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种子的信仰》:一种新的生态伦理
2016-07-12云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昆明650091
⊙蒋 颖[云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昆明 650091]
梭罗《种子的信仰》:一种新的生态伦理
⊙蒋颖[云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昆明650091]
摘要:《种子的信仰》这部长篇自然散文的主旨是把对种子的科学认知和从种子生态智慧得到的启迪,提升到信仰的高度,阐释和倡导种子的信仰这种新的生态伦理。梭罗指出,为应对美国新英格兰森林资源枯竭危机,迫切需要认识种子是森林生命之源,敬仰种子与大自然互惠共生的生态智慧,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确立尊重种子生命的生态伦理,建立人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关系。
关键词:自然文学《种子的信仰》互惠共存生态伦理
《种子的信仰》作为美国“文学生态学”(Literary ecology)①的开创性作品,命途多舛,几乎被埋没。1854年,《瓦尔登湖》出版之后,梭罗全身心转向生态科学,完全沉迷于对故乡美国东部新英格兰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大自然(主要是森林)的生态研究,留下了大量手稿,其中包括对植物种子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些草稿粗糙乏味,价值不高。例如,《梭罗日记精萃》的编辑奥戴尔·谢泼德就认为在这些草稿中,梭罗由一个有广袤视野的思想者退化为视野显微镜般狭小的观察者;梭罗研究种子的遗搞,最好不要辑入文集。这样,梭罗的这些遗稿被束之高阁。直到1993年由美国独立研究学者布莱德利·皮·狄恩精心编辑整理的《种子的信仰》一书问世,梭罗被尘封一百二十五年的天才之作才得以脱颖而出,并被视为自然文学典范。②评论者一般从文学和生态学角度解读这部作品,例如美国评论家小罗伯特·理查森说,《种子的信仰》“致力讴歌森林的丰饶繁衍,还有生命间彼此难以分割的水乳交融”③。我们则认为,这部著作的主旨已经在书名中概括得十分鲜明,就是阐释和倡导种子的信仰这种新的生态伦理,以应对新英格兰的森林资源枯竭危机;学习种子的生态智慧,构建人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关系。
一、相信种子是森林生命之源
在梭罗之前和之后,从生物学和生态学角度研究植物种子的学者众多,从自然文学角度讴歌种子和森林的诗人和作家亦不乏其人,但把对种子的科学研究和诗意讴歌提升到信仰高度的只有梭罗一人。在《种子的信仰》一书的正文之前,梭罗用一首短诗点明了全书的主旨:“我不相信,没有种子的地方,会有植物破土而出,然而我对种子怀有大信心。若能相信,你有一粒种子,我就期待奇迹的横空出世。”(Though I do not believe/that a plant will spring up/where no seed has been,I have great faith in a seed. Convince me that you have a seed there,and I am prepared to expect wonders)④《兰登书屋韦氏美语学习词典》给出了“信仰”(faith)的四个义项:信任(confidence)、对上帝或宗教教义的信仰(belief in God or in the doctrines or teachings of religion)、宗教信仰系统(a system of religious belief)、忠诚(loyalty)。⑤这四个义项是一个语义系统:从对对象的极度相信(strong belief)出发,发展到尊敬和仰慕,并把敬仰内化为忠诚于对方的行为规范;从日常生活域投射到宗教域,又从宗教域投射到日常生活域。这是人类对“信仰”这种精神现象的认知过程在语言中的积淀。这也是《种子的信仰》的思想脉络:梭罗在对种子传播繁衍的自然生态规律进行创造性研究的基础上,由对种子蓬勃生命力的极度信任,发展到对种子生态智慧的敬仰,并把敬仰内化为新的生态伦理规范。这使梭罗对种子自然生态的科学信仰带有了宗教式的虔诚。早在梭罗去世后不久,爱默生就指出,梭罗认为,“如果没有宗教或者某种虔诚,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无法完成”⑥。
应对19世纪新英格兰的森林资源枯竭危机,是产生梭罗《种子的信仰》的现实动因。
新英格兰属于温带生态系统,动植物自然资源丰富,树种的多样性是其自然景观的典型特征。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印第安人已在这里生活了数千年。他们从森林获取制作棚屋的木料,采集食物和大量薪柴;为了开垦耕地和狩猎,每年春天和秋天两次大面积焚烧周边森林,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周边森林的生态系统。⑦但是,由于村落的流动性,被消耗的森林和土地通过休养生息,可以自我修复,印第安人的生产生活活动并未破坏森林资源。
1620年,欧洲殖民者在新英格兰建立第一个殖民地。殖民者对森林进行了一百多年的掠夺性、粗放性、浪费性的砍伐:为了砍伐有市场价值和销路的木材,毁掉和烧掉大量次一等的树木;为了建立农庄,清除林地上的所有树木;森林遭到普遍的砍伐,出现大片光秃贫瘠的土地;松树和雪松面临在新英格兰绝迹的危险,白橡树成为稀缺树种,山核桃树的数量和规模锐减。⑧森林资源枯竭,危机开始显现。
在梭罗生活的时代,美国工业化迅猛发展,康科德梅里马克河下游成为纺织业中心。工业区和城镇的扩张需要大量木材,持续了二百多年的对森林的滥砍滥伐此时愈演愈烈。梭罗在康科德梅里马克河上航行,亲眼目睹河边山上,伐木工的斧子和杠杆在阳光中闪烁,从山顶滚下的圆木发出隆隆声,犹如大炮轰鸣;河上来往着许多运送木材的船只。⑨梭罗这样描绘劫后余生的新英格兰森林凋敝的情景:“最宝贵的树木,即那些花最长时间才能生长的树以及那些活得最久的树——栗树、山核桃树、橡树——在我们现行体系中会最早灭绝,也最难再生,它们的位置被松树和桦树等占据了,但因为土壤原因,长出来的松树和桦树也不比以前强壮。现在有好多地区长着残败的桦树,或者橡树,只有一小部分存活,也是布满真菌和赘生物,而在这些地方两百年前生长过最大的橡树和栗树。⑩作为一个有敏锐生态眼光的自然博物学者,梭罗还意识到森林的衰败给整个自然环境带来的系统性危害,因此他把如何修复森林生态系统设定为研究的主要目标。
通过对康科德森林的长期精心观察,梭罗发现树木虽然可以用移植、稼接、压条和扦插的方式来繁殖,但是树木和森林的生命之源是种子。“我们习惯于看见一片林子被砍伐后,另一片森林会迅速生长起来。我们从不思考树木的更迭,也很少把种子和树木相联系,不去想这种规律性的更迭何时会停止。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森林里的资源日益枯竭,我们应当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种子的重要性。”⑪
意识到种子的重要性,就是要认识大自然一直在利用种子顽强的生命力,维护和修复森林的生态系统。森林的天然火灾、人为焚烧和砍伐,破坏森林生态,造成日益增多的光秃贫瘠的土地。但是,在漫长的岁月里,大自然坚定不移、不遗余力地在播种,以风、水和动物为媒介,把树木产生的大量种子中的一小部分,从生长地传播到种植地(包括那些光秃贫瘠的土地)上,其中一些生根发芽,多年以后长成森林。“自然以貌似柔弱隐密的步伐穿越最长的距离完成了她最伟大的杰作”,最后便创造了一片片森林。种子有顽强的生命力,被埋在雪下或被焚烧的林地灰烬下的种子,多年以后,遇到适合的条件仍然能生根发芽。梭罗引用英国伊夫林《森林志》中的一段话:“小而脆弱的种子有着蓬勃的精神,它一旦被埋进大地湿润的子宫,便坚强起来,一段时间后便能撼动粉碎巨石,长成巨大的杉树或橡树,没有力量能压抑它们的力量。”⑫梭罗深信,如果没有人的干预,大自然能够自我修复生态系统,森林将重新占领康科德大地;为了应对森林资源枯竭危机,人类应当向大自然学习,在相信种子是森林生命之源的基础上,树立种子的信仰。
二、敬仰种子的生态智慧
种子通过本能适应环境,利用环境资源维护自己的生存并繁衍树木,实现森林的生存进化,它有自身的目的性,也就是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种子的内在价值是生命有机体和大自然的内在价值的一部分,“在宇宙环境中,生命和自然界是自组织系统、自我维持系统,按照一定的自然程序(自然规律)自我维持、自我组织和不断地再生产,自为地进行自己的生命活动,在自然遗传、生态、进化史上,以自己独特的形式表达自己、表现自己,达到自己的目的,完成自己的使命,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演化体现自己的存在是合理的,是‘好’,是‘善’”⑬。而生命有机体(包括种子)和自然具有目的性和内在价值的重要证明之一是它们的智慧。
“智慧又称智力”,对动植物而言,指的是对环境的感知力和适应能力。种子和树木能感知十五种以上的环境因素(包括光、化学物质、水、土壤质地、损害等)的变化,并做出回应,使它们的适应性具有可变性。⑭这说明它们有智慧。梭罗把种子与周围自然环境(土壤、河流、气候、动植物)看作是一个自组织和不断再生产的生态系统,并且揭示出在种子与环境的互动中,种子生态系统表现出的互惠共存的智慧。
适应不同的环境因素,种子以各种不同方式结出果实。为了保护松子,康科德油松长有坚硬多刺的锥形果球,每个果球包含上百个深棕色的种子。在阳光和风的共同作用下,随着一声脆响,坚果被打开,风把种子带出来,吹向远方。金缕梅的坚果和马利筋的果荚都会奋力绽放,在裂开时,靠自身的弹力,把种子弹出来,饱含威力,像子弹一样。⑮大自然有无限的创造力和智慧。
适应不同的传播媒介,种子生长千姿百态。靠风传播的种子,松树籽、枫树籽等都带有翼状薄膜,这种翅果天生就是要飞翔的;柳籽和杨籽包裹着花絮,随风飘散,它们好像树木里的开拓者,被风带得很远,飞快地覆盖北美大陆烧荒地区。靠水传播的种子,柳籽和杨籽等都较轻,随波逐流,流向下游,流到草地上,在岸边生根发芽,长成一排排树林。靠动物传播的种子,橡籽和松果等都比较大,动物可以把它们传播得很远。⑯在漫长岁月中,种子适应环境,通过自然选择具备多样性状。
适应不同的土壤条件,树木甚至具有调整种子生产数量的智慧。梭罗注意到,有时因为土壤贫瘠或多石,油松很难存活,它们就长出更多的果球,以便在不利条件下延续物种。针叶树结籽还有丰年与歉年交替的规律。1859年,康科德的五针松、铁杉和落叶松结籽特别多,北方来的以这些种子为食的鸟(朱顶雀、黄雀)也特别多。1860年,梭罗就没有见到一个新鲜的铁杉果、落叶松果或五针松果,也没有见到任何一只朱顶雀和黄雀。⑰这也是树木为使种子更多存活的策略,因为丰年和歉年的交替使生产的种子数量发生波动,从而使鸟群的数量得到一定控制。
种子在与共生的动物互动中,双方都表现出生存智慧。森林动物以树木种子或果肉为食,要消耗很大一部分树种,这样十分有效地防止种子全都长成大树。但“消费者同时也被迫成为传播者和种植者,这是它向自然交付的税务”⑱。梭罗在《日记》中认为,媒介动物对自己播种的劳动价值,有清楚的认识(fair knowledge)。⑲动物在采摘、搬运、储存和食用种子的同时,传播和播种了种子。松鼠、田鼠等是油松和红枫等种子的主要消费者和传播者。鸟类中,松鸦是自然体系里最有用的中介者之一,它在结籽的橡树和松树之间保持着活跃的联系,橡籽常常在松鸦吃完前就掉在地上。长期以种子为食,使一些动物具有适应性特征,例如交喙鸟的嘴可以方便地打开松果;松鼠会明智地把松果底朝天一转,从苞片最小、刺最少最脆弱的地方开始咬起,轻易地剥去松果坚硬的果皮,吃到里面的一排排种子,“不仅动物系统地寻找树木的果实……果实也在寻找它们”。樱桃树籽没有翅膀,但它们包裹在甘美的果皮中吸引知更鸟、樱桃雀和啄木鸟等吞食它们,并带着它们飞翔,这样它们也算有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翅膀。⑳这是樱桃显示出的种子的智慧。
这样,种子与媒介动物相互依存、相生相克、互利共生,达到各自的目的,完成各自的使命,实现各自的发展和演化,共同表达出种子生态系统的智慧及其中所包含的内在价值及好和善。
相信种子是森林生命之源和对种子生态系统内在价值的揭示,都在科学认知中包含着梭罗敬仰种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这种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推动,梭罗从种子生态学上升到种子生态伦理学。
三、确立种子的信仰
新英格兰的森林枯竭危机在深层次上是一种生态伦理危机。美国历史学家小林恩·怀特认为,正统基督教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是“我们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㉑,新英格兰的开发史印证了这个观点。最早来到新英格兰的殖民者是英国清教徒,他们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组织,长期奉行加尔文教机械的命定论教义,认为上帝创造了人类,人类受上帝之命支配自然和万物。按照这种伦理观念,清教徒认为把布满原始森林的荒野改造成英国式的耕地和农庄,是上帝的考虑,是命中注定的和完全积极的。㉒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否认了自然和森林的内在价值和权利,主张为了人类的需求,可以对自然进行无度的开发和索取。因此,他们对原始森林进行了长期粗放性、浪费性和掠夺性的砍伐,终于导致新英格兰森林枯竭的危机。
为了应对这一危机,梭罗在生命的最后八年中,倾情研究故乡康科德的森林,发现森林中的各种树种构成森林生态,按自然规律,发生不同树种的更迭,维持着森林的茂盛。梭罗所说的“更迭”(succession)又译作“演替”。对森林更迭规律的发现,是梭罗对生态学的一大贡献。当代生态学教科书在追溯这一问题的历史时写到:“Thoreau根据自然学家的观点,用演替来描述从其耕田到森林过渡的变化。”㉓如果没有人类的粗暴干预,森林会自我繁衍,被毁坏的森林会自我修复。新英格兰人不仅毁坏森林,而且阻碍森林的自我修复。因此,改变他们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提倡种子的信仰这种新生态伦理是克服森林枯竭危机的关键,而要改变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先要破除无知和贪欲。
由于无知,新英格兰人普遍“只知道树木被砍伐以后自己会从地里长出来”,却不知道树木是由种子生根发芽生长出来的,更不知道种子与媒介动物的互利共生关系。这种无知导致他们去破坏种子的生态系统。例如,松鼠本来是森林的种植者。但是,新英格兰人并不知道松鼠的贡献,反而把它当成祸害,鼓励孩子用装满火药的枪去射杀它们。美国有些地方,每年秋天都大规模地捕杀松鼠。梭罗认为,“如果人们认识到松鼠在自然界里扮演的角色,人们也许会更加文明和人道一些”㉔。文明和人道地对待种子、森林以及与之共生的动物,正是梭罗确立种子的信仰这种新生态伦理的目的。
贪欲驱动新英格兰的林地经营者粗暴地打断森林自我更迭的过程。根据自己长期深入的观察并且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梭罗发现了森林中树种更迭的规律:由于大自然经久不息地撒播种子,被焚烧或砍伐的光秃的林地上会出现树木的再生。例如,在大火烧毁了的松林地上,再生出白桦、白杨和野浆果。小树长高后,盖住低矮的树木,并造成后者死亡,空间被能长得更高的树种占据,森林完成完全的更迭,保持茂盛。但是,人类会干预这种再生。例如,在康科德镇远郊,一位林主在冬天砍掉了一块茂密的五针松林,大自然进行自我修复,第二年空地上长满小橡树。林主只要顺其自然,就能在将来拥有一片橡树林。但是林主不懂树木的更迭规律,为了在拥有橡树林之前多收获一季黑麦,而把小橡树付之一炬,把地耙了一遍,种上黑麦。他的贪婪造成了恶果,大自然无法继续她已开始的更迭道路:在收获黑麦之后,橡树不可能再在这里生长,因为它们之前必须要有松树或桦树。一两年后,这块光秃秃的土地被林主弃耕。唯一的希望是在今后漫长的岁月中,风把松树和桦树的种子吹到这里。对大自然的这种粗暴干预在康科德很普遍。针对这类林主,梭罗写道:“他把自然视如儿戏。我对他感到气愤。他却称自己为农业家!他需要有一位监护人来指导他。让我们为他的灵魂祈祷吧。”㉕除了指派护林员进行监督这种制度安排,重要的是改变林业经营者灵魂中的贪欲,改变其生态伦理观念,使他们有可能把生产经营活动与种子传播、森林更迭的自然生态规律统一起来。
在破除无知和贪婪之后,人们才可能接受种子的信仰这种新的生态伦理。根据梭罗在本书中的阐释和他的一贯思想,这种新生态伦理包括如下一些要点。
首先,确认人类只是大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普通的成员。梭罗在其著名散文《漫步》中指出,“我们应该视人类为自然的居民,或者说是自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㉖。这个论点用自然中心生态伦理取代了人类中心生态伦理,说明人类只是大自然的居民,与其他居民是平等的;所有居民互利共存,共同组成了大自然生态系统,并且在终极意义上依赖于大自然生态系统,“人对自然的伤害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伤害”㉗。新英格兰森林枯竭,将会造成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物种减少,木材资源稀缺,最终危及人的生存。因此,确立自然中心生态伦理观是接受种子的信仰的前提。
其次,强调人类敬仰大自然和向大自然学习。梭罗揭示了大自然和种子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和智慧,值得人类敬仰。在此基础上他指出,“当我们试验种植森林时,发现自己最终做的和自然一样。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向自然请教呢?她是我们所有人当中——包括松鼠——最有经验的”㉘。种子的信仰就是向种子学习顽强的生命力,种子的生态系统互惠共生的智慧,森林生态系统自组织、自我修复和繁衍的智慧。
再次,把对种子的敬仰内化为尊重种子生命的伦理规范。种子顽强的生命力和生态智慧、森林的更迭都是自然生态规律,但梭罗在描述这些自然规律的过程中,释放出种子、森林和自然的内在价值、智慧和善(好),最后要求人类承认种子、森林和自然的价值和权利,尊重和保护种子、森林和自然。“这就是从‘是’(描述)到‘好’(价值),最后得出结论‘应当’(道德)。”㉙这样,梭罗就把种子生态学提升到种子生态伦理学,论证了人应当遵循生态道德规范,去建立人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关系。
总之,《种子的信仰》这部长篇自然散文的主旨是在描述种子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阐释和倡导种子的信仰。这些思想出现在19世纪中期,是梭罗首创的新的生态伦理。此后,到了20世纪中期,法国人道主义思想家阿尔贝特·史怀泽奠定了生态伦理学的基础。随着世界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生态伦理学得到充实完善。在生态伦理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的今天,回望一百多年前梭罗的这些主张,他的远见卓识仍然令人叹服。
①Glotfelty,Cheryll&Fromm,Harold.Ecocriticism Reader [M]. Athens: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6.
②[美]卡里·保罗·纳卜汉:《序言:学习田野和森林的语言》,[美]亨利·戴维·梭罗:《种子的信仰》,江山译,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第1-9页。
③[美]小罗伯特·D·理查森:《前言:梭罗的未竟事业》,[美]亨利·戴维·梭罗:《种子的信仰》,江山译,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第10-27页。
④[美]亨利·戴维·梭罗:《种子的信仰》,江山译,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第8页。
⑤Random House Webster’s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 [K].Ed. Dalgish, Gerard M.PH.D.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⑥Emerson,Ralph Waldo. Thoreau [A].Selected Essays,Lectures,and Poems [M]. Ed. Richardson Jr.,RobertD. New York:Random House,1990:351-370.
⑦⑧㉒[美]威廉·克罗农:《土地的变迁——新英格兰的印第安人、殖民者和生态》,鲁奇、赵欣华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9-41页,第90-95页,第4-5页。
⑨[美]亨利·戴维·梭罗:《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美]塞尔:《梭罗集》,陈凯、许崇信、林本椿、姜瑞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85-208页。
⑩⑪⑫⑮⑯⑰⑱⑳㉔㉕㉘[美]亨利·戴维·梭罗:《种子的信仰》,王海萌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第136页,第30页,第30-98页,第30-99页,第32-86页,第33-46页,第121页,第35-155页,第30-135页,第74-213页,第140页。
⑬⑭㉗㉙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3页,第149-151页,第51页,第158页。
⑲Thoreau,Henry David. The Journal(1837-1861)[M]. Ed. Searls,Damion. New York:NYREV,Inc.,2009:657.
㉑[美]戴斯·贾丁斯:《环境伦理学》,林官明、杨爱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页。
㉓丁圣彦:《现代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84页。
㉖[美]亨利·戴维·梭罗:《漫步》,[美]亨利·戴维·梭罗:《一个人的远行》,董晓娣译,台湾自由之丘文创事业2012年版,第163页。
作者:蒋颖,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云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美国文学与生态批评方面。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