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小品叙事结构中女性形象的变化
2016-07-11夏丹黎
夏丹黎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蔡明小品叙事结构中女性形象的变化
夏丹黎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摘 要:每一年的大年三十,春晚小品承担着奉上这一年的总结,也奉上下一年的流行趋势的重任。分析这些肩挑重任的小品,也就能分析出社会的流行趋势。于是,笔者选取了小品中的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尝试发现33年来女性形象的变化。蔡明在33年的春晚里出席了24届,笔者选择以她的作品为例,通过对其小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尝试界定出中国梦之女性梦的变迁。
关键词:蔡明;叙事结构;小品;女性形象
一、小品的叙事艺术
叙事学的研究源于20世纪的法国。如今,在文学、电影电视等学科的叙事学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而小品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叙事艺术是有别于文学和电影电视学的。
纵向对春晚的小品进行梳理发现,春晚33年,蔡明参演的小品共有24个,占到了72.7%。近年来,她的小品更是在社会上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于是,我们选择蔡明的小品作为研究范本。
二、叙事结构
从古到今,会讲故事的人总能让人们记住他与他所讲的故事。故事里的事各种各样,有长有短。故事精彩不精彩,往往并非取决故事本身,而是讲故事的人。叙事学“讲故事”的概念,最开始是在文学作品中提出,后来发展到电影、电视。而今,“故事化”的叙事方法早就渗透到许许多多的艺术创作当中,它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电视小品属于艺术创作,本文将从叙事艺术的角度切入,具体从叙事结构上来探寻女性形象的建构。通过对这些形象的总结,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梦之女性梦的变迁。
(一)故事化
1.一波三折。小品最早诞生于舞台艺术。随着电视的普及和发展,电视小品成了舞台艺术和影视艺术的结晶。
就叙事艺术而言,我们发现舞台艺术和影视艺术有着很大的差别。前者是有限的时空,后者是一个影像的空间,有着无限的时空。
纵观蔡明历年的春晚小品,从1991年的《陌生人》到2015年的《车站奇遇》,23个小品在叙事结构上有着质的不同。
早期的小品因为脱胎于舞台艺术,叙事结构上倾向于相声之类的传统艺术,不是很重视“故事化”,更多注重嘴皮子功夫和语言幽默。
例如,2004年的《婚礼》,这个故事结构极其简单,在平淡的故事框架里,台词和演员的演技建构起了这台小品。它是按照最基本的叙事结构来建构的,即开头、高潮、结尾。
《婚礼》的故事内容是在一对二婚夫妇的婚礼现场,双方孩子改口叫爸爸妈妈。它没有影视艺术在叙事结构上必需的故事化,具体的叙事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然而,影视艺术绝对不满足于如此简单的叙事。随着电视艺术的发展,小品为了更好地呈现在电视屏幕上,学习融合了影视艺术的叙事结构。那么,什么是影视艺术的叙事结构呢?
罗伯特·麦基说:“结构就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情的选择,这种选择将时间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的人生观。”
结构的好坏决定了故事的优劣。简单地定义优秀故事的结构,那就是一波三折。这样的叙事结构使得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如2015年的《车站奇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故事的叙事结构准确地满足一波三折。如图2。
图2
2.启动事件。启动事件是叙事艺术中故事的开端,是一个故事的导火索。没有启动事件就没有故事。
对于一个影视故事而言,启动事件是重中之重。从主角生活平静,到突然一件事发生,打破主角的平静生活,激起主角回归平衡的欲望,再到主角踏上寻找平衡之路。然而,小品短小精干,一般时长是12分钟,如果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来进行故事启动,明显会显得“皮厚”。
分析《车站奇遇》,我们会发现它的启动事件并没有如此之多的步骤。在启动事件上,小品的叙事干净直接,人物一个一个出场,口述完人物背景,两人一相逢,故事就此开始了。
(二)原因
如上文所述,蔡明小品叙事结构的变化总的来说是越来越倾向于影视艺术的叙事结构了,时空也在快节奏地切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影视编剧跨界小品编剧。首先是编剧。近年来,蔡明的春晚小品主要和束焕合作。束焕是我国国内一线的影视编剧,有着许多耳熟能详的代表作,如《爱情呼叫转移》、《泰囧》等。影视编剧操刀小品剧本,骨子里的叙事结构早已是影视艺术的叙事结构了,其对“故事性”越来越重视。
2.电视小品专业化。小品的传播越来越依赖于电视。小品诞生于舞台艺术,叙事结构上倾向的是舞台艺术的语言幽默。在电视小品兴起的年代,我国国内正流行小品巡演,优秀的小品是从舞台被搬上电视荧屏的。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小品越来越专业化。
3.市场对“故事化”的需求。“故事化”最有代表性的是好莱坞电影。人们对好莱坞电影的追捧,使得“故事化”的叙事结构得到了普及和流行,小品也一定程度受到了影响。为了有市场,为了获得受众的喜爱,小品便不得不进行改变,适应“故事化”的潮流。
(三)女性形象
从简单的叙事结构到一波三折的影视叙事结构,我们看到了蔡明24届小品的叙事框架的整体变动。这样的变化引起了诸多方面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女性形象的变化。
1.女性形象本身变化丰富。在2004年的《婚礼》里,蔡明扮演的是一个二婚的新娘刘小红。这个小品的叙事结构简单,故事的变化只由情节造成,结局时两个孩子终于喊了大人“爸爸妈妈”。故事的主角——新娘的人物形象是没有变化的,从开始到结束,都是一个平面形象,她的性格和认知是一成不变的。
而在2015年的《车站奇遇》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情节的变化,作为主角的蔡明更是有了自身形象的一个变化。
故事的开头,蔡明扮演的是一个时尚、有警惕心、毒舌的妈妈。在启动事件里,两个陌生人相遇,因为各种原因,蔡明不得不坐上潘长江扮演的陌生司机的车,希望在午夜12点前赶到女儿单位。这是一个促使主角行动的欲望,在这个欲望的支配下,故事在一波三折中前进。最后的结局,是蔡明和陌生司机把酒言欢,共度佳节,甚至可能有爱情的发展。
女性形象不再一成不变了,其内涵得到了多方位的呈现,女性形象的刻画变得丰富细腻了。
2.女性形象越来越多地被设定为主角。简单地定义故事,即一个人有了欲望,为了实现这个欲望,他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却在途中遭到了对手的阻碍,历经波折,获得结果。
在这个定义里,故事中有两个最重要的人物:主角和对手。在叙事艺术里,一个故事只有一个主角。怎么去区分主角呢?简单的办法就是去寻找故事里有欲望,并为了欲望寻找实现办法的那个人。
例如,2008年的《梦幻家园》,故事中的主角是郭达扮演的顾客,蔡明演的售楼小姐则是对手。整个故事里,郭达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阻碍售楼小姐卖房。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有了《梦幻家园》这个故事。
还有《黄土坡》、《陌生人》等,我们发现,早期的小品里,蔡明扮演的女性在叙事结构里更多的是扮演对手的角色。而从2012年至今,蔡明的女性角色都是故事的主角。
女性形象成为主角,这是近年来蔡明春晚小品的趋势。这样的趋势,也是中国女性越来越被社会认可的中国梦的体现。女性地位越来越在社会认知中被突出。
再者,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蕴含了诸多的内涵,中国女性单一化的标签淡去,女性形象越来越饱满。立体的形象被认可、被多方面展示,更好地还原了中国女性的形象。这些都体现了中国梦视角下女性形象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麦基(美).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30.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8-0161-01
作者简介:夏丹黎(1991—),女,四川汉源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2014级硕士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