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斯博士的生态中心伦理观——以《老雷克斯》为例
2016-07-12武小庆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上海201508
⊙武小庆[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上海 201508]
论苏斯博士的生态中心伦理观——以《老雷克斯》为例
⊙武小庆[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上海201508]
摘要:作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作家,苏斯博士创作了诸多深受儿童喜爱的作品。《老雷克斯》一书描述了人类对自然的贪婪无度的索求,导致了一个人间仙境变成了一片荒漠的悲剧性故事。借助老雷克斯之口,苏斯博士对人类中心主义观进行了批判,认为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都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不可或缺;任何生命都有存在的权利和内在价值,都值得尊重;人类不是环境的征服者,应当是生命共同体的成员,人类只有改变对环境的态度和价值观才能挽救生态危机,同时拯救自己。
关键词:生态中心伦理观人类中心主义观苏斯博士儿童文学
苏斯博士(Dr. Seuss,原名Theodor Seuss Geisel),美国著名儿童文学家、教育学家。一生创作的48种精彩绘本,全球销量超过了2.5亿册,曾获美国图画书最高荣誉凯迪克大奖和普利策特殊贡献奖,其改编作品曾获奥斯卡金像奖和艾美奖。苏斯博士擅长利用一些无意义或荒唐的事作为重要的出发点来从事创作,通过他丰富的想像力,就会创作出一本深受儿童喜爱的书。苏斯博士笔下的人物看起来有点怪怪的,但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独特又可爱的个性。苏斯博士的作品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充满了对儿童和周围世界的关怀。
在苏斯博士的系列绘本中,不同于其他书嬉笑、幽默的风格,《老雷克斯》更像是一本写给大人的书,是一本关于自然与人关系的预言。该书讲述了一个叫文斯勒(Once-ler)的人为了赚钱如何将美丽的山谷变成一片荒漠的故事。文斯勒要砍掉山谷中所有的毛绒树(Truffula)建造工厂,树桩中出现了一个神奇的生物名叫老雷克斯(Lorax),他要替不会说话的树发声,阻止文斯勒破坏。但是文斯勒置之不理,并召集亲朋好友加入其中。最后树木资源耗尽,工厂倒闭,朋友们也都离开了,剩下孤零零的自己和残垣断壁。文斯勒给了小男孩最后一颗毛绒树的种子,让他帮助山谷找回生机,让老雷克斯和他的朋友们回来。
20世纪60至70年代,美国发生了以生态观为主旨的大规模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最直接的起因是人们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的不满和恐惧,并促使人类对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并进而演进为一场以“环境与发展”为主题的思想运动。在此背景下,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观逐步形成,人类为了走出环境困境,在不同的领域进行了探索,并延续至今。
对世界有着敏锐观察力的苏斯博士,用自己的作品有力地声援这场拯救环境的运动。他借助老雷克斯(自然的发言人)之口,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批判,指出应当尊重自然界中所有的生命,滥用人的智慧和力量“征服自然”的结果只能是让乐园变成荒漠,人类则会在荒漠中孤老终生。苏斯博士把他的生态中心伦理观思想渗透到了儿童作品中,期望给孩子和大人警示,要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儿童作家,苏斯博士还是不忍心让孩子对未来失望,他把最后一颗毛绒树的种子交给了一个小男孩,希望孩子能够重建乐园。
一、为我所用的“人类中心主义”
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认为只有人类具有道德地位,所有其他东西被人类使用时才具有价值。人类中心主义观的形成与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有密切的关系。从最初的敬畏自然、依赖自然,发展到“征服自然”,乃至“人定胜天”,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经历了依存、开发,并发展到了掠夺第三个阶段。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的自信心充分张扬,人类对自然持有一种非常功利的态度。人类在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是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之上的,认为人是万物主宰的尺度,蔑视自然,任意利用乃至掠夺自然,导致了生态危机。苏斯博士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批评。
文斯勒来到一片生机勃勃的乐土,那里有在树阴下追逐打闹的bar-ba-loot,开心地吃着毛绒树的果实;歌唱鱼儿在水里欢快地哼着歌儿嬉戏。但是在文斯勒看来,这一切和谐景象都远远比不上见到毛绒树所带来的惊喜。那个摸起来比丝绸还柔软、闻起来比新鲜的蝴蝶奶(butterfly milk)还甜美的味道的毛绒树,是他一生都在追寻的东西。他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立即跳下车,很快建好了一个小店,然后拿出斧头一下子就砍倒了一棵毛绒树,用极快的速度,极为熟练地把毛绒编织成一块布料。文斯勒在向老雷克斯解释为什么砍树时,反复强调的一个词是“有用”(useful)。为了追求更多的财富,文斯勒还招来他的家人和亲戚一起来砍树、织布,昼夜不停。当他发现一次砍到一棵树已经无法满足需要时,他很快发明了一种超级斧头,一次可以砍倒四棵树。苏斯博士连续使用了八个“bigger”对文斯勒的贪婪进行了详细的描述:“grow bigger,so bigger I got,bigger my factory,bigger my road,bigger my wagons,bigger the loads,bigger selling more,bigger my money.”“bigger”代表了人类的欲望,是每个人的需要。当老雷克斯批评他因为贪婪而冲昏了头脑时,他却嘲笑老雷克斯愚蠢,“永远都不会知道人们可能会买些什么”。当老雷克斯警告他动物们由于乐园遭到破坏不得不远走他乡时,文斯勒对代表自然发声的老雷克斯的警告不屑一顾甚至于恼羞成怒,他说“我有权利……我要继续做我想做的事情”,在他的眼里,人是自然的主宰,是自然界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是一切价值的尺度,为我所用才是其他生命存在的价值,丝毫不顾及其他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权利。
当文斯勒还沉浸在毛绒树给他带来巨大财富的狂喜中时,自然也开始向他展开了报复。“当人类向着他所宣告的征服大自然的目标前进时,他已写下了一部令人痛心的破坏大自然的记录,这种破坏不仅仅直接危害了人们所居住的大地,而且也危害了与人类共享大自然的其他生命。”以毛绒树果实为食的Bar-ba-loot,由于食物匮乏而逃离了家园;工厂的烟雾伤害了爱唱歌的天鹅的嗓子,它们无法歌唱还整日的咳嗽,天鹅也逃走了;工厂产生的污水排入池塘中,歌唱鱼也不得不逃离,可怜的鱼儿只能用鱼鳍走路,虚弱不堪。更糟糕的是文斯勒砍倒了最后一棵毛绒树,他的贪婪也受到了惩罚:亲朋好友离他而去,只剩下他一人在充满了恶臭气味的天空下守着空空的工厂,噩梦连连,担心着未来。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预言中,文斯勒是人类文明社会的缩影,他身上展现了由于自我意识膨胀所带来的征服力量,他利用源自社会的文明和技术不断挑战自然,满足自己的欲望。但是他却让自己和自然都陷入了深渊,无法解脱。人类对地球不计后果的掠夺并因此给自己造成了困境,对于我们现已选择的生活方式,“如果我们不能主动地限制,那么自然将会以更残酷的方式来限制”。
当人类失去了敬畏自然和尊重生命之心,不断地消灭其他物种和生命时,正在成为“生命的孤独者”,难以享受到与其他物种和生命共存共娱的欢乐。自然之间应当和谐共处,破坏自然的人终将受到应有的惩罚。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再思考
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日渐深入,60年代环境危机的出现促使人们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思考,哲学家们开始用伦理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历史学家怀特(Lym White)在其《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中指出犹太基督教的人类中心主义教义将人与自然分离,人类超越自然并利用自然的信念是生态危机的根源。人类应当给非人类的自然界赋予价值,并给予道德考虑。生态中心伦理观(ecocentric ethics)从生态整体的角度讨论人与自然环境的伦理关系,并认为自然生态有自身的价值,应受到人类的尊重与道德关怀,这些认识反映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思考,伦理关系突破了人际关系,整个自然环境列入了伦理范围。
苏斯博士在文中多次强调多种生命平等性,尊重自然,追求各种生命的共生性。老雷克斯代表不发声的毛绒树质疑文斯勒的编织物是什么,文斯勒自负地认为这个编织物是所有人类都需要的东西(A Thneed’s a Fine-Something-That-All-People-Need)。他嘲笑老雷克斯是“可怜、愚蠢的老东西”,“永远都不知道人们会买什么样的东西”。老雷克斯指出这片乐园是动物和植物的家园,它们有权利在此嬉戏、唱歌和生存。他愤怒地谴责文斯勒砍伐毛绒树,污染土地、空气,动物们不得不远走他乡。没有了毛绒树,动物的乐园很快变成了荒漠,自负、贪婪的文斯勒也孤老终生。《老雷克斯》是人与自然的预言,从生态学角度看,是自然报复人类的悲剧。从一开始文斯勒就无视乐园其他生命的存在,一心只为实现自己的财富梦,看似证明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胜利,但是这种胜利之后的结局却使文斯勒又变成了一无所有。
但是苏斯博士还是不忍心让小读者们失望,在故事的最后给读者留下了希望的种子。老雷克斯走后,给文斯勒留下了一个词“除非”(unless),面对一片荒芜,文斯勒陷入了深深的悔恨中,他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仔细体味着老雷克斯“除非”的意义,最终他明白了植物、动物和人类都是世界的一部分,他们之间有着密切、重要的联系,要把这片荒漠恢复成乐园,就要重新建立这种依存的联系。老雷克斯的用意是除非顾及到世界上所有生命(cares a whole awful lot),人们才能重建乐园,于是他把象征希望的最后一颗毛绒树的种子送给小男孩,让他种下并要求他悉心照管,保护好树木,让它长成森林,到那时老雷克斯和他的朋友就会回来了。
苏斯博士借助文斯勒的深刻反省表达出自己的生态观: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都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不可或缺;任何生命都有存在的权利和内在价值,都值得尊重;人类不是环境的征服者,应当是生命共同体的成员,人类只有改变对环境的态度和价值观才能挽救生态危机,同时拯救自己。正如电影《快乐的大脚2》所言:“这世上的一切,无论多么巨大,无论多么微小,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出乎我们意料。”
参考文献:
[1] Dr. Seuss.The Lorax[M].London: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Ltd,2004.
[2]蕾切尔.卡.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李长生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73.
[3]杨冠政.环境伦理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4]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武小庆,硕士,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和英美文学。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