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研修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自觉发展

2016-07-10沈新红

人民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骨干教师教研组教学研究

沈新红

教育的本质是关注人的发展,组织者和管理者要做到目中有人,教学研究亦是如此。不仅要成就教研活动方式、方法、成效等,更要成就身处于教学研究变革实践过程中的人。发现教师的独特、发现教师的内在潜能,继而激发其自主自觉发展的意识,实现教研育人。

如何通过教研活动唤醒人的自觉意识,进而实现人的自觉发展,这是明强小学(以下简称“明强”)思考的核心问题。如果说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最初几年,我们的教研是在专家引领下定期规范的教研,那么在2012年5月,明强小学成为全国首批“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研究校后,更加独立自主展开常态教研,在教研目标、路径、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在实现人的自觉发展上探索出一条校本化的日常研修之路。

“320教研”引领教师团队共同成长

“320教研”由3个20分钟左右的教研模块组成,分别为“20分钟骨干教师学习交流与理论指导”、“20分钟精品课回放”、“20分钟学科研究沙龙”。骨干交流,分享经验困惑;精品课回放,保持对新基础好课特征的敏感;学科研究沙龙,成员轮流“头脑风暴”,交流切身体会。后来,时间概念慢慢淡化,而内涵则转化为校本教研的“构成要素”,骨干顶层引领作用明显增强,中间层青年教师提升加速,底部建设得到夯实。

20分钟学习交流——每次教研活动前,由两位骨干教师用20分钟时间交流自己读书活动中的所学、所得、所感、所悟,使教师在繁杂的工作之余静下心来学习,引发教师在理论与实践中的碰撞与互动,激起学习的冲动与热情。通过骨干教师在学习内容上的交流和思考,有效引导教师读一些书,学会把自己放在所读的内容中进行比较、反思,不但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也使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充满智慧。

20分鐘精品课展示——由学科教导和教研组长推荐并剪辑20分钟的精品课,精品课的内容可以来自新基础教育的优质课,也可以来自身边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可以是日常随堂课中的优质课堂资源。在组织全校老师或学科大组老师观看之前,推荐者要说明推荐理由,要求教师带着相关专题进行观看。

20分钟学科研究沙龙——以精品课内容开展学科小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沙龙活动,组内教师结合课例和自己的课堂进一步对互动课堂、效率课堂进行主题式研讨,把自我放进骨干教师课例的学习交流中进行比照,加速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要实现教师团队的整体发展,必须有一群走在改革实践前头的人,让这些骨干先开放自己,并在过程中及时梳理和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与实践体验,让所有教师有所学、有所思、有所悟。“320教研”实施后,迅速成为提升整个教师团队的有效方式,也成为深受教师喜爱的校本教研特色品牌。通过核心团队的引领,“320教研”带动了全体教师的共同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丰富每个学科的育人价值,让教师拥有学科融通的思维,“320教研”以全校所有学科教师参与的方式进行,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希望之星迅速成长,以每年5%左右的数量递增。在之后的小教研组专题教研和无痕教研中,这些新骨干发挥了更为积极的核心引领作用。

小教研组领衔式专题教研让“小人物”挑大梁

“320教研”锻炼并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但毕竟骨干数量只占到整个教师团队的20%,还有更多教师已经被激发了发展的愿望,希望改变自己,想在更大的舞台施展拳脚。于是,我们让每一位教师动起来,让“小人物”也来挑大梁,通过“重心下移、动力内化”,让更多的教师参与教研,实现专业发展与成长。于是,小教研组领衔式专题教研应运而生。

除全体教师参加的活动外,每学期各年级小教研组至少领衔一次学科大组教研,从策划到备课、上课、研讨,全部由组员分工协作完成,这使每一个教师都有机会从活动的参与者转变为组织者和承担者,教师的责任意识、协作研究能力明显提升,更多有潜力的教师在活动中向骨干教师层次迈进。

小教研组领衔式专题教研的申报——各年级小教研组围绕学科大课题确立小课题,每学期开学初向学科教导申报所在教研组领衔的教研活动。申报之后由学科教导在时间上进行统筹微调,各年级小教研组每学期至少领衔一次。如语文组围绕“基于文本细读的语言实践研究”大课题进行分课题研究;数学组围绕“系列课型研究”展开,英语组进行“单元整体设计研究”,术科组的研究从“点状单一”向“系列研究”转变,这些都对教师的反思和研究水平提出了挑战。

小教研组领衔式专题教研的前期延伸——为更好地呈现小教研组的研究状态和成果,组内成员都会提早策划、提前准备,在活动前自发研讨,从策划到备课、上课、研讨人员的确定、如何分工协作等都提前做好安排。为了获取更为丰富的教研资源,组员们经常将研究准备的触角延伸至其他教研组,把研究课以及课题研究内容提前告知其他教研组,引发更多教师对同一专题的关注和投入。因此,与其说是一个组在研究,不如说是大家共同在推进,每学期教师人均参加类似互动的频度达到了12次。

小教研组领衔式专题教研的实施推进——小教研组领衔式教研活动时间,小教研组成员人人参与,或上研究课,或主持教研,或制作PPT,或汇报阶段研究成果,或课后点评,创造性地展示教研组近期开展的小课题、课型等专题式研究,其他年级小教研组每一位参与老师在活动前都会拿到一张评价表,这既是自己参与本次教研活动所得所悟的呈现,也是对领衔教研活动教研组的一次即时评价。大家会从教研主题、特色、最受启发的角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和反馈,领衔式教研活动最后由其他小教研组派教师代表点评,最后邀请骨干教师围绕专题作总结式主评。在高位引领中,使活动更上一个层次,真正去除了各年级教研组之间各自为政的功利主义色彩。

在小教研组领衔式教研活动中,教师更专注于把课堂教学的过程进一步提升为师生主动合作、开发学科育人价值、对自我生命进行深刻体验和完善的过程。其中,追求课堂的“和、活、灵、美”境界,是教师团队在日常化研究中对新基础教育课堂“有机美”的追求与创造。

小教研组领衔式专题教研的后续跟进——小教研组领衔式专题教研活动结束后,学科主任及时把本次教研活动的资源推送至学校内部教学研究网,包括其他教研组的评价反馈,所有参与教研的学科教师都可以在此论坛上发表感悟,进一步把一次教研的研究资源放大。活动之后,曾经领衔过语文大组86位教师教研活动的一年级语文教研组长李珊君感慨地说:“这是我来明强十多年来最有实效、最有成功感的教研,每一位参与的老师都那么主动地投入,迫不及待地想要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实践、去体验、去完善。”

在小教研组领衔式专题教研的推进过程中,既充分发挥了组长和组内骨干的引领、辐射作用,也让更多的普通老师挑起大梁,引导教研组关注日常教学研究,聚焦课堂。这种以重心下移、资源共享、团队共进为目的的专题式互动校本教研在提升教研文化、培养教师自信、成就更多教师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教研形式的改变让我们看到了每一位老师的参与和进步,深深地感受到每一个人其实隐藏着巨大的潜能,也许给予一丝的火花便会绽放出异样的光彩,但这异样的光彩一定是在参与的过程中才会被点燃和绽放的。

无痕教研:让研究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

“无痕教研”,即结合常态教学,由教师自发组织的各类学习型教研活动,这是教研文化的深刻转型,也是教师在前两类教研方式影响下生命自觉的生动体现。在办公室、走廊、餐厅、洗手间,一切可与同伴交流的地方,随处可见三五成群即时分享的场景,随时随地,有感而发,长则一两节课,短则十多分钟,课前、课后自发互动式的交流、发自内心的“即时聊天”,既是相互提醒,又是经验的共享和智慧的聚焦。如今,老师们利用微信无时无刻不在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探讨,这种趁热打铁式的教研孕育了浓郁的教师自育的成长氛围,唤醒了教师日常研究的自觉,也促进了同伴间的合作研究及教师专业素养的自我提升,让不少青年教师少走了很多弯路。

“无痕教研”在教师中普及和发展之后,“合作、共享、智慧”的教研状态正从“制度保证”向“行動创新和文化自觉”迈进,从有形到无形,在成事中成人,研究已然成为明强教师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习惯,也成为教师专业生命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我们适时将这种自然聚合的内生力量转化为“强强工作室”这一“非行政性组织”,把志趣相投者组合在一起,创造了全覆盖的日常化自主研究方式。

三类创新的校本教研实现了教师团队的分层发展,助推教师阶梯式成长。不仅提升了老骨干的成熟度,也使他们在成人中突破自我,在成人中成就自我;也加速了新骨干的成长,他们在担当中发展自我;增长了普通教师的自信心,他们在参与中肯定自我,激活自我实现与提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破内涵的教研创新让教研文化走向新天地。无论在整体研究的广度、日常研究的效度以及育人价值的深度上都把教学研究真正转化为师生直面生命成长的共同创造。

我们期待,教研的生活化和常态化,可以成为每一个明强教师的本能,教师通过研究,实现自身生命质量的提升,创造学校教育新生活。我们坚信,这个新生活,不仅是学生的,也是我们老师自己的。

猜你喜欢

骨干教师教研组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骨干教师在学校科研中的作用
华容将评选100名骨干教师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构建五种机制培养骨干教师
Factors of Influenc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折腾人的“骨干教师”
一个充满活力的教研组
对教研组长的选拔与培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