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的群众观探析

2016-07-10彭珂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彭珂

[摘 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习近平的群众观坚持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通过一系列的思想论断论述了群众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人们群众,认真学习和研究习近平群众观能够更好的为人民谋取幸福。

[关键词]习近平;群众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自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召开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领导集体以巨大的勇气,集全党全体人民群众的智慧来推进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为人民群众牟取更多的利益,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和执政根本,同样也是改革的主体,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研究习近平群众观,对于我们党的“四个全面”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习近平群众观的形成

古今中外哲人的思想论断的形成和发展都不是无中生有的,习近平的群众观也是如此。习近平群众观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借鉴和吸收前人的智慧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成的理论基础主要在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国历届党中央领导人群众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习近平的群众观坚持了唯物史观、群众史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在青年时代就认真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仔细研读马列著作,特别是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反复研究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灵活的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群众观与习近平的群众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再到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央集体一直以来都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邓小平指出“不要以为我们共产党是金字招牌,如果脱离群众,党的威信是靠不住的。”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充分考虑可能给群众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他指出“我们要细心体察群众愿望和利益要求的变化,使我们的政策措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群众利益,使我们的工作更好地、更有力地体现群众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群众思想都成为了习近平群众观理论的来源,习近平在吸收前人思想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当下中国国情,把群众观发展到新的高度。

2 习近平群众观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群众观指的是对待群众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密切联系群众,聆听群众心声,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以来施行的各项举措都深的人民拥护。习近平的群众观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即:心系群众利益、群众是力量源泉、群众是执政根本。

2.1 心系群众利益

习近平指出党员干部要时刻关心群众,在任何条件下都要为人民群众着想,考虑群众利益,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习近平曾指出,为官者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古至今都是一个道理,百姓好比水,执政者好比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按照这个道理,遵循这样的规律,一个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群众的问题得到解决、利益得到满足,社会才会稳定和谐,习近平指出“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一定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以‘天下事必作于细的态度,真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抓实做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每项工作,努力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为群众牟取利益,心系群众利益,是每一个党员干部应当遵守的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为了自身利益,逐渐脱离群众,贪污腐败严重,使得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同时也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严重挫伤了党的先进性,玷污了党的纯洁性。腐败问题与群众利益水火不容,腐败现象的出现也是党员干部没有心系群众利益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以来,通过“拍苍蝇、打老虎”、“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等举措,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赞同,反腐倡廉、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是习近平心系群众利益的根本保障。

2.2 群众是力量源泉

唯物史观指出,人民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者,习近平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的全面深化改革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集全党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改革,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但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相加确实无穷无尽的,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力量汇聚到一起,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社会改革的进行。

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现阶段的改革过程中,发挥党员干部的领导决策作用,发挥人民群众改革的主体作用,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力量结合在一起,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形成合力的基础是凝聚共识,没有共识,群众的力量虽然巨大,但是会分散,达不到好的效果,改革的执行力和改革的成效便得不到保障,群众是力量源泉,而关键在于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人民群众的思想保持一致,才能保证把力往一处使,从而使得改革取得更强大的动力。

2.3 群众是执政根本

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根本。从解放战争到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党一直以来都致力于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与人民群众保持高度一致,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古往今来的历史事件告诉我们,每一个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的政党或政权都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与人民群众同舟共济,才能够增强执政的根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在春秋战国时代,强大的秦国逐个击破其他六国,最终建立秦朝,达到了统一,但是秦朝却很快灭亡了,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强大的秦国由于不施行仁政,没有“固”人民群众这一根本,国家之“木”便难以为继。

无论是哪一个朝代,只有当政者心系群众安危,时刻以“天下苍生为念”,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在改革非常时期,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矛盾,是“固其根本”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指出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而“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人民群众是“稳定”的前提。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习近平开展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表明习近平群众观的核心是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3 习近平群众观的意义

习近平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的群众观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意义。

习近平的群众观强调了与人民群众保持一致,始终心系人民,坚定不移的实行党的群众路线,改进工作作风,纠正不良作风,发扬优良作风。“渐进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想想困难群众,多想想困难地区,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少做些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决不能发生旧社会那种‘朱门酒肉臭,路由冻死骨的现象。”习近平的群众观强调坚决反对“四风”问题,把清廉务实的观念深深植入全体党员的思想和行动中,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的“小康社会”和“中国梦”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A].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邓小平.在甘肃省、兰州市干部会议上的报告[A].邓小平年谱(1904—1974)[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3] 江泽民.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

[4] 胡锦涛.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5] 习近平.之江新语[M].人民出版社,2013.

[6]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C].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苏联生态建设的超越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党为何始终高度重视核心问题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百年发展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