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进修学校存在的意义
2016-07-10戴礼章
戴礼章
改革开放以来,教师进修学校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完成中小学教师学历补偿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学历达标任务的基本完成,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转入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目标的继续教育新阶段,特别是在新一轮“5年360学时为一周期”的新课程背景下,众多县一级的基层进修学校跟不上变化,学校功能、定位越来越模糊,业务越来越少,地位逐渐边缘化。不少地方的进修学校或被撤销,或被兼并,或名存实亡。
县一级教师进修学校真的没有必要存在了吗?我们也进行了“破局性”的调研和思考,我们的结论是基层教师进修学校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但前提是我们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我们应该做教师成长、发展的服务者,于是像所有服务行业一样,我们定立了自己的服务信条:“凡是教师需要的,我们尽量满足;凡是我们所做的,尽量让教师满意。”只要切实做到这些,我们就一定能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为此,我校提出“把小实体做成大服务”的教师培训新理念。从服务对象上,谁最需要服务我们就服务谁:我们要面向全县广大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偏遠山区、薄弱学校的中小学教师,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服务的内容上,以往我们都“既定”的那些课程,现在我们要了解“需求”:不是我有什么就讲什么,而是教师需求什么就培训什么。从服务的模式上,变“单一”为“多样”:尽量选用最适合教师的培训方式。
从服务方式上,变“请来”为“送去”:送教下乡,送教到人。
拓展新的培训载体——从“坐等”到“送去”
传统的教师培训只重视校本部建设,把进修学校作为教师培训的唯一载体。而转变思路后,作为服务者,我们就会想到,服务对象从全县各地跑到我们这里来听课,是不是会很不便?是不是会缺乏现场感和针对性?
于是,我们在各地加强了基地建设。我校在全县选择了各个层面的中小学校10所,作为教师培训的基地学校,并进行物质和智力上的支持,把原本用于建设本部的钱,每年补助基地学校5万元,并把原先都在本部的老师派驻到各个基地学校跟班指导。作为服务者,我们要求培训者每学期听课、评课要在50节以上,这样做才能更了解服务对象的基本水平,明确他们的需要。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我们要求培训者在基地以各种专题业务讲座的形式做培训,这些讲座强调针对性、实用性,让教师听后就有收获。基地校的培训讲座一般都会辐射周边很多学校。同时,我们还要求培训者撰写有价值的基地学校调研报告,把基地及其周边学校的现实教育教学问题汇集总结,便于各基地间交流。
同时,我们还通过各种机会建立我们的培训载体。借助长沙市创建市、县级校本研训示范学校的契机,我们开展了县级校本研训示范校的创建活动。目前,我县共创建市级校本研训示范校21所,县级校本研训示范校34所;由我校牵头,从2012年开始,历经3年时间,组建了涵盖各学段各学科的20个名师工作室,我校对名师工作室也给予每室每年5万元的经费支持,并指派培训者担任顾问,名师工作室已经成为我们学科培训的重要载体;在高效课堂的课程改革热潮中,我县成立了“课改联合体”,已有220多所中小学校加人课改联合体,县教育局每年下拨14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课改联合体,我们也在其中扮演着教改内容提供者的重要角色;我们还创造性地将远程培训融入传统的面授因素,组建了十分专业的现场面授团队,实现远程、面授有机结合,使远程培训有了“亲切感”,其实效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至此,我县教师培训载体多样化、立体化的格局基本形成。这些载体在我县教师培训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开发新的内容资源——需求为上
我们意识到,校长、教师在教学与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难处,便是我们存在的意义。于是,在课程的开发上,我们会着力开发适合县情、校情、教情、学情的课程;在各种专题培训中,我们都会事先进行问卷和实地调查,弄清一线教师到底有什么问题,再组织培训;培训过程中,我们要求培训者注重对话教学,每节课都要留出一定时间,与学员进行现场交流;培训后我们都要进行反馈,发放教学评价表、设立学员热线电话、召开分析总结会,从不同渠道听取学员意见,反应好的就坚持,不好的就改进,而根本没用的就坚决不再搞。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对校长、班主任、任课教师三类人进行了深入研究,给他们分别提供不同的培训内容。我们发现校长们的需求主要是在思想层面上,如治校和教育理念的转变与提升;对班主任我们则要向他们传达一些新的班级管理方法;而对各科任课教师,我们则要提升他们的专业化水平,我们理解的专业化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伦理、专业精神、专业智慧等五个方面,每位教师的需要都不同,而各方面我们都有充实的内容。我们还有一些更有针对性的培训,比如我们在调查了50岁以上教师的需求后,开展了对老教师的培训,而以往这部分教师都是培训的空白,事实上,他们也很需要充电。
作为一级培训机构,我们是先进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的发现者和传播者。比如,在班主任工作中,以往都会直接向学生传达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指令,这种管理方式生硬,学生即使都做到了,内心也不一定很“买账”。煤碳坝中学的刘令军老师则用独特的班级文化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用这种方式来管理学生。我们发现后就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专业实践”等四个维度上总结了刘老师的经验,以一种课程的形式进行推广,效果非常好。现在,这套课程已经成为湖南省中小学班主任远程研修项目,让全省的班主任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