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7例儿童髁上骨折石膏外固定术的治疗效果分析

2016-07-11吉爱提李新宁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1期
关键词:手法复位临床疗效

郭 斌 王 纮 吉爱提 李新宁

(新疆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中心医院外二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17例儿童髁上骨折石膏外固定术的治疗效果分析

郭 斌 王 纮 吉爱提 李新宁

(新疆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中心医院外二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石膏外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34例小儿髁上骨折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石膏固定治疗,试验组在传统石膏固定治疗的情况下,采取手法复位治疗。观察术后小儿复位情况。结果 通过治疗试验组优良率为88.6%,对照组优良率为64.7%,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34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3~9个月时间,平均随访时间为6.7个月。平均愈合时间在试验组为(17.89±4.36)d,对照组为(27.63±8.25)d。试验组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石膏固定治疗方法。

【关键词】儿童髁上骨折;手法复位;临床疗效

针对小儿骨折中,其肘关节出现骨折的比例大约在10%,其中大约3/4的骨折比例在肱骨髁上骨折,并且一半以上的患者无骨折移位的情况。该骨折其多发于5~12岁年龄阶段。早期如果处理不当则很容易发生缺血性的痉挛,晚期则可能出现肘内翻等畸形问题。对此,为观察传统石膏固定+手法复位治疗术的疗效,本文自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对34例小儿患者进行实验,并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34例小儿髁上骨折患者,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17例,男9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为7.8岁。对照组患者17例,男7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8.3岁。34例患者中,均为单侧性骨折,通过拍片显示:伸展型22例,屈曲型5例,陈旧性骨折7例。伤后未经治疗即入住本院患者30例,一次及其以上住院患者4例。全部病例均有较重的肘部肿胀,不同程度的张力性水泡。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全部采用传统的石膏外固定治疗。试验组则在采用传统石膏外固定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手法复位固定。其中针对单纯新鲜闭合性的骨折,无移位或者是轻度移位的骨折患者,首先选择手法复位固定。如针对伸直尺偏型患者,患者可通过坐位,或者在家长怀抱坐位,操作者握住患儿上臂和前臂,使患肢旋后位,向外伸展80°,肘关节伸直,缓慢对抗牵引3~5 min,待其断端旋转,重叠移位对其进行纠正之后,另外的一个操作者其一手规定患者的近端,另外一只手则握住患者的远端,向下做牵拉,再纠正其前后的移位,待手臂完全复位满意之后,则用超肘石膏曲肘130°或140°固定,1周之后则将其角度改为90°,并进行固定。每日对患者的桡动脉进行检查,并查看其臂神经功能及绷带的松紧度。在石膏固定期间,嘱咐患者要抬高其肢,并握神曲手指和腕关节。在4~6周愈合后,拆除石膏。

1.3 效果评价:对患者效果的评价分为四个等级。优秀:肘关节屈伸正常,肘内翻角度在5°以内;良好:肘关节屈伸受限在10°以内,肘内翻角度在5°~6°;可:受限角度在20°以内,肘内翻在6° ~10°;差:受限角度20°以上,肘内翻角度则超过10°。同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愈合时间。

1.4 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则采用t检验,以P<0.05为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通过治疗,试验组优良率为88.6%,对照组优良率为64.7%。实验组优良率明显好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疗效对比

2.2 愈合时间:通过观察,两组当中无任何的一组出现延迟愈合问题。其中试验组的平均愈合时间为(17.89±4.36)d,对照组为(27.63±8.25)d。试验组时间明显要短于对照组的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与肱骨髁交界的地方发生骨折[1-3]。根据Gartland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划分,将其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Ⅰ型则为无移位骨折;Ⅱ型为有移位但后侧骨皮质完好;Ⅲ型为有移位,且断端骨的皮质无任何接触。对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目的是及时准确复位,从而防止近端的血管神经受到压迫和刺激,防止因血管神经压迫过久从而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当前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方法很多,如通过前臂外旋手法、小夹板加过肘超腕螺旋形前臂托板固定治疗等。

同时,肱骨髁上骨折因为伤者的习惯,通常其姿势多将患肢保持在一个曲肘旋前的位置,通过手法复位的方式,将肘关节固定于屈曲位,从而使得肱三头肌及后面软组织拉紧,形成张力,使得其后移的合力变为0。后侧则通过挤压并相互的嵌插,在前后的作用下,保持骨折端的系统稳定。

本研究将试验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通过采用传统石膏固定和手法复位加传统固定的方法,得到试验组优良率为88.6%,优于对照组的64.7%,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平均愈合时间的统计中,试验组平均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上述的实验统计表明,针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结合患者具体的情况,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要好于单纯采用石膏固定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汪光晔.改进三点压垫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预防肘内翻的临床研究[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9,4(2):129.

[2] 刘强,史啸星.经皮钢针撬拔复位及穿针肉固定治疗肘部难于复位和固定的骨折[J].中国中医骨伤科,2010,2(6):15.

[3] 杜浩,田笑笑,李同森.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关节功能恢复临床评估.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2):116-120.

中图分类号:R726.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1-0124-01

猜你喜欢

手法复位临床疗效
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视频眼震电图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中的应用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效比较
早期护理干预对肩关节前脱位手法复位后康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