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例中医治疗哺乳期乳腺炎的疗效观察
2016-07-09时旭
时旭
【摘 要】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5年4月期间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6例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实验组采用中医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抗感染消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明显高于对照组72.9%,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各项数据显示,实验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中医治疗哺乳期乳腺炎,具有治疗总有效率高、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快等特征,可以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 中医治疗; 哺乳期乳腺炎; 疗效观察
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中医治疗、抗感染治疗和消肿治疗为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进行诊治,其中,中医治疗具有效率高、见效快的优点,因而被广泛利用。本文就比较中医治疗和常规的抗感染消肿治疗的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观察中医治疗在哺乳期乳腺炎诊治中的临床疗效,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96例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96例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均有乳房肿块和不同程度乳房肿痛、胸闷、乳汁积滞和发热发红等症状,将其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8例,年龄19~31岁,平均年龄(25±6)岁;乳房肿块位置:乳晕22例,乳腺周围26例;单侧37例,双侧11例。对照组48例,年龄21~32岁,平均年龄(26.5±5.5)岁;乳房肿块位置:乳晕25例,乳腺周围23例;单侧32例,双侧16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以及肿块位置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抗感染消肿治疗,每天采用800万U青霉素配合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2次[1],并给予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肿痛部位15min,早中晚各一次,最后应用吸奶器或其他哺乳方法将乳汁尽数吸出;实验组采用中医治疗,给予口服乳痈汤,外敷消痈药物,并进行手法排乳,两组患者持续治疗一周后观察疗效。中医治疗具体内容如下。
乳痈汤:含有鬼针草、蒲公英各30g,夏枯草、金银花各20g,王不留行、路路通各15g,青皮、赤芍、海藻各12g以及通草10g。若患者出现不适反应,添加蒲黄10g、益母草15g诊治产后恶露不净[2];添加当归、黄芪各15g诊治血气亏虚;添加生麦芽30g、山楂15g诊治乳汁分泌过多;添加黄苓10g、柴胡12g诊治发热恶寒,玄参15g可诊治便秘。
消痈药物:含有黄柏30g、姜黄30g、泽兰30g、重楼30g、大黄30g、白芷30g、泽兰30g和威灵仙30g,需注意,每次外敷时间以15min为最佳。
手法排乳:在治疗过程中,在侧乳上,或涂抹患者自己的乳汁,或涂抹滑石粉、润滑油等物质,按摩时,双手的五指要向乳头方向在乳房周围按摩,按摩力度不能过大,亦不能挤压、按压患者胸部,只能沿着乳管将积滞的乳汁慢慢排出,在进行乳房按摩的时候,轻揪患者乳头几次,并挤压乳晕,可提升排乳效果,使排乳更加顺畅。
1.3 观察指标
对上述两种治疗方式与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处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采用检验。P<0.05表示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经过一周的治疗,实验组无效2例、有效16例、显效30例,对照组无效13例、有效14例、显效21例;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9%,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实验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3.22±1.25)d,肿痛消除时间(4.35±1.09)d,白细胞恢复时间(4.02±1.25)d;对照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4.54±1.13)d,肿痛消除时间(7.25±1.29)d,白细胞恢复时间(6.78±1.34)d,实验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论
乳腺炎是比较常见的妇科疾病,一般由乳头内陷、畸形、破损以及乳汁分泌过盛而引发,该病发病比较急,通常呈现乳房肿痛、乳汁积滞、发热发红和胸闷等症状。在临床上,一般采取青霉素治疗,主要以抗感染、消肿为主,但是抗感染治疗杀菌力太强,会令患者乳房失去细菌后乳腺部位形成“僵块”,既影响哺乳期乳腺炎治疗,又妨碍妇女哺乳。在中医上,乳腺炎偏于“乳痈”的范畴,一般解释为产后饮食不规律、情绪不稳定,导致胃经、肝经郁热,热结乳络[3],最终形成乳汁瘀滞,通常会采用推拿、外敷消痈药、内服乳痈汤等方法进行治疗。其中,乳痈汤中的鬼针草、蒲公英、金银花和紫花地丁具有消肿、解毒和清热的功效;通草、路路通、王不留行和夏枯草具有活血下乳的作用[4];青皮、海藻可以疏肝破气、软坚消痰,赤芍可以止痛、凉血。总而言之,乳痈汤用于治疗哺乳期乳腺炎是不二之选。在本次研究中,采用中医治疗的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抗感染消肿治疗的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2.9%,并且实验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也明显比对照组快,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采用中医治疗哺乳期乳腺炎,具有治疗总有效率高、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快的优势,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蔡国英.中西医结合治疗39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01(35):45-46.
[2] 叶静.六合丹外敷治疗早期哺乳期乳腺炎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02(22):185-186.
[3] 邱东升.解表通络法对哺乳期瘀积性乳腺炎的疗效评价[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04(20):525-526.
[4] 刘倩.中西医结合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15,05(35):11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