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就是力量?

2016-07-08吴陈兵

教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知识核心素养

[摘要]自从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以后,人们便把知识奉为圭臬。可知识未必就是力量,只有知识转化为人的核心素养,知识才使人的生命具有力量。培育人的核心素养要靠人的核心素养教育,人的核心素养教育不仅符合我国人才培养目标,而且也是提高我国人民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建构人的核心素养教育必须先确定人的核心素养教育目标,其次是如何实施人的核心素养教学,最后是合理制定人的核心素养教育评价体系。

[关键词]知识;核心素养;人的核心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30001051爱问:知识=力量?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格言来自英国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新工具》一书。弗兰西斯·培根出生于16世纪60年代,当时社会迷信权威和宗教,压制人性,阻碍了科学发展,他作为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代表之一,注重发展生产,渴望探索自然和发展科学,于是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以此来激励人们对知识的重视。400多年过去了,人们一直把“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奉为圭臬,大加赞赏。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也开始意识到这句话的局限性。下面笔者从本质、逻辑和合理性三个方面对“知识就是力量”进行追问,以便能对知识做出正确的认识。1.1本质的追问——知识是力量吗?

知识是力量吗?从语用学角度看,“是”是一个判断词,表肯定、赞成、正确的意思;从认识论角度看,“是”就是描述事物状态与特征的参量(或变量)的众多数值中取其任意一个,所描述的状态与特征通常是单值的、确定性的和清晰的[1]。知识,是指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力量,是指人或其他生物行动或做事的能力,既指体力,也指智力[2]。从概念上看,知识和力量不属于同一范畴,知识属于后天习得的,力量既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后天发展的。知识是人通过实践活动,对自然世界的认识结果,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是人认识的产物。力量则是指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大小,是事物本身固有属性。力量的获得必须经过一定的技能转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比如一个人手臂要有力量,他必须多吃饭,饭不可能直接转换为手臂的力量,它得通过人自身的消化系统,才能转换为人的手臂力量,当然这个人必须要有消化饭的能力作为前提。由此可知,知识越多的人,不一定力量就越大;知识越多,只能代表他占有知识多。如果知识不能转化为力量,那么知识将失去现实的意义,甚至是很危险的。比如有的人,知识丰富,能力不强,喜欢高谈阔论,说自己的知识丰富,无所不能,结果害人害己,马谡失街亭便是血的教训。

1.2逻辑的追问——知识为何具有力量?

在“知识就是力量”中,培根所说的“力量”,主要是科学在征服自然中的“有效性”和“力量感”,而“知识”的内核是指人对世界的理解以及人理性的存在。前者体现了知识的工具性以及功利性;而后者体现了人的个体精神[3]。知识能否转化为力量,力量是否等同于知识,这是认识论对知识与力量关系必须回答的问题。首先,知识是可转化的。知识可以转化为能力,比如懂得开车的知识,再通过开车的实践,开车的知识就转化为一种会开车的能力,人一旦增加一种能力,便增加了一点力量。能力与力量是成正比关系;其次,知识是可变的。随着时间的变迁,人们获取的知识的方式和对知识的选择也是不断变化的,这意味着知识的有效性是受时空限制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必须在特定的时空发生,否则就会失去效应;最后,知识是质性的。质性就是客观实在性,是人可以认识的。当知识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自然形成一定的力量。这是由于知识的本质特征决定了知识的元力性①,根据马克思质量互变规律,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超过了事物的度,事物就会发生质变甚至聚变,从而形成较大的力。

① 元力性在本文是指人先天所具有的完成某种任务的能力。1.3合理性的追问——知识何以具有力量?

“知识就是力量”的合理性就在于培根看清楚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知识越丰富,转化为能力的速度就越快,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知识就具有了更强的力量。当前我国需要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人才不仅是创新型的,而且还应该是高素养的。

因此,在21世纪的今天,知识爆炸的时代,教育的任务不仅是构造学生的核心知识,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而且更应该培养学生的高素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不仅关注人的发展,而且还关注人的终身发展,个人的自主发展,人的修养、社会关爱、爱国情怀,还关注人的合作与创新。知识转化为力量,是人发展的要求,是增强国家和社会的创造力的要求。培养人的核心素养,是人成为人的关键,是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力量所在。

第3期吴陈兵知识就是力量?——兼谈人的核心素养教育

教学研究2016

2爱智:核心素养的哲理

核心素养是人智慧的化身,是“爱智”的哲学。核心素养是人追求人生意义和展现人生价值的智慧结晶,是人追求理想和展现理想的目的追求。它不仅是人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而且也是社会和国家的发展的实然与应然的要求。从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来看,“一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逐渐代替传统的课程标准体系,改革的视点也从单一重视科学教学规律走向人的成长规律与教学规律的叠加和融合”[4]。同时国家和社会也不断对个人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使个人不断理解和关注人的核心素养。因此,核心素养结合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素质教育的新突破,是为解决价值观教育问题而提出的,是对人生价值与理性的追求。

2.1核心素养:人智慧化的结晶

对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认为核心素养是高于知识和技能的,包括认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创新能力、态度、动机和价值观以及反思性[4]。欧盟则认为核心素养包括三个维度即知识、能力和态度。核心素养是“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4],它具有较强的整合性、跨学科性和迁移性。我国李艺等人则把核心素养分为三个层次即“双基”层、问题解决层和学科思维层来理解,认为核心素养是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以解决问题过程所获得的方法为核心,以系统学习获得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笔者则认为核心素养既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一种人生哲理与生存之道的整合,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也是一种超人的睿智。

2.2核心素养是人自身发展的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人作为自然主客体,也遵循自然规律,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不断进化与发展。由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可知,人在幼年时期感知运动阶段(0~2岁)思维能力差,动作不灵敏,不协调,不能进行简单的运算。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到了前运算阶段(2~6、7岁),儿童可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并借助心理符号进行思维活动。到了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儿童不仅可以进行图式演化,而且也可以进行思维运算。在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儿童不仅可以进行思维运算,甚至还可以进行抽象思维的运算。人的成长是自然性的,是自我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人的核心素养不断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因为人的发展是合规律性的,所以人的核心素养的形成也必定是合规律性的。因此,随着人年龄增长,人获得知识增加,人的核心素养也有规律性地从“双基”层向人的学科思维层发展,从而实现人的自我超越,最终形成人稳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马斯洛的需要层数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需要是人生活的目的。人首先需要获得生理的需要,其次是安全的需要,再次是情感的需要,最后是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为人的需要是呈金字塔不断上升的,这些需要都不断地激发人的发展,这不仅是生理的发展,而且也是心理的发展,其目的是使人变得更有品位,更富有涵养,更具有素养。核心素养是高于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最高的需要,是实现人最高价值的需要。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把人的发展分成8个阶段,即婴儿期(0~1.5岁)、儿童早期(1.5~3岁)、学龄初期(3~5岁)、学龄期(6~12岁)、青春期(12~18岁)、成年早期(18~25岁)、成年期(25~65岁)和老年期(65岁以上),人在每个阶段都有困难需要解决,问题解决了,人才能健康成长,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如果人在这些阶段的危机不能很好地被解决,人身心就会处于危险之中。可见,人的发展是人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人不断养成核心素养的过程。人发展的目的便是人解决自我问题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统一,也是人自身发展基于核心素养的规律性和目的性的有效统一。

2.3核心素养是社会发展的实然与应然的要求

核心素养是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的知识不断增长,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断发展和变化。核心素养作为我国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时刻促进人的心智和道德的发展,因为国家和社会希望受教育者早日融入社会,服务国家,受教育者接受的教育便是国家培养公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培育个人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个人的现实要求。只有个人素养提高了,国家的综合素养才能提高,才会更加富裕、更加强大。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对个人的要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行为准则,高度概括了人们的生活目标、人生价值取向。只有不断地把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生目标和行为准则,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公民,受教育者只有把所学的知识不断地转化为个人的核心素养,才能实现的人生目标,否则生活就失去方向,生命也没有意义。

核心素养是社会发展对个人的价值诉求。古人曾有“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古人把“三纲五常”作为人的生活目标、核心品德、核心素养来看待,在当时可算是一种可贵的民族精神,人们学习知识、处事的原则都是以此为标准。而今天中国共产党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不仅是国家和社会对个人价值的引领,也是对个人价值的诉求。核心素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个人的应然要求。因为要实现国家的共同目标和人们的共同梦想,必须要依靠每个人。所以培养人的核心素养不仅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没有个人对核心素养的追逐,国家将无法凝聚人心,难以实现我国的伟大梦想!

3爱思:人的核心素养教育何以可能

放眼世界,各国早已把核心素养融入国家人才培养中,例如2006年12月18日,欧盟会议(European Parliament)和欧盟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5] 。1997年12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简称DeSeCo)[6]。在国际化步伐快速加大的今天,各国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加快实施人的核心素养教育在我国也变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人的核心素养教育是否可能,答案是肯定的,这种可能性由以下四个方面做支撑。

3.1人的核心素养教育是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传统教育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忽视对人思想道德观的教育,造成教育与社会的矛盾,教育阻碍经济的发展。这促使人们对“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人”、“教育应该怎么样培养人”等问题作出必要反思。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教育。核心素养教育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为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和终身发展而提出的。因此,我国当前教育改革需要以核心素养教育为引导,实现教育的高效率和高水平发展。

3.2人的核心素养教育受国际教育改革的推动随着网络的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我国要想深入国际化,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当前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高度重视人的核心素养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和适应的重要作用。在价值取向上,都注重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国民性的提高。一方面,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自主、独立、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必须学会适应社会的发展,善于交际,表达自我,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能在社会生活中找到自我的位置与生命意义。例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三维核心素养“人与自己、与工具、与社会”,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注重个人能力提升、终身学习以及注重社交和沟通等多方面的核心素养教育。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须与时俱进,才能与国际发展保持一致,否则落后就要挨打。

3.3人的核心素养教育是学科结构的内在要求

在传统的学科教育中,由于重智轻德,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科知识教育的教育性以及多学科之间的联系。随着当前教育改革的进行,学科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学科知识教育性的凸显,使得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使命,比如体育课,不再只注重学生体质的训练,而是要求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意志力、团结精神、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培养。随着人们对学科教育意识的改变,教育也开始从单一的知识教育向能力教育、最终向核心素养教育迈进。学科从单一走向综合,使得学校教育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统一,使教育适应学生未来发展与终身学习。

3.4人的核心素养教育是学生终身受益的本质要求人的核心素养教育对人的培养具有终身价值效用。根据核心素养概念可知,核心素养分为“双基”层、问题解决层以及学科思维层。通过人的核心素养教育,学生获得的“双基”层的知识、技能以及能力等大部分是让人永生难忘的,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人的核心素养教育可以使学生永远记住自己曾经获得的问题解决方法,学生也许会忘记一些细节的、具体的、微小的方法,但是对于那些具有高度迁移的、宏观的、模式的方法,学生则很难忘记,使学生终身受益。学生在核心素养教育过程中获得的学科思维层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方法论,这些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是学生发展的本质,是最核心的,它紧紧联系着学生的人生,联系着学生的生命,成为学生成功成才的一笔宝贵财富,使学生终身受益。

4爱行:建构人的核心素养教育是扎根于人生的建构当前,对人的核心素养教育进行建构不仅是顺应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而且有利于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人才培养质量。建构人的核心素养教育表象是对教育的建构,实则是对人生的建构,是对人生命意义的建构。有效实施人的核心素养教育首先必须明确核心素养教育的培育目标,其次是积极践行人的核心素养教育教学,最后是科学制定人的核心素养教育评价体系,对人的核心素养教学进行合理评价。

4.1制定目标:明确人的核心素养教育方向

根据学生的特点,拟定学生可理解、能把握、可操作、可实施、可评价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要考虑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获取知识的衔接性、连贯性、互通性。避免培养目标过大或什么都从娃娃开始抓起,不考虑学生的年龄,不注重教育的规律。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因为核心素养是同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一脉相承的。在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上,核心素养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客观要求。在结构上,核心素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是根本,是核心。因此,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坚持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坚持学生的终身发展,坚持学生的自主发展,坚持发展学生的修养、社会关爱、爱国情怀,坚持学生的合作与创新相统一,我国的教育才能培养身心更加健全、更加和谐的新型高素养人才。

4.2转变教学:走向人的核心素养教育本位

转变教学观念,使教学从知识本位向学科素养本位转变。注重学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克服学科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对立。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深度推进的价值点和突破口,是学校“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价值依据。“核心素养”能带动“人的素养”的整体提升,使学校教育从“知识为本”向“素养为本”转变,这一转变从本质上实现了“人”的认识和“教育”的认识的回归和升华[7],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核心素养的建构是一个长期和持续性的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确定信心,转变观念,学生的素养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才能不断提升,才能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高效统一,才能实现教育从学科知识教育不断向核心素养教育转变,才能实现核心素养的价值本位,最终实现我国教育强国梦。

4.3确定标准:制定人的核心素养教育评价体系

判断教育效果的好坏,需要制定一定的评价标准,传统的应试教育以考试的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学业好坏,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不尊重,也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部分否定。传统应试教育重智轻德,重智轻素养,只重知识教育,轻视德育,只重知识教育,轻视素养教育,使学生的学习得不到正确的判断,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我国教育的质量。因此,新型的学业评价标准应该是“核心素养与课程的有机结合。根据核心素养体系研制的学业标准,主要内容是规定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并以此指导教师标准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指导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的要求”[8]。制定核心素养教育评价标准的目的是对人的核心素养教育进行正确判断,这不仅是对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生品德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客观要求。只有正确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来制定人的核心素养教育评价体系,我国才能培养更多高品质、高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是[EB/0L].(20060606)[20151111].http://baike.baidu.com/view/51846.htm.

[2] 姜同.论“知识就是力量”[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03,20(4):89+13.

[3] 郭晓明.知识的意义性与“知识获得”的新标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2(2):1421+46.

[4] 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9):1723+63.

[5] 刘新阳.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4):7585.

[6] 辛涛,姜宇,等.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1.

[7] 姚虎雄.从“知识至上”到素养为重[J].人民教育,2014,(6):5659.

[8] 辛涛,姜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J].人民教育,2015,(7):2630.

Is knowledge power?

—Also on people′s key competency education

WU Chenbing

(School of Edu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710062,China)

AbstractSince Francis Bacon came up with the slogan that "knowledge is power", many of us regarded knowledge as a criterion. However, knowledge may not be power, only it is transformed into people's key competences, and then it will make people′s life powerful. To cultivate people′s key competences mainly relies on people′s key competency education, which is not only conforming to the goal of talent cultivation, but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our people. There are three steps to construct people′s key competency education, first is to set the goal; second is how to implement the people′s key competency teaching; the last but not least is to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 people′s key competency education.

Key wordsknowledge;key competency;people′s key competency education

猜你喜欢

知识核心素养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初探
习题变一变 思维现一现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爱与知识的力量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