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东方主义视角的成因及消解

2016-07-12田晓婧辽宁大学沈阳110036

名作欣赏 2016年35期
关键词:华裔主义华人

⊙ 田晓婧[辽宁大学,沈阳110036]

探析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东方主义视角的成因及消解

⊙ 田晓婧[辽宁大学,沈阳110036]

华裔文学,作为美国文学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吸引了众多普通的美国读者,也在学术界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因为美国华裔作家的血统原因,他们在作品中大量描写中国文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因而往往会带有“东方主义”的视角。在后殖民主义理论之中,赛义德的研究尤为重要,该理论揭示了西方的重构和控制在文化上所表达出来的一种霸权。在“东方主义”视角之下,东方代表着愚昧、滞后、专制,西方代表着开化、先进、文明。在美国主流社会之中,美国华裔文学比较受欢迎的类型,大致有以下几种:美国华裔族群中代表中国文化的老一辈与代表美国文化的新一辈之间的融合与战争、重构美国华裔过往、唐人街以及以单身人士为案例的美国华裔族群的生活情况等。美国华裔学者以“东方主义”视角创作故事,满足了西方读者的好奇心,逢迎了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成见,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美国华裔文学的传播与发展。在美国主流社会中,美国华裔作家所构建的华人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政治经济地位不断提升的当下,让西方读者详细并全方位地了解华人,打破片面的、被异化的华人形象,为愈多的读者提供一个重新认识华人的机会显得尤为重要。

美国华裔文学 文化 东方主义 美国主流社会

近年来,中国经济政治地位在国际上大幅度提升,使得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学术界成为一支颇受欢迎的生力军。美国华裔作家由于血统的原因,在作品创作方面容易遭受东方、西方两方面的文化影响,但是由于各位作家的经历不同、家庭不同以及所处社会不同等,美国华裔作家在对待东西方文化时,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从赛义德东方主义理论下的视角来解读美国华裔文学,既可看到一些美国华裔作家对待东方主义所表现出来的附和、亲近,也可以看到另外一些美国华裔作家对东方主义片面性叙述的不满以及抗争。

一、代表着偏见与歧视的东方主义

最为世人所熟知的东方主义理论由赛义德在1978年出版的《东方主义》一书中提出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后来的研究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东方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即老“东方主义”阶段和新“东方主义”阶段,其中新“东方主义”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之下,通过学术会议、大众传媒以及文化交流等方式,西方社会对东方进行的新一轮殖民战略。在新“东方主义”之下,美国是话语的控制者和制造者,美国文学作品为新“东方主义”提供了传播渠道。

新“东方主义”提倡者认为,应当充分、详细了解东方人,只有了解认识了东方,便可控制东方,这就是提倡者所谓的对东方最有效的殖民战略。在这种认识之下,东方成为西方的审视对象、研究对象,被剥夺了话语权利。赛义德的理论表明,在认识东方方面,西方带有种族偏见:在西方主流社会的眼中,东方代表着愚昧、滞后、专制,西方则代表着开化、先进、文明。在西方控制话语权力的情况之下,东方成为一个被剥削的“他者”。集西方主流意识所创造的荒诞、原始、落后于一身的“东方主义”,从开始之日,就以危险的身份存在于西方的投影之中,在西方国家之中也鲜明地刻印上了印记。

一直以来,由于中国经济落后,自然而然在国际上没有太多的话语权,进而被西方剥夺话语权,成为一个消极、被动、懦弱的东方形象;而西方,尤其是美国,通过话语霸权,在美国文学及影视剧作品之中,总是刻画出带有偏见的、片面性的华人形象,以此来增强美国种族的优越感以及话语霸权地位。

近些年来,由于经济实力的提升、政治影响力的增强,中国与美国有了更多更为紧密的接触,美国文学之中的华人形象,在政治上成为一颗棋子。随着两国关系的逐渐改变,这一形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然而,无法否认的是,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华人似乎难以摆脱片面化且具有偏见的形象和标签,所谓的“他者”形象在美国影视剧以及文学作品之中依然存在。在此状况之下,从赛义德“东方主义”视角解读美国华裔文学,将为愈多的读者提供一个重新认识华人的机会,并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更加有效的参考。

二、美国华裔文学中东方主义视角的成因分析

在东方主义视角下,西方一直是优异于、完善于东方社会的所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是如此。在西方主流社会的眼中,东方人常常被异化,被片面化,被偏见化,进而营造出一种令人不安的氛围,即不安定因素之中,必定就有东方人。东方民族是令人悲哀的种族,他们代表着被制约、愚昧、荒诞、滞后、放纵、封闭性的民族,这是赛义德东方主义视角下对东方人的特征的总结。而这些所谓的东方特征,在部分美国华裔女作家的作品里,经常能被看见,甚至成为她们的创作特色。

通过对这些女性华裔作家成长背景的了解以及对其作品的研读,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她们在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东方主义视角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首先,这些华裔作家虽然有着中国人的血统,但是由于生在美国长在美国,一直以来受到美国文化及观念的浸染,所以在看待东方文化时,会不可避免地秉持美国主流社会对弱势东方国家及东方人的偏见,并在其作品中将这种偏见表现出来。他们笔下的中国文化、中国父母和唐人街风土人情下意识地迎合了西方读者的口味,在西方主流话语之中备受欢迎,充满着浓浓的东方风情。但事实上,此“东方”远非实际的东方,而是作家们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在受到西方霸权言论影响后所勾勒出的东方。

其次,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包罗万象,即使身处其中,普通人也很难窥其全貌。而对一直以来远居海外的美籍华人来说,想深入了解东方文化便也愈加困难。这也从客观上造成了这些华裔文学作品在描绘东方文化时有失偏颇,更多地倾向于东方主义视角,想当然地将现实与臆想合而为一了。西方人的眼中,这些华裔女作家是东方人,其身份的特殊性以及与东方相关的知识,可以在西方主流之中拥有话语权,华裔美国学者的作品成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这无疑又加深了西方对东方文化尤其中国文化的误解和偏见,更加坐实了东方民族懦弱、落后、野蛮等一系列负面的民族特征。

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华裔作家为了吸引读者,主动故意地刻画出东方神秘感以及一些幻想元素来迎合读者对东方的主观揣测和构想。文学创作市场要求美国华裔作家在创作时,更多地以美国主流社会的眼光去考量评价东方文化。为了让自己的作品拥有更大的读者群,华裔文学者会充分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背景以及血统背景的优势,将创作的眼光转向东方世界,以他们所拥有的东方语言,向西方,尤其是美国社会描绘出符合他们口味的让他们感兴趣的“东方”。与此同时,他们自己也可以在美国的文学市场乃至学术界名利双收。尽管这些作者用所谓的客观、中立的角度来书写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传统礼仪,但在细读其作品时,还是会感受到其中充满着东方主义视角,对东方文化的贬低和对西方文明的追捧俯拾即是。

以美国华裔作家汤婷婷的处女作《女勇士》为例,该作品向西方读者展现出了一幅特殊的中国画卷,其中包含了文化腐朽、男尊女卑、人性残忍、互相残杀、思想愚昧以及社会动荡不安等画面。书中所描述出来的情节,对于美国读者而言肯定是难以理解并难以接受的,但这些是华裔作家写出来的情节,显得那么的真实可信,并且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西方民众心目中刻板、愚昧、荒诞的华人形象。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无论这些情节真实与否,都进一步坐实了西方主流社会想象中的东方形象。

赛义德归纳了西方对东方人物形象的刻画,东方代表的是懦弱、专制、荒诞、愚昧,西方代表的是理性、正常、开化、成熟。仔细品味这些美国华裔作家的作品,从中可以发现在大多数作家的早期作品之中,很容易找到东方主义的身影,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这对于真正想了解东方世界的读者来说,存在着误导。

三、美国华裔文学中东方主义视角的消解

20世纪70年代之后,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同时也由于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华人来到美国,更多的美国华裔作家开始正视并认同自己的华裔身份,在文学创作中逐步摆脱“他者”的形象,并尝试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创作了《大哎呀!美国华裔与日裔文集》等作品,再一次体现了华裔族群在美国所付出的一切,比如开凿隧道、铁路修建、家园建设等。这些不争的事实,是华裔学者向压迫华人的西方提出奋力反抗的依据,是打破长期以来华人在国际上的失语现象、重振我国威风的壮举。而这也是部分华裔作家从事文学以来,所进行的颠覆事业。美国华裔作家的努力,使其与其他美国学术界的作家一样,在西方主流社会之中,开始起到一定的作用,成为近年来西方读者了解东方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成为西方学术界所讨论的重点。

这些华裔作家们通过共同的努力,在西方文学界得到了越来越多响亮的掌声。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华裔作家的队伍开始逐渐壮大,这些学者的出现,推动了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西方读者开始了解来自华人自己的声音,而不再是西方文学界自己主观意识上对华人的认识。华人的声音,有呐喊声,有赞美声,有愤怒声。华裔学者通过文学创作,向西方世界展示了华人所看到的、所了解到的东方民族文化、中国文化、华人品格,向世人首次揭示了西方政府,尤其是美国政府对东方人的种族歧视、舆论

压迫,揭示了华人移民对美国建设的功劳。正因为这群美国华裔学者的出现,打破了西方的话语霸权模式。

汤婷婷在《女勇士》这一作品之中,曾向世人展示了东方文化传统,尤其是华人男尊女卑的现象,这一目的有迎合西方读者的嫌疑。也正是由于这部作品,她在文学界毁誉参半。但在其之后的作品中,在对既往东方主义视角的反思的基础上,她以深邃的洞察力、敏锐的目光,开始关注华裔后代在美国的生活状况,走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创作出《孙行者》《中国佬》等作品,声讨西方话语霸权压迫华裔的行为,揭露了华裔后代在美国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颠覆了美国“新东方主义”的阴谋。美国的影视剧、文学作品等,总是将白人刻画成开发西部的成功者,将华人异化为洗衣工、厨工等不起眼的小角色。而细读《中国佬》,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将中国劳工写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用他们自己坚实的臂膀撑起一片天,用他们自己的双手连接东西桥梁。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者、男子汉,而不是西方人眼中柔弱、无能的女性角色。华裔作家通过作品,向西方主流社会展示出华人的英雄气概,而且还匠心独运,让“失语”“沉默”的华人们发出呐喊声。美国华裔学者通过文学创作,在西方读者面前呈现出华人以及华裔后代的境遇;《孙行者》《中国佬》的成功,除了其中所体现出的华裔作家的言说能力,同时还颠覆了主流话语霸权,戳穿了美国压迫华裔的罪行。

在美国华裔作家之中,黄哲伦也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戏剧方面,其成绩非常优异,通过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他以温和且不失犀利的语言,向西方社会呈现出华人移民之后在美国的生活境遇,以此揭示了主流话语对华裔种族所抱有的片面性看法以及偏见。其所创作的《家庭忠诚》《刚下船的人》《舞蹈与铁路》等作品,斩获多项大奖,这些作品都展现出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以及华裔族群对中西文化所持的态度。

四、总结

综上所述,长期以来,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在看待华裔以及华人移民时,常常以“东方主义”视角来审视,即东方代表的是懦弱、专制、荒诞、愚昧,西方代表的是理性、正常、开化、成熟。而一些华裔作家,也在自觉不自觉中,凭借着其华人的特殊身份背景,以同样的“东方主义”视角书写着“落后野蛮”的东方,助长了西方在文化话语上的霸权主义。但是随着中国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美国华裔移民的不断增多,美国华裔学者使用英文编写小说、歌剧等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犹如华裔的呐喊声、愤怒声,颠覆了美国“东方主义”的美梦。我们看到,在众多的美国华裔作家之中,对西方的东方主义视角趋炎附势者有之,对歧视冷遇沉默以对者有之,对偏见漠视愤而回击者有之,笔者真心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华裔作家敢于挑战传统的偏见,写出真正的中国,写出真正的东方。

[1]张军.美国华裔文学中“东方主义”的消解[J].江西社会科学,2013(5).

[2]唐雯.想象的中国——东方主义视角下华裔美国文学在美国主流社会的接受[D].西南交通大学,2014.

[3]田丰.美国华裔文学中“新东方主义”的反思和超越[D].南京师范大学,2010.

[4]李丽华.华裔美国文学的性与性别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5]孙冬苗.东方主义与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的华人形象[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2).

[6]潘雯.走出“东方/性”:美国亚裔文学批评及其“华人话语”建构[D].复旦大学,2013.

[7]尚梦冉.东方主义面纱下的美国华裔文学[J].青年文学家, 2015(3).

[8]袁彬,卢蕊.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美国华裔文学[J].作家, 2011(4).

[9]蔡巍.美国华裔文学者对早期华工的文学叙事[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10]秦勤,刘俊平.美国华裔文学对美国东方主义的建构与颠覆[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12).

作者:田晓婧,辽宁大学公共基础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美国文学、英语教学研究。

编辑:赵斌E-mail:948746558@qq.com

辽宁大学2014年度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LDQN201407);辽宁省社科联2015年度与高校社科联合作立项课题(lslgslhl-058)

猜你喜欢

华裔主义华人
何为“华人”?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新经典主义
近光灯主义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