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2016-07-09林媛红刘发明
林媛红 刘发明
【摘 要】生态道德教育在应对生态危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本文主要通过对目前我国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的梳理以及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提出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4-0122-02
高校是为社会输送国家栋梁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生作为主力军肩负着建设现代化的重任,他们的道德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和谐程度。在当前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的大背景下,高等学校开展有效的生态道德教育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促使其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对和谐社会的构造有着重要的意义,是逐步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一、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概念
生态道德亦被叫作“环境道德”,通俗而言,是人类在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中,约束和规范人类活动的一个道德准则。所谓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指的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以生态道德的要求为基础,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道德知识传播,帮助他们建立生态道德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
二、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
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我国的生态道德教育起步较晚,在教育成效上也有着较大的差距。当前我国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生态道德知识的缺乏
我们向东西部地区的五所高校发放了调查问卷,并与部分高校学生进行了相关问题的交流,发现受访学生对于生态道德方面知识更多的是局限于常规的生态知识,而对当前生态面临的深层次问题缺乏探究。这就说明我们当前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的完整度不够,生态道德教育还停留在基础性阶段。
2. 生态道德意识薄弱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当提问“纸巾的使用与环境污染没有太大的关系”时,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选择了“不认同”,这说明在学生们的潜意识里还是具有一定的生态道德意识,能够按照自身的生态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而当被问及“燃放烟花爆竹才有过年的气氛”,仅有近三成的大学生选择了“不认同”,由此可见,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参差不齐,从整体上看,还是比较薄弱的。
3. 生态道德行为失范
行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外在表现,在关于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方面,在调查问卷提出的“对于废旧电池的处理方法”问题的回答中,认为自己做得一般的学生竟占了半数;关于“对于在公共场所进行环保的宣传”问题的回答,选择做得非常好的学生也仅占少数。这就说明,虽然我们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态道德教育,但实效性不够,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还存在着失范现象。因此,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必将是一项艰巨、长期的教育任务。
4. 生态道德教育滞后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获取生态方面的信息有着多种多样的途径,而我们的生态道德教育还停留在有政策有内容,却缺少切切实实的途径来实施的阶段,导致生态道德教育未能真正地落到实处。这就说明当前我们的生态道德教育现状与大学生的需求还有差距,我国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明显滞后,需要高校反思和重视。
三、大学生生态道德现状的原因分析
1. 大学生在生态道德素养上的个体差异
所谓的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下成长与被教育,其在心理、品质、生理上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差别。大学生在生态道德素养上的表现不尽相同,有的具有非常丰富的生态知识、优秀的生态行为,而有的恰恰相反。这些个体都来自不同的群体,换言之,每个群体都会存在生态道德素养高的个体,同时也会有表现较差的个体,这就是个体差异。
2. 家庭生态道德教育的情况
家庭是学生从小生长的地方,家庭成员的生态道德观和生态道德行为对每个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的形成影响巨大。而据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家庭的生态道德教育的效果不理想,问题主要出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驱使,家长更注重孩子知识和技能上的水平而忽略了道德方面的培养,道德方面的培养也只是局限于传统道德,忽视了对孩子的生态道德的教育;另一方面,家长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导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生态道德行为失范,使得不良行为示范误导学生,影响了其生态道德素养的提高。
3. 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情况
(1)专业化程度不够。目前,除了环境类专业的学生外,高校中的其他专业生态类的课程相当的少,且结构不合理,致使高等学校的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态知识。
(2)重视度不够。现阶段的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生态道德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即使在高等学校,对此也表现出冷淡的态度,多数学校里的环境规章制度知识停留在形式上,很难实现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3)师资短缺。高校师资的短缺是制约生态道德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对教师进行生态道德方面的培训很少,大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只局限于自身专业知识的传授。
(4)材料匮乏。一方面,大多高校没有优秀的生态道德教育教材,这容易使学生的学习不系统,也容易使学生们对这类课程的学习不重视。另一方面,学校老师使用的素材有限,第一手资料少,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够。
(5)教育手段单一。在目前,教师在传授生态道德知识的过程中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难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别说培养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技能。生态道德方面的知识相对枯燥乏味,若不改变教学方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久而久之就失去兴趣,使学生的生态道德知识难以进步。
四、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
1. 加强理论教育
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水平,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理论教育,这是提升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是学习知识的地方,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获取理论知识最为主要的途径,高校可以通过课程的设置来完成对大学生生态知识的理论教育。此外,大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和专题教育来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2. 环境的熏陶
教育环境的优劣对于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有着重大影响。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被教育者,帮助实现生态道德教育目标;而恶劣的教育环境同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被教育者,消解我们的生态道德教育。社会舆论的内容多样,能潜意识地对人们的内心产生正面或负面的作用,新媒体时代应积极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传播生态道德知识。家庭是人们最初学习的场所,生活的各个细节都能体现出家庭对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校园是学生的另一重要的活动场所,它能熏陶和感染大学生,促进其生态道德习惯的养成。
3. 实践习惯的养成
任何的理论知识都需要在实践中实现,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便是在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因此,社会实践环节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中不容忽视,用实际行动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将所学的知识真正地落到实处。
五、结语
面对当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刻不容缓,这也是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重点教育内容。我们应正视我国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总结我国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借鉴国外生态道德教育好的经验,结合我国高校的具体情况,不断推动生态道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用实际行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胡雪莹.高校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4.
[2] 孙丹丹.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
[3] 徐茜.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5.
[4] 林媛红.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J].改革与开放,2015,(16):94-95.
(编辑:王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