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变革为什么应该是整体性的?

2016-07-10李伟平

人民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变革绘本学校

李伟平

埃德加·莫兰在《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中提出:在朝向我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的根本变革而前进的过程中,我们要接受的最困难的挑战将是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新基础教育”是长时段的整体综合性研究,它不是某方面局部的变革,而是以学校为变革单位的整体综合变革,是涉及学校改革领域的诸多方面的、基于一种关联的综合融通式变革。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校长和教师需要在变革实践中不断改变思维方式,努力从“整体融合”的层面去思考学校变革问题。

学校管理变革之核心:每个人都承担“责任人”和“合作者”的双重角色

“整体综合思维”主张把某一部分始终置于整体的背景框架中思考,强调整体内各要素的综合融通。学校管理变革的整合融通是教育者思维变革的重要路径和载体。

我们对学校的组织与运行进行了整合融通。教导处等部门成为服务和引领学校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综合部门,为学校发展提供保障;学校工会、团支部的职能是在为学校发展提供舆论和宣传保障的同时参与民主管理。

学校下放管理权限,将各年级围绕学生发展研究的具体工作落实到年级组。年级组统筹年级内的课程与教学研究、学生发展.师资人员调配等日常管理工作的策划与组织,成为一个综合性组织。

2010年,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以下简称“局小”)教育集团成立,逐步形成集团新型管理网络。作为领衔学校,局小逐步和7所学校形成了集团办学的新常态。集团尝试了校区综合管理“执行校长制”和集团统领项目的“条线责任制”。目前,局小有5位执行校长,他们又分别承担集团教育、教学、教科研等分项工作的统领工作。集团形成了总校长引领下的执行校长群,形成了分项工作统领校长和分校(校区)责任人的工作团队。

面对一体化管理、委托性管理、联盟式合作等多元形态,局小和区域内成员学校共同创造了“集团领域研发中心”。比如“学生发展研究中心”的核心成员由局小和成员学校相应的研发负责人共同组成。这一组织围绕“期初生活”开展系列专题研讨,生成了集团学校学生发展既融合共生又各有个性的学习生活生态。

叶澜教授在学校管理方面提出了四大机制:校长负责与民主参与机制、分工负责与沟通协作机制、评价反馈与激励完善机制以及常规保证与研究创新机制。其中常规保证与研究创新机制是学校管理的动力机制,其科学化运行能有效促进前三大机制的运转,同时前三大机制的运行又反作用于这一机制。

学校以“常规保证与研究创新机制”为核心,实现四大机制相互之间的整合融通。比如学校在运行管理中整体规划,逐级下放责权利,形成了校长、部门责任人、教师专业团队负责人等责任人系列,打破了“一人指挥、众人行动”的运行机制。校长不再是一切工作的责任人。随着校长逐渐把各级责任人和基层组织推到发展前台,在每一个层级之间,在每一个领域内部和领域之间,“执行者”“决策者”的关系被“责任人”“合作者”的关系所取代。

寻找学校教育教学常规中被割裂的因素

“新基础教育”提出了“系统关系思维”。这需要我们打破以往常见的“割裂思维”,避免将本来具有内在关联的要素割裂成互不相干的要素。

在教学变革中,我们跳出“知识点教学”的认识和实施框架,以一个教学单元或一个教学时段的教学整体视野来进行教学设计,努力发现知识之间共有的本质联系和内在结构,在教学中进行教学内容的横向和纵向结构性加]二。比如我们在分析“数运算规律”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对教材中数运算规律的内容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补充和重组。在进行整数的教学长段设计时,教师将小数的教学、分数的教学进行沟通、关联,帮助学生形成相关知识学习的大框架,并进行类同关系的比较和区分。

每一门学科都由内部系列知识构成,我们将其看作教学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各种知识点构成进行综合,通过教学内容的纵向递进和横向沟通,实现结构化背景下的整合融通。

我们还进行了学科与班队建设的整合融通。叶澜教授提出,教育需要横向的聚合。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整体的,教育的力量也应该是整合的。相关性学科在时间上可以做一些聚合,比如综合实践、班队活动和思想品德等学科,我们以年级和班级为单位创造适合学生的新型班級生活。

我们在学校整体转型的背景下努力把握和认识具体领域的变革,不断促进各领域教育生活的整合融通。比如一年级组结合“入队仪式”,针对学生发展需要,开展了“小小红领巾”“我心中的红领巾”等系列主题班队活动。同时,整个一年级组整合语文教材第一单元描写春天的课文,结合学校“龙娃争章”活动,形成了以“红领巾吹响春天的号角”为主题的序列活动。

进入二年级,班级的许多活动都以小队活动的形式展开。在活动过程中,王奕老师发现学生特别喜欢画画,就尝试以绘画的方式汇报小队的成果。随着单幅漫画、连环画等形式的不断出现,王老师开始鼓励学生创编“属于自己的绘本”。绘本故事“以图片配故事”,蕴含着孩子成长中需要明白的道理。由于创设了学生喜欢的童话情境,绘本故事深受学生的喜爱。王老师不断挖掘绘本教育的范例价值,不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教育活动中,绘本的育人价值与语言价值的整合对于二年级的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立足于生动有趣的实践,王老师又创立了“绘本教育”班队新课型:讲述原版绘本故事一拓展绘本相关生活情境一学生交流生活感受一创编新版绘本故事。

李政涛教授认为,“关系思维”是从内外部结构、联系、系统等关系状态深入把握事物的存在形态,从运动、相互作用和关联上来把握丰富、深刻和动态的现实。只有认识和掌握了“关系思维”,才能产生“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教育效应。

在学校教育生活中整体规划课堂教学、班队建设和学校管理

如果我们只关注学校教育改革中的某一维度、某一方面或某一细节,容易丧失对改革整体的把握。所以,在聚焦课堂教学、班队建设和学校管理三大研究领域的同时,我们努力探索在学校教育生活中的整体融通。

从2014年起,局小教育集团创新与重构师生校园生活,以“成长节律”为主线,整体策划师生校园新生活。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整体划分为“期初衔接”“期中实践探究”和“期末展评”三大板块。在时间节律上,每年的秋学期开学,一年级有为期一周的“我是一年级小学生啦”新生入学衔接课程,其他年级有为期两天的入学衔接课程。每学期每个年级学生有一周期末展评课程。每周的学习生活中,上午基本用于国家课程,—二年级有三个下午实施综合体验课程,三到六年级有两个下午实施综合探究课程。

通过整体规划,我们在变革师生校园生活的时间节律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学生学习体验的认知节律、个性发展的动力节律,尝试打通并勾连学生在不同内容上的节点发展,融合学科内部、相关学科、跨学科的知识应用过程,促进他们获得原有基础上的新发展。

如每学期开学初,全体师生会迎来“期初衔接生活”。全校都不再按常规上语文、数学等课。立足期初特点,基于儿童身心发展节律、学习建构节律、认知动力节律,以“活动”为主线,以“体验”为平台,通过综合性的主题板块,让学生走进新学期,激发热情,唤起期待。一年级的开学第一周的课程,依次为开心伙伴日、欢乐动物日、奇妙寻宝日、有趣学习日、难忘汇报日,在每天的主题活动中结识小伙伴、认识新校园、学习新本领、展示新进步,并在周五下午参加学校的入学礼。

每个年级都有体验性、发现性的主题。—二年级的主题为“艺术和社会”,秋季入学的一年级孩子主要体验7个传统节日,二年级学生进行童话剧排演;三四年级以“语言与文学”为主题,其中三年级学生排演相声和小品,四年级学生学演话剧;五六年级的主题围绕比较“高大上”的“数学与科技”,其中五年级学生探究“未来的住房”,六年级学生则探究“未来汽车”。

我们在—二年级每周三个下午的综合课程设计中,注重了艺术体验、科学体验与生命体验;三至六年级每周的综合课程则注重研究与发现,设置了研究探索、生命发现、科技创新三大领域。

将学校变革置于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考量

学校不是世外桃源,它与社会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它是处于社会之中的学校。“新基础教育”提出的整体综合式思维和系统性思维,要求我们将学校变革置于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考量。

基于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主动思考某一社会性资源是否能对师生产生积极的育人价值,是否能对学校教育产生发展推动力。立足学校的日常工作,我们梳理出以下五类重要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性资源,包括事件型资源、经验型资源、人力型资源、地域型资源和综合型资源等。

真实社会中的岗位和角色是极其多元的。要想丰富学生对社会的充分感知,需要让学生“遇到”更多承擔社会不同岗位和角色的人。因此人力型资源的示范意义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是非常必要的。学校请老红军、大厨师、科学院士、民间艺人、优秀毕业生、著名作家等到学校为学生开讲座;请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到学校给教师开办“局小讲坛”;请教师撰写社会人物采访日记;开办班级的“家长讲坛”,记者、拍卖师、音乐制作人等皆为嘉宾……丰富的人力型资源,既拓展了师生的社会视野,明晰了自我发展方向,树立了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有助于学生更早地认识社会,实现学校与社会的互动生成。

学校教育作为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责无旁贷地要为推动社会转型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学校主动辐射人力型资源的引领意义,明晰社会的教育认知。每周六,学校都举行公益性“周末有约”家长学校活动。开学初就给予家长选择性菜单,家长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合适的主题聆听讲座,在互动分享中形成对教育相对统一的认识,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和谐的受教育环境。这样的活动,有效孕育了家长尊重与关怀生命的意识。

学校辐射活动型资源的示范意义,提升社会的文明素养。学校教育能通过改变学生来改变学生周围的一群人,产生“涟漪效应”。我们开展的“文明小乘客”活动曾在常州引起较大轰动,孩子们乘坐公交车时发现了同伴的很多不文明现象,便自己讨论制定了“文明乘车公约”,每辆车上都有“小文明使者”,提醒小伙伴低声说话,主动让座……出乎意料的是,孩子的举动感染了成人,一时间,家校线路上的公交车让座率竟然直线上升。

我们辐射课程型资源的研究意义,凝聚社会的焦点关注。马蕙老师班上的“爱心献给莫高窟”活动,起初只是一个简单的语文学科和班级建设的整合活动,学生成立研究小组,了解莫高窟的来历和构成,形成对课文《莫高窟》学习的有益补充。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小组提出:莫高窟损坏严重,却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这么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大家积极行动起来去保护它。于是,在班委的组织和老师的支持下,他们捐款支援莫高窟修复工作。学生的信被挂在“敦煌文物研究所”官网上,光明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等网站很快转载。

据说,莫高窟修复费用不足的问题很快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重视。也许是出于一份感激,敦煌研究院一直与我们学校的孩子们保持着交往和联系。

猜你喜欢

变革绘本学校
卷首语
绘本
绘本
绘本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学校推介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变革中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