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本科生国际素养培养机制的探索和研究
2016-07-09樊铁美王炳涛
樊铁美 王炳涛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性趋势,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当前高校本科生国际化培养机制存在的不足出发,从改革的基本思路、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探讨新形势下应用型高校本科生国际素养培养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国际化;双语;应用型;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4-0106-02
随着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到来,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严酷的产业结构调整,其中主要任务就是如何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作为人才培养主要阵地的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大量高素质、高水平、具有国际素养的专业人才的历史使命。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使得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性趋势,开展和推进双语教学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竞争能力人才、增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保障。
一、当前高校本科生国际化培养机制存在的不足
2010年,中国南方科技大学开始探索国际化教学,随后昆山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以及宁波诺丁汉大学也陆续采用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模式,将学校定位为国际一流科研型大学,以培养具有国际化交流能力的本科生为目标。然而这些知名院校往往采用直接引进国外教学师资,经费投入巨大,而我国大部分学高校当前还是应用型大学为主,科研经费投入无法满足,因此建立一种适合我国应用型高校本科生国际素养培养机制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然而由于汉语与西方语言的巨大差异,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普遍较弱,交际应用层面上的国际交流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以先从双语课程入手,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双语教学环境,探索体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资源,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从而加强学校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使学生从本科阶段开始就强化国际教材与双语教学,从而提高国际素养。
二、应用型高校本科生国际素养培养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1. 基本思路
应用型高校本科生国际素养培养机制的构建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组织与编撰适合应用型高校本科生能力的双语教材、讲义、课件,并在现有教材、习题集以及有关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完善网络课件,全面建立学校双语课程教学网页;另一个是双语教学模式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调整与变革。本文以学校双语化教学为突破口,采用英语课件与双语教材或讲义,在课堂上教师先使用英语教学,然后采用汉语对难点和重点进行分析和讲解,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课、交流、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具有国际素养的高水平专业人才的目的。
2. 教学方法
(1)组织与编撰合适的双语教材。高校专业课程负责人或研究所教师应广泛查阅、调研国内外高校与化学相关的课程教材与讲义,参考国外原版英文教材与授课课件,删减其中复杂烦琐的内容,增加适合本专业的相关内容,并充分考虑本校学生英语基础,组织编撰适合应用型高校本科生能力的双语教材、讲义、课件。
(2)改革双语教学的方法与手段。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采用课堂双语讲授法,同时结合小组陈述、多媒体录像和启发式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首先,可采用MOOC教学法。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是近年来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广泛开展的一项教学新方法,具有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可为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大量学习者提供多层次、无限次教育机会的优势,目前已为国内外众多高校所接受。本课题将采用MOOC教学,将完全英语讲座视频上传公共学习空间,便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锻炼、强化学生的英语听课能力,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运用启发探究式课堂教学法。每门课程均有自身不同的特点,针对那些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对教材的知识点如概念、方法和原理事先有个了解,同时把预习时遇到的难点逐一记下来,这样既能让学生听课时做到有的放矢,也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互动给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将有大量的机会用英语交流,这样可以弥补口语训练不足的弊端,并最终帮助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的良好习惯。另外,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还加强了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促进了学生团队意识、组织能力、沟通特别是演讲能力的提高。
再次,可采用小组陈述法(presentation)。Presentation是西方国家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在包装应用化学双语教学过程中,在每一部分讲解结束后,组织小组陈述。围绕涉及的包装材料中的化学原理,教师指定一个主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课后查找资料,分析、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在课堂上当众展示自己的观点,由教师对每一小组的发言进行评价,这对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提高非常有益,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最后,要注意“互联网+”浪潮下教学手段的更新与改进。高校教师可以利用微信、QQ等社交工具,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成立专题讨论的平台,引导学生对重大理论问题及现实问题进行讨论;而学生也可以通过E-mail和电话等形式,将预习、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网上与教师、同学进行互动交流,答疑解惑。
同时,还要利用多媒体设备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为了使部分英语水平达不到教学需要的学生可以跟上教学进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专门为教材设计的电子教案,并在此教案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现实元素。通过这些途径,学生就可以将理论的学习与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教学中要尽量使用图片、图像、数据和表格,一方面,教师由于有图像作为参照,英语语言的表达将更加流利;另一方面,学生听课也会变得更加容易。
3. 改革考核方式
要构建一套合理、科学的适合应用型高校本科生国际素养培养机制,转变考试考核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以往课程考核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注重考试成绩,未能将学生平时活动纳入考核体系,导致学生期末突击复习以应付考试。因此,要转变课程考核方式,推行过程考核,实行轻结果、重过程的新考核模式,逐步减少甚至取消考卷式考核,进一步完善学生课程综合能力评价体系,最终实现课程考核方式灵活化,将结果考核逐步转化为过程考核,实现课程的弹性和综合性考核。
应用型高校本科生国际素养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能流利运用英语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沟通与交流的能力。而难点在于,英语教学仅在少数国内顶尖学校开展,大量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以汉语教学为主,这使广大学生无法直接接触原版教材,学习的往往是经过“二次加工”或“多次加工”(翻译版)的教材,这一方面限制了学生深入体会专业术语的内在含义,另一方面使学生依赖中文翻译而抵触学习英文原著,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国际化交流能力的发展。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亟须在充分考虑学生自身能力的情况下,尽早开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双语课程,培养具有国际化交流与视野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谈多娇.双语教学: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选择[J].教育研究,2012,(11): 83-85.
[2] 王炳涛,樊铁美,高德.“课堂活动教学”理念下“包装印刷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4,(4):47-51.
(编辑:秦俊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