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策背景

2016-07-09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要素成本改革



政策背景

供给侧改革——与危机赛跑的制度创新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国曾有一张骄傲的成绩单。

改革开放三十年,高速发展的中国抓住时机,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经济动力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制度改革红利。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放权让利提高了要素使用效率,降低了社会整体交易成本。梯次推进逐步增加市场交易在资源配置中的比重,实现了经济制度的平稳过渡;

二是要素成本优势。人口总量庞大、结构年轻,在改革的前半程,劳动力要素价格十分低廉。在改革初期,有些地区零地价的超低用地价格吸引了国内外的资本投入,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相继出现。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充分利用国内劳动力和地价低廉优势的加工贸易、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一般贸易持续保持快速增长;

三是全球化开放红利。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生效,中国正式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启动于1978年的市场经济制度改革、还在持续提升的低成本要素优势,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迅速转化为比较优势。进出口快速增长,大进大出,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

最后一点是后发模仿优势。低成本的模仿与学习的后发优势,快速推动了国内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通过市场换技术和松弛的知识产权保护约束,降低了基础研究和技术试错成本,支撑了过去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而在三十年后,从外部发展环境来看,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的发展也进入了结构性调整阶段。

而中国在今天所面临的局面,与当年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息息相关。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在面对经济增速快速回落、出口负增长、大批农民工返乡的危局时,中国政府于2008年11月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投资4万亿元的十项措施。这一揽子计划随后被解读为“四万亿计划”。

“四万亿刺激”帮助经济度过短期调整的同时,也带来了现实的问题。一是外需市场进入长周期萎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杠杆消费模式被打破,全球需求陷入萎缩。同时,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政策对劳动密集型国家产生产出挤出,进一步加重了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

第二出现了产能过剩加剧。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形成了“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中美国(ChinAmerica)”模式。美国发生家庭部门“去杠杆”的危机后,中国本应削减产能,但却反其道而行之。据估算,2012—2014年间全球增加的产能有41%来自中国。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萨默斯指出:中国在2010年至2013年浇筑的水泥数量超过了美国在整个20世纪浇筑的水泥数量。钢铁、煤炭、有色金属和水泥的产能过剩令实体经济的困境雪上加霜。

三是过高的债务危机。在中央“四万亿”旗帜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一哄而上,大量的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债务激增,出现偿付危机,经审计署统计,2014年地方债务已经达到23万亿,工业企业财务成本支出已经超过1.3万亿,2015年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已经超过57%,在经济下滑、经营收入下降的情况下,债务和金融泡沫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的巨大潜在风险。

四是国内经济发展的成本系统性上升:劳动力供给萎缩,由计划生育人为压低的人口抚养比,在新的人口周期面前遭到惩罚式反弹,中国的劳动适龄人口将会断层式下降,但工资持续上涨;环境污染严重,治污成本迅速上升;房地产价格泡沫形成的超级地租,构成了居高不下的成本中枢;金融体系结构性缺陷导致的民营企业融资难和贵,都在不断加重要素成本负担。过去土地、劳动力、资源、资金等低要素成本优势不仅消失,而且存在红利恶化为负债带来的成本上升局面。

中国的发展,进入了系统性的结构调整时期。

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之举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在钢铁、煤炭、化工等领域产能严重过剩的同时,中国消费者却在日本用疯狂购买制造了“爆买”(bakugai)一词,而且所购买的并非高科技产品,而是马桶盖、电饭煲之类的生活用品,这更凸显中国这个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大而不强的软肋。2015年中国游客在境外支出1.1万亿,相当于GDP的1.6%。2015年中国大陆赴日游客数量翻了一番,达到500万人,占日本境外游客总数1/4以上,中国游客贡献的旅游消费占比高达41%。另外,星巴克也宣布未来5年在中国每年将新开500家店铺。

可见,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关键并非有效需求不足,而是“结构性错配”:一方面生产出大量无效的产能,另一方面本土企业没有能力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预测“凯恩斯主义”的失灵:靠政府投资创造需求,拉动的无非是钢铁、水泥少数“不值得拯救”的“旧经济”,而中国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新经济”(星巴克和马桶盖)却不是政府所能刺激出来的。

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痛定思痛。正如吴敬琏所概括的,“对于从需求侧寻找解决办法,大多数人失去了信心”。

而应对这一次的困局的制度,是一次大历史的折点,是与危机赛跑的制度重构。

猜你喜欢

要素成本改革
2021年最新酒驾成本清单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改革之路
温子仁,你还是适合拍小成本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