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路径依赖、困境及其超越
2016-07-08杨舒
[摘要]外语教学改革30年来取得了显著性成绩,也存在明显的弊端。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理论,分析大学外语教学中存在的路径依赖性, 围绕大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困境,解析造成这一局面的深层次原因,探索大学英语深化教学改革的出路。
[关键词]路径依赖;大学英语改革;困境;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3006205自2002年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来,全国先后有400多家高校参与实施了教学改革计划,在教学硬件建设、教学大纲、教学模式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被许多人称之为“一项成效明显的教改实践”[1]。然而,近几年来,外语教学的地位却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要求减少外语教学的时数、淡化“四、六级考试”的要求、彻底改革英语教学的呼声不断出现,许多学者撰文分析我国外语教育改革的“功与过”。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理论,分析大学外语教学中存在的路径依赖性, 围绕大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困境,解析造成这一局面的深层次原因,从通识教育的视角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出路。
1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是西方新制度经济学(NeoInstitutional Economics)中分析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理论, 指人类社会在技术发展或制度变迁中存在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经济学家运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其学说创始人、美国学者道格拉斯·诺思因此获得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今天,许多学者尝试运用“路径依赖”理论解读社会发展和变化中的各种现象,其运用范围在不断扩大。
“路径依赖”理论强调任何一个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positive feedback system),一旦在外部偶然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如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学习效应(learning effect)、协调效应(coordination effect)、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ffect)以及既得利益约束(vested interests constraint)等因素,会导致该体制沿着既定的方向不断得以自我强化。通常,一项制度的形成主要有3个要素:(1)非正式规则,即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生命力并能代代相传的文化要素,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性、意识形态等;(2)正式规则,指人们制定的一系列政策规则,如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契约以及由这些规则构成的等级结构;(3)实施机制[2]。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制度变迁存在路径依赖的原因在于:正式规则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连续的和累积的,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会改变。比如一项改革可以取代另一项改革,但其变更的速度是受前一个制度制约的;非正式规则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持久难衰,制度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们过去的习惯、信念和意识形态等[3]。
“路径依赖”理论被总结出来之后,人们广泛用它来研究制度变化中的选择和习惯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的一切选择都受到路径依赖的影响,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和将来可能的选择,也就是说,人们关于习惯的行为都可以用“路径依赖”来解释。反观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自21世纪初发起的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为一种制度变迁。这种教育制度的变迁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制定、颁发和执行正式规则以外,还需要非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的配套执行。因此,笔者认为参照路径依赖理论,可以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深化改革中遇到的困境进行探讨。
第3期杨舒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路径依赖、困境及其超越
教学研究2016
2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路径依赖
纵观我国30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与实践,大学外语教学作为教育改革开放形成的既有组织系统,存在一种强化高等教育发展、培养国际型人才发展的正反馈机制。在社会认同、学科基础、管理制度与认识经验等方面,外语作为对外交往的基本手段,是我国适应现代化发展、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过去的30年,外语教学得到空前的发展,中国社会呈现出的英语“疯狂”,在全世界都称得上是一个“热点”。外语测试作为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逐渐被人们当作外语学习的终极目标。特别是大学四、六级英语考试成绩具有突显性,对于评价高校办学水平具有收益递增的效果,使得语言学习原本所具有的交际功能和人文通识教育功能几乎处于闭锁状态,大学外语教学陷入明显的路径依赖轨迹,形成今天人们批评其为“哑巴英语”、“费力不讨好”的现状,其路径条件、形成机制和依赖状态形成了完整的运行机制。
2.1路径依赖进入条件
路径依赖进入条件是指启动并决定路径选择的外部事件和环境[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育达到前所未有的“热度”,但是和国外的外语教学相比,中国的外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则与学习热潮本身不相称。就理念来讲,西方的外语教学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强调交际与应用为主,推行工具与人文相结合的理念,视英语为国际通用语言。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受传统文化和教育制度的影响,过于强调它的工具性,将考试和过级定为主要目标,成为了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忽略其人文性和交际性。大多数人认为只要努力学习,经过一定的技能训练,就能具备相应的语言交际能力。在外语界内部,也有不少人出于绩效的考虑和考试压力,热衷于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背诵句型、做大量习题等,以考试通过率作为检验教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我国的教学模式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输入和记忆,学习通常是被动的接受训练过程,即理解和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这种教学理念的弊端是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者,缺少输出训练很难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心智和思维活动得不到创造性地开发。众所周知,外语学习的最好方法是通过运用来学习,就像学游泳,不能仅仅靠记忆规则,必须下水实践才行。在缺少真实语境的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大量阅读原文感受其文化和人文精神,创造语境开展交流实践,掌握词语的语用情况,培养语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大量的机会给学生,让学生在用中学,体会语言的差异和交际的乐趣。只有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和思路,才能够消除困惑,促使中国英语教育走出哑巴英语的困境。
2.2路径依赖的形成机制
路径依赖形成机制指系统中的正反馈机制随给定条件的成立而启动,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 制度外部效应形成。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外语教学不仅得到广大高校的高度重视,还得到教育部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外语教学改革甚至被当作高校改革的试验田,一系列的改革章程和实施措施纷纷出台。近20年来,四、六级大学英语全国统考得到空前的发展,学校重视、家长关注、社会认可,甚至成为决定大学生胜败的一个决定因素。考试的指挥棒把人们引向了“斜路”,学校、社会和学生都认为外语考证的重要性大于学习本身,外语学习演变成了应付考试的题海战术,各类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形成了一个奇怪的“考试文化”产业。中学生视英语考试为敲门砖,因为结果会影响其最终进哪一类学校就读;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会影响学生的升学和就业;职称外语考试会影响一个人的业务晋升,学校把过级率当作检验英语教学的重要指标等等。这种学习和教学模式与语言学习的本质偏离,必然会使外语教学陷入困境。
功利思想主导下的应试教育,必然会扭曲正常的英语教学。学生以背单词做习题、通过模拟考试、掌握一些考试技巧为目的,不关心用英语去捕获世界最新资讯,不重视赏析文学经典,不善于在实践中操练使用,却对速成英语、应试英语情有独钟。因此,人们批评说英语学习费时费力,许多高分低能的学子手上证书一堆,却张不了口、动不了笔,不具备相应的英语交际能力。久而久之必然会引起社会的反感,使英语教学陷入困境。可以说,应试教育是降低中国英语教育质量的主要原因。
2) 组织内部制度矩阵形成。由于学习效应和协同效应,在学校和社会评价中已形成明显的以考试定绩效的评价制度,并且,伴随其相关联的其他制度,如教学条件、四六级通过率、就业、升学与晋职等规约的产生,构成了制度矩阵,由此所产生的协调效应更加强化了以考试为目的的英语教学理念。英语教学一度视考试通过率为重要检测指标,形成了一种过于强调其“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性”的正反馈机制。结果是,虽然英语教育在中国一直受到特别重视,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都获得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证书,但绝大多数人的实际外语交际能力并不高,很多人听不懂、说不出,不能胜任交流和资讯的需要。有些人在走上社会后还要自己花钱去补习英语,同时,许多翻译岗位或需要用外语的岗位找不到合适人选,这样的结果自然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质疑。
2.3路径依赖的形成状态
路径依赖的形成状态是指正反馈机制的运行使系统产生的某种状态或结果。不可否认,改革开放30年,外语教学取得了显著性的成果,也带来了以下突出的变化:(1)随着改革开放以及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外语教学得到快速发展,众多院校纷纷开办英语专业:依据教育部公布的《2013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全国本科院校总共有1166所,其中有903所大学开设了英语本科专业,占我国本科高校总数的77.4%,位居全部本科专业数的首位[5];(2)英语教学从小学到大学,是开设时间最长的课程(10~12年);(3)外语教师队伍空前庞大,已是我国高校师资中人数最多的群体;(4)英语教育在我国形成了巨大的产业市场,到处可见五花八门的教科书、培训和考试机构等等。但是,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没能得到很好开发,语言学习作为开拓视野、捕获知识的人文功能没有得到很好利用,特别是在一些理工科大学,外语教学常常被认为是反哺理工学科发展的点缀,其本身的人文通识教育功能基本处于一种闭锁状态;(5)外语学科在改革中陷入困境:一方面,在英语热中广大英语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缺少进修和学历提升机会,在科研立项和研究成果方面明显处于弱势;另一方面,在今天各高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以学术成果论成败的严峻形势下,外语学科显得基础薄弱,在资源和成果有限的条件下,逐步处于边缘境地。
3外语教学走出困境的途径
路径依赖理论对于解读当下中国外语教学困境来说具有显著现实意义。目前,我国正在经历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外语教学改革面临着又一个重大的制度变化过程,人们对外语学习逐步趋向理性,外语热正逐步降温:部分省份的高考外语分值下降;考核模式出现多样性;四、六级过级考试不再是影响学业的决定因素;语言学习的交际功能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校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开设课程,如增设了许多拓展课程、通识课程或专业外语课程等,以培养运用能力为目标的口语课、写作课、专业知识课已成为外语教学的一部分等。
3.1重新认识大学英语教育的功能定位
导致大学英语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虽然很多,但如果抽丝剥茧可以集中到一点: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功能定位问题。如何构建起一套适合、同时能够保障大学英语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功能定位体系,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宏观上讲,英语教育是我国社会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层次素质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6]。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容置疑,作为全球化时代的大学生,掌握并能熟练应用英语是一种基本素质要求。可以说,外语教育是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教育基础之一,是高校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大学英语不仅仅是一门普通的课程,它作为国际跨文化交流工具的特殊本质特征使得它与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国际化、高校本身的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7]。
大学英语要以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即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从教学实践来看,比较重视对语言本体的教学,但在构建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交际能力方面做的还很不够[8]。外语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构建不仅包括语言知识的构建,也包括社会文化知识和学科知识的构建。外语学习能力不仅指学习者掌握用外语从事听、说、读、写、译等孤立的语言技能,还包括用这些技能表达和交流思想,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进行理性思考。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不应局限于以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而是当下对知识文化及信息资讯的摄取。交流也不应局限于工作和社会生活,还应包括更高层次的文化交流和思想交流。
3.2认真思考英语教育本质属性问题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指出:大学英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其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可以说, 大学英语课程在学科性质、教学目标以及教育内容上都体现了通识教育的理念[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国民的学历提高了,知识水平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增强了,然而,国民的人文修养、文化素养、道德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外语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从课程性质来看,在高等教育中,大学英语是贯穿至少两个学年的基础课程,在理工科大学,大学英语教育是人文内涵最为丰富的课程之一。从学习内容上看,大学英语学习涉及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此外,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学习的开放性,可以引导学生把学习、探求的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领略更广泛的人文精神,培养更深厚的人文素养,能使人文教育持久而博深。因此,大学英语课可以被纳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中去,发挥其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
3.3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英语作为工具语言,不是拿来学的,而是拿来用的。以学生为本是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根本,教学目标的设定、课程设置、测试考核、教师培训等活动均应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这一最终目的,服务于向社会输送优秀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这一现实要求。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把英语的听、说、读、写、译技能融入到教学中。同时开设更多的可选课程,为学生提供具有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课程体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技术的发展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教育,突破了教学的时空、地域限制,课堂空间延伸到了网络所能覆盖的任何一个场所,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课程,也可以通过网络手段隔时段学习教师的教学内容。新的学习方式,如慕课(MOOCs)、微课(microcourse),反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等网络学习对传统的、单一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开放教育的教学组织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他们的学习环境、学习时间、学习课程,从以往的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变成了现在的我对什么有兴趣我就学什么。如此环境下,外语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是否与时俱进,教学方式是否能满足学生需求等,都是大学英语改革中需要认真思考和积极改进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已在中小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大学英语教学不应该还停留在识字和讲语法上,可以通过英语课学习专门知识,通过拓展课程学习语言、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以及科学史等知识。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日常及学术英语的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涉猎国内外人文知识,开阔胸怀,培养国际型人才。外语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看思想,透过文化现象看精神,将东西方多元文化的异同融合,打开博大的胸怀。掌握一门外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人际沟通、信息交流、知识互补等方面获得一种技能,更是为了更好地学好专业和发展自己,开阔视野和丰富人文素养,从而提高竞争力。
3.4完善教学评价和课程设置体系
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是英语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决不能将考试过级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将终结性评价与平时课内外学习行为和能力的评价相结合,建立一个多元的、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构建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许多高校都在进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基础英语课程,即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的公共课程;(2)通识英语课程,即以英语语言为载体,以人类文明、文化发展为主题,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拓展课程;(3)学术英语课程,即与专业学科密切结合,侧重学术交流,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既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听、读),也包括表达信息(说、写)和转述信息的能力(译)。这些课程的设立,需要丰富的教学内涵,需要学校的协调配合,需要高水平的师资。如何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以及如何开展有效的教学,还有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
4结语
任何一种变革的选择都存在强化现存体制的惯性,因为沿着原有的体制变化路径和既定方向往前走,总比另辟路径要来得方便一些,在大学英语深化教学改革中,或多或少还会存在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目前,许多高校的英语教学改革都比较重视形式变化,如课程改革出现模式化现象,即基础课+拓展课,而对语言学习回归其本位功能仍然重视不够,即对语言学习的人文性、通识教育功能的认识还不够等。大学英语教学要以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即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应在通识外语教育的视阙下,转变观念,改革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大学外语教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联络办公室.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展情况的调查报告[EB/OL].(20141215)[20140717].http://www.doc88.com/p011739781227.html.
[2] 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4:36.
[3] David P A.Path dependence in economic processes: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alysis in dynamical systems contexts[M].U.K.:Cambridge University,2005:1519.
[4] 周晓蕾,樊平军.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6):2931.
[5] 上大学网.中国大学本科专业排行榜英语专业居首位[EB/OL].(2015215)[20140717].http://gaokao.eol.cn/zyjs_2924/20130909/t20130909_1014022.shtml.
[6] 陈国华.重新认识英语和英语教育的地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7):291293.
[7] 束定芳.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定位——德国高校英语授课学位课程及其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137144.
[8] 徐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面对英语专业的尴尬境地?[EB/OL].(20140521)[20140717]. http://www.bipt.edu.cn/pub/news/llxx/27972.htm.
[9] 王守仁.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EB/OL].(20150318)[20140717].http://www.cssn.cn/gd/gd_rwhd/xslt/201404/t20140418_1072034.shtml.
Path dependence perspective on dilemma and
way out of EFL reform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YANG Shu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Jiangsu 221116,China)
Abstract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form which started thirty years ago in China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but there exist obvious drawbacks. Based on the path dependence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L reform and its dilemma faced by Chinese universities, digs its deepseated reasons, and explores its way out for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path dependenc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dilemma; gener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