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开采学”教学方法浅析
2016-07-09付宝杰
付宝杰
【摘 要】文章在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进行分析基础上,认为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及给予恰当的评定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认为结合“煤矿开采学”自身的教学特点,该课程应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并辅以相关知识的对比法、探求式教学法及“掰开揉碎”教学法,这样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关键词】煤矿开采学;动机培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4-0040-02
教学方法作为教学构成要素之一,同时也是教学整体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工作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随着教学活动的产生,在漫长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总结出许多的教学方法,且随着教学理论的发展,新的教学手段不断推陈出新。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随着时代变迁,社会文化背景、人文环境的不同,教学研究人员对其研究的角度和重点产生差异,这就使得中外教学理论研究者在不同时期形成的“教学方法”概念不尽相同。
鉴于教学方法在不同界定之间的共性,教学方法可以定义为:教师与学生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
教学方法的内在本质特点:①教学方法能体现出特有的教学价值观和教育形式,它指向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及教学要求;②教学方法受制于既定的教学主体内容;③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制约和影响教学方法。
二、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环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学生已有的学习需求由潜在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对学习产生一定积极性。那么,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怎样才能使他们潜在的学习想法变成主动学习行为呢?
1. 问题情境的创设
问题情境,就是需要学生努力克服,带有一定难度,而通过切实努力又能实现的学习情境。简而言之,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情境。组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是布置作业的难度。
针对问题情境进行合理的设计,教师首先要完全熟悉教材,了解教材的组成及其结构,掌握新旧知识点间的区别及内在联系;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群体结构和他们的认知状态,让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新的学习目标形成一个合理的梯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束时,也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煤矿开采学”课上,根据flash中区段巷道内煤的运输及风流的运行,提出不同巷道的作用及巷道布置在该位置的原因所在,同时提出反风流方向可能引发的灾难性后果,这就是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总之,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要因时、因地适时而变,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都贯彻实施。
2. 适当控制动机水平
学习动机和学习成效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学习效果会随着动机水平的增加而提高。但动机水平并非一直上升并维持在高位时效果越好,当其达到或超过一定界限时,学习效果会受到影响而变差。据此,在正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本次课的教学任务难易程度,使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控制在恰当的水平。相对容易、简单的课题,如本门课的第一章“基本概念”、第二章“方法的分类”、第四章“单一走向长壁采煤法采煤系统”,就应让学生的注意力尽量集中,使学生精神尽量紧张一点;而对于较复杂、困难的课题,如集中石门、上山及分煤层巷道布置系统,则应使课堂气氛缓和、轻松一点,而且当重点、疑点、难点出现时,要心平气和地慢慢加以引导,以防止学生过度焦虑进而影响学习效果,致使教学任务无法顺利完成。
3. 给予恰当的评定
研究表明,学习效果受学习结果种种反馈信息影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学习者一方面可以根据反馈信息改进学习策略,完善学习活动内容;另一方面为了得到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同类型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使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激发。
因此,“煤矿开采学”教学过程中,作业评定或日常口头评定是十分必要的。学生进步的大小可以通过评定来表明。但评定的分数或等级并不能完全表明其能力而只是其进步快慢的评价指标。让学生明白等级评定的代表意义及其作用,并且在等级评定后加以适当的评语,二者结合,会出现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方法
“煤矿开采学”是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以语言表述为主,结合实验室试验、现场参观及多媒体演示辅助进行。结合课程的特点及学生学习动机,笔者通过多年的授课实践认识到,必须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关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为具体,对知识点掌握得更牢靠。
1. 讲授式教学方法
讲授式教学方法,是教学领域中的一种应用时间长且普遍的经典教学方法。该方法是教师通过语言运用方式,把科学知识、原理、思想、观点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该教学方法的实现途径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依靠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据此可以提高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
通俗化和直接性是讲授式教学法两个不寻常的优点。深奥、抽象的课本知识通过教师的讲授能变得具体、形象、浅显通俗,使学生对陌生知识的畏难情绪得到缓解或排除,让学习成为愉悦身心的事;讲授教学方法一般采用定论向学生直接传递信息,这就使知识在传播过程中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曲折和困惑,比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少走了许多不必要的弯路。所以,讲授式教学法在传播知识过程中的简捷和高效是其他方法无法取代的,这也就是该法长盛不衰的原因。
对于“煤矿开采学”而言,仅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感到很压抑,也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掉队。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实际,把握时间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加以调节及补充。以下几种方法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常用到的。
2. 相关知识点对比法
“煤矿开采学”课程教材从前到后有很多结构类似,具有可比性的知识点很多,可以在讲述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对比来进行记忆。举个例子来说,在讲到采区准备方式时提到:当煤层群内煤层间距较小(如少于20m-30m),各煤层可通过集中上山进行联合准备;当层间距进一步减小到10-15m,可采用区段集中平巷的联合准备方式。讲到矿井开拓方式时,煤层间距小于50m时,一般布置集中大巷,采用分组集中布置的分组间距一般大于70m。在这个例子中出现的相关知识点就具备可比性,可以在不同的讲授阶段进行对比分析以增加学生的记忆。《煤矿开采学》一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采煤工作面的上行与下行开采、条带开采过程中的仰斜与俯斜、采区准备方式中的上山式与下山式”等,其优缺点或涉及的知识点都具备相关可比性。
3. 探求式教学法
《煤矿开采学》是一本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全国性调研后形成的当时比较权威的教材,尽管中间有几次修订,但大部分内容一直沿用至今,与现有的先进采煤方法、采煤工艺相差一定距离,因此,为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面对煤炭企业,课堂中对新的方法、设备、工艺必须有所阐述,然而,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可采用探求式教学法,即先将书中已有的加以描述并指出其不足,进而寻求新的、更有利的方法、设备或工艺。如在讲述采煤方法过程中,现有煤层具备相应开采条件时条带采煤法正逐渐推广应用,原因是生产系统较为简单,但在讲课过程中仅说到系统简单学生无法理解,因此,要通过与采区式巷道布置系统相结合,分析其特点及不足并寻求一种更优的巷道布置方式,进而引申出带区式布置方式。又如无煤柱开采,近年来在多数矿区都有采用,尤其在淮南地区是与煤层防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了能把该知识点讲得透彻,就需要对突出煤层开采质疑,分析突出煤层防突的区域性及局域性措施,并结合无煤柱开采能减少巷道掘进量、有利于通风及减少煤柱损失来不断渗透,最终得出无煤柱开采的必要性。同样,教材中未涉及的设备如滑移支架、螺旋钻等均可以通过探求的方式进行讲述。
4.“掰开揉碎”教学法
“掰开揉碎”顾名思义就是将知识点进行分解、分析再综合的一种方法,“煤矿开采学”是以讲述为主的课程,教材中出现的许多知识点对于初接触的学生而言,一两句话并不能完全理解,如讲到工作面作业方式时提到四班交叉作业,如果一天24小时按四班安排生产的话每班6小时,这样的话4个班不存在交叉问题,因此,应结合图示,重点指出4个班每班8小时是如何分配的。又如对于“厚煤层进行放顶煤开采时顶煤放出规律”的讲解就应使学生结合放矿理论,充分了解“放出椭球体、放出漏斗、松动椭球体及移动漏斗”的概念。同样对《煤矿开采学》一书中“由前至后厚煤层、中厚煤层、薄煤层,缓斜、倾斜、急倾斜”这几个概念,书中并未给出具体的界定值加以区分,因此,授课之前必须事先提到这类概念。
教学过程很复杂,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所要完成的任务又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学过程应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之相应。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程序与方式,反映了一定的教学规律,这是需要我们积极求索与掌握的。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产生和发展,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为了解、把握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我们从多角度进行了分析,这为教师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荣良.冶金工程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冶金教育,2008,(3):18-20.
[2] 卢惠民,等.关于21世纪冶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00,(4):14-17.
[3] 杜长坤,等.冶金工程专业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05,(6):21-24.
[4] 刘大军,许文果.试论高校精品课程推广和利用模式的建构[J].江苏高教,2007,(2):89-90.
[5] 杨冶立,朱光俊,杜长坤等.应用型冶金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08,(1):21-22.
[6] 刘志宏,张传福.21世纪冶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32-34.
(编辑:秦俊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