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重点

2016-07-09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僵尸供给改革



改革重点

“僵尸企业”出清——攻坚克难、动真碰硬

今年1月,国资委在经济工作会议后召开的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中提到:国企改革是供给侧改革中最需要攻坚的部分,其中,清理僵尸企业、促进市场出清更是难中之难。

“僵尸企业”在此时成为了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有专家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活力下降,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缺乏创新能力,生产的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一个表征就是僵尸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什么样的企业可以被称为僵尸企业?林毅夫教授曾经这样定义: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就是僵尸企业。通俗理解,就是失去了盈利能力、不能够自我维持的企业。这类企业在财务上表现为:经营性现金流入无法满足它财务上现金流出的需求。从法律上看,这样的企业必然会破产,从市场上退出。但是,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各级政府出于一些其他目标的考虑,譬如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不能让失业率大幅度上升,或者利用这些企业继续实施政绩工程等原因,不让企业退出市场,甚至人为给它们进行“输血”。如果一旦停止行政性资金的注入,这类企业必然会死于亏损、退出市场。在小说、影视作品中,“僵尸”缺乏自我造血能力,如果不吸血就会死亡。“僵尸企业”是经济学家对这类需要输血的企业的形象比喻。

市场中的僵尸企业越来越多,导致企业运转大环境缺乏活力。僵尸企业在自身丧失活力的同时,还会让那些本来有活力、有效率的企业也活不起来。这类企业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吸收了金融体系的大量金融资源,使有效率的企业拿不到资金资源也难以保持活力。僵尸企业的大量存在,如今成为了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于此同时,僵尸企业的存在相应地造成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而不良贷款造成的宏观经济后果至今已被人们所熟知。日本经济学家辜朝明曾对这一现象导致的后果做过明确表述:如果银行不良债权、不良资产不断累加,就会因为资金不足等原因逐渐丧失贷款能力,银行和企业将不得不设法修复资产负债表。如果为了修复资产负债表,银行减少贷款,企业减少投资,最后的宏观表现一定是总需求不断萎缩。

因此,僵尸企业出清,必须要政府痛下决心。

进易退难——四大行业本轮去产能路径探讨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一个月,2015年12月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部署新一年重点工作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大重点任务”被具体提出。其中,“去产能”作为改革重点,位于五大改革任务之首。

产能过剩,是我国经济在投资热退去后面对的一个持久问题。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和水泥四大产能过剩行业,成为本轮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方向。而过去的粗放式发展,又让这些行业在面对改革时阻力重重。

20世纪80年代之后,煤炭行业向民营企业开放。为了解决我国煤炭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煤炭产业的进入壁垒不断降低,不同产业、不同规模的资本不断涌入煤炭产业。我国煤炭行业所呈现的“多、小、散、乱”格局,使得以兼并和重组方式消化过剩产能的方式难以快速见效。煤炭行业出现集中度不够,阻碍产能去化。

新的一年,深圳市水务局将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新要求,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加快建设,加强管理,推动深圳水务事业实现新进步。

而钢铁行业在地方政府盲目扩张、支撑GDP发展的背景下大规模规定资产投资,决定了其对地方GDP的贡献度的高度占比,各地争相将钢铁列入支柱产业。钢铁行业投资持续扩张,为本阶段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埋下隐患。从2010年我国经济整体下行之后,受行业产能过剩影响钢材量价齐跌。有色金属与钢铁产能过剩形成原因相似,均存在盲目扩张的拉动。“进易退难”,这两种行业产能化解受阻。

水泥行业同样面临着扩张无序的局面。水泥行业进入门槛低、投资回报周期短,建设期之后第二年就有可能收回投资。投资短、见效快的行业特征也让水泥行业出现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

在营业收入与利润总额下滑、行业资产负债率全线上升的背景下,这四大行业自身去产能压力加大。在这样的困难形势下,公共财政收入下降,去产能冲击居民就业和收入、不利于社会稳定,全球贸易模式已经发生根本改变,这些客观的环境都成为这四大行业去产能的难点。

化解这些产能过剩的过程在未来几年内仍将持续,中国去产能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些政策真正落在实处都需要较长的缓冲期。

坚持“慢节奏”——去产能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提出去产能等五项改革任务后,中央经济会议还提出“资本市场要配合企业兼并重组。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做好职工安置工作。”因此,积极化解本轮产能过剩可能已在高层达成共识,给出的主要措施是兼并重组。

与1998年快速去产能相比,本轮去产能或采取“慢节奏”。一方面是因为,1998年去产能后我国迅速发动了出口导向和房地产市场这两个经济发展引擎;另一方面,在当前潜在经济增长点缺乏,而且外需仍然羸弱的背景下,我国去产能只能坚持“慢节奏”。过快去产能可能引发房地产市场快速下行,进而带来金融系统和经济系统危机,居民就业、居民收入和社会稳定问题也同样不支持过快去产能。从国外重周期行业去产能的路径和时间来看,均是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样的形势下,看企业谁能熬过寒冬。由于地方政府出于就业和税收的压力,产能出清较慢。有调研显示,部分国有企业仍然获得政府补贴和银行信贷支持(不新增贷款但不抽贷),而民企则面临信贷收紧的情况。产能过剩行业中经营效率稍好的民企可能难以熬过国企。

风险暴露——降低杠杆率责任重大

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硬仗,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前景。供给侧蕴含的风险该如何防范?在京举行的2016金融街论坛上,来自学术界、监管部门以及海外的专家们纷纷建言献策,其中,降低杠杆率,成为防控风险的一大议题。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5%,连续十几个季度攀升。

“我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还需要一个过渡,行业企业分化明显,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债务风险加大。”中国银监会副主席郭利根表示,将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信贷管理,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信用风险。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表示,将重点研判市场形势和风险隐患,抓好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规范互联网股权融资活动,防范私募基金、股权众筹等领域风险。还将完善跨市场、跨境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系统性风险预警防控和应急处置机制。

较高杠杆率的形成,与我国的金融体系的体制机制紧密相关。从长远上看,防范风险要深化相关改革。

对此问题,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认为: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心任务,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多层次,多元化互补性,功能齐全和富有弹性的金融市场,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的比重,降低杠杆率,才能发挥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在去产能,去库存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优化劳动力配置——迎来服务业的黄金时代

2011年,中国人口结构出现拐点,改变了过去以充足的劳动力来支撑经济增长动力的局面。

2012年开始,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总数和占比都出现了下降。同时,人口老龄化现象愈发明显,截至2014年底,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两孩政策,将成为未来劳动力要素改革的基础。

同时,户籍制度改革将是劳动力要素改革的重中之重,其目的在于促进劳动力要素的跨地区流动。“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中国城镇化率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高。城镇现在约有7.5亿常住人口,其中2.5亿左右的人没能在城镇落户,2.7亿农民工,买房比例仅1%。早在2014年7 月,国务院就已出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但进展缓慢。当前二三线城市地产库存居高不下,户籍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双管齐下,不仅有助于提供有效供给、加快城镇化进程,也将创造需求、消化地产库存。

在去产能可能带来大量失业人员的情况下,服务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双重稳定器,淘汰落后产能意味着制造业部门就业承压,而服务业则可吸纳就业,因而创造条件、促成劳动力的跨部门流动,也将是未来劳动力要素改革的重要方向。根据统计局数据测算,第三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创造约100万个就业岗位,比工业多50万左右。而考察企业就业状况,2007年以来,服务业PMI就业在绝大多数时期高于制造业PMI就业指标,这意味着服务业就业状况好于制造业,将成为未来主要的就业容纳器。

除增加劳动力供给、促进劳动力跨地区和跨部门流转外,提高劳动力素质也是劳动力要素改革的重要内容。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促扶贫重教育,也成为提升人力资本的关键。

降低四大成本——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

土地作为所有经济活动的基础资源,则是“供给侧改革”中必不可少的要素。5月31日,中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工作。”

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方向是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农村土地流转以确权为基础,以放活经营权流转为目的,从而提升土地要素的流动性。同时,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意味着未来廉价的农村、土地用地供给瓶颈将打开,也有助于抑制地产泡沫、加速地产库存去化。

而资本要素改革的方向之一是提高资本回报率,因而高成本是供给侧的最致命硬伤。以工业企业为例,2014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主营业务成本占比高达86%,各种税费占比9%,主营利润占比仅5%。持续收缩的需求叠加高企的成本、费用,令企业盈利雪上加霜。而在需求整体不佳的大背景下,未来唯有依靠降低成本来改善企业盈利、提升资本回报。

专家预计,未来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降低企业显性成本:一是继续推进资源品价格改革,降低企业原材料成本;二是实施减税降费和加速折旧,降低企业财税成本;三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结合降息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四是实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降低企业人力成本。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今天的中国已经明确了“供给侧改革”的方向,经济改革的“快进键”已经按下,如同一次经济会议中提到僵尸企业出清的原文:它已痛下决心、攻坚克难、动真碰硬。

当前的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十字路口。目前的经济形势类似80年代初的美国,当时的美国政府坚决摒弃凯恩斯主义,收紧货币发行,并推行以减税和简政为核心的供给侧改革,从此走上了长达25年的繁荣周期。中国经济的问题始于金融危机之后的供需错配,问题不是一天造成的,改革

猜你喜欢

僵尸供给改革
笔记本电脑“僵尸”
改革之路
你愿意当吸血鬼还是僵尸?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App已死?80%的僵尸应用带来的困惑
“僵尸肉”横行谁之过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