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与提升
2016-07-09王腊梅
王腊梅
摘要:当代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从校园到职场环境的转换,从学生到职业角色的转变,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就显得日益突出。要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就要重视对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问题的研究。通过对就业核心能力研究文献的回溯,借助能力结构理论,界定核心就业能力结构,从专业知识和技能、语言表达能力、责任心、问题解决能力等几个方面分析讨论如何培养和提升当代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7.038
随着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然而,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问题也日益突出,存在着就业心态不端正、专业技能不扎实、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实践、综合素质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要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关键在于全面提升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而提升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除了政府要增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用人单位客观对待广泛的求职群体,着力于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开发,避免就业歧视外,高等院校也应着力于教育改革,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和提升中的作用。
1 核心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力的概念最初由英国经济学专家贝弗里奇于1909年首先提出,认为就业力即“可雇用性”,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职场产生深远影响,如何赢在职业的起跑点,如何打造适应当代职场特点的就业能力;身处多元化、国际化的工作环境,职场人士如何不断提升能力素质以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人才测评理论的发展,令企业越来越重视针对不同的岗位选择不同类型的人才,这些都让就业力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学者郑晓明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定义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这一概念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包含。在内容上,它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是为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而提出的,是动态的,可持续的。主要是指大学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知识技能是否扎实、就业心态是否端正、是否有适应岗位的实践能力等。
2 核心就业能力的结构及现状
目前针对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并没有形成统一、科学的、权威的理论研究。根据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和笔者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构成具有综合性,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语言表达能力、责任心、问题解决能力、学习能力、敬业精神和诚信等。
2.1 专业知识和技能
专业知识是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专业技能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和训练,日渐形成的操作技巧和思维活动能力。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理论;专业技能包括专业技术知识、能力。
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做好一个职业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它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西方学者恩德尔斯(Enders)所言“专业人员和专家在社会中正在变成更为重要和有影响的群体”。据资料统计分析,当前只有40.4%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意识较强;而接近50%的认为自己的专业意识、专业技能均一般;甚至有70%的认为解决专业问题能力一般,62.8%的认为掌握专业知识一般。
2.2 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项基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语言(说话、演讲、作报告)及书面语言(书写简历、文章)的过程中运用字、词、句、段的能力。由于传统文化、传统教学模式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当代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容乐观。当代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遍降低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形成了一对矛盾,并且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能否进入用人单位直接和关键性的因素。
2.3 责任心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当代大学生主要是90后的一代,他们生活在和平安逸,物质丰富的时代,热情,开放,崇尚个性,自由,又由于社会、传媒、家庭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责任心正逐步呈现出一种弱化甚至缺失的趋势,呈现出复杂性、多重性的矛盾状态。主要表现在自我责任感弱化、家庭责任感弱化、社会公德感觉弱化、对他人责任感弱化、自我意识高于一切,以至于出现“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精神疲软现象。
2.4 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简单地说是指处理问题的能力,更完整的解释是指能够准确地把握事物发生问题的关系,利用有效资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方案,并付诸实施,进行调整和改进,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能力。现代企业招聘关心的不是你目前能做什么,而是你能学会做什么,也就是你的学习能力的高低。而学习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它是衡量人才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着重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3 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
3.1 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及提升
(1)夯实专业知识理论根基。①厚基础。首先要把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根基夯实,为后期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奠定基础;②宽口径。随着生产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才市场已不再满足就业者只具有一技之长,大学生必须在将专业知识打牢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专业应用能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能力,成为真正的复合型人才。
(2)强化专业技能训练。①发挥学校主导功能。一是加强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场地建设,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场地是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活动的基本条件。二是尽快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与社会和企业联合办学实现专业师资和实验实训设备共享。三是加大专业技能考核的导向作用,要对学生广泛宣传职业资格证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投身专业技能训练。②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校围绕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素质的各种措施都必须通过学生这个主体去实现。因此,学生必须主动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③教学应尽量突出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进行教学,教师应该时常更新知识结构体系,防止教学与实际相分离,防止教材、教师思想落后于现实需要。
3.2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1)改革当前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和完善培养体系。一是大力推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模式,改变过去一贯的纯讲授模式,多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根据学科的特点恰当地设置一些让学生回答问题、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小辩论、演讲等团队活动环节,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平台。二是开发相关课程,完善培养体系。阎立钦在《语言教育引论》中就高校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问题提出了三大教学课程体系:基础语言类、语言艺术类、实用口语类。通过语言表达基础训练、语言表达技巧训练和职场语言应对训练,由外在到内在、由理论到实践、由简单到复杂,引导学生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进行语言表达与沟通的学习和实践。在美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如香港)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认为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复合人才的基本素质;思维敏捷、能言善辩是个人寻求发展机会的重要条件,也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2)加强自我培养和训练。当代大学生自身要做到:一要多听,是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多听别人的说话方式,从中学习其好的说话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为多说做准备。二要多读,是多读好书,培养好的阅读习惯,从书中汲取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和技巧,知识会增加语言的素材,增加一个人的气质涵养,而多读也是为多写做准备。三要多说,并不是逮什么说什么,乱说一气,而是有准备、有计划、有条理地去说,或者是介绍,或者是演讲,要说得好、说得精彩,必须有充分的准备,而这一准备过程和实际说的过程,也就是在练习语言表达的过程。四要多写,平日养成多动笔的习惯,把日常的观察、心得以各种形式记录下来,定期进行思维加工和整理,日积月累提高写作技巧,在平时的写作练习过程中,也可以同时养成整洁的好习惯,在写求职简历中不会因格式、错字、标点等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
3.3 责任心的培养和提升
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高知人群,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新生力量。在知识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时代要求他们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有高尚的品德情操。因此,其责任心的教育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注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坚持正确价值的导向。责任心的建立说到底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才能形成产生责任心的精神支柱和履行责任心的强大动力;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2)注重言传与身教相结合。面对当前大学生责任心缺失现象的不断出现,作为教育者的成人群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因为教育者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因此需要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模仿的平台,这就要求教育者不仅要从社会生活中挖掘出典型的道德楷模供大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教育者要以身作则,注重示范作用的实效,如果教师在承担各种责任方面率先示范,就会对大学生责任心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教育应采取启发分析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重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能真正主动地承担起各种责任。
(3)注重社会公德教育,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社会公德是道德生活领域的重要的范畴。大力提倡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约束和制止不文明的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从而促进其社会责任心的加强。对于大学生在学校中发生的一些有关的行为加以引导教育,使之逐步改变自己的行为。对于良好的行为给以鼓励、表扬。通过学校的报刊、广播、网络等传媒以及一些宣传活动和文艺活动来提升大学生的责任心意识。
3.4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旨在教和学交互作用的教学过程中进行。
(1)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要求教师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从书本中学习,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教师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者和问题解决者,遇到问题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是让他们主动独立思考,或以团队为组织的讨论过程中互相学习,相互探讨和解决问题。要让学生一是学会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二是学会查阅文献资料,借鉴前人经验解决问题,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使在学习中学生最后没有成功解决问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对思维进行的独立思考训练,对大学生来说其意义就更有价值。
(2)建立健全合理的知识体系。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得到增强,但是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创新需要基础,要做好基础工作,为创新做好准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脚踏实地地学好知识,掌握真才实学,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构建健全合理的知识体系,为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做好知识储备。
(3)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在日常学习和实际工作中,要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现有知识经验批判地继承,在借鉴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使现有的知识经验都能在创新活动中发挥正面的作用,积累学习经验。
总之,对于大学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职场上的新新人类,如何进入职业生涯,立足职场,应对压力与挑战,保持职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是每个大学生迈入职场前的必备功课。只有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地培养和提升核心就业能力,才能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