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研究

2016-07-11洪振挺

中国市场 2016年26期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洪振挺

摘要: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就是要说明产业融合的演化过程,分析产业融合的发展动因,研究产业融合的发生机制,以及产业融合的结果如何,这是产业融合问题的研究从现象到机理的深化。文章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主要对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演化进程、动力机制、耦合机制和发展模式等理论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6.098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的演化进程

Hacklin(2010)指出,融合现象既不是代表着经济中的偶然活动,也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后采取管理行动的必然结果。相反,融合的演进过程发生在企业和产业水平间,商业生态系统内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依赖发展和集体行动形成了产业剧变的共同轨迹(单元媛,2012)。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是一个不断发展进化的过程。首先,是文化产业内部子行业之间的相互融合。比如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了文化创意产业,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技术融合发展了新型文化业态,传统文化业态与新兴文化业态再次融合发展了更高级别的文化新生态。各个子行业在不同层次、不同阶段都存在着融合进化的过程。其次,文化创意产业与关联性较强、衔接较紧密的行业的融合发展。比如文化科技融合为一体,文化创意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了文化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了数字文化产业。再次,文化创意产业与更广泛的产业门类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发展。比如文化创意与农业的融合延伸了农业的产业链条,并改变了农业的经营模式;文化创意和设计应用到制造业的产品研发和生产环节,创新了产品形态,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文化与地产的结合催生了文化地产热,以及新兴媒体融合、互联网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表明了融合程度的不断深入和融合广度的持续扩张。最后,文化创意产业与城镇化建设和社会生态的融合发展。比如上海打造国际时尚之都,以文化创意产业驱动新型城镇化发展,进一步拓展了融合发展的空间,进而文化创意产业引领社会新的生活方式,文化创意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使得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延展为一张无边际的网络,深入、渗透在经济社会的各个区域、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催发了文化经济范式的诞生。

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演进过程来看,既有内部融合,也有外部融合(如图l所示)。文化创意产业的内部融合是指使传统文化产业的边界变得模糊,基于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成为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并不断催生出文化新业态,比如,基于新媒体技术应用的传媒业与影视、网络、游戏等产业的融合都是一种产业内融合。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外部融合是指网络技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渗透与融合以及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像文化旅游、文化金融、创意农业等是一种产业间融合(花建,2014)。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演化遵循两条逻辑:一是文化创意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演化路径;二是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经济结构高级化发展的演化路径。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驱动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来自经济、产业、企业、市场、政府等层面,可以总结为产业进化力、要素驱动力、企业源动力、市场创新力和政府策动力等,构成了对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见图2)。

(一)产业进化力

从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我们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目前正在往文化经济阶段发展。在工业经济与信息经济的同步发展进程中,发生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表现在产业内部与产业之间的要素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等多方面、多环节、多领域的交叉渗透创新发展。信息技术、知识创意和文化设计都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融合性,随着产业的高级化发展,由这些要素支撑、主导的产业发展必然带来了更广领域和更深程度的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促进产业融合的产生。产业发展的规律是产业结构不断从低级向高级演进,伴随着新兴业态的出现,产业结构趋于不断优化,在产业进化过程中,出现了产业融合,同时产业融合也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郑明高,2010)。随着产业的不断演进发展,产业种类增多,从而产业组织更具复杂性,表现为产业边界模糊,产业间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出现了产业融合发展,进而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在文化经济时代,文化创意产业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而文化创意产业本身的特性决定了产业融合将要更为普遍。文化创意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融合性,能够渗透到产业的各个环节并与相互联系的产业进行融合。文化产业具有横向发展的规律,即产业发展中的渗透、融合、转移和集聚特点。文化产业的特殊规律之一,就是“越界—扩散—渗透—联动”,能够与其他多个产业包括金融、时尚、制造、通信、电脑、商贸、旅游等产业“跨界融合”联动发展(花建,2012)。

(二)要素驱动力

要素驱动力表现在技术、人才、资本、创新、文化等要素驱动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发展,支撑其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成为一种共性技术,促使了技术融合的普遍性,一些由技术融合推动的产业融合不断发展,比如由互联网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起来的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数字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趋势下,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也得以快速进展。以信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使原有的产业界限模糊化,不断创造出新的融合业态,并使传统的产业运行模式发生了变化。

市场化的用人机制使得人力资源在不同行业企业间广泛流动。人才在不同行业间的流动会带来知识、技术、创意、经验的扩散与融合,从而推动产业融合的产生。比如,一个人在原来行业形成的工作经验和运作模式,当他进入另一个行业时就不得不与新团队进行磨合,双方在磨合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吸收有益知识,会产生新知识,可能推进跨界新产品的研发生产,或者新的商业模式的产生,新市场的开发,进而推进产业的融合发展。创新创意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随着人才在不同行业间的流动,会把创新要素带到其所服务的企业,从而促进了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学习与效仿,其结果是不同行业在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商业模式上出现相互融合的现象,进而促动产业之间的融合。这种现象在文化创意产业与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会更为普遍。

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往往需要借助资本市场的运作,通过股权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运作手段,促进企业跨行业发展,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资本的跨界投资会嫁接不同行业之间的联系,并促使行业之间的合作发展,出现了产业融合。在股权经济时代,文化企业通过资本并购、股权投资而进行跨界合作的案例比比皆是,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推动着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市场创新等各个方面的创新发展,其结果是出现了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从而导致产业融合的发生。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产业,创新的诉求一方面会出现不断新兴的文化新业态,另一方面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

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内涵,企业的产品设计也更加注重文化要素,使得传统产业与创意产业的关联性越来越紧密。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为内容进行创意创作生产,其最终的产品成果可以进一步植入传统产业的产品生产中来,赋予工业品新的文化内涵,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从而使文化创意产业与工业产业融合发展。

(三)企业源动力

产业融合发展来自企业源动力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而激发的自我超越和寻求合作的动力:二是企业面对市场变化而产生的自主创新和价值创造的动力。

企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企业之间通过竞争与合作,能在更广泛的领域合理配置更多的资源,因此可以生产出更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不同产业间企业的合作为产业融合提供了组织基础(王金友,2009),促使产业相互交融,产业边界出现模糊,推动产业不断融合发展。

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和保持独特的竞争优势,需要对自身商业模式进行适应性的变革创新,通过延长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如中粮集团“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模式,促使企业与产业链各环节的利益相关方进行链接发展,突破和创新了传统的产业和组织结构,不同产业通过相互交叉链接、相互渗透吸收,逐渐融合发展为一体,出现了产业融合。

文化创意企业谋求发展的源动力,一方面是要展示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把自身文化创意资源不断地产业化和价值最大化;另一方面是促使文化创意融入到各行各业,扩大产品开发、服务提供、市场消费的文化价值,为现代农业、工业制造业、生态旅游业、现代服务业、互联网产业等相关产业提供更多的增值提升,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进而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四)市场创新力

当前,市场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文化消费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粉丝经济和体验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市场模式,这些新的市场动向都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第一,市场需求的变化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技术创新改变了市场的需求特征,新的市场需求促使新的产品和新服务提供,而适应新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往往是产业跨界融合的成果。因此,市场需求变化更新,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促使企业不断地融合创新。这在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表现得更为明显。随着人们的经济收入提高,对于文化消费需求越来越强烈,这种需求表现在文化产业提供的精神层面上的需求,也表现在对于物质需求更加关注产品的文化价值和文化体验,因此推动了文化创意融入到传统产业的发展。

第二,粉丝经济的兴起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的商业模式越来越多地渗入了消费者的参与,由此兴起了粉丝经济。互联网产业需要流量的支撑,也需要开发粉丝经济。为了满足观众的文化娱乐需求的升级要求,一些影视公司与网络公司正在融合发展,拓展营销渠道,依托移动互联网产品载体,打通娱乐产业与互联网的边界,激活巨大的“粉丝经济”市场。通过提高用户参与度、改善用户体验,开发粉丝经济,有利于影视产品制作、宣传,及艺人形象的提升。此外,粉丝经济的发展还促进了文化科技企业与消费者娱乐生活的融合,出现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一体化发展,使文化创意产业与精神性服务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扩大了产业融合的领域。

第三,体验经济的兴起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年轻人消费群体的崛起,移动互联网生活的普遍化,娱乐生活的常态化,对新兴文化业态的追求体验,催生了体验经济的发展。体验经济以文化消费为主要内容,借助移动互联网、数字技术、移动支付等技术支持,营造时空融合、虚实结合、人物汇合的消费环境,构建碎片化、即时性、享乐性、互动性、体验性的消费模式,融合了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业、科技信息、互联网产业等多业态的一体化发展,催生了新兴文化业态的频频诞生,并带来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快速深入融合发展。

根据消费者的不同类别可以把体验经济划分为不同门类。Pine 和Gilmore 以体验参与者的参与水平(左边为被动参与,右边为主动参与)作为横轴,将参与者与背景环境的关系(上端表示吸引式,指体验活动远距离吸引参与者;下端表示沉迷式,指参与者全身心投入体验活动,成为体验的一部分)作为纵轴,把顾客体验划分成娱乐型、教育型、审美型与避世型四种(见图3)[1]。娱乐型体验融合发展的产业包括广播、电视、电影、休闲娱乐等;教育型体验融合发展的产业包括新闻出版、图书、报纸等;审美型体验融合发展的产业包括文艺创作与表演、广告设计等;避世型体验融合发展的产业包括动漫、游戏等。

(五)政府策动力

对于产业发展的态度,政府一般是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引导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产业快速发展或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区域政策、产业政策、财政金融政策、产业规划和产业振兴计划等。在非常时期,政府还可能对产业进行直接干预,促进产业之间的重组。这些措施都可以称之为政府对于产业发展的策动力。

在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市场规律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然而政府的政策推动和环境建设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通过制度的规范和约束,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等调控手段,投资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优良的软硬环境,为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有保障的宏观基础和条件。政府管制上的放松、政策规划上的扶持,给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是驱动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府通过出台扶持政策推动产业融合。一是以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增强创新动力;二是加大对创意和设计人才创业创新的扶持力度;三是引导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领域;四是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培育市场需求;五是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与合作平台引导集约发展;六是加大财税支持促进产业融合;七是创新金融服务加强文化金融融合;八是简化行政审批优化发展环境。

政府通过具体的产业指导意见推进产业融合。比如,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微博微信技术等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另外,政府的直接干预,如帮助企业招商引资、推动企业并购重组等行为也在推动产业融合的进行。

三、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的耦合机制

耦合在物理学上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行方式之间,经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存在紧密配合和相互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②具有耦合关系的系统交错重叠在一起,共同导致属性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形成。③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在于产业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渗透与提升以及相关产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引致和扩散,其结果是产生出融合后的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具有耦合关系。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在融合过程中形成了有利于融合发展的耦合机制④。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耦合机制主要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适应与融合、相互支撑与促进,并通过整体结构和功能走向完善的内在作用机理(熊勇清,2010),包括渗透提升机制、传导迭代机制、叠加放大机制、集聚联动机制、创新扩散机制等。

(一)渗透提升机制

渗透提升机制即文化创意产业对相关产业具有产业链渗透和价值提升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通过把文化内涵、创意设计等核心要素渗入到相关产业的产品设计、营销传播、市场开发等产业链环节,打破产业划分边界,改变相关产业的产业形态,实现产业体系的渗透、延伸、重组和扩容,最终实现文化与科技、制造、旅游、体育、农业等相关产业的有效嫁接,促进了整个产业价值系统的形成和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提升相关产业的内涵和品位,扩展相关产业产品种类和数量,通过文化发掘及创新设计为相关产业注入新活力,通过创造良好购买体验促进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

创意经济是存在于其他经济活动中而不是单独存在的,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耦合是以产业关联为基础,通过将创意设计渗透于第一、二、三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生产方式发生转变而实现的。如韩国通过出口电影、电视剧、音乐等文化创意产品,使世界各地消费者了解并喜爱韩国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美容文化等,进而促进韩国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餐饮业、制造业、医疗美容等产业的繁荣。

(二)传导迭代机制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是通过产业间各企业或各要素子系统间的衔接、传导、迭代、扩大的过程,会产生相互波及和相互促进的传导迭代机制。产业链的延伸融合是一个不断传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产业融合,并不断完善修正,表现为迭代的过程,使得融合后的产业体系不断扩张为庞大的产业网络,产业之间的链接形式越趋多样化,链接关系不断强化,结构不断优化,促进了产业耦合系统内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人才流等要素流的交换与流动,优化了资源的配置和产业的布局,在壮大产业系统规模的同时,也加强了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联系,加速了产业耦合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三)叠加放大机制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耦合的叠加放大机制,是指耦合产业内产业链上某一环节、产业群中某一企业收益的增加,会引起产业链上其他环节、产业群中的其他企业收益的增加,最终使产业链、产业群整体收益叠加放大或倍增(熊勇清、李世才,2010)。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耦合,一方面拓展了文化产业产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提升了相关产业的附加值,这种叠加效应扩大了融合产业的整体收益,进一步促进了两类产业的紧密融合。

(四)集聚联动机制

集聚联动机制即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发展和空间组织的联动,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群在时间上及空间上的高度协调一致。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化发展有利于整合产业资源,并与其他产业集群进行整体嫁接,发挥协同优势。文化创意企业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进一步细分产业链环节,可以在多环节向相关产业渗透,在地理区域内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和生产力布局,改善产业群发展的各种服务和配套条件,拓展了产业链的纵向和横向的延伸空间,加速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耦合(熊勇清、李世才,2010)。

(五)创新扩散机制

创新扩散是指“一种新的观点、思想、技术一旦被引入到一个社会系统,就会在这个社会系统中从一个决策单位(个人、家庭、集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传到下一个单位”。(E.Rogers,1962)

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具有创新意义,而这种创新具有不断扩散的效应。在某些产业的融合取得成功后,其示范效应会得到强化,促使文化企业向越来越多的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其创新的成果将会向相互链接的系统中扩散。同时,相关产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存在引致和扩散作用:相关产业使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内涵得以承载,并进一步拓展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空间,促使文化创意产业向更多的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这种融合发展的示范效应进一步在这个经济系统中传播和扩散,极大地提高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同时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四、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在不同阶段、不同区域和不同产业的融合发展演化,会出现不同的发展模式。从融合发展的结果状态来看,存在着集聚化模式、城镇化模式、互联网化模式和生态化模式。

(一)集聚化模式

集聚化模式是产业发展的比较常见的模式,比如产业集群的出现就是一种典型的集聚化模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样遵循集聚化规律,在空间上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即会出现一个空间有限和具有明显标志,文化产业和设施高度集中的地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与文化创意关联的产业集聚的区域,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能够进行文化生产、交易、消费,包括休闲、旅游、居住等功能,突出集聚效应。从实践发展来看,与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相关的名称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旅游创新区、文化主题公园、文化艺术园区以及文化风情镇、文化城、文化一条街、文化村落、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特色文化产业乡镇等。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与生俱来的区域集聚化趋势。近些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过了高新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三个阶段。随着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在地理空间上将会出现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聚集区,这种聚集区最有可能在原来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基础上叠加演化而成。比如北京市在极力打造的文化科技集聚区和文化金融集聚区就是典型的集聚化融合发展模式。

(二)城镇化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城镇化模式是指把产业融合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打造产城融合体,以融合产业支撑城镇化发展,同时城镇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生产要素和消费市场,两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城镇化模式的目标是,围绕城市建设,以文化创意驱动新型城镇化为动力,打造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文化创意融合业态,以服务“政府治理、市场运作和社会管理”三位一体为发展目标,把文化植入行政体制,让文化发挥产业作用,使文化融入道德教育,实现工作、居住、休闲“三态一体”,校区、园区、社区“三区合一”,置业、就业、创业“三业化一”,形成一种新的价值机制,引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创造一种新的产业模式,构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实现创意思维、创意生活、创意生产和创意财富的有效融合对接。城镇化模式将充分释放生产型企业主体的文化生产力,激发消费型创意生活群体的文化创造力,建设具有现代性的价值型文化创意城镇。

随着“社区城市化,城市社区化” 成为未来世界城市和社区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科技的高速发展及环境恶化等现实问题日益突出,加上转变城镇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集约低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日益成为我国在众多约束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基于突破城市发展瓶颈、升级城市产业和调整结构、转变生活方式以及处理应急突发事件的要求,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必然选择,社区规划治理也日益走向人性化、生态化和文化化(范周,2014)。

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城镇化模式将首先在建设文化创意社区体现。文化创意社区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生活于同一空间载体,植入智能科技和生态低碳理念,社区内涉及经济总部、高新研发、数字内容、文化创意等行业,构造新的经济与社会转型期的复合型产业园模式,把产业生活化和生活产业化结合起来,打造“工作、居住、休闲” 三态共生的“新型城镇化”示范样本。

(三)互联网化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正在加速互联网化,互联网将成为一切产业的基础设施,为产业间的融合发展提供通用的技术平台。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平台、娱乐平台、资源整合平台、营销平台、传播平台(陈少峰,2015),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以数字化带动发展的新兴文化业态,更是需要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实现产业价值。因此,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将越来越呈现出互联网化模式,互联网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平台、新渠道、新模式、新思维、新价值。

连接是互联网的基本属性,在万物互联时代,连接将覆盖一切。在移动互联网强大的连接能力之下,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将发展为建立在移动互联网之上的产业互联网,其核心是去中心化、去平台化、自组织,融合行业垂直、地域垂直和人群垂直的各相关产业领域,提供个性化服务的重度垂直模式,具有典型的价值经济、个性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粉丝经济、众包经济等特征。

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中,无论是文化创意产业还是传统产业,只有融合才能产生巨大的价值,而融合需要开放、协作,并取得共赢,产业互联网的主导是价值经济,就是要为用户创造价值。个性化需求及定制化服务将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它要求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共同参与和互动,从而形成一种自组织状态的社区经济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互联网化模式将构造一个“(文化创意+互联网)+”生态,文化创意以互联网技术和平台为依托,与各行各业进行跨界融合,推动各行业优化、增长、创新、新生(马化腾,2015)。

(四)生态化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是朝着生态化模式发展⑤,一方面文化创意的渗透融合性越来越强,推动更多的产业相互融合发展,融合的产业越来越多,它们相互之间构成一种多维度的链接关系,形成一个产业生态系统;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低碳化、绿色化的产业形态,接近于生态产业⑥,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将构造出一种新型的生态产业,注重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兼容。此外,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一致,符合生态性特征。⑦

生态化模式的本质是“生命体”一体化发展模式。⑧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将会融入到城镇化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使得作为产业形态的“生命体”与作为社会形态的“生命体”合为一体,从而构造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体”一体化发展模式,这种“生命体”一体化包括生产与生活一体化、虚拟与现实一体化和人与社区发展一体化。(见下表)。

“生命体”一体化发展模式以现代生产生活需求为出发点,满足商业设施、社会交往、休闲娱乐及生活方式和创意生产的综合需求,打造一个以文化金融、文化科技、创意智能制造、文化旅游消费、文化娱乐体验等体现产业融合特征的产业生态系统。

“生命体”一体化发展模式以创意项目为突破口,以全新的机制为统领,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真正实现“创意创造财富”。

“生命体”一体化发展模式旨在建设产业集聚区与公共文化服务共荣共生的样本,建设企业发展与地区百姓共谋发展的模式,建设城市郊区向区域中心转变的路径。打造可复制、可移植的园区产品,制定文化产业园区管理标准和实行产业运作模式,逐渐完善成为符合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和要求,适应不同产业形态的园区建设参考样板。

注释:

①企业源动力是指“源于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主创新的内在力量,是企业永续经营、基业长青的发动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来自自我不断地成长,来自于不断地创造价值”(原建国,2010)。

②周宏等.现在汉语辞海[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820.821.

③从耦合的内涵可以看出:(1)耦合的基本前提是耦合各方必须存在某种关联;(2)耦合关系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3)耦合的结果是耦合各方的属性会发生变化(即原有的属性会被缩小和放大)。

④耦合机制就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王琦,2008)。

⑤“生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简单地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的产生最早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比如,经济学领域的产业生态、企业生态,社会学领域的社会生态,文化领域的文化生态等。

⑥生态产业指的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经济过程及和谐经济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吴人坚,2012)。

⑦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可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OTAMeTx7NXSfHU3YPQths7bw 35Cd6MRPLxEeNQ5STuvWeIDuCnKYMR9FSlp9NK9KRTt1boRg Oehx1pYG9ia.

⑧关于生命的论述可见搜狗百科,http://baike.sogou.com/v1386055.htm?syn=生命.

参考文献:

[1]Pine Ⅱ B.J.,Gilmore J.H..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6(4):97.105.

[2]陈少峰.中国文化企业报告2014[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94.

[3]单元媛.高技术产业融合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4]韩小明.对于产业融合问题的理论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6(6).

[5]花建.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四大路径[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8).

[6]Hackler K,Jopling E..Technology Convergence Driving Business Model Collision[R].Stanford:Gartner Group,2003.

[7]Hacklin F,Marxt C.,Fahrni F..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Cconvergence:Inducing a Stage Model of Inter.industry Innovation[J].Technology Management,2010,49(1/2/3):220.249.

(编辑:周南)

猜你喜欢

文化创意产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