和,通过在画布、亚麻布、木板或纸板上进行艺术创作的一个画种。油画作为跨越民族界限的一种世界性的艺术,在发展期被不同的国家地区赋予了不同风格及神韵。一般意义上来说,油画主要分为三类:人物画、风景画和静物画。其中风景画是17世纪荷兰画家创设的一种独立体裁,在发展中大概经历了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以及现代象征性风景等几个阶段,并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画家,如法国画家库尔贝、柯罗,俄国画家列维坦等。
油画作为西方的文化载体之一,是在西方独特的人文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已成为一种与西方人的思维、哲学、审美以及生活观念十分融合和协调的艺术形式,还成为了一种超越民族乃至超越世界的艺术。随着中国逐渐的吸收及利用外来文化,油画也在不断的吸收西欧文化精髓,并在中国自身传统文化中汲取了更多的精华,构造起自己独特的美学特色。风景油画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吸收了精华,更加出类拔萃,日渐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在对中国当代风景油画创作的探究中,不难发现中国风景油画创作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精神为基础,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与特色,故本文将从“气韵生动”的角度,来对我国风景油画中蕴含的山水精神进行剖析与解读。
一、“气韵生动”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理念中的概述
“气”作为一个名词,是中国哲学、道教和中医学中常见的概念。“气”的由来,是由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将气的理论性概念转变为抽象化的内容,气从而成为天地一切事物组成的基本元素,具有像气体般的流动特性。也有语文学家研究认为,在宇宙中一切生物具备的生命能量或动力,也被称为是气,人类在宇宙空间中发生与出现的一切事物,均是气的运行与变化的结果。气,即神气、气魄、气势、骨气、大气。画家在纸上画的每一笔、每一点、每一色都蕴含了自己的心灵与情感。然而“气”作为中国传统精神与绘画境界的重要体现,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最具代表性的标志。如“气”作为一种理论,占据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意识领域,长期影响了古人的审美意识和性格品质,使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气的风格得到不断发展与进步,更是影响了当代中国风景油画的创作。
二、“气韵生动”与山水精神的关系
山水作为风景油画的绘画题材,通过绘画的形式将山水、自然加工了艺术化、美化与形象化。其中庄子的艺术精神与理论成为了一门指导画家增添气韵观念的学问精神,许多绘画家都秉持庄学的精神理念,在以淡为韵的绘画风格上,坚持以清为韵、以远为韵,以无以虚为韵,坚持了绘画的基本点。除此外,南朝画家谢赫的著作《古画品录》,是对中国绘画创作史上的第一次系统性总结,其中提出的“六法论”成为了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原则,即具体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与评价、用画笔刻画对象的外表轮廓、内部结构及对作品的摹写等,并总体概括了画家的创作和流传1。在“六法论”中,最主要的便是“气韵生动”,因为不管任何画派的见解有何不同,在绘画风景作品中一定得添加“气韵生动”的元素,方能达到传神的效果。所以“气韵生动”这一理念不仅与风景画的山水精神相互融合,而且对油画、雕塑及其他一切艺术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会使绘画作品对于山水精神的表达更加深刻、更具韵味和神态。
三、“气韵生动”在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中对山水精神的体现
进行绘画创作,若要达到气韵生动的程度,首先要了解“气韵”的基本含义。“气韵”具体阐释为,“气”,是指自然宇宙间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韵”,指事物所具有的某种情态。在艺术作品中兼备神气与形状,即可称之为“气韵”。而气韵,是隐藏在可观性的背后,是人类无法用感官捕捉,更加无法用感官感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绘画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灵魂,更是我国传统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气韵”与画家的人文精神相辅相成,当然这种内在精神通常是用笔来表现其外在与变化,笔墨表现的好坏与否、传神与否或高超与否,都能直接影响到作品的生动效果,从中可以看出“气韵”与“笔墨”之间的联系。其次,要使风景油画作品更加传神,更加散发出山水精神时,必须得加强绘画者意境上的构造。再次,若要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对自然的崇尚与尊重时,还需加强色彩上的运用。最后为了达到绘画画面与艺术精神的统一和贯通,需要畅通作品中的气韵生动精神。下文将对“气韵生动”在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中蕴含的山水精神进行具体阐述。
(一)笔法之控制
1.用笔的重要性
古代的学家对绘画中的“笔法”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如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张怀瓘在著作《玉堂禁经•用笔祛》里写道: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又如元朝著名画家赵孟頫在著作《兰亭跋》中写道:“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可见,中国古代绘画非常注重笔法的控制。而随着中国文化的迁徙与发展,中国画中的用笔“功夫”,在广度与深度上都具有极高的审美格调和品位2。因时代的不同与时间的发展,笔的构造与特征在进行丰富多彩的变化,加之每一个人的喜好倾向不同,秉性差异,导致用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近代画家黄宾虹所总结出的用笔“四要素”,解决了不同的用笔对画家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即“用笔须平,如锥画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堕石”。伴随着笔法在绘画中不断的发展及运用的成熟,艺术领域中也产生了一种重要的美学范畴----“风骨”。自此用笔由单纯体现画的创作工具已经转变为一种精神力量和气节的标志,也成为把握人内在精神的媒介。用笔主要是由具体的线条去表现画面,重点在于工具的使用训练,所以在绘画中用笔对于笔法的控制有较强的重要性。
2.笔法的表现
绘画领域人士可在绘画写生中仔细体会笔法的精髓,加强对用笔工具的了解,便可扩大用笔精神的外延。如从毛笔的作用中,毛笔可分为中锋、侧峰、逆峰、拖锋。中锋指在毛笔的运行过程中,手心力度要始终用在用笔的中心位置,毛笔笔尖大概呈锥形。往中锋用笔是中国画用笔方法的首要特征,好处体现在:能饱满的表现笔力,丰富好文化内涵,笔尖主要体现在外柔内刚,极富表现力。侧锋在字面上的意思顾名思义,画家要用手将毛笔倾斜,且毛笔笔尖的中心位置偏于侧面。主要特点是能丰富的变化用笔,有强力的用笔张力及很大程度上的显露爽快性。但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使用侧峰的缺点是通过与中锋的对比,画面表现较单薄浅显。逆锋是与正手位置顺行方向的反方向进行创作的毛笔运行方法。其运笔阻力很大,笔锋呈聚散状,都带有不同的松紧变化与顺笔意味。最大的特点是笔力刚硬,力透纸背,但缺少柔劲,画家要适可而止的进行使用。拖锋解释为,画家将毛笔倒于纸面上,手心掌控要拖拉运行。其主要优势是能进行自然转换,且在速度上快慢有致。特别是在求形准确要求的人物画中,拖锋的运行方法更加实用简便。但大体缺点是用笔容易浮在纸面上,没有固定性与稳定度,没有很好的画面表达效果。所以从笔法的表现上来看,可见用笔的快慢速度、点线结合的方式、染与触的效果,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风景油画的质量效果。
(二)意境之构造
意境在字面解释为,一种能令人感觉到意味无穷、感受到领悟、却又无法用文字表达及话语阐述的意蕴和境界。作为艺术辨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意境是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更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从艺术辩证法来看,“意”属于主观范畴,“境”属于客观范畴,两者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称为“意境”。在其他的艺术辩证法中关于意境的范畴内容也极为丰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经过这两个过程的统一,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在现代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意境不仅是艺术创作的灵魂,也是中国美学中构造艺术美一个不可缺失的因素,更是美学中相关研究学家所要探索的重要问题3。
当中国当代风景油画进行文化尝试时,他们面对油画布拿起手中的油画笔,其实有效结合了心象与物象的真实表达,以及必然与偶然的紧密联系。而营造“意境”的关键就在于心象与物象的有效弥合,也解释为,当代中国风景油画意境的构造更加强调内心上的真实表达及物体形象中的呈现效果,所以体现当代中国风景油画蕴含的山水精神,意境构造显得格外重要。
(三)色彩之运用
在色彩学中色彩的三大要素或色彩的三属性主要具有三个基本特性,色相、彩度和明度。下文将作仔细阐述。
色相是有彩色的最大特征。色相,通俗意义上是指能够比较准确且切合实际地表示某种颜色色别的名称。如玫瑰红、柠檬黄、钴蓝、橙黄或群青等,从不同角度剖析色相,也有很大的不同。如对于单色光来说,色相的面貌完全决定于该光线的波长;对于混合色光来说,色相则取决于各种波长光线的相对量。从光学物理上讲,色相决定于射人人眼的光线的光谱成分。彩度是指色彩纯净程度的含量,表示颜色中所含有色成分的比例。含有色彩成分的比例愈小,则色彩的彩度愈低,反之含有色成分的比例愈大,则色彩的彩度也愈高。极限彩度表现为可见光谱的各种单色光中最纯的颜色,而与有色物体色彩的彩度有关的是物体的表面结构,如果物体表面光滑,全反射作用会让物体的色彩比较鲜艳。相反,如果物体表面粗糙,那么漫反射作用会使使色彩的彩度降低。明度解释为色彩的明亮程度,由于反射光量的区别,不同物品会产生明暗强弱的颜色。色彩的明度基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不同明度中具有同一色相,例如同一颜色在强光照射下效果会显得动人明亮,反之弱光照射下会显得较模糊苍白;二是不同明度中有同样的颜色,而每一种纯色都有与其相应的明度。有彩色的色相、彩度和明度三个特征缺一不可,在进行绘画应用时必须同时考虑这三个因素。
色彩具有个性鲜明的审美特色,在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之间色彩的运用也有不同,如当代中国喜爱用“红”色,代表着生机与朝气,寄托着国家愈来愈繁荣富强的期望,而西方喜欢用黑、白两色体现其高贵典雅,特别体现建筑与装潢设计上。由于不同画家个性、情感与心理情境的不同,不同时期对色彩的不同偏好也不同。南朝画家谢赫提出的“立法论”中,“随类赋色”作为绘画的总结,即在中国的传统风景油画艺术中主要追求墨不碍色、色不碍墨的艺术效果,对色彩本质的单纯美上分外讲究,并倾向对山水精神与自然色彩的提炼,这与西方画家崇尚自然的认知与态度完全不同。西方色彩学在古希腊“模仿说”的影响下追求作品的逼真性,所以画家在绘画风景油画作品时要对色彩进行准确地运用,方能更好的表达出山水精神。
(四)气韵之畅通
由于绘画对象的不同,气韵内容的不同,山水精神也进行着自然而然的演变。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气韵”二字的体现与山水精神的描述息息相关,“气韵”中的气指骨气之气,“韵”则指色气、气势、气度、笔气与墨气。当风景油画作品中的气韵上升到一定高度或一定境界时,气韵才会更加生动,作品才会多部分的交辉相映,相互贯通,共同构成整个艺术画面的和谐统一,形象生动。从绘画技术的技术上来说,气韵则要求笔法、色彩、位置与线条的准确运用,风景油画作品的不同及创作形式的不同,可以激发出人不同的审美兴趣与情感,这是西方绘画创作中重视形式美与理性美的一种具体体现,而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截然不同4,其追求的是画面与气韵相互贯通,并且超然物外、一气呵成,需从天地万物共有的繁文缛节中解脱出来,这也是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中的一大特色。
四、结语
山水画与风景油画都是以自然界的风情、山水作为描写对象,山水精神体现在人对大自然的尊重与崇敬上,更体现在由大自然折射出来的内在底蕴和绘画者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上。而风景油画摆脱了对某一特定自然界景物的再现,显示出绘画者试图通过作品来把握创作的心理轨迹。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中,风景油画证明了中国人尊重自然与亲近自然的传统观念,让其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依然散发出鲜艳的色彩,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油画本源自于欧洲,受到中国在传统时期的吸收外来文化影响,已经根据本民族的需要进行了很大意义上的创新,融合中国气息并赋予风景油画新的特色。
要在风景油画体现出山水精神,则需真正创作出有中国气派的油画作品,还需在透彻理解、认识和掌握西方油画文化的前提下,对中国传统文化及艺术精神进行领悟与把握,时刻谨记中国风景油画和传统山水画是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之下进行融合与创新的,在进行风景油画创作时,要掌握好笔法的控制、意境的构造、色彩的运用及气韵上的畅通,这样才能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理念与蕴含人文文化的山水精神,充分融入到风景油画当中,才能创作出更好更优秀的油画艺术作品。
注释:
1.胡林辉.由“气韵生动”解读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中的山水精神[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73-74.
2.李俊佑.由气韵生动研究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中的山水精神[J].美术教育研究,2015(23):44.
3.陈雪梅.中国风景油画中的山水精神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20):21.
4.陈新.油画风景创作中传统山水精神的融合——从中国山水画对我国油画创作的影响谈起[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