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年萧红研究述评

2016-07-12魏丽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济南250014

名作欣赏 2016年35期
关键词:生死场呼兰河萧红

⊙ 魏丽[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济南250014]

2015年萧红研究述评

⊙ 魏丽[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济南250014]

2015年萧红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萧红单篇作品研究、萧红作品整体研究、萧红比较研究和萧红综合研究。与萧红单篇作品研究相关的文章,主要集中在《生死场》和《呼兰河传》。萧红作品整体研究主要包括四个视角:哲学视角、美学视角、社会学视角和女性主义视角。孙郁的萧红综合研究、刘艳的萧红比较研究,是本年度萧红研究中的突出亮点。美中不足的是,萧红思想研究、生平研究、史料研究,在本年度的萧红研究中,或表现不佳,或付诸阙如,或语焉不详,故而一概从略。

萧红 述评

进入21世纪以来,萧红研究已经发展到了第十五个年头。本年度的萧红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萧红单篇作品研究、萧红作品整体研究、萧红比较研究和萧红综合研究。萧红思想研究、生平研究、史料研究,在本年度的萧红研究中,或表现不佳,或付诸阙如,或语焉不详,故而一概从略。

一、萧红单篇作品研究

本年度所发表的与萧红单篇作品研究相关的文章,主要集中在《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一)《生死场》研究

夏志清在谈到萧红时,曾认为《生死场》对中国古老农村刻画之深刻,胜过了鲁迅的《呐喊》《彷徨》。尽管这一评价显然过当,但仍然在某种意义上高度肯定了《生死场》。《生死场》确也以其钝重、粗粝的笔触再现了东北人民生存的原生状态,描写了在“生死场”上无奈挣扎的生命群体。王渤认为,《生死场》中的这种原生态意蕴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民间精神的沉淀与凝聚;二、承载原始生动的生命气象;三、构建混沌粗犷的美学风格;四、生态意识的自觉生成与表达;五、传递深沉浓郁的乡愁情结。概之,《生死场》以其原发性、多元性、交错性的原生态意蕴特征旷日持久地产生着强大的场效应,在民间精神、原始气象、混沌美学、生态意识、乡愁情结诸方面共同凸显着原生态写作的因子与情愫,多维多向地阐释了独特的文化艺术内涵与书写特质,是原生态写作的经典范例,其原生态意蕴特征对文学作品的叙述方式、情感表达、思想内涵、审美风格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对《生死场》做出解读的还有李艳云和赵崇欣。李文和赵文都采取了女性主义的视角,一篇侧重于女性身体经验,一篇侧重于女性身体书写。李文认为,萧红的《生死场》中,纠缠了两种声音——作为一个大的时代语境下的具有国民、阶级、阶层身份的社会人的声音与作为遭遇人生种种磨难的女性而发出的女性声音,这两种声音互相碰撞、抵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时代主流话语对女性边缘话语的挤压,以及萧红这样的女性作家对主流时代话语的突围。赵文则从女性与生育、女性与死亡两个方面,昭示出萧红对女性真实生命本原的关注与追问。

(二)《呼兰河传》研究

茅盾的《〈呼兰河传〉序》一直影响着半个多世纪的萧红研究。其在萧红研究史上的影响,近似于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在鲁迅研究史上的地位。杨迎平在重新解读萧红时,发现茅盾在思想上、情绪上、艺术上对萧红都有所误读。在思想上,萧红不仅仅局限于阶级的抒写,她还继承鲁迅的传统,表现人类的愚昧、国民的劣根性;在情绪上,她并不像茅盾说的那么过分地“感到苦闷焦躁”,她是以宁静的心情创作了她的优秀的小说《呼兰河传》;从艺术上看,《呼兰河传》汇合了多种文体,特别是运用了戏剧的表现方法,使其成为一部奇著。该文重视文本细读,回归原初语境,充分发掘出《呼兰河传》的原汁原味;敢作翻案文章,不惧权威结论,大胆质疑前人,并将这种质疑落实在具体而实在的文本细读中。从整体上看,该文逻辑严密,论证翔实,结论可靠,勇气可嘉,值得学习。

对《呼兰河传》做出解读的还有刘茸茸和程遥。刘茸茸认为,“陌生化”手法意味着文学要不断摆脱“自动化”“机械化”的程式,自觉追求“陌生化”的语言和叙述方式。《呼兰河传》使用了大量的“陌生化”手法使其回归文学的诗性本体地位,从而呈现出一个独创、诗意的艺术世界,这一手法的使用在叙述语言和叙述策略中尤为突出。叙述语言

中,新奇的修辞手法、语言的反复和副词“就”“了”的频繁使用是最富于个人化特色的三种“陌生化”手法。叙述策略中,“陌生化”手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儿童视角的运用,二是情节淡化和时间的假定性。程遥则认为,《呼兰河传》并非寂寞之作;相反,萧红在这部小说中展现了谋虑深远的叙事手法。采用空间叙事,她刻画出呼兰河静止的愚昧状态;用儿童视角来展露成人世界,她的复调预示着不可复归的伊甸。而更重大的主题是萧红通过描写呼兰河人的愚昧寻找到了改造国民性的另一种方式——以愚昧对抗愚昧。

二、萧红作品整体研究

除萧红单篇作品研究外,本年度还有一批文章是从各种视角和层面对于萧红作品的整体透视研究。较具代表性的视角和成果有:

(一)哲学视角

崔云伟、郑萍萍从哲学视角出发,认为萧红作品散发着大地的苦难气息,呈现出生机退隐、文明远避的荒原景象。荒原景象投射于个人心灵就是“寂寞”体验。“寂寞”是萧红文学世界的形象特征。萧红作品中的“寂寞”语境,与写作者本身具有密切关系。生命文本为其创作的“寂寞”语境打下了现实基础。“寂寞”是萧红的一种哲学语言,是萧红生命个体的标识,是萧红生命哲学的存在语境。以“寂寞”为语境的萧红生命哲学、价值旨归表现在敬重生命、重视生存困境和强调自为人生。萧红的生命哲思,简而言之就是在广袤无垠的时空经纬中叩“寂寞”以求音,探寻人类的救赎之路。该文从生命哲学角度透视萧红生命及其创作文本,视萧红为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论证周密翔实,结论扎实可靠,为近年来不可多得的萧红研究力作。

(二)美学视角

孙梦醒从美学视角出发,认为病丑与诗美的相互交织,构成了萧红小说悖论性美学的叙述世界。诗美非但不能覆盖病丑,反而反衬出病丑。在这背后是两种不同的文学观念,即写实主义与古典主义美学的冲突。写实主义要求萧红对于病丑多有描绘,古典主义则主要体现在萧红对于诗化的语言与节制苦难的叙述方式上。从中还可看到萧红小说在叙述立场上的重大变化,即宏大叙事与个人抒情的悖论。正是这种悖论性的叙事立场创造了一种别样的美学奇观,树立了萧红在文学史上卓尔不群的地位。该文采取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在张力中充分发掘出萧红小说的悖论性之美。这种悖论性之美恰恰亦是萧红小说原生态的一种突出表现。作者为“90后”在读硕士研究生,年纪轻轻即有如此笔力,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三)社会学视角

葛延峰、刘彪从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核心概念——“场域”视域出发,细致剖析了20世纪30年代萧红笔下呼兰河社区的社会文化状况。萧红在经济场域批判地展现了呼兰河乡土社区物质贫乏、经济落后凝滞的荒凉图景,表现了乡土世界生存的艰难和痛楚。萧红对民间场域的塑造则是以启蒙的视角,挖掘人的精神状态,继承了鲁迅对国民性的解剖,进而达到推动社会进步的目的。民间权力场域则在萧红文本空间内细化为两个次场域:一个是封建男权场域,一个是阶级场域。萧红对民间权力场的自觉书写集中体现了左翼文学的审美价值取向。该文将呼兰河视为一个独立的社区,将《呼兰河传》视为萧红的一部田野考察报告,其社会学的视角可谓新颖,但是从总体上看,对于“场域”概念的采取,却并没有带来多少新奇的发现。采取了一个好的视角,却没有带来预期的好的效果,这在萧红研究中也是不能不注意的。

(四)女性主义视角

龚润枝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认为萧红一直在苦难的生存环境中坚持着对女性自我人格的呼唤,她文本中的女性自出生便被置于艰难的成长氛围中。不仅女性的生命权利被漠视,而且女性的个体命运也被父权掌控;爱情将意识混沌的少女唤醒,但女性指望凭借爱情来争取自由人格的愿望终以幻灭收尾;而在受控的婚姻生活中,女性的自我人格越来越难以体现,唯有一直在苦难中争取完整人格的王婆是萧红笔下女性群像的一个特例,萧红也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了对整体沉寂中的女性的期望。从女性主义的视角透视萧红作品是一个极其常见的视角,前述李艳云和赵崇欣的文章采取的也是女性主义的视角。该文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着力于萧红笔下女性群体的人格失落,能够有所发现并将此命题再次推进,已属不易。

三、萧红比较研究

本年度萧红研究中的一大亮点,是刘艳关于萧红与迟子建的比较研究。

萧红和迟子建,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东北女作家,创作存在很多相似性和相关性,单纯的影响研究有失偏颇。刘艳《童年经验与边地人生的女性书写》通过童年经验这样一个意义维度,首先考察了童年经验是如何直接为她们的创作提供了生活原型和题材,令其对于边地人生的女性书写,呈现出细节化叙述的艺术特征和属于她们的独特审美意蕴。其次,文章探讨了童年经验经过成年经验的重塑和再造,是如何进入了她们的创作,甚至还直接影响了她们的小说创作理念。最后,文章指出童年经验作为先在意向结构,对

于她们的文学书写尤其是边地人生的女性书写,发生了切实和深远的影响。概之,两位极具艺术才气和艺术禀赋的女作家,都曾以她们不俗的表现和才情,搭建起奠基在她们童年经验基础上的边地人生的艺术世界,为我们的当代文学写作与研究,提供了丰赡的文学样本,并且也开启了对其多层面、多维度诠释和研究的可能性。

徐晓杰《空间设置:萧红对鲁迅的继承与创新》则认为,《阿Q正传》《呼兰河传》是鲁迅、萧红以自己家乡承载启蒙主义创作主旨的代表性作品,一个为人作传,一个为城作传,两者都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时间桎梏,创建了格式特别的时空形式,成就了它们“历史存在的位置”。在《阿Q正传》《呼兰河传》的空间设置比较中可以看出,萧红对鲁迅传统的继承,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她不仅以鲁迅的艺术表现方式继承了“改造民族灵魂”的“未完成的事业”,还从精神上领悟了鲁迅“创造小说新形式”的真谛,在继承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艺术个性、对空间观念的独特理解、女性丰富细腻的情感和东北地域文化特质,创造了全新的以空间为主角、以空间展开结构全篇的小说形式,完成对鲁迅传统的创新与发展,形成小说创作中的新传统。对萧红比较研究做出解读的还有王艳丽和严晓驰等。

四、萧红综合研究

在萧红综合研究中,孙郁的解读堪称经典。

萧红是个被传奇化的人物,是民国文坛的异类。在孙郁看来,萧红所发出的完全是天籁般的声音,纯粹而悠扬,带着野草的香气和松林的野味。《生死场》活现出东北人的灵魂。萧红于此昭示出存在的状态,把一张未曾得以精神沐浴的乡民之图,以惊人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后花园》则像一曲哀伤的笛声,婉转的旋律里是死灭般的旷野的气息。与鲁迅不同,萧红没有以思想者的沉思抵达精神的彼岸,而是以生命的觉态触摸到了存在的隐秘。在《呼兰河传》中,萧红则多了一种欣赏与自省的眼光。民间遗存的可怖性,在这里得到了清晰准确的表达。她以自己的经验,证明了礼俗杀人的本质。萧红独特的书写,是经过咀嚼的表达,每一句话,都在心灵里浸泡过,丰盈、多致、浑厚,其词语的搭配与意象的叠加,均反常规,这种转化和逆意之笔,鲁迅之后,极少有人。萧红是一个迷茫的女子,她在最冷静的时候,仍然清醒于自己的无力。她的可爱,在于对于自己的失败感的无余的倾诉,以及在绝境里可怜地求索的真的目光。写作对于萧红而言,不是炫耀之舞,亦非智慧的探寻。对于一个永远在路上漂泊的她而言,那是一个温暖之家的寻觅,是自我的救赎。存在、爱情、死亡,是萧红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乐章。她的创作昭示出,不幸的存在,乃寻美的表达的理由。

[1]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王渤.钝重粗粝的沉吟——《生死场》原生态意蕴特征探析[J].社科纵横,2015(4).

[3]李艳云.论萧红《生死场》女性身体经验的表述[J].文学教育,2015(9).

[4]赵崇欣.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身体书写[J].文学教育, 2015(6).

[5]杨迎平.从《〈呼兰河传〉序》看茅盾对萧红的误读[J].现代中文学刊,2015(4).

[6刘茸茸.回归诗性——《呼兰河传》的“陌生化”手法[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5(4).

[7]程遥.萧红《呼兰河传》的空间叙事[J].文学教育,2015(10).

[8]崔云伟,郑萍萍.论萧红作品中的“寂寞”语境[J].东岳论丛,2015(12).

[9]孙梦醒.病丑与诗美:论萧红小说的悖论性叙事美学[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10).

[10]葛延峰,刘彪.场域视阈下的萧红乡土小说[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5(3).

[11]龚润枝.萧红作品与女性群体的人格失落——以《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为例[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5(12).

[12]刘艳.童年经验与边地人生的女性书写——萧红、迟子建创作比照探讨[J].文学评论,2015(4).

[13]徐晓杰.空间设置:萧红对鲁迅的继承与创新——以《阿Q正传》《呼兰河传》为视角[J].北方论丛,2015(4).

[14]王艳丽.关于死亡的女性书写——《生死场》与《生死十日谈》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5(12).

[15]孙郁.萧红与黑土地上的亡灵们[J].小说评论,2015(3).

[16]严晓驰.《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在女童视角中的比较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15(5).

作者:魏丽,文学硕士,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编辑:张晴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生死场呼兰河萧红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童年里的《呼兰河传》
梦游呼兰河(组诗)
萧红亮 作品
从语言层面看《生死场》小说与话剧的异同
《呼兰河传》
萧红《生死场》中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思考以及现实意义
从 《生死场》 看萧红的女性生死观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身体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