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构建
2016-07-09殷文洁
殷文洁
摘要:目前我国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已有一套基本的体系,但是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高效的舆情研判机制、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等问题,需要从队伍建设、信息研判、加强与媒体沟通等方面进行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引导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7.066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较2014年底提升了0.9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年底的85.8%提升至88.9%。”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意见、参政议政已经对政府进行监督的首要渠道,网络舆情应对已经成为考验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权力行使的特殊性,已经成为以新媒体为主的各种媒介和社会公众重点关注的对象。然而,由于当前公安机关涉警舆情导控机制不健全,处理方法不当,涉警舆情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如“6·28贵州瓮安事件”、“昆明火车站暴恐案”、“黑龙江庆安枪击案”等,已经给当地公安机关的形象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公安机关来说,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正确引导涉警舆情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1 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设的基本情况
(1)部门设置和职责划分。地方公安机关对网络涉警舆情的应对主要有指挥中心和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负责。指挥中心通过直属部门、职能部门等收集、整理和通报舆情信息,对重大舆情信息在分类的基础上向舆情危机应对小组领导和上级机关报告。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负责对网络上有害、不实、负面的信息进行技术性封堵或删除,同时查处网络违法犯罪分子并调查取证。除此之外,在公安部《公安机关处置突发敏感案(事)件舆论引导工作规范》的规定下,各级公安机关结合实际工作从指挥中心、网安部门抽调人员,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工作小组,具体职责是通过专职人员搜集网络舆情信息,跟踪、分析和汇总已经发生的网络涉警舆情危机事件,及时向指挥中心汇报相关网络舆情发展动向。
(2)舆情信息搜集渠道。从源头上划分,公安机关的网络舆情搜集渠道可分为两种:媒体和论坛。媒体渠道主要是从传统新闻媒体的网络载体以及大型门户网站上筛选和甄别涉警网络信息,如网易、新浪、腾讯等平台发布的信息;论坛渠道主要是从互动性网络交流平台获取网络涉警舆情信息,例如网页论坛、QQ、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媒介。地方公安机关的网络信息搜集同样兼顾人工监测和技术监测两种渠道,强调基层公安机关和不同职能部门的网络舆情信息汇总。除此之外,公安机关也关注境外媒体和网络对国内网络涉警舆情信息的搜集与汇总,分析可能产生的舆情危机,提前做出应对预案。
(3)舆情信息的处置手段与措施。公安机关应对网络涉警舆情危机主要依靠网络舆情封堵和网络舆情宣传两种手段。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处负责开展网络安全防范、打击网络犯罪等工作,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络上出现的不实、负面或有害信息进行删除,对再次出现的恶性、谣言性质的信息进行技术性封堵。指挥中心协调指导宣传处开展网络舆情宣传手段,利用官方网络平台(如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发布权威信息,积极与网民交流互动,防止或消除网络谣言对公安机关形象造成的负面影响。目前,各地公安机关自上而下基本上都建立的对外门户网站、微博和微信。
在处置措施方面,公安机关已经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建立快速反应机制。针对网络上已经出现的网络舆情,属地公安部门应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同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和民警进行事件的调查、证据的收集以及责任的认定,如果事件已经危及社会秩序,要以处置事件为先,进而根据处置情况通过官方渠道向社会进行通报,与民众进行沟通,以争取民众的支持;第二,及时报送信息。网络舆情信息的搜集除了网安部门及指挥中心的网络搜集途径外,还通过各职能部门对所遇到的涉警舆情信息的上报反馈,最终由涉警舆情处置小组汇总、分析并作出决策,部署应对策略。涉及多部门之间的联动,由上级公安机关统筹协调。第三,通过官方平台发布信息。对取得的调查结果,由宣传部门通过官方新闻通稿或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对外公开。新闻通稿可以是传统媒介,也可以是新媒体;不同部门的对外发言要统一信息口径。
(4)舆情引导的成效。近年来,随着网络舆情处置经验的积累与不断摸索,各地公安机关在网络舆情处置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如制定了系统的规范性指导文件、建立了专门的机构和人员队伍、网络舆情应对平台越来越多、应对措施越来越合理、新闻发言人制度越来越完善等,这些措施对于引导网络舆论和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公安机关通过官方平台发布的权威信息也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公安机关的工作也得到了社会公众的支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网络公众对于网络舆情信息处置中的强制性封堵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情绪,这也导致某些网上有害信息或不实言论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越删越多,公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和理解也在不断降低。
2 当前网络涉警舆情引导机制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各地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当前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引导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方面表现为对网络新媒体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利用。当前,全国大部分公安机关都开设有微博和微信平台,但其内容更新速度较慢,部分微博、微信建设基本上流于形式。大部分公安机关依然靠旧观念、旧思路来处置舆情危机,面对新闻媒体或网络公众的质询,也多采用沉默或被动应付的态度来应对,最终导致舆情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表现为网络舆情应对手段重管控、轻引导。一味强调通过的技术手段对负面网络信息进行强制性删除,不但难以在情感上获取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而且也会造成对公众自由表达权和知情权的侵犯,最终造成社会公众的不信任,影响公安机关的威信。对舆论引导作用的低估是当前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处置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2)缺乏高效的舆情信息研判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公安机关舆情信息研判较为滞后。对于基层公安机关而言,对舆情信息的收集、汇总工作大多无专人负责、流于形式,致使上级公安机关无法对敏感事件及时分析判断,导致危机发生。对于上级公安机关而言,涉警信息批转给下级后,由于工作环节多,加之没有具体、有针对性的处置工作细则,造成信息处置无章法且不及时,错失了舆情处置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公安机关信息研判也缺乏足够的敏锐性。对涉警舆情危机的苗头没有做到及时预警,导致涉警舆情危机形成后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丧失了涉警舆情处置的主动权。近几年发生的各种事件中,往往因为危机在形成时缺少有效的收集、分析、研判,不能及时的对事态做出全面、客观的判断,在涉警负面信息已经在互联网炒热并高度发酵后,相关公安机关才出面澄清,造成无法大量挽回的损失。
(3)缺乏专业的舆情引导机构,专业队伍建设落后。按照公安部《公安机关处置突发敏感案(事)件舆论引导工作规范》的规定,县级以上公安机关需要建立专门的涉警舆情处置小组,而当前我国公安机关在相应的层级并未有专门的机构设置,在人员配备上也往往以兼职为主,队伍专业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别领导干部和民警应对媒体的基本常识和经验缺乏,面对媒体时往往过分紧张,反应迟钝,被动应付;或是与媒体交往时姿态和策略把握不准,过分热情或过于冷漠,导致双方地位陷入“不平等”的误区;二是欠缺在新闻舆论引导方面的系统教育和培训,纪律意识不强,公关细则不清楚,在新闻口径未统一的前提下擅自接受媒体采访,造成工作局面的被动;三是通讯(网评)员队伍专业素质低下,责任心不强,不能在第一时间针对网络涉警危机信息做出专业回应,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欠缺。
3 完善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策略
(1)加强网络舆情引导队伍专业化建设。在树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公安机关应选拔一批具有警察公共关系业务知识、较强组织性和业务水平的民警,成立网络舆情引导专门工作队伍,为开展针对不同的负面舆情应对工作做好人才准备。网络舆情责任人应当承担起正确引导的义务,在监测网站信息的同时,设置一些较为明显的提示、标语等,提高网民的个人责任感。在日常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对网络责任人队伍进行素材写作、计算机操作技能、网上涉警舆情处置、网络安全等多方面系统培训,使这些人员能够全面、熟练地掌握应对网络涉警舆情的工作技能,从而建立一支高效、高水平的队伍。同时,要借助第三方力量,让网络各领域有较大影响力人员成为铁路公安舆情信息导控的补充力量。
(2)加强舆情信息研判,确立有效的舆情应对方法。公安机关在建立网络舆情应对队伍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舆情监测分析系统,通过计算机辅助人工分析,对不同性质的网络涉警舆情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根据等级分类做到及时预警和有针对性的回应,提高信息搜集和处理的效率。网络舆情应对方法要结合现代警察公共关系的知识与经验,合理设置议程,积极培养舆论领袖,通过官方平台以及与网络媒体合作等方式与社会公众进行交流沟通,以科学的方法来正确引导公众舆论,为公安机关化解网络涉警舆情危机提供有利条件。
(3)积极与媒体沟通,全面客观进行宣传。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公安机关要想应对涉警舆情,必须善于与媒体沟通,采用多种形式加强与媒体的联系,借助媒体表达公安机关的观点和意见。在涉警信息的报道中,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与媒体进行交流,在信息公开的前提下引导网络舆论的动向。公安机关也应当借助媒体对自身进行宣传,对警务工作的宣传不能仅限于宣传成绩的正面报道,这样容易导致公众对公安机关认知的偏差,形成非理性的诉求倾向,而是应该向公众更多地展示公安机关的正是工作状态,包括艰苦的作业环境、工作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整改举措等,使公众能够更为理性的认识公安机关,在网络涉警信息面前也能更为客观的作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