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政部门应如何抓质量提升
2016-07-10赖配根
赖配根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心毫无疑问将转到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上来。这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如同经济转型面临从粗放向集约转变一样,教育发展也面临如何从数量扩张逐步向内涵提升转变的重大历史课题,其过程必然是艰难的。其中,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政府管理教育的代表,同时也是政策和制度的发源地、深化改革的引擎,其观念与治理方式能否首先随之转变,直接决定着质量提升的效果。
近日,记者专门就此问题采访了分管基础教育课程、教材、评价等内涵发展核心内容的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听听他有什么好的建议。
一定要搞清楚真正的、高端的质量是什么
《人民教育》:提高质量是当前基础教育的战略主题。但提高什么样的质量,质量与核心素养又是什么关系,是我们应该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
郑富芝: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是立德树人。树什么人?归根到底是素养问题。
我曾经问专家:学生学一门学科,但他将来并不一定从事这一专业的工作,那他学它干什么呢?比如理科生都要学化学,但不可能每一个人今后都搞化学研究或化工,而可能从事别的职业。那我们怎么给学生、家长、老师讲清楚为什么要学化学?
专家回答:一些学科的具体知识和技能以后可能用不着,但它们留给学生管用的,是学科的思想方法、思维品质。比如数理化等学科,目的就是在训练自己严谨的思维和逻辑。为什么有的人思考逻辑很清晰,讲话有层次、重点很突出,这和他的学科思想方法的积淀有关。
这就是“素养”。如果不把这个东西提炼出来,教育的层次、学生的思维品质就永远上不去。我们抓教育质量,一定要清楚真正的、高端的质量到底是什么。我认为,下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应该以素养来统领。同样的材料,好的设计师做出来的产品就不一样。学习也一样。比如一个班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路走来,课程、教学都一样,最后差别出来了。除了先天因素以外,可能很重要的在于后天的教育。有的人的学习只停留在知识和技能层面上,没有进一步提升,没有把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终身管用的能力和品格,或者说关键的能力和必备的品格。有的人则除了知识和技能之外,还悟出了一些抽象的东西,并且从每一门学科知识进一步“提炼”出来变成普遍的东西了,由此再碰到其他具体问题,他都可以去解决。這就是“素养”的魅力。《人民教育》:素养原来有这么大的作用!把能够管学生一辈子的核心素养提炼出来,岂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之基础了?郑富芝:是的。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认真地、科学地把学生终身管用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提炼出来。如果一个孩子从一进小学就开始接受“核心素养”统领下的课程教学,通过十几年持续的学习和养成,那我们下一代的思想和思维水平就会很厉害,他们就会是一流的。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如果要“立竿见影”,那肯定干不成大事。大事一定是很艰巨的事情,哪儿可能一两年就解决?关于核心素养的研制、实施,一定要从长计议。一旦认准要做,就必须把它做成,三年不行五年,五年不行十年。就跟垒台阶一样,我从第一个台阶垒起来,我垒不完,别人接着垒,但是要保证我前面垒的几个台阶是管用的。
我们到底该如何抓质量
《人民教育》:抓质量和我们以前追求数量、规模不一样,抓规模、数量,给了经费一般就能办好。但现在抓内涵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特别是教育局长、校长应该怎样去促进质量提升?郑富芝:我认为,第一,要把教育教学的条件和环境创造好。第二,要科学运用好评价、考核等“指挥棒”。如果你只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校和教师就不会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要按照新的质量观来评价、考核学校和教师,最关键的是要制定好考核评价的标准。第三,要多创造交流、学习的环境和平台。过去我们开了许多现场会,但真正深入教学方面的交流和活动还比较少,下一步,要在这些方面舍得投入,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人民教育》:提高质量要有经费投入、条件保障,但更为根本的是要从何谓真正的教育质量的理念出发,去审视、重塑教育政策、课堂教学改革,甚至硬件建设。
郑富芝:我们整个教育环境的创设、条件保障的提供、考核评价的变革以及聚焦课程教学改革经验的交流学习等,都要按照以质量为中心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来反思、设计、策划、组织。比如,过去一些地方的校舍以及学校功能室的建设,并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不少幼儿园的设计就存在“小学化”问题。幼儿园的学习以游戏活动为主,但有的幼儿园缺少活动场地,孩子们怎么做游戏?学校硬件建设也应该按照提高质量的要求来进行,按照素质教育的理念来设计,硬件与教育理念必须匹配。假如学校外表建得非常高档,里面却没有多少实验室和体育、美育等方面的场馆,何谈质量!下一步我们既要加大力气把理化生实验室建好,更要把资源利用好,这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重要。
《人民教育》:看来,关于质量,教育行政部门的观念转变与职能转型实在太重要了,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