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素养
2016-07-09曾林根
曾林根
摘 要:环境保护是新时代的主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既然环保如此重要,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引者,教师应该发挥出引导作用,运用数学课堂教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素养。本文结合高中数学教学状况,对高中数学培养学生的环保素养进行分析与解读,并对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中数学;环保素养;培养措施;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6C-0049-01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在生活中,我们需要运用许多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知识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教师需要利用数学这门学科来培养学生的环保素养,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环保问题的能力,指引学生从环保问题中发现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笔者认为高中数学统计、函数和数列的知识对培养学生的环保素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内容可以与环保问题有效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环保素养。以下笔者从三部分内容对培养学生环保素养的详尽阐述。
一、教师运用与环保有关的知识构建函数模型
函数是高中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教师在给学生教授函数时就可以结合环境保护知识,通过与环境相关的事物构建函数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让学生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比如,以垃圾场清理垃圾为题,垃圾场原有500吨垃圾,每天可以处理的垃圾是50吨,每天收到的垃圾是30吨,垃圾场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将所有的垃圾处理掉?这就是一道非常明显的函数问题。学生需要设立自变量,然后根据问题的条件进行计算,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学生计算的同时,笔者也会提醒学生,生活都会产生垃圾,我们需要每天进行清理,垃圾场那么多的垃圾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产生的,这些垃圾有必要的垃圾,也有不必要的垃圾,如果我们注意环保,那么每天不必要的垃圾就不会产生,这样就会减轻环境工作者的负担,让他们可以更好地生活。为了让学生感受环保的重要性,笔者在函数应用题旁边附上几张图片,让他们看到环境污染的样子,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在生活中注重保护环境。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非常认真,他们平时没有看过如此多的垃圾,但是当他们看到垃圾场的时候,他们就能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每个人都在感慨生活中环保的重要性,因为他们担心如果不认真地保护环境,那么人们生存的环境就会变得跟垃圾场一样。这节课之后,学生有了明显的变化,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开始注重保护环境,不乱丢垃圾。
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社会统计,统计内容为环保问题
统计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所占比例较大,比较容易学,很有灵活性,统计知识需要庞大的底数,教师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统计就是需要学生实践的知识,虽然统计的理论比较简单,但是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的方法还是让学生亲身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参与统计,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以笔者的教学为例,笔者让学生以环保为统计对象,询问不同年级的学生每周乱扔垃圾的次数,通过实际访问进行数据统计,然后根据数据处理得出结论。比如,有的学生在问过不同年级的学生之后,发现他们或多或少会丢一些垃圾,但是每周乱扔垃圾的学生并不是很多,所以学生得出了结论: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处于中等水平,他们对环境保护并没有太多的重视,每个人或多或少会污染环境,因此,学校必须采取措施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素质。像这样的统计例子有很多,笔者在教授统计知识之后就给学生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亲自去参与统计,培养学生的环保素养。
三、教师运用数列知识进行环保理念的推广,让学生认识环保的重要性
高中数学主要的数列基本内容知识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这部分内容在培养学生的环保素养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因为数列在量这方面有着非常直观的体现。比如,垃圾量的增加,如果第一年产生的垃圾是2吨,第二年产生的垃圾是4吨,第三年产生的垃圾是8吨,那么经过若干年,地球上就会被垃圾覆盖。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就会发现,如果不控制,让垃圾一直这样产生,不注重环保,那么人们只会自取灭亡。除了垃圾产生量,笔者还运用等差数列给学生讲解垃圾处理量,第一年处理2吨,第二年处理4吨,第三年处理6吨,第四年处理8吨,垃圾处理量以等差数列的形式增加,但是与以等比数列量增加的垃圾相比,现实生活中的垃圾只会越来越多。这种数列数量非常直观地使学生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现在就应该保护环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教师应该充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利用数学知识构建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他们应该保护环境,约束学生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环保素养,最终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成为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顺燕.数学教育与数学文化[J].中学数学教与学,2005,(6).
[2]王林全.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验与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