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背景下甘肃省文化产业升级路径选择

2016-07-09陈娜李永霞杨齐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7期
关键词:甘肃省文化产业科技

陈娜 李永霞 杨齐

摘要: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趋势,为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分析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就甘肃省文化与科技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加强政策扶持、提升新型业态发展水平以及注重平台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甘肃省;文化产业;升级路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7.012

知识经济时代下,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对世界市场产生着重大影响。科技创新既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体现形式,也是文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以多媒体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的各个发展阶段都将产生影响,不仅充实了文化作品的价值,赋予文化创意新的内涵,而且拓展了文化创意产品新的表现形式。因此,科技创新是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甘肃省作为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为契机,加快甘肃省文化产业整合与升级,对于推动华夏文明传承示范区建设,甘肃省文化产业转型跨越发展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甘肃省以省上“3341”项目工程为依托,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平台,积极壮大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总体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1.1 产业总量不断扩大

2013年、2014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达105.8亿元、132.9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60%和25.65%。全省文化产业近两年明显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1.2 公共基础日趋完善

2014年末全省共有文化馆103个,公共图书馆103个,博物馆(含纪念馆)166个,艺术表演团体69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89%,比上年提高0.20个百分点,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35%,比上年提高0.31个百分点。有线电视用户和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分别为208万户和197万户。省级期刊出版1.10亿册,报纸出版4.74亿份,图书出版6592万册(张)。

1.3 品牌效应不断提升

以敦煌、丝绸之路、黄河、长城、伏羲、彩陶化、戏剧舞台艺术、民族和民间民俗文化等为载体,甘肃省近年来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比如兰州黄河风情文化周、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武威天马国际文化旅游节、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等,同时推出了一批以《大梦敦煌》、《丝路花雨》、《敦煌韵》等为代表的舞台艺术精品。

2 科技创新对甘肃文化产业的挑战与机遇

近年来,甘肃省文化产业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实力不断增强,在国内影响力和竞争力方面也有了较大提升。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无论是文化产品的生产阶段、发行阶段还是使用消费阶段,高新技术都以崭新的手段和方式给文化产业提供不同的媒体形态与平台。高科技手段为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与提升、新兴文化产业的开发,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然而,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文化产业新型业态发展水平低、高端创意人才缺乏、平台建设不完善等问题。

2.1 政府政策体系不健全

首先政策体系不完善。虽然国家、省、市都明确提出通过科技带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但在甘肃省城市层面,尚无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专项规划和政策体系,具体的发展目标、项目支撑、重点布局和创新方向都不明确。其次,政策执行力度不够。按照现有的政府部门设置,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职能主要由宣传、文化系统承担,推动科技创新的职能由科技管理部门承担,在体制机制上还不能适应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客观要求。

2.2 新型业态发展水平低

近年来,以动漫游戏、设计创意、节庆会展、移动多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崭露头角。这些产业的做大做强对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具有明显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但甘肃省文化创意产业总量小,发展水平低。2013年全省共有文化创意产业机构995家,其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8.98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的比重仅为9.58%,由于甘肃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有限,且技术开发与产品应用严重脱节,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新型文化业态的发育和成长。数字传媒、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新兴文化业态,由于大多数为小微型企业,其规模和发展水平有限,又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导致这些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影响力不大。

2.3 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人才缺乏

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人才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甘肃省高层次的文化科技创意人才总量偏少,学历偏低,文化科技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首先,既懂技术又熟悉文化产业的复合型人才匮乏。高校信息技术、艺术设计、文化管理、新闻传播等专业按照传统方向培养人才,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薄弱。其次,专业化高端创意人才少,一般性内容加工制作如工业设计、游戏设计、数字出版、数字传媒等领域人才众多,但进行终端创新、集成传播、内容创意的高端创意人才匮乏。

2.4 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平台建设不完善

目前甘肃省已经形成了以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和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园区。但文化产业园区聚合作用并不明显。甘肃省地域狭长,文化资源丰富,各地区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但总体相对分散。加之全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很难吸收到集文化与科技创新于一体的战略投资项目。现有的园区(基地)大部分都存在着单兵作战、产业功能不强、周边配套不全、融资渠道不畅、土地紧缺等困境。现有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并没有发挥促进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其次,产、学、研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科技创新成果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衔接不够。

3 科技创新背景下甘肃文化产业升级路径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带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甘肃省文化科技融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3.1 加强政策扶持

在省级层面制定关于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专项战略规划,包括发展目标的确定,重点任务的部署,保障措施的优化,从而积极指导及强力推进甘肃文化科技融合工作。首先,出台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专项政策,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路径,加大文化与科技融合扶持力度。其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政策落实机制。最后,成立专门的省文化科技创新工作小组,加强文化与科技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与互动。

3.2 提升新型业态发展水平

相对于传统行业,新兴文化业态在与新技术的对接方面,具有更强的创新应变能力,实现文化产业创新,就要不断加强文化与科技的结合。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借助数字影视、网络传输等现代技术,围绕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以科技资源带动文化企业的技术升级、改造。如可支持和推进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省广电集团、广电网络集团、读者集团等省属国有文化企业(集团)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科技水平,推进文化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鼓励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研发,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文化数据处理、数字远程教育及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升级。通过市场机制和现代化手段,推动文化创意元素、文化创造成果转化为文化产品,进入市场消费,使潜在的文化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使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

3.3 建设文化创新人才集聚区

根据甘肃省文化发展现有状况和教育资源状况,完善文化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分配、使用和服务机制,建立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库,形成文化创新人才集聚区。一是依托甘肃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的协调与合作,为甘肃省文化科技人才的传承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二是以文化产业发展人才需求为主导,以重点项目吸引各种高级人才,吸纳一批急需人才,构筑文化科技新兴产业人才高地,为甘肃省文化产业高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3.4 注重平台建设

甘肃省要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平台,充分利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最新成果,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积极引导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力争打造一批科技水平高、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强的文化产业基地。一方面,加强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总体规划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同时加大资金投入,提供机构、人才、制度保障,完善配套政策。同时集聚产业龙头企业和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企业,使其成为文化科技成果的展示窗口。另一方面,鼓励文化产业项目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支持文化企业与科研院校共建研发中心,对于重点科研单位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

猜你喜欢

甘肃省文化产业科技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