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成词过程看“巴不得”与“恨不得”的区别

2016-07-10李伟大

华夏文化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李广宾语用法

李伟大

从成词过程看“巴不得”与“恨不得”的区别

李伟大

“巴不得”与“恨不得”语义相近,但用法殊异,盖因二者成词过程不同。“巴不得”是“巴得”的否定形式,“恨不得”是“恨|不得+VP”重新分析的结果。“巴”既有“盼望”义,又有“营求”义,“巴不得”可以分为两类:“巴不得1”偏重“迫切盼望”,“巴不得2”偏重“求之不得”。“巴不得”和“恨不得”只有在某些语境下才可以互换,考察成词过程可以对相关问题作出统一解释。

巴不得;巴;恨不得;词汇化

“巴不得”与“恨不得”的区别是学界讨论较多的问题。较早对“恨不得”与“巴不得”的语义和语法特征进行描写的是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①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47页。后来学者们对二者语义及用法的描写、分析越来越细致,如陶炼观察到“恨不得”不表示“急切希望”,“‘恨不得’与‘巴不得’不是同义词或近义词:‘恨不得’用来引出说话者对当事人的某种情状的强烈程度的形象化描述;而‘巴不得’则是表示当事人的真实愿望。”②陶炼:《也说“恨不得”与“巴不得”》,《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遗憾的是,学者们都以描写为主,没有注意到这两个词成词过程不同,因此也就不能对二者语义及用法上的区别作出解释。在谈到“巴不得”与“恨不得”的区别时,学者们的共识是“巴”与“恨”的词义对二者有很大限制,如李茉莉注意到:“在表示‘迫切盼望’这一意义时,它们往往要受到‘恨’‘巴’词义本身的限制,其不同是与其本来意义密切相关的。”③李茉莉:《“恨不得”与“巴不得”》,《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李广喻也指出二者的区别“与在未词汇化之前的结构构成成分‘恨(遗憾)’和‘巴(盼望)’的意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④李广喻:《跨层结构“恨不得”的词汇化及其他》,《古汉语研究》2010年第1期。但他们都没有深入讨论“巴”的词义,也没有认识到“巴不得”的成词过程与“恨不得”不同。李广喻讨论了“恨不得”和“巴不得”的词汇化问题,但并没有从成词过程的角度对二者的区别作出解释,对“巴不得”的词汇化过程的讨论也值得商榷。我们认为,“巴不得”是“巴得”的否定形式,本文考察“巴不得”的成词过程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一、“巴不得”的词汇化

(一)以往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恨不得”是“恨|不得VP”的词汇化,①王灿龙:《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3期。②董玲玲:《“V不得”的词汇化及其例证》,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这一点没有争议。关于“巴不得”的来源,李广喻推想,“原来作为线性结构的‘巴不得’与‘恨不得’一样是在‘V不得V’的句法环境中词汇化的。”该文认为,不论在意义上,还是在形式上,“恨不得”与“巴不得”都有平行性:“首先,同‘恨不得’无法作‘不得恨(痛憾)’分析一样,‘巴不得’也不能作‘不得巴(盼望)’分析,否则便与目前的词义相悖,‘不能盼望’显然与‘迫切盼望’无衍生关系。其次,同‘恨不得’有同义形式‘恨不能’一样,‘巴不得’也有同义形式‘巴不能’。……‘巴不得’与‘恨不得’有一致之处,而与‘怪不得’、‘舍不得’等是有区别的。这似乎能说明‘巴不得’的词义是经由‘盼望(却)不能(做某事)’语用推理而来的。”③李广喻:《跨层结构“恨不得”的词汇化及其他》。该文注意到了“恨不得”、“巴不得”都与表可能的“X不得”不同,但A、B都与C不同,并不是A与B相同的充分条件,因此并不能认定“巴不得”与“恨不得”就是相同的结构。关于第二点,根据李茉莉的观察,实际上“巴不得”较少说“巴不能”。④李茉莉:《“恨不得”与“巴不得”》。更为重要的是,李广喻也提到,“所查及的文献中没有见到‘巴不得’作为句法结构的用例”,所以关于“巴不得”的词汇化过程与“恨不得”相同只是一种推测,这个问题还有继续探讨的必要。赵文敏认为,“‘巴不得×’最初的结构是‘巴X不得’,‘巴’先与宾语X结合,然后‘不得’作为可能补语修饰‘巴×’,由于‘得’的意义虚化后,位置变得很灵活,‘不得’的位置由宾语之后前移,插在动词‘巴’与宾语之间,形成‘巴不得×’”。⑤赵文敏:《“巴不得”“恨不得”使用的异同和不对称》,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然而,该文亦未提供“巴×不得”作为句法结构的实际用例,仅是一种推测。

(二)“巴不得”的词汇化过程

在讨论“巴不得”的来源时,很多学者都指出“巴”本身即有“盼望、等待”义,而忽略了“巴”还有“谋取、营求”的意思,清钱大昕《恒言录·单字类》:“不足而营之曰巴。”用例如元石君宝《曲江池》第四折:“为巴钱毒计多,被天公生折磨。”在讨论“巴不得”时,“巴”的“营求”义是不能忽视的。

我们认为,“巴不得”是“巴得”的否定形式,这能够很好地解释“巴不得”的语义特征以及与“恨不得”在语法上的差异。

“巴得”在宋代已有使用,如:

(1)巴得西风起,吾亦问前程。(宋吴潜《水调歌头·出郊玩水》)

(2)房栊深静难成寐。夜迢迢、银台绛蜡,伴人垂泪。巴得暂时朦胧地,还又匆匆惊起。(宋葛长庚《贺新郎·隐括菊花新》)

例(1)中“巴”为“盼望、等待”义,例(2)中“巴”是“营求”义,即好不容易朦胧睡着,又被惊起。

元明时期“巴得”仍然使用,如:

(3)巴得次日天明,齐将田资定计杀秦王人兵,告招讨:“恁地恁地,杀秦兵报仇。”(《秦并六国平话》卷下)

(4)想人生总是一南柯,也须要福气消磨。则守着心田半寸非为少,便巴得分外千钱枉自多。(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二折)

(5)不指望成家立计,则寻思卖笑求食,早巴得个前程你便宜。(元刘时中《中吕·红绣鞋·劝收心》曲)

例(3)中,“巴得”为期盼义,(4)(5)两例中,“巴得”为求得义。

“巴得”中“得”是“得到、达成”的意思,“巴得”与“赢得”、“求得”结构一致,与“求得”义近。“巴得”有两个意思:一是盼望达成,如例(1)(3);二是谋求得到,如例(2)(4)(5)。

“巴得”与“求得”义近,“求得”的否定形式是“求不得”,如:

(6)汉皇重色思倾国,玉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长恨歌》)

(7)孟子以鸡犬知求为喻,固是。但鸡犬有时出去,被人打杀煮吃了,也求不得。又其求时,也须遣人去求,这个心,则所系至大,而不可不求,求之易得,而又必得。(《朱子语类》卷三十四《仁远乎哉》)

上两例中“求不得”是“求得”的否定形式,即“求之不得”义。“巴不得”是“巴得”的否定形式,如:

(8)功名二字,真真弄得人头错眼乱,没处叫冤,任你就念破五车书,词倾三峡水,弄不上一个秀才,巴不得一名科举。就辛辛苦苦弄上了,又中不得一个举人。”(明佚名《天凑巧》第二回)

例(8)中“巴不得”与“弄不上”、“中不得”结构相同,可以参证的是,文献中有“巴到”一词,与“巴得”义近,其否定形式为“巴不到”,如:

(9)我想你儿子媳妇,都是四十边年纪的人,尚不曾奉承你吃一碗安乐茶饭,我们连夜生育,今日三朝,明朝满月,巴到他十岁五岁,好一口气哩!总然巴到成房立户,怕如你儿子媳妇一般样子,依旧养不着父母,却不是空帐。(明天然痴叟《石点头》第十一回)

(10)李纨禁不住滴下几点泪来,一面拭泪道:“你不知,东西不矜贵,因是他老子遗下的手泽。我苦苦的管教他这几年,虽然还巴不到读书成名,今儿有志观光克承父志,也不枉我抚孤守节一番。”(清归锄子《红楼梦补》第七回)

从下面例子的对比可以看出“巴得”和“巴不得”的联系:

(11)只听得太公两口儿一夜啼哭,他睡不着,巴得天明,起去问他。(《水浒传》(百回本,下同)第七十三回)

(12)当夜武松巴不得天明。早起来洗漱罢,头上裹了一顶万字头巾,身上穿了一领土色布衫,腰里系条红绢褡膊,下面腿絣护膝,八答麻鞋。(同上,第二十九回)

(13)巴到天明,备了马,作谢了,再不说一句别的话,悄然去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三)

(14)陈秀才有这一件事在心上,翻来覆去,巴不到天明。(《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

例(12)中的“巴不得”是“巴得”的否定形式,例(14)中“巴不到”是“巴到”的否定形式,其“盼求不得”的意义仍比较实在。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巴不得”与“巴得”是从不同的角度说同一件事,都有一个“盼求”的过程。“巴得”是从结果实现的角度说“得”过程的不易,强调营求的过程;“巴不得”侧重盼求而不可得,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当事人与事件的关系进行描述:

A.事件未实现时,从盼望事件实现的角度,通过描写事件未实现时当事人“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情状来说明对结果的期待。如:

(15)穷汉每将绰号称,把头每表德呼。巴不得登时事了干回付,向库中钻刺真强盗,却不财上分明大丈夫。(元刘时中《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曲)

例(15)中,“巴不得”是“迫切盼望”之义,记为“巴不得1”,“巴不得1”具有以下特征:

①张先亮,唐善生:《试论“巴不得”与“恨不得”》,《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6期。“巴”为“盼望”义;

②当事人迫切盼望事件(称为“XP”)发生;

③XP未发生,对听话人来说是未知信息;

④XP不能前置作话题,“巴不得”的宾语不能悬空;

⑤不能接“的”构成“巴不得的”或修饰名词;

⑥前面可以加“真”,说成“真巴不得XP”。

B.事件已经实现或已被提及时,用以表达谋求都不可得的结果却出现了,这个结果对当事人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多半是意外得到的。如:

(16)[莫翁]算计已定,私下对双荷说了。双荷也是巴不得这样的,既脱了狠家主婆,又别配个后生男子,有何不妙?(《二刻拍案惊奇》卷十)

(17)[彭大云]我本意自来谢你,那周公见说,替我备这红酒。我是穷汉,巴不得他替我备礼,岂知他这酒是肯酒,红是红定?(元王晔《桃花女破法嫁周公》第二折)

上例(16)(17)中“巴不得”不是“迫切盼望”的意思。例(17)中,莫翁与丫环双荷私通致其怀孕,双荷怕被主母知道送命,不知所措,要莫翁想个办法。莫翁定计要把双荷嫁出去,这正是双荷求之不得的,这个计策双荷事前根本不知道,是意外料之外的,也就不可能“迫切盼望”。例(17)中,周公替彭大备礼谢别人的救命之恩,在这之前,彭大是想也想不到的,是意外得到的,也就无所谓盼望了,这里“巴不得”是求之不得的意思。张先亮等也注意到了这类句子,指出这类句子“表示已然的愿望或某事实现正合某人的希望,一般有一个先行句提出这一愿望或表明这一愿望已实现。”①我们觉得这里不必强调“愿望”,事件未发生时可以称愿望,而事件已发生很难说当事人是否想过,只能说因事件对当事人有利而是他求之不得的。我们将上述用法记为“巴不得2”,“巴不得2”具有以下特征:

①“巴”为“谋求”义;

②事件XP是当事人求之不得的,并且多是意料之外的;

本文关于“巴不得1”与“巴不得2”的区分与李茉莉一致,李文分别称为“盼望”型与“盼得”型。但李文因拘泥于“巴”的“盼望”义,没有注意到“巴”有“谋求”义,所以对“巴不得2”有一种“强烈的欲求得到的心态”的解释也就显得颇为牵绕:“从‘巴’的本义来看,‘巴’具有‘期待、盼望’的意义。此处的‘待’如同‘守株待兔’‘待业’一样,并不只是消极地等待,而是在期待中以求得到。‘自不待言’的‘待’同样表示的是‘需要’的意思。”①李茉莉:《“恨不得”与“巴不得”》。一言蔽之,就是因为“巴”本就有“谋求”义。

“巴不得2”与“求之不得”义近,用法也大致相同,略有区别的是,“巴不得2”后可接XP作宾语,而“求之不得”一般不能再接XP作宾语,否则与“之”在语义上重复。与“求之不得”的这种相似性也从侧面说明“巴不得”就是“巴得”的否定形式。李广喻指出,“‘求之不得’发生词汇化与语境的改变有关,当其用于现实语境时,表示‘求之未得’;当其用于虚拟语境时,表示‘想求都求不到’,隐含‘迫切盼望’之义。‘巴不得’的词汇化或许与此相似。”②李广喻:《跨层结构“恨不得”的词汇化及其他》。“巴不得”与“求之不得”经历了相似的词汇化过程,但“巴不得”的词汇化与语境虚实无关,从上例(1)-(5)来看,“巴得”本身就能够用于虚实两种语境之中,“巴不得”也是在这两种语境中词汇化的。另外,“巴不得”的词汇化过程可能受到了“恨不得”的类推影响。

因为“得”最初是“获得、达成”的意思,所以“巴不得”又可说成“巴不到”、“巴不着”,“得”并不是表可能义的助词,这就可以解释李广喻观察到的“巴不得”不能作“不得巴”这一语言现象。

二、“巴不得”与“恨不得”的互换问题

(一)“恨不得”的分类

根据“恨不得”后接成分VP的虚实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类:

A.恨不得1——表迫切盼望,所接VP是有可能实现、比较靠谱儿的事件,继承了“恨|不得VP”结构的用法,如:

(18)贯乃曰:“宫中何从得钱?”京又叹曰:“朝廷乃如此不应付耶!国家府库,如山如海,皆上物也。”贯既归,大播此语,于是宫人近习,人人恨不得蔡内翰即日为相矣。(陆游《家世旧闻》卷下)

(19)见软地儿把金莲印,唐土儿将绣底儿踏,恨不得双手忙拿。(元杨朝英《双调·水仙子·东湖所见》曲)

B.恨不得2——所接VP是无法实现的事,是一种夸张式的表达,用来“引出说话者对当事人的某种情状的强烈程度的形象化描述”。①陶炼:《也说“恨不得”与“巴不得”》。如:

(20)去时节村桑,恨不得一跳三千丈;今日你着忙,将军!可不男儿当自强。(《元刊杂剧三十种·诸葛亮博望烧屯》)

(21)那文若虚身边有了银子,恨不得插翅飞到家里,巴不得行路,却如此守风呆坐,心里焦燥。(《初刻拍案惊奇》卷一)

(二)“巴不得”与“恨不得”的互换问题

人们能够感受到“恨不得”与“巴不得”意义有相同之处,这是因为“恨不得1”与“巴不得1”语义相近,而人们观察到二者的不同之处多是“恨不得”与“巴不得2”的区别,所以虽对现象的描写较细致,但很难作出统一解释。

1.某些语境下“巴不得1”与“恨不得1”可以互换

“巴不得”与“恨不得”成词过程不同,所以两者可以互换的情况很少,只有“巴不得1”和“恨不得1”在某些语境下可以互换。②虽然二者可以互换,但仍有语义差异,这种语义差异与“巴”和“恨”的语义有关,李茉莉对“恨”作了细致的分类,可参考。如:

(22)几乎所有的收藏家都会喜欢向人们炫耀自己的收藏,巴不得人人都像他自己一样喜欢他那个宝贝。(张洁《漫长的路》)

(23)芳契喝一口咖啡,“我现在明白为何人类要恒久寻找长春不老的秘方。”“看得出你仍为那五年烦恼。”她老是不肯原谅他比她小五年。芳契看着他笑,“现在不止那五年了,十年前我愿与你同年,十年后巴不得比你小十年。”(亦舒《紫薇愿》)

上两例张先亮等认为只能用“巴不得”,③张先亮、唐善生:《试论“巴不得”与“恨不得”》。根据我们的语感,这两例可以用“恨不得”,是“巴不得1”和“恨不得1”可互换的情况。为此,我们做了一个调查,将两个例句以填空的形式让被试选择用“巴不得”或“恨不得”,并设置了一个干扰项“真希望”,下面是调查结果:

表1 “巴不得”与“恨不得”使用情况调查表

调查结果支持了我们的判断:第一,有近三分之一的被试直接选择了“恨不得”。第二,有部分被试选择了干扰项“真希望”,可见,这里要表达的就是“迫切希望”的意思,属“巴不得”与“恨不得”可互换的情况。在例(23)中,“巴不得”与“愿”对言也表明此“巴不得”是迫切希望的意思。值得玩味的是,例(22)有3名被试原来选择了“巴不得”,后来改为“恨不得”,有5名被试原来选择了“恨不得”,后来改为“巴不得”。例(23)有4名被试原来选择了“巴不得”,后来改为“恨不得”,有5名被试原来选择了“恨不得”,后来改为“巴不得”,这说明,虽然二者在某些语境下可以互换,但受“恨”与“巴”的影响,仍有细微的语义差别。

2.“巴不得1”因类化构词与“恨不得2”同义

陶炼观察到“巴不得”有时与“恨不得”同义,①陶炼:《也说“恨不得”与“巴不得”》。如:

(24)几乎每一个消费者对造假者都是恨之入骨,巴不得将他们碾碎而后快。

(25)他把口袋里装满盐,高兴得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巴不得插上翅膀飞回家去。

陶文所举的上述“巴不得”的用例都能换成“恨不得2”。根据上文的分析,“巴不得1”与“恨不得1”语义相近,“恨不得2”是“恨不得1”引申的结果,所以“巴不得1”也可能引申出“恨不得2”的用法,江蓝生指出:“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类同引申是词义发展变化的又一规律,这是因为词义的演变不是单个地、孤立地进行的,往往在聚合关系中受到相关词语的影响,从而会在各自原有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类同方向的引申(有人称之为同步引申),产生出大致相同的引申义。”②江蓝生:《语词探源的路径——以“埋单”为例》,《中国语文》2010年第4期。关于这种词语间的“相因生义”或“类同引申”学界讨论颇多,可参考周俊勋、吴娟《相因生义的条件》(《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的相关介绍。因为“恨不得2”常用,所以“巴不得”这种用法并不常见。陶炼也认为:“按照我们自己的语感,会觉得应该用‘恨不得’才顺畅,而且它只占我们所考察例证的10%弱。”③陶炼:《也说“恨不得”与“巴不得”》。“巴不得”的这种用法元明时期已经出现,如:

(26)他那里苦厮缠,好教我越怒嗔。我巴不得两三朝飞到泉州郡,可甚的沿路只逡巡。(元无名氏《冯玉兰夜月泣江舟》第一折)

(27)宋江恨不得一步跨到家中,飞也似独自一个去了……石勇分说道:“他闻得父亲殁了,恨不得自也寻死,如何肯停脚,巴不得飞到家里。”(《水浒传》第三十五回)

(28)吓得孟夫人一声冷汗,巴不得再添两只脚在肚下,管家婆扶着左腋,跑到绣阁,只见女儿将罗帕一幅,缢死在床上。(《古今小说》卷二)

现代汉语中“巴不得”出现占“10%弱”的“恨不得2”的用法是近代汉语中“巴不得”用法的残留。另外,张先亮等指出的“在有些语义条件下,‘巴不得’与‘恨不得’可以互换”④张先亮,唐善生:《试论“巴不得”与“恨不得”》。也属这种情况,所举语例中“巴不得”皆可换成“恨不得”,但“恨不得”不宜换成“巴不得”。赵文敏用“现实希望”和“虚拟希望”来解释这个问题,“表示虚拟希望时,既可以用‘巴不得’也可以用‘恨不得’;只有表示现实希望时,一般才只能用‘巴不得’;所以,这里用‘巴不得’也是可以的。”⑤赵文敏:《“巴不得”“恨不得”使用的异同和不对称》。但这种区分无法对表“虚拟希望”时“巴不得”使用比例远远低于“恨不得”作出解释。

3.因成词过程不同,“恨不得”受到更多的语法限制

虽然现代汉语中“恨不得”已经词汇化,但“不得”后须强制出现VP这一语法要求仍未摆脱,这就是“恨不得”不能单用及后面不能接名词、代词、数量值等成分而只能接动词性成分的原因,这也导致了“恨不得”不能直接加“的”修饰名词。另外,很多论著指出,“恨不得”的宾语不能是否定式,实际上“恨不得”后不是绝对不能接否定成分作宾语,只是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如:

(29)[盛怒之下,父亲说]我恨不得没你这个儿子!

(30)[儿子得知为供自己上大学父亲借了高利贷,对父亲说]我恨不得不上这个大学。

张先亮、唐善生(2002)也认为“‘恨不得’可接含有否定意义的宾语”,如:

(31)他这样对待我,我恨不得不帮他办事。

(32)我爹说恨不得快点没脉。(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恨不得”是“恨|不得VP”词汇化的结果,受到原结构的影响,“不得”后的VP要求是不可控的,才会因“不得”而恨,而“不做什么事”往往是可控的,沈家煊(1999)指出:“要做什么事(肯定)总有做不到的可能,而不做什么事(否定)一般没有做不到的可能。所以‘恨不得’的宾语不能是否定式。”①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6页。“想做什么”往往难以控制,而“不想做什么”可控性强,所以否定形式与“恨|不得”语义要求矛盾,事件可控性越强就越不能作“恨不得”的宾语。而“不做什么事”不可控时,则可以放在“恨不得”后作宾语,以上诸例中,“没你这个儿子”、“快点没脉”不可控,所以用“恨不得”很自然,而“不上大学”、“不帮他办事”具有一定可控性,所以听起来没有前者自然。

结 语

从汉语史角度考察词语来源对解释词语意义和用法具有重要意义。从“巴不得”的成词过程来看,构词成分的意义对词的意义和用法具有一定的影响;从“恨不得”的成词过程来看,词汇化前结构的语法语义限制对词的用法亦具有一定的影响。正因为“恨不得”与“巴不得”成词过程不同,才导致二者在语义语法方面有很大差别。

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明清白话小说常用词用字研究”(11100—31610130)

李伟大,男,1982年生,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文系讲师(广州510275)。

猜你喜欢

李广宾语用法
“how many和how much”的用法知多少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用法精练
宾语从句及练习
How to Arous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terest in English Study
特殊用法
白噪音的三种用法
李广的故事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水中的精灵
小议宾语补足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