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2016-07-10黄挺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黄挺

[摘 要]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制度搬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高度,把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放在一起,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生态文明与人们的生活戚戚相关,与社会的进步戚戚相关,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召开以来,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了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并重的位置,彰显了我们党对人民生活环境的关心,对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思想的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化。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领导集体以巨大的勇气,集全党全体人民群众的智慧来推进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源头保护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的措施来推动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为“美丽中国”的建设保驾护航。

1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保障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大会报告,人们为了发展不惜破坏环境,用“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但是“金山银山”却很难唤回“绿水青山”,面对中国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劣,雾霾长期笼罩在中华大地,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各类污染严重影响着人民的身体健康,各类珍贵的动植物濒临灭绝,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粗放的生产方式将难以为继,“美丽中国”伟大战略思想在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旨在建设绿色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让中国的天更蓝,水更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丽中国”不仅体现在中国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体现在社会制度的发展,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环境污染严重威胁到人民的身体健康也不是“美丽中国”,“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建设在绿色的环境下,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以来,大力推动了生态文明的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发展的评判标准,各省市干部的选拔任用不再唯GDP是举,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环境同样得到了大的改观,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对“美丽中国”建设的保障。“绿色、低碳、环保、节约”等思想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为“美丽中国”提供了保障,人民的素质和对环境爱护的责任感日益增强,社会美、生活美、心灵美,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了中国特色设主义事业的发展,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拓展。

2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习近平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

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把保护环境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基础,形成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强宣传教育,把保护生态的观念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心中,真正做到“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中国的面貌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让西方发达国家嗔目结舌,我们党本着“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的重要理论经验,大力发展经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巨大的提高,社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大力发展经济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是由于之前我国的发展方式粗放,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破坏了生态,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紧张。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以来,通过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提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重要思想论断,这是把马克思主义自然生产力和中国当下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发达国家都采取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举措,为了谋求发展而破坏了生态环境,等环境的污染严重威胁到人的正常生产活动、甚至危害到人的身体健康时,人们才想要回过头来去保护环境,然而补救所采取的花费往往是比当初破坏环境而产生的利润要多的多,例如伦敦的烟雾、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和日本的水俣病等,这些国家的教训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经验,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线,要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绿色、循环、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生态环境系统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衣食住行的重要保障,没有生态环境,人民的生活也就无从谈起。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样是人民进行生产实践活动的基础,如果单纯的发展经济而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抑或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大肆破坏环境,不仅会遭到自然的报复,生态生产力也会遭到破坏,最终将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

3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论断,把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推向了新的高度。他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环境”。用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体系是实行生态文明保护约束的前提,大自然是一个互相影响的系统工程,山水林田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那么很容易造成顾此失彼的不良后果,甚至造成生态环境系统性的破坏,环境的治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来统筹谋划。

首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只有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才能守住生态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包括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等生态红线,生态红线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决不能突破生态红线的底线,生态红线的突破预示着生态环境的破坏,习近平总书记在划定并遵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提出“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生产实践活动控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载的范围之内。

其次,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绿化政绩考核,责任终身追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必须依靠我们党的领导,正确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有效的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习近平指出,不再以单纯的经济发展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标准,对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的,对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给予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已经离任的也要追究责任,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印发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相关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将治理雾霾成效作为对各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这些考核制度的确立,从结果评价,也从源头预防的角度,促进了党员干部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发展的观念,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再次,坚持加强改革开放与国际合作,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国际进程。中国作为世界的一份子,当前世界环境亟需得到改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在全体人类的角度上考虑,中国积极采取措施,主张率先减排,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的支持,为人类的共同发展,贡献出自身的力量,在生态问题上加强与别的国家的合作,构建和谐共赢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共同建设地球美丽家园,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生态文明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推向了新的高度,以美丽中国、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等理论思想为基础,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党和人民、中国与世界共同推进生态文明体制建设,为中华民族和整个人类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3.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