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及关系研究述评

2016-07-11刘晓欣宋立义梁志杰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金融危机

刘晓欣 宋立义 梁志杰

(1.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天津300071;2.南开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天津300071)



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及关系研究述评

刘晓欣1宋立义2梁志杰2

(1.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天津300071;2.南开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天津300071)

摘要:文章阐述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梳理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稳定论”和“背离论”两种观点的描述;归纳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基本统计核算方法与测度指标;揭示了引发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的根本原因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失衡;在此基础上对研究观点进行述评,并得出了如何理解和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者关系的启示以及未来研究展望。

关键词: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稳定论;背离论;统计测度;金融危机

引言

美国次贷危机给美国经济造成重大打击,历经8年,至今仍难以恢复,很多美国学者都意识到这与美国金融业长期过度繁荣有关,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也严重冲击了我国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实体经济,使我国制造业出口困难,不少制造业资本转向金融和房地产市场,造成“虚拟经济火爆,实体经济艰难”的情况。实际上,无论是将金融危机归咎于“金融监管缺失”还是“衍生品交易过度”,或是“长期金融自由化”导致“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等等,都是希望从理论上寻求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某种良性互动关系。区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并非区分“真经济”和“假经济”,而是区分两种不同的经济运行方式和经济模式。如果以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运行方式进行经济模式分类的话,中国和德国等是以实体经济为主的国家,美国和英国等则是以虚拟经济为主的国家。深入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逻辑关系,了解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范畴及两者关系的研究,对制定中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良性互动条件下的经济稳定增长的战略、政策及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涵义

(一)实体经济涵义

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内外学者、业界人士和政府机构均频繁地使用“实体经济”这一概念,但实体经济含义是什么?包含哪些部门?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首先是美联储在次贷危机后,频繁地使用“实体经济”这一经济学词汇。美联储定义的实体经济是指除去房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之外的部分就是实体经济。从美国经济数据构成来看,包括制造业、进出口以及零售销售等在内的部分被美联储笼统地概括为“实体经济”,可见,美国是将房地产和金融业界定为“非实体经济”,而除此之外的则被统称为实体经济。如果用二分法将整体经济划分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个部分,那么美国就是将房地产和金融业划归到所谓的虚拟经济,这一划分与国内学者所界定的虚拟经济主要包括金融和房地产的含义是基本吻合的。金融时报辞典(Financial Times Lexicon)将实体经济定义为:实际生产商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而与另一部分只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买卖行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则是非实体经济。经济术语(Economic Glossary)认为实体经济是指与商品、服务和资源相关的经济活动,这部分经济活动是通过使用各种资源来生产商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在西方经济学中实体经济(Real Economy)范畴源自实际变量,与其相对应的范畴是名义变量。两者的差别主要在于是否包括物价变动,是否受到货币总量的影响。人们所熟知的实际价格和名义价格、实际GDP和名义GDP等概念范畴的对立,都是以是否包括货币价格波动为核心的。在这方面,围绕着货币中性与否的讨论,是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核心论题。相应的,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实体经济(Real Economy)也与名义经济(Nominal Economy) 、符号经济(Symbol Economy )、货币经济(Monetary Economy)以及金融经济(Financial Economy)相对应,实体经济和这些经济形态的区分往往是以是否计入GDP作为衡量标准。

在国际通行的SNA核算系统中,“实体经济(Real Economy)”包括一、二产业,按美国商务部的15部门大类划分:农林牧、采矿、公共产品、建筑、制造、批发、零售、交通仓储8个部门属于实体经济;金融房地产、职业服务业、信息、教育医疗、餐饮娱乐、其他服务业以及政府服务业7个部门属于服务业。金碚(2012)指出广义的实体经济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直接服务业和工业化服务业。在工业化时期,实体经济的核心和主体部分是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吴秀生和林左鸣(2006)认为实体经济仅仅包括物质生产,连某些基本的服务也不算实体经济,服务业属于广义虚拟经济。宋超英和王宁(2010)认为实体经济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销售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与资金循环与周转等经济现象密切相关,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及交通运输业等产业部门。刘晓欣(2011)根据马克思的“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分类”,借鉴MPS中的“物质生产”理念来界定狭义的实体经济范围,其目的是强调实体经济财富的物质特性,突出虚拟经济财富的虚拟性和泡沫性,实体经济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以及相关的物质生产活动。在工业化时期,实体经济核心和主体部分是工业中的制造业,这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广义实体经济是指扣除虚拟经济(金融房地产和职业服务业)外的其他产业,包括第一、二产业,还有部分第三产业(虚拟经济或高端服务业)。

成思危(2003)认为从物质生产角度定义实体经济。马克思论述资本循环过程:首先用货币资本通过交换去雇佣工人,购买原料、机器,建厂房,然后通过生产变成产品,产品通过流通变成商品,商品经过交换才能再变成货币。这一过程就是实体经济(Real Economy)。总而言之,实体经济就是与具体的产品生产及为增加产品价值的经济活动。刘骏民(2003)不主张从行业区分的角度来定义实体经济。认为实体经济是以成本和技术支撑的价格体系,而虚拟经济则是以观念支撑的定价方式。实体经济领域内的货币收入是通过实物产品及其服务的生产和流通来实现的,实物产品成本的稳定性决定了其价格的相对稳定;而虚拟经济领域内的货币收入是通过虚拟资产的衍生和交易实现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两个子系统彼此独立运行而又统一在一起。

(二)虚拟经济涵义

“虚拟经济” 一词是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延伸而来的,在国外的类似提法有“Fictitious Economy”,“Virtual Economy”等,虚拟经济的研究提出了美国和英国正在经历“经济虚拟化”的观点。在国外类似的研究有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的“美国正在经历去工业化”的提法,以及关于发达经济正在经历“金融化”的提法。虚拟经济概念的提出及理论架构的建立,是中国学者一项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创新,但虚拟经济的涵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目前权威性观点有:成思危(2003)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 关于“循环运动”,虚拟经济的循环就是在金融市场上,先通过交换,把钱换为借据、股票、债券;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再通过交换把借据、股票、债券再变回钱,直接以钱生钱。虚拟资本以金融平台为主要依托所进行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以及其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的综合。刘骏民(1998、2000、2003、2008)认为狭义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运动有关的金融活动。虚拟经济不但包括金融,还要包括房地产、无形资产、某些高技术产品和信息产品以及其他可能长期或短期进入这种特殊运行方式的有形产品和劳务。经济系统是一个价值体系,由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组成,虚拟经济是心理支撑的价格系统,实体经济是成本支撑的价格系统.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是两种不同的运行模式,不同国家根据自己特点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种模型共存基础上,侧重于选择不同经济运行模式,例如美国,选择经济运行模式主要是虚拟经济。中国更偏重实体经济模式。林左鸣(2010)认为广义虚拟经济不仅包括金融、证券、期货等由实体经济衍射而成的经济活动而且包括了基于价值细分的现代服务经济、品牌经济、创意经济、知识经济、体验经济等内容,其基本特点是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立足于全方位地研究和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林左鸣指出广义虚拟经济实际是一种二元容介态的价值形态,同时关注人们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两方面,并认为此次金融危机,归根到底是人类面临财富标志不确定和供应不足的问题。刘晓欣(2011)为虚拟经济寻找了一个类似货币“M1、M2”一样的操作层面的定义。像定义货币一样,货币是交易媒介、是贮藏手段等,同时还有操作所用的定义,M1、M2等是为货币政策操作所做的准备。应用国际核算体系,结合SNA与MPS的特点,将金融房地产服务业(不包括建筑业)纳入其虚拟经济的范围,界定了虚拟经济的核算范围,提出了虚拟经济及实体经济可同度量的基础指标,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量化关系提供了一个一般性的研究方法。田国强(2014)认为虚拟经济的定义有两种:一是指与虚拟资本有关、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经济循环系统也就是所谓的以钱生钱的活动;二是在信用制度的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人类生产、服务、流动和消费活动)相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田国强(2015)认为从狭义来看,虚拟经济以实体经济为依托,又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而“互联网+”概念,即一种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新的经济形态,代表了中国经济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刘志彪(2015)认为区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要以参与资本循环的媒介特征来进行,当媒介特征是以当作使用价值的商品和服务时,这种增值性活动才是实体经济,否则就是虚拟经济。

综上所述,实体经济是相对于虚拟经济而言的,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两个主要提法有“虚拟经济”和“金融经济”,也有“高端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等的一些其他提法。但是,不论那种提法都与近年来金融业和房地产服务业与金融危机的密切关系相关。金融危机后世界范围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再工业化”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以避免去工业化或经济虚拟化,防范金融危机,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所以,平衡和协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单独提出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有重要意义。如何从理论上寻求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良性互动关系,阐述这种良性互动关系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理论,就是提出研究实体经济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反映了经济的基本面,是一国市场稳定运行的最广泛基础,“实体经济”指标的偏差往往反映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直接与民生疾苦和企业生存联系在一起,而美联储把近年来出现泡沫的房产市场和快速变化的金融市场排除在“实体经济”之外,由此也可以看出,美联储维护“实体经济”的良苦用心。而单纯考虑促进工业发展的命题,例如“工业化发展战略”,“产业升级战略”等是难以从理论和现实上深入揭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良性互动关系,重视这一点是制定出中国切实可行的“实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关键。

“虚拟经济”一词是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延伸而来的,虽然绝大多数虚拟经济的研究都源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概念,但是,提出虚拟经济的研究命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面对实践中遇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虚拟经济概念的提出是在1997年金融危机前后,2008年金融危机后虚拟经济研究又一次成为关注的热点,人们运用虚拟经济理论解释金融危机的原因及根源,可以说虚拟经济的理论研究完全是实践中的新现象新问题推动的,其从一开始就有鲜明的实践性。近20年来尽管虚拟经济定义差异较大,但将金融、房地产服务业(不包括建筑业)和职业服务业纳入虚拟经济的范围则是绝大多数虚拟经济研究者的一个“共识”。因此,金融、房地产业和职业服务业可以作为虚拟经济统计刻画中的基础部门看待。在差别化的虚拟经济理论定义中寻求虚拟经济的共识,符合经济现实,同时也规范虚拟经济核算范围,也保证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一样具有最为基本的核算指标创造GDP和就业。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稳定论与背离论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稳定论

在金融理论研究中,戈登公式即fT,Pt表示t期的股票价格,Dt(1+g)表示t+1期的公司股利,r表示公司股本投资的必要收益率,g表示公司股利增长率,这一公式的实质是股票价格由未来股利的折现值决定,如果将这一模型从微观的单个公司推向整体经济,则意味着资本市场资产价格是由实体经济发展决定的,同时亦是对实体经济未来变动的反映。许多学者从实证角度去分析和验证股市和实体经济的关系,Fama(1990)对美国1953—1987年的股票回报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股票回报率对未来的实体经济活动具有显著的解释力,月度、季度和年度回报率与未来的生产增长率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Schwert(1990)得出相似的结果。刘骏民、张国庆(2009)对虚拟经济的介稳性与金融危机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研究指出虚拟经济运行往往呈现出远离均衡点,但又在一定范围和区域内与实体经济保持相对稳定状态的介稳态。要维持虚拟经济的介稳状态,虚拟经济系统就必须与外界不断进行货币和能量的交换,这种交换一旦中断,虚拟经济运行的介稳态就会被打破,金融危机就是对虚拟经济介稳态的一种强制性调。他们对虚拟经济介稳态的产生机制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指出资本化定价,货币虚拟化,正反馈机制,国际金融投机活动及金融创新的深化等因素都是对促进虚拟经济的介稳性有重要影响。在二者发展的协调关系上,郭琨、周炜星、成思危(2012)采用金融物理学中的热最优路径法,研究我国股指与GDP之间的动态领先之后关系,研究表明,在2002年之前,上证指数与GDP之间不存在显著地领先滞后关系,而在2002年之后,上证指数领先于GDP的关系日渐显现,大约领先两个季度左右,在2006年以后,上证指数领先于GDP的关系更加明显,说明我国股市已初现经济晴雨表的作用。王爱俭和张全旺(2004)通过建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总量关系模型,得出两者之间存在稳态均衡关系。偏离均衡比例的虚拟经济资本存量与实体经济资本存量组合,均会对经济增长造成损害或使实际产出低于稳定增长状态下的最优产出。只有虚拟经济发展适度,与实体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相匹配,才能使经济增长达到最优增长状态。针对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一些学者也进行了实证分析。袁国敏,王亚鸽,王阿楠(2008)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我国近年来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性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研究,并指出总体上我国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属于关联度中等,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作用性不是很强。具体来看,虚拟经济中的股票和债券与实体经济的关联度最大。另一方面,实体经济中的服务业不能很快地发展起来,就会制约虚拟经济的发展。同时,从时序角度,通过分析耦合度的变化来揭示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作用的阶段特性,与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是吻合的,相协调的。吴晓求(2006)认为资产价格变动是由实体经济状况决定的,观点为“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何宜庆等(2006)通过对中国在1978—2004年期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互动发展的边际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中国虚拟经济部门产出对实体经济部门产出的边际溢出效应大于实体经济部门对虚拟经部门的边际溢出效应,证明了1978—2004年期间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互动发展基本上是处于“供给引导型”阶段,呈现比较符合中国现实均衡状态。胡晓(2015)通过理论模型推导和美国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虚拟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方式及其程度与其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适度发展虚拟经济对经济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虚拟经济的不断发展,它对实体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强,而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小,超过一定水平后,甚至会抑制实体经济增长。汪寿阳(2014)使用分区域的房地产价格指数建立面板回归模型,发现房地产价格是房地产股票的风险报酬因素,对房地产股票收益有正向影响。其中,业务范围集中在一线城市的房地产股票收益对房地产价格的敏感度高于二线城市。对零售行业股票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得到类似结论,为我国资本市场具有实体经济的“晴雨表”作用提供了证据。何其春,邹恒甫(2015)将银行信用引入到生产函数中,说明银行系统能通过信用膨胀带来收益(等同于铸币税收益),这种收益会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资源进入银行这一虚拟经济部门,这会侵蚀企业家的创新回报。但是,如果该收益是通过借贷给企业家来实现的,那么一部分收益就会流向企业家,从而促进创新和经济增长,信用膨胀是否促进增长要看这种收益有多大的比例流向企业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关系稳定的关键在于两者是否能够形成利益分摊机制。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背离论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经常是背离的,认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背离的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两者之间背离进行解释。从非理性角度出发,Shiller(2003)认为,资本市场容易受到非理性行为的诱导,从而呈现出投机性增长过程,资产价格会不断偏离经济运行的基本面而出现持续攀升现象即形成资产价格泡沫,一旦投资者预期发生改变,对资产的需求就会大大降低,泡沫随之崩溃,从而产生危机。从“资金分离”角度解释两者分离的原因,Tobin(1965)提出,货币资金可以用于实物资产的投资,也可以用于金融资产的投资,当金融资产的回报率高于实体经济时,资金会从实体经济部门转向虚拟经济部门,而用于实体经济部门的资金会减少,这将引发实体经济的负乘数效应,从而造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背离。从金融脆弱性假说的角度分析,Minsky(1986)认为预期是不稳定的,资产价格长期收益的预期与实体经济发展状况的背离导致资产价格变动脱离实体经济。

卢卡斯·克霍夫(2005)根据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分离现象构建了典型的“背离假说”模式,并辨别了三种分离假说。第一种为“分离必然论”,认为由于金融市场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及独立的信用扩张能力,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是金融部门发展过程中必然的问题;第二种为“分离破坏论”,认为金融部门应该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分离趋势对于实体经济来说具有根本的破坏作用;第三种为分离必然论与分离破坏论的综合,认为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是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伴生现象,而这种伴生现象具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性,但破坏性的程度取决于政府的政策选择。卢卡斯.克霍夫(2005)认为过去实体经济处于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地位,虚拟经济部门扮演辅助实体经济发展的角色,但现在这种支配地位发生了颠倒,金融市场依据自身的逻辑和规律运行,实体经济不得不适应虚拟经济发展的运行规律。吴晓求(2006)通过股市与GDP关系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关系,认为美国、英国、法国从1985年开始出现“剪刀差”,两者呈背离状态发展,但对中国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呈无规则的反复波动,这或许是由于中国资本市场是不完全的,具有非市场的特征。刘骏民、伍超明(2004),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偏离这一现象入手,利用货币数量论的修正模型框架,分析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偏离的关系。邓利方(2003)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它自身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领域。虚拟资本的数量越来越大,品种也越来越多,其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已经远远偏离了实体经济,并且虚拟经济在定价、运行周期、风险表现等诸多方面又表现出与实体经济不同的运行特征,虚拟经济已经偏离实体经济成为现代经济运行中一道新的独特的风景线。并且过度的虚拟经济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挤出效应”。刘晓欣(2013)利用美国1947—2012年的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得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消耗系数逐步下降,下降了近80%,而对自身的消耗呈现上升趋势,提高了170%。金融危机前情况更加明显。虚拟经济拉动实体经济作用的逐渐减弱,而对自身拉动作用的逐步增强,实体经济反方向和虚拟经济正方向发展,一正一反差额的逐渐扩大,说明虚拟经济发展较快,实体经济相对萎缩,两者呈背离趋势。刘志彪(2015)指出“股灾”的基本经济背景是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日趋严重的资产泡沫。我国现阶段已经由商品短缺和资本短缺的“双短缺”转化为商品过剩和资本过剩的“双过剩”形态,这个阶段很容易出现资产短缺和泡沫经济的现象,很容易出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发展失衡。文春晖,任国良(2015)从上市公司层面分析,终极控股主体因其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属性不同,其对上市公司的掏空力度和投资效益也就不同,进而反映在中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主体之间收益率的差异,从而在微观层面导致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分离。刘晓欣,宋立义,张四灿(2015)构建了由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组成的二元经济系统的理论模型,探讨二者之间的互动强度对整个经济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对两个部门的价值影响效果。通过数值模拟发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互动增强,有助于促进两部门的价值增长,同时也增大了经济系统的波动;如果虚拟经济的投机性冲击增加,两部门的价值将增加,但整个经济体的波动越大,超过一定临界值,将引发危机;经济虚拟化程度提高推动实体经济的增长,但整个经济系统稳定性却降低。

综上所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反映了经济运行的两种不同模式,前者是以成本为基础的价格系统,后者则是以资本化定价为基础的价格系统,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却又具备独立特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的稳定论与背离论,说明两者之间有一个均衡的临界点,虚拟经济发展超过一定的量,导致两者不协调,关系从稳定性向不稳定性发展,出现危机和风险。

实际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不仅取决于两者的总量关系,也取决于两者的内部结构,尤其与虚拟经济的内部结构密切相关。本文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美国和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的耦合协调度,并将耦合协调度与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总量比率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在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程度与虚拟经济实体经济的总量比率之间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虚拟经济规模越膨胀,两者的协调性越差;而中国由于虚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性与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总量比率之间没有表现出负相关关系,在某些时期还表现出了正相关关系。如果将虚拟经济模式概括为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银行主导型虚拟经济发展模式适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或者在技术条件成熟情况下的产业扩张或经济赶超阶段,而市场主导型虚拟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对新技术或者新兴产业的支持上。在对实体经济稳定的影响上,银行主导型虚拟经济发展模式有助于跨期风险的平滑,而市场主导型虚拟经济发展模式则在横向风险的规避方面更具优势。经济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取决于两个子循环:一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循环,二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良性循环。中国经济目前正在经历避免“避实就虚”的关键阶段,特别是与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过程中,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显得非常突出和重要。

三、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的测度及指标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统计核算

刘骏民、肖红叶(2005)借鉴SNA体系中的资金流量核算,设计了全像资金流量系统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虚拟经济的资金流量与交易量、资金流量与价格水平及价值存量与增量之间的关系,并观察整个经济过程。肖红叶、孙森(2009)认为虚拟经济核算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按照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理论划分经济部门。可参照SNA的思路:将经济活动的核算主体及分类归为机构部门和产业部门两种分类。甘维(2010)认为虚拟经济核算项目分类要以MFSM2000(《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作为指导,核算金融资产为主。但是为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核算口径相同,核算原则要以SNA作为指导。同时虚拟经济核算在核算项目、核算方法上与MFS、SNA大致相同。刘晓欣(2005、2006)认为须树立虚拟经济的核算理念,即将地产、股票、债券、期货等各种与实际生产过程没有直接联系,但又对实际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类经济活动,通过投入产出技术揭示各部门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将投机活动作为基本行为来研究,将经常发生投机活动的领域看作一个整体,这是虚拟经济研究的特点。罗良清、龚颖安(2010)认为从国民经济核算角度看,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提供的市场流动性、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等都只是虚拟经济的间接产出。在现代经济中,虚拟经济的直接产出只是交易中所产生的税收与市场交易中介机构所获取的中介收入。尽管虚拟经济能够直接创造GDP,但会造成GDP的虚增现象。Engelen(2003)则通过判断金融化的独立性得出结论,金融化开始在更大程度上转向自身的增长而不是仅仅作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发挥作用,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的中性作用或者经济虚拟化的独立性趋势明显。杨昌斌(2012)从GDP核算分析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指出SNA是围绕社会财富生产来设计的,其核心指标GDP就反映了社会财富生产成果总量,反映了实体经济生产,但从理论上讲,任何经济活动及其产品都有可能转化为金融产品,成为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对GDP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融资及虚拟经济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从而增加GDP;虚拟经济对GDP分配的影响主要是参与初次分配、再分配和转移收支。袁国敏(2008)借鉴现有的货币与金融统计(MFS)、国民账户体系(SNA)等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根据虚拟经济的特点和对虚拟经济宏观管理的要求,建立了虚拟经济的统计核算体系,对虚拟经济的统计核算方法进行了设计,指出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侧重于虚拟资本的交易量,主要工具是资金流量核算。刘晓欣(2012)结合MPS理念,在SNA的框架下定义和规范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核算范围,将整个经济活动划分为“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和一般服务业”三大类;实证分析在新产业分类下的投入产出模型,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数量关系提供了分析方法。贾庆英(2014)利用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和一般服务业的分类论证了中国房地产价格变化的影响以及国家比较给我们的启示。李正辉,王红云(2013)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联程度出发选用社会融资总额、广义货币供应量、金融资产总量三个指标来测度虚拟经济规模的总量指标,并采用灰色关联度的方法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联度进行测算后,认为社会融资总额更适合成为测度虚拟经济总量的指标。许涤龙,薛美荣(2014)选用了金融机构贷款总额、股票市值、房地产增加值、债券交易额等11个指标,这些指标囊括了虚拟经济主要组成部分中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状况,采用熵值权重法构建虚拟经济发展指数来测度虚拟经济的发展。

(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统计指标

测度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指标主要有:金融相关率(FIR)、马歇尔K值系数、虚拟经济发展的动态偏离、虚拟资本定价偏离、虚拟经济宏观杠杆率、价值化积累率、GDP创造与就业的同度量指标等。

金融相关率(FIR)。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得·W·戈德史密斯(Raymond·W·Goldsmith)通过对长达百年的全球金融发展史即当代几十个国家的金融结构现状和金融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研究,提出了金融相关率的概念,即“某一时点上现存的全部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实物(有形)资产总额的比率称为金融相关率”。用公式表示为:FIR=FT/WT。其中,FT表示一定时期内一国金融活动总量,WT表示一定时期内一国经济活动总量。一般情况下,人们将这一系数简化为金融资产总量与GDP的比值,以此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金融深化程度。一些实证文章采用GDP表示国民财富,用X表示金融资产总额。许多学者通过分析金融相关率,来反映一国经济的虚拟化程度,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偏离的程度。

马歇尔K值系数。罗纳德·I·麦金农(1988)在衡量金融深化程度时,使用了货币化定义(即广义货币M2与GDP的比重)。“货币负债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向政府和私人部门提供银行资金的镜子——看来是经济中货币体系的重要性和‘实际规模’的最简单标尺”马歇尔K值系数即货币化程度,表明货币在整个社会财富中的比重,表达式为:K=M/PY。在实践过程中,常常用GDP来代替PY,系数这样K=M/GDP。马歇尔系数作为衡量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一个重要指标,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偏离度。K值越大,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偏离的程度也就越大,超过一定限度,泡沫经济出现的概率就越高。

股价指数收益率与GDP增长率。刘骏民、伍超明(2004)在文中利用股价指数收益率和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来说明虚拟经济独立化的发展趋势、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背离关系。文中构建货币、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间关系的模型,分析发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背离是一种常态,虚拟资产收益率和实物资产收益率的差异是股实背离的主要原因,而收益率差异又根源于股市结构和实体经济结构的非对称性,而这种非对称性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市场体制改革的滞后。

价值化积累率。刘晓欣,马笛(2009)认为随着虚拟经济的发展,购买股票、债券、基金、期货、衍生品等逐渐成为储蓄的重要形式和组成部分,由此相对于传统的实物积累,成为了一种新的积累方式——价值化积累。价值化积累率指标是指每年净发行的虚拟资产价值量与当年国民收入(或GDP)之比。价值化积累的程度与传统的储蓄率相比可以反映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及虚拟经济发达国家的重要积累途径和方式。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就业和GDP创造。刘晓欣(2012)认为在虚拟经济的研究文献中,虚拟经济数量化描述中许多是以金融资产的存量价值,或交易额来表示。这与实体经济的衡量纲往往不同,缺乏可比性。要与实体经济一样的量纲,虚拟经济统计刻画应与实体经济一样要以财富创造和就业为基础进行衡量和测度。

综上所述,虚拟经济是现代经济风险的集中载体,无论是金融、房地产还是会计、投资咨询都潜在着巨大风险,实体经济的风险也集中在虚拟经济系统之中,因此这个特殊的经济活动需要一些反映其特殊性的刻画指标和方法。在已有的虚拟经济研究中有不少学者创立了一些特殊指标来标识虚拟经济中的这类问题,包括上文阐述的一些指标,这些指标反映虚拟经济的特殊性,对防范和控制虚拟经济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统计核算与刻画必须有相同的“量纲”。早期虚拟经济的研究中,所用“金融资产存量总额/GDP”、“外汇交易总额/贸易总额”等指标来反映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其中的重复交易问题、存量与流量直接比较等问题使得虚拟经济研究的争议因统计指标使用不规范而变得更加复杂。这表明虚拟经济的研究迫切需要一个规范的统计刻画。

国民经济统计是对经济活动及其成果的描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同属人们的经济活动,必须用统一指标来刻画。“GDP创造和就业”两个指标可以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直接进行比较。利用SNA体系的GDP和就业指标,一方面,可以描述虚拟经济在GDP创造与就业岗位创造上的绝对值、贡献率、增长率,并直接与实体经济在GDP创造和就业岗位创造的绝对值、贡献率,增长率进行比较;另一方面,也可以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人均GDP(即财富创造效率)与单位GDP所能带动的就业岗位数(即就业岗位创造效率)进行比较,从而分行业计算出各行业GDP增长可以带动就业的数量,以及就业岗位创造的效率等。“GDP创造和就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活动,是统计描述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指标,也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统计描述的有相同量纲的最为主要的指标。

美国将房地产和金融业划归到 “非实体经济”,其他产业为实体经济,这一划分与国内学者所界定“虚拟经济”内涵是吻合的,与将整个经济系统划分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二分法”是吻合的,这表明虚拟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学者及业界对当今现实问题的认识产生了共鸣,达成了一定的共识。所以,在SNA核算体系产业分类标志与特点基础上进行的统计刻画,可以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具有相同的量纲,进行同度量比较,这将进一步使虚拟经济刻画与国际通用SNA核算准则接轨,也是非常科学的选择。

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根源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James Tobin(1984)指出“资源被越来越多地投向那些远离实际商品生产和服务的金融业,投向那些与无益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却能够带来较高私人收益的业务领域。我怀疑‘虚拟资本’正日益滥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强大力量,其活动目的不是更便捷地从事金融交易,而是推动金融交易的数量以及种类的膨胀。” Engelbert Stockhammer(2004)指出,近几十年来,金融资产的投资出现了增长,而同时实际资产积累的速度放慢了,经济虚拟化了。吴友群等(2010)认为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美国经济的去工业化和虚拟化。他认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从两者的产生、发展、运行方面论述了虚拟经济产生的基础是实体经济,其次从资源配置、金融衍生工具和就业的角度论证,适度发展虚拟经济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从金融泡沫和投机的角度论证,过度发展虚拟经济可以引发金融危机甚至是经济危机。李金全(2004)认为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有正的溢出效应,而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也有显著的反馈效应。祁斌(2010)认为次贷危机更深层次的原因之一是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一旦背离实体经济的发展,其后果是灾难性的。朱民(2010)认为结构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包括全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失衡、全球贸易格局失衡和主要经济体内部经济结构失衡等。逄锦聚(2009)则认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要妥善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应根据实体经济发展状况来积极发展虚拟经济,使二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而不能相互脱节。洪银兴(2009)从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分析认为现代金融危机产生于虚拟经济,过去的经济危机基本上是实体经济领域的危机,表现为生产过剩的危机,而上世纪90 年代以来,在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危机基本上都表现为金融危机。刘骏民(2008)认为随着美国经济的虚拟化和去工业化,美国经济对外交流方式从80年代起转变为经常项目的国际收支持续逆差,金融项目的国际收支持续顺差,这种状况一直持续至今近30年。现在的美国不再是对世界提供大量产品和技术装备的净出口国,却是对世界大量输出各种债券和金融资产的净出口国;随之而来的是从世界的债权国变为世界的债务国,并导致虚拟经济发展迅速,由此产生金融危机的根源。Reinhart C M和Rogoff K S(2008)用比较分析法, 对战后工业化国家出现的18次危机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发现, 次贷危机与以往危机有众多不同之处, 美国政府债务低于以往危机的平均水平, 通货膨胀水平也低于以往危机前的通货膨胀水平, 但是, 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水平要比以往危机严重得多。结论是美国经常账户的巨额赤字导致了危机的发生。Lim Mah-Hui M.(2008)也将美国次贷危机归罪于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下的美国经常账户长期的巨额赤字。高建昆,程恩富(2016)认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矛盾是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经济结构领域的具体表现。如果虚拟经济发展滞后于实体经济,就会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如果虚拟经济发展过度超前于实体经济,就会使经济运行风险不断积累。2008年爆发的西方国家金融与经济危机,就是金融自由化条件下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必然结果。卢继传(2016)目前世界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失衡,其主要特征、表象、严重后果说明该失衡是西方发达国家量化宽松政策造成的,它严重破坏了世界经济秩序,这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世界经济陷入长期低迷的根本原因。

(二)经济虚拟化与实体经济产业空心化是欧洲债务危机主要原因

刘骏民(2011)认为欧元的诞生促进了欧洲经济的虚拟化。许多欧盟国家以欧元发行的国债要比发行原货币的国债更容易被接受,特别是被境外接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这些国家财政赤字的增长以及国债和外债的增长。欧元国际债券的发行以超过美国数倍的速度疯狂扩张,国际收支朝着逆差方向发展。所以,欧元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失衡与主权债务危机关系密切。很多学者认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与欧元区国家的经济生产性下降、结构失衡有很大的相关性。Kindleberger C P (2012)强调了一个国家的经济要具有“生产性”的重要性。在历史的发展中,经济霸权大多是从“生产性”到“非生产性”的发展历程,霸权国家因此就具有了生命周期性,也就无法逃脱由兴盛到衰败的宿命。 Gianviti F等(2010)认为,欧盟成员国的主权债务危机有着自身、历史和体制的原因,这些国家的经济失去“生产性”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De Grauwe P(2010)指出,由于缺乏政府的宏观指导,导致欧元区许多成员国的经济结构存在较大问题,大量的周期性产业,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受到较大的冲击和影响。文学和郝君富(2012)指出希腊经济发展非常畸形,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很低,房地产泡沫相当严重。孙海泳(2011)认为欧元区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实体经济衰落,爱尔兰、西班牙曾放任国内经济泡沫,泡沫破灭后又举债填补。曹原(2011)认为欧债危机爆发的根源之一在于危机国实体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张明(2011)认为发生债务危机的国家都面临着传统主导产业竞争力下降的问题。廖泽芳(2012)认为各国争夺世界货币地位导致了经济的虚拟化程度加深,是导致欧债危机的主要原因。景维民等(2012)认为欧债危机,是因为发达国家逐渐将一些产业转移到更具比较优势的新兴国,造成国内产业空心化,失业率上升,大量制造业外迁导致实体经济“空心化”。张士铨(2012)认为在国民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传统产业,缺乏现代化的支柱产业,高科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很小。欧元区“问题国家”的问题就是在于经济生产性的下降,引发这些国家的经济竞争力下降。创造并保持有特色的“生产性”是立身之本。陈华,高艳兰认为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导致大量资金从实体经济领域流向金融市场和房地产等领域,严重影响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实体经济领域生产和投资资金供给不足,经济增长乏力。当虚拟经济崩溃,经济遭遇去杠杆化,必然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对此,欧洲各国需调整产业结构,解决虚拟经济过大的问题。周茂华(2014)认为欧洲“去工业化”下导致资源错配,造成成员国间的产业结构失衡,边缘国竞争力持续下降,对外围经济依赖程度严重是欧债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韩永辉,邹建华(2016)认为欧元区成立于制度设计、全球金融危机的外生冲击,更多只能表现为外因和导火线。作者基于新视角,理论分析了产业空心化通过劳动力扭曲、实体经济停滞、资产价格膨胀和对外依存度恶化四条路径引发欧债危机。实证结果表明,虽然欧债国家各自的传导路径不同,但是产业空心化才是债务危机的根源。何自力(2015)发达经济体此轮通货紧缩主要源自产业空心化、经济高度服务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脱节、紧缩财政政策以及技术创新乏力等因素。对于这些问题,依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但难以缓解,反而是饮鸩止渴,可能引发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

综上所述,系统风险是个别风险社会化、系统化积聚、积累的结果,系统风险的积累则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前提;而系统风险的积聚和扩散,与美国“虚拟经济”的独特运行方式、“资本价值化积累”的特殊方式密切相关。这些方式为美国金融资产的膨胀,流动性膨胀以及投机活动的猖獗铺平了道路,监管的放松既是这种经济运行方式改变的必然结果,也是促使系统风险不断积聚的催化剂。这是本文为金融危机提供的“虚拟经济学”的解释,它揭示美国金融危机与系统风险的内在联系、特别是个别风险与系统风险的内在联系。

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独特的经济运行方式累积的风险及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数量关系状况,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方式进行测算,即采用MPS统计核算系统(计划经济时期的核算体系,只核算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品,以此代表实体经济)核算美国的经济总量,并与现行的SNA系统(包括金融房地产等高端服务业的产值)中GDP等经济总量的数据进行比较。例如,美国1947—2014年65年数据比较发现,1947年实体经济占比为81%,到2012年下降为42%,降低了近40个百分点。这表明,60年前,美国价值创造与物质创造之间的差距只有不到20%;但是60年后,其价值创造与物质创造之间的差距已经扩大到了近60%,其物质创造只有42%,而中国经济的这个比例却一直持续在90%以上。按照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新产业分类,通过MPS和SNA两大核算体系总量指标的对比,研究欧洲债务危机与欧洲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欧元区每个国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发现欧元区大部分国家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具体的表现是大部分国家存在实体经济不断萎缩虚拟经济不断膨胀的特点。

五、启示与研究展望

(1)“虚拟经济”提出的意义在于它不限于金融业的描述,而是涵盖了以金融为主,包括房地产、大宗商品、收藏业、无形资产等众多定价复杂,可以容纳泡沫持续存在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类投机活动。金融房地产服务是货币、金融杠杆以及重复交易和资产价格等创造财富最为集中的行业。货币、金融资产、土地的名义价格本身都不是真实财富,但为这些资产的融资、交易、评估、分析等服务被看作是有价值的,会被计入当年的实际GDP。这些与货币和资产价格直接相关的服务及其收入寄生于货币数量和资产价格水平,随其上升而上升,随其下降而下降。“用钱生钱”创造的GDP却带有强烈的虚拟性质,它们会随资产价值蒸发殆尽而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虚拟经济”的概念有利于区别人类赖以生存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与其附属活动(虚拟经济)之间的主从关系。

(2)虚拟经济学派认为经济系统划分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部分,这是从供给方面认识经济结构的经济理论。主流经济学对经济结构的理解限于需求方面,总需求被分为:消费、投资、出口、政府开支,供给方面只是从一般均衡角度构建经济增长模型及据此判断经济兴衰。经济结构的划分从来就有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例如重农学派、马克思的《资本论》、撕拉法的新剑桥学派以等均从供给角度对经济进行分类。经济系统由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部分组成,其意义在于:一是将金融活动和各种其他高风险活动纳入其基本经济模型奠定了基础,只有基本经济模型中包括了金融投机等活动,才可能建立包括金融危机在内的经济理论框架;二是用虚拟经济的理念和性质分析经济基本结构,可以从一国经济的内部结构探求贸易失衡原因,而不是从外部来寻求贸易失衡的逻辑关系,避免发达国家将中外贸易失衡恶意归罪于中国。从供给方面完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经济结构理论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3)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应呈现为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来源于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虚拟经济也对实体经济的运行产生积极的影响,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动力,有助于提高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如果过度发展虚拟经济将导致风险,引发金融危机,阻碍实体经济发展。所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应良性互动关系,才可共同促进发展。笔者认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一是定义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并进行统计刻画;二是探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运行机制,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自我繁殖的机制和趋势;三是从主要国家的纵向和横向比较中确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者一个经验数量关系;四是建立理论模型描述随着经济增长,虚拟经济会逐步膨胀,实体经济会逐渐下降,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最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数量关系计算方法,考虑虚拟经济发展是否过度与不足;五是研究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作用的机制、虚拟经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战略、制度和政策等。

(4)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失衡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而金融危机后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大行其道,到底其对经济复苏有多大的作用。量化宽松本质上仍是一种货币现象,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背离的形势下,货币规模及流动性难以真正意义上左右经济增长,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背离。近两年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股市的火爆、债券市场的疯狂,以及房地产价格的暴涨,但经济增速却不断下降。是否采取货币刺激和信用扩张的举措?大量的货币是否会进入实体经济应特别关注。我国在实体经济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压力,劳动生产力持续低下的境况,大量资金容易流入虚拟经济领域,以谋求更高的回报,本该进入实体经济的资金停滞在虚拟经济内部,容易形成虚拟经济“自我循环”的模式,最终导致资金链条的断裂,更加严重威胁着实体经济健康、持续的增长,这需要加强有效监管,避免系统风险及危机。同时注意疏通资金通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其他需要资金的实体经济行业,改善融资通道阻塞状况。

(5)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统计刻画研究意义重大,只有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数量关系能够进行计量刻画,才能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在经济活动的份额进行精确定位,才能将实体经济的发展战略落到实处,以及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战略落到实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将GDP创造和就业创造作为两个最为基础的衡量指标,这一具有可比性的同度量分析框架,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量化关系提供了一个一般性的研究方法。但未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细化虚拟经济的测度,将虚拟经济中为实体经济服务部分,与自我炒作部分,重复交易的部分区分出来,更加准确地刻画纯粹的“虚拟经济”,系统地描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定量关系,为决策提供更为精准数量依据。我国是实体经济为主的国家,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刘骏民. 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及其命题[J]. 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2): 34-40.

[2]成思危. 虚拟经济探微[J]. 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2): 23-28.

[3]金碚. 全球竞争新格局与中国产业发展趋势[J]. 中国工业经济, 2012(5): 5-17.

[4]吴秀生, 林左鸣. 以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定位 “新” 经济[J]. 经济体制改革, 2006 (2): 12-16.

[5]宋超英,王宁.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由冰岛破产与迪拜债务危机引发的思考[J].金融经济,2010(6):12-14.

[6]刘晓欣. 个别风险系统化与金融危机——来自虚拟经济学的解释[J].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1(4): 005.

[7]田国强. 互联网金融创新与中国经济发展驱动切换[J]. 探索与争鸣,2014(12):17-19.

[8]田国强.治理转型中虚拟经济的财富效应[J].国家治理,2015(19):12-18.

[9]刘志彪.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关系的再思考[J].学习与探索,2015(9):82-89.

[10]刘骏民. 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11]刘骏民. 虚拟经济与当前的通货紧缩[J]. 南开经济研究, 2000(5): 3-10.

[12]刘骏民. 虚拟经济的经济学[J]. 开放导报, 2008(6): 5-11.

[13]林左鸣. 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4]Fama E F. Stock Returns, Expected Returns, and Real Activity[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0,45(4):1089-1108.

[15]Schwert G W. Stock Returns and Real Activity: A Century of Evidence[J]. 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0,45(4): 1237-1257.

[16]刘骏民, 张国庆. 虚拟经济介稳性与全球金融危机[J]. 江西社会科学, 2009 (7): 79-85.

[17]郭琨, 周炜星, 成思危. 中国股市的经济晴雨表作用——基于热最优路径法的动态分析[J]. 管理科学学报, 2012, 15(1): 1-10.

[18]王爱俭, 张全旺.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作用机制研究[J]. 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 2004.

[19]袁国敏, 王亚鸽, 王阿楠. 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分析[J]. 当代经济管理, 2008, 30(3): 12-15.

[20]吴晓求. 实体经济与资产价格变动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 2006(6): 55-64.

[21]何宜庆, 韦媛辉, 曾斌.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互动发展的边际溢出效应分析[J]. 南昌大学学报: 理科版, 2007, 30(5): 430-433.

[22]胡晓.虚拟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增长抑或结构调整[J].财经科学,2015(2):52-62.

[23]张戈,郭琨,王珏,汪寿阳. 房地产价格对我国房地产股票超额收益的影响研究[J]. 管理评论,2014(3):11-18.

[24]何其春,邹恒甫.信用膨胀、虚拟经济、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5(4):36-49.

[25]Shiller R J. From Efficient Markets Theory to Behavioral Finance[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3, 17(17): 83-104.

[26]Tobin J. Money and Economic Growth[J]. Econometrica: 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1965, 33(4):671-684.

[27]Minsk H P. Stabilizing and Unstable Economy: The Lessons for Industry, Finance and Government[J]. Weltwirtschaft and Unternehmerische Strategien,1991, 25(3):739-763.

[28]卢卡斯.门克霍夫等.金融市场的变迁—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分离了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9]刘骏民, 伍超明.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对我国当前股市与实体经济关系的一种解释[J]. 经济研究,2004(4): 60-69.

[30]邓利方. 国际产业转移与广东承接对策[J]. 南方经济, 2004 (12): 62-64.

[31]刘晓欣. 美国经济虚拟化与投入产出关联系数的重大变化——美国投入产出表(1947-2010)数据的经验研究[R]. 北京: 第七届虚拟经济研讨会主题报告, 2013.

[32]刘志彪.“股灾”反思和虚实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J].东南学术,2015(6):4-11+274.

[33]文春晖,任国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发展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2006—2013年的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5(12):115-129.

[34]刘骏民, 肖红叶. 以虚拟经济稳定性为核心的研究——全象资金流量观测系统设计[J]. 经济学动态, 2005(3): 007.

[35]肖红叶, 孙森. 虚拟经济核算: 问题与解决方案——基于统计技术层面的研究大纲[J]. 开放导报, 2009 (2): 37-42.

[36]甘维.我国虚拟经济核算现状及发展动态浅议[J].东方企业文化, 2010(7).

[37]刘晓欣.虛拟经济与价值化积累——经济虚拟化的历史与逻辑[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38]刘晓欣. 虚拟经济与价值化积累——从虚拟经济角度认识当代资本积累[J]. 当代财经, 2006 (12): 10-13.

[39]罗良清, 龚颖安. 从国民核算视角再认识虚拟经济[J]. 统计与决策, 2010 (11): 35-37.

[40]Engelen R A, Geers M G, Baaijens F. Nonlocal Implicit Gradient-enhanced Elasto-plasticity for the Modelling of Softening Behaviou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2003, 19(4): 403-433.

[41]杨昌斌. 从GDP核算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J]. 开放导报, 2012 (2): 35-38.

[42]袁国敏. 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构建[J]. 统计与决策, 2008(12): 4-6.

[43]贾庆英.房地产产业关联的国际比较——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J].现代管理科学,2014(9):87-89.

[44]李正辉,王红云.虚拟经济规模总量测度指标的适应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9):31-34.

[45]许涤龙,薛美荣.虚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度效果检验[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12):3-7.

[46]罗纳德·I·麦金农. 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88.

[47]刘晓欣, 马笛. 基于虚拟经济视角的资本积累与金融监管[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 (6): 38-43.

[48]Tobin J. On the Efficiency of the Financial-System[J]. Lloyds Bank Annual Review, 1984,11(153): 1-15.

[49]Stockhammer E. Financialisation and the Slowdown of Accumulation[J].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4,28(5): 719-741.

[50]吴友群, 管德华. 浅议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基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 2010 (1): 9-11.

[51]刘金全.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关联性的计量检验[J]. 中国社会科学, 2004 (4): 80-90.

[52]祁斌. 资本市场发展的环境分析[J]. 今日财富 (金融发展与监管), 2010(3): 5.

[53]朱民. 危机后的全球金融格局十大变化[J]. 国际金融研究, 2010 (1): 16-22.

[54]逢锦聚. 世界金融危机与我国的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9 (3): 4-8.

[55]洪银兴. 虚拟经济及其引发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 经济学家, 2009 (11): 5-12.

[56]Reinhart C M, Rogoff K S. This Time Is Different: a Panoramic View of Eight Centuries of Financial Crises[R]. New York: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8.

[57]Lim M M. Old Wine in a New Bottl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Causes and Consequences[D].New York:The Levy Economics Institute of Bard College,2008.

[58]高建昆,程恩富. 当代西方国家金融与经济危机中的四大矛盾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02:1-7.

[59]卢继传. 关于西方发达国家虚拟经济疯狂膨胀的评述[J]. 商业文化,2016(7):9-20.

[60]刘骏民. 双本位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及其历史趋势——三大趋势如何冲破固化的世界经济格局[J]. 开放导报, 2011 (2): 41-56.

[61]Kindleberger C P. The Price Level And Monetary Policy[J]. PSL Quarterly Review,2012, 55(3):54-62.

[62]Gianviti F,Krueger A O,Pisani-Ferry J, et al. A European Mechanism for Sovereign Debt Crisis Resolution: a Proposal[R]. Bruegel :Bruegel Blueprint Series, 2010.

[63]De G P.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Future of the Eurozone [J]. European Economic Studies Department,2010,10(5):45-67.

[64]文学, 郝君富. 从经济学与政治学双重视角看欧债危机的起因[J]. 新金融, 2012(1): 23-26.

[65]孙海泳. 欧债危机: 黑云压城城欲摧[J]. 国际融资, 2011(11): 9.

[66]曹原. 欧债危机爆发的原因, 救助及对我国的启示[J]. 金融与经济, 2012 (12): 36-38.

[67]张明. 新一轮欧债危机的演进与应对[J]. 中国金融, 2011 (17): 41-43.

[68]廖泽芳, 雷达. 欧债危机背后的货币博弈[J]. 国际金融研究, 2012(11): 40-46.

[69]景维民, 杨恒. 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2(4): 11-14.

[70]张士铨. 欧债危机性质和前景分析[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12 (1): 77-83.

[71]周茂华. 欧债危机的现状、根源、演变趋势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J]. 经济学动态,2014(3):138-153.

[72]韩永辉,邹建华. 产业空心化与地区债务危机——再探欧债危机根源[J]. 国际经贸探索,2016(2):91-102.

[73]张凡. 欧元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理论分析与实证测算[D]. 南开大学, 2013.

[74]何自力. 去工业化、去周期化与经济停滞常态化——一个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视角[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33-38+191.

责任编辑廖筠

Research Review and Inspiration about the Real Economy and Fictitious Economy

LIU Xiao-xin1, SONG Li-yi2, LIANG Zhi-jie2

(1.Research Center of Fictitious Economy and Management,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2.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China Economy,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Key words:real economy; fictitious economy; stability; deviation; statistical calculation; financial crisis

Abstract:This paper expounds representative concepts of the real economy and fictitious economy, teases viewpoint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al economy and fictitious economy, which can be classified as “stability” and “deviation”. After that,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statistical calculation and measurement index about them, and reveals that the root cause of American financial crisis and European debt is 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 real economy and fictitious economy. Based on these are inspiration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prospects.

收稿日期:2016-05-0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3&ZD018)。

作者简介:刘晓欣,女,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虚拟经济研究;宋立义,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生,主要从事虚拟经济研究;梁志杰,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生,主要从事虚拟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2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007(2016)07-0003-15

猜你喜欢

虚拟经济实体经济金融危机
浅析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
我认为中国“虚拟经济”过火了(当事者说)
电商发展过快的成因及对经济的影响
虚拟资本理论发展探究
浅谈我国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实体经济在金融支撑下的重要意义
张志元:房产暴涨,警惕“虚拟经济”上扬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回顾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